用心灵来感受
音乐充其量就是我们生活中酸甜苦辣的传播,
当我们累了时,音乐会为你传送舒缓的休息。
如你忧愁时,它会让你释放心中涟漪。
在你偶遇艰难时,它幽然会带给你鼓励和支持,而为你加油!
当你快乐时,它又如甘泉一样涌入你的心田。
让你幽然自得,
你迷茫时,它会带着你不远万里去寻找你的梦想。
忽然从中迷路了,它会马上纠正错误的方向。
当你失望时,它自然而然的会给你带来希望。
甚至会灵光一闪带来灵感。
音乐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传递方式,
给你希望,带来欢乐,启动忧伤,回忆往事,
它时时把你有节奏的带你飞翔,
在旷野中寻找自己,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在痛苦中寻找快乐,
音乐就是我们的四季,春夏秋冬,
在春天里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夏日里火热的心与火热的夏更加融恰,
怕人中暑就会用雨水来浇灌,
怕你潮湿就用微风来抚摸,
怕你孤独就让万物来陪伴,
在秋日里怕你饿着,就让自然带给你丰收。
冬日里怕大地受到污染,
就让白雪来为你遮盖。
你说我们是不是一种享受,
用心听着音乐是不是自然给我们传递的方式呢?
东北王张作霖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他有七个结拜兄弟,这几个人单拎出来也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张作霖在东北发家,靠的就是他的几个把兄弟。他们一起在北洋军阀的混战中,闯出了一片天。
排行第七的张作霖能坐稳东北老大的位置,甚至一度打进关内问鼎中原,离不开兄弟们的鼎力相助。那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这些人的最终命运如何呢?
老大马龙潭,最为年长,也可以说是年老。他比小弟张作相大了整整20岁,结拜时已经46岁,将知天命。马龙潭出身将种门庭,父亲马奇峰是个有从一品振威将军衔的武教官。
马龙潭因为从小受过较好的教育,他和张作霖等大字不识几个的军阀不同,以文武兼修的一代儒将风度闻名。后来张作霖不顾他几年来的汗马功劳解除了他的军职,他也干脆没有反抗,安心在家赋闲。张作霖死后,日本人要他出任自治会长以稳定民心,则被他拍着桌子骂了回去,甚至为此一头撞在床头见了红。马龙潭1940年去世,享79岁寿数,只可惜没有见到抗战结束的一天。
老二吴俊升,原是山东的一个农民,被穷逼得举家去了东北。肃亲王善耆勾结日寇要搞“满蒙独立”时,正是他带着人马打击了这些国贼,保住了这一大片土地。
吴俊升此人最是忠诚,作为张作霖的臂膀人物时刻伴随左右,最后在张作霖的专列上被一起炸死,真正“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好兄弟。
排行第三的冯德比张作霖年长九岁。他的经历和张作霖比较相似,少年时期投身草莽,多次主动抗击捣乱的沙俄军队,被百姓按当地习惯尊为“团总”。冯张结拜之后一开始关系十分亲密,张作霖很喜欢听冯德麟讲草莽英雄的故事。
但冯德麟这个人天生有个缺点,不会看人脸色也看不清局势。丁巳复辟时,他一意孤行去了北京支持张勋,复辟失败,他就被早有准备的段祺瑞当作叛党扣押,还是张作霖四处打点斡旋才把人带回来。冯德麟后来被张作霖安排做很有油水的守三皇陵的工作,在花甲之年离世。
老四汤玉麟,比张作霖大四岁,出身比三哥又要更凶残一点:土匪。他诨号“汤大虎”,为人剽悍狠厉,是张作霖的救命恩人。后来两人交恶,据说张作霖还两次跑到他在沈阳的住处下跪请罪以缓和关系。这头大虎狠则狠矣,却颇讲兄弟情义,更有民族气节。
张作霖死后,他当着关东军将的面大骂:“你们害死我兄弟!还想我给你们办事!雨亭地下有灵必不放过你们这些混蛋!”他活了78岁,于1949年病死在天津。
老五张景惠原本也是对张作霖忠心耿耿的一个人物。四哥汤玉麟与张作霖闹翻的时候他就明确站在张的一边,在杀杨宇霆、逐徐树铮时也出过大力。皇姑屯事件中张景惠也在专列上,重伤未死。
然而从张景惠后面的人生看来,或许还不如被炸死呢——张景惠晚年贪图日本人的利益诱惑,做了伪满总理大臣,还在这个位置上飘摇不倒十几年。最后,他至死都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84岁才去世。八兄弟里唯一的汉奸竟然也是活得最久的一个,大概是因为出于人道考虑,供给战犯的伙食营养要更均衡吧。
老六孙烈臣,比张作霖年长3岁,和张作霖关系要好,是张作霖心腹之人。他官至吉林督军、保安总司令,又在军中有上将军衔,可谓身兼数职、要职。遗憾的是天妒英才,他是兄弟几个里唯一死在张作霖前头的。
1924年年仅52岁的孙烈臣就因病去世了,据说出殡当天张作霖亲临哭唁,抱着孙烈臣的尸体痛哭了半小时。
最后是老八-张作相。他比张作霖小六岁,首先要说明的是虽然他和张作霖名字相近,但两个人没有什么亲缘关系,籍贯也不一样。张作相有仁义忠厚的品性,在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张作霖一怒之下本打算毙了全部参与起兵的兵将,只有他站出来提议只处决郭松龄夫妇对普通将士从宽处理,从而避免了一场奉军自相残杀的惨剧。
张作相是民国吉林大学的创始人(民国吉林大学遗址在现东北电力大学内,不同于现在的吉林大学),与中共有密切的交流,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病逝了。
日本,位于中国东面的一个岛国。在中国古代,又称为“东瀛”或“扶桑”。因为古代时期,日本人身材矮小的缘故,中国又称日本为“倭国”。
日本为什么被称为“东瀛”呢?
相传,在中国的东面,大海之中,隐藏着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虚无缥缈,有神仙居住。春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曾经派人在大海中寻访仙人和神山,试图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后来到了战国末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威震宇内。为了江山万代永固,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乘船出海,到东方的海上寻访仙山,为自己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没想到,徐福的船队一去不回。他们一路往东航行,一直到了一座岛上。原来徐福从未想过回来,他真正的目的,是在东方的岛上建立一个海外乐园。他所带去的三千童男童女,在那个岛上繁衍生息,生儿育女。
据说徐福东渡,到达的仙山,就是今天的日本,徐福带去的人成了日本人的祖先。所谓的“瀛洲”仙山,就在中国的东面,所以又称为“东瀛”。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实际上,日本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了土著人居住。这些人,很可能是在原始的冰川时期,从中国东面或者蒙古地区穿过结冰的大海,乘坐独木舟漂洋过海到达的日本岛。
那么,“扶桑”又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别称的呢?
在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有所谓的“扶桑武士”活着“扶桑浪人”的说法。当时的日本其实处于分裂状态,因为内乱,部分武士乘船到达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成为海盗。
在中国明朝时期,东南沿海来自日本的浪人组成的海盗集团被称为“倭寇”。但是这一说法,在明朝才流行起来。明朝之前,零星来自日本岛的海盗,也有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情况,这些人称为“扶桑浪人”。
“扶桑”很可能不是指所有的日本地区,也许只是日本靠近中国某一地区的特指,后来发展成日本的另一个别称。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扶桑在中国东方两万多里的地方,这里的两万多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指距离十分遥远。扶桑国多有扶桑树,因此称为“扶桑”。所以,在这本书中,“扶桑”和日本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都在中国的东方,所以“扶桑国”,渐渐被后人理解成为“日本国”。
其实,称日本为“东瀛”或“扶桑”都是不准确的,只是根据在中国东方的地理位置而来的。真正对日本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倭国”。
为什么“倭国”才是日本的准确说法?
所谓“倭国”,可以说成是小矮人组成的国家。倭,猥琐矮小的意思,汉魏晋时期,专门用来指代日本人。“倭寇”,则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专门用来指日本劫掠中国沿海的浪人集团。
过去日本人身高非常矮小,在汉朝以前的原始土著日本人,身高普遍在1.5米以下。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岛上植物密布,原始时期的日本土著主要靠打猎和打渔维生,为了适应岛上的气候和环境,比较矮小的日本土著更容易存活下来。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由此可知,汉朝时期的日本,是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组成,并未统一。史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国就派使臣到汉朝进贡,汉光武帝还赐了一枚印玺。在1784年日本的福冈市志贺岛出土,上刻有“汉委奴国王”的文字,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飞鸟时代,到了公元646年,大化革新后,日本称为“大倭国”,逐渐走向统一。此时中国已经改换了好几个朝代,进入了唐朝。唐朝之前,日本称为“倭国”,其实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就是说日本人是小矮人,这让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不是很高兴,因此向天朝上国申请更换国名。
“倭国”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呢?
《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句丽叛上作乱,唐朝派遣军队平定叛乱。日本派出遣唐使,祝贺天朝上国平定叛乱,后来日本使者在中国待久了,慢慢知道了一些汉语的意思,知道“倭”其实带有侮辱的意思,于是讨厌被称为“倭国”,请求更改国名为“日本”。
日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阳从东边升起来,首先照到日本岛,所以日本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
朝鲜《三国史记》记载:“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种种文字互相印证,说明“倭国”改名“日本”,大约发生在公元七世纪。现在我们知道了,日本并不是一直都叫“日本”,它的古称是“倭国”。当然,因为日本大部分人是大和族,所以日本也被称为“大和国”。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正式更名为“大日本帝国”,因为“Japan”。侵华战争时期,我们称日本人为“小日本”或“日本鬼子”,其实应该沿用明朝时期的称呼“倭寇”更为准确。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