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流行音乐来源文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流行音乐来源文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看到这个没有人回答~之前在搜狗问问上看到不错的答案,所以摘录如下:
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始终向世界敞着开放的胸怀,始终激发出自由和真切的呐喊,吞吐吸纳,借鉴融会,共构成七彩缤纷的中华乐章。
【钟鼓之乐(前16世纪—前221)】
这一段历史长达一千三百年左右,跨越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一中国。它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商代,西周以后则属后期。这两个时期既有共同之处,即以“钟鼓之乐”为主,又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商代高度发展的音乐,为周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周族的文化本不及商,其文化技术均取之于商。周灭商以后,在商的中心地区分封了卫国,而没有把自己的政治中心迁到商地去。周的音乐,也就是岐周(今陕西关中一带)的本土音乐,即是其原有的音乐。大约是出于笼络人心,缓和氏族矛盾的目的,周人往往自称“夏人”,后来因为“夏”、“雅”两个字那时读音一样,习惯上便把周人的所谓“夏”写成了“雅”(这至少有利于把前后相差好几百年的两个“夏”相区别)。所以“雅言”就是周地的语言(音);“雅诗”(《诗经》中的大、小《雅》)就是周地的诗;“雅乐”,其实也就是周地的音乐(舞蹈)。
【歌舞大曲(前221—公元960)】
这段历史将近1200年,它同样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包括秦、两汉、三国、晋(前221—公元420年),后一时期为南北朝、隋、唐、五代(420—960年)。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歌舞大曲是音乐的主要形式。它们的区别则在于:前一时期汉族音乐是主要的音乐成份,后一时期经过历史上空前的中外各族音乐大交流而达到了歌舞音乐的峰巅。
1.音乐以乐器作为载体:战国时代的编钟,编钟上刻的铭文就是对音乐的记录
2.音乐以文字作为载体:最早的文字谱,古琴的减字谱,民间的公尺谱等等
3.音乐以图像作为载体:例如石窟里的壁画,古代文人的画都有意识和意识的记录音乐
4.音乐以书籍作为载体:例如汉代的乐府,专门的音乐收集整理机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裙子好逑”就出自乐府,当然这个是歌词拉,歌谱已经失传了
5.音乐以人作为载体:中国民间大部分音乐都是口传心授,师父教徒弟,徒弟成了师父又教徒弟。代代相传
6.音乐电子设备为载体:唱片、磁带、CD等等
18-19世纪英国经济发达,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催生了繁荣的公共音乐会和音乐出版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国音乐家移居英国或者到英国寻求发展机会。英国本国的作曲家竞争不过外国的作曲家,大部分只能转移阵地去创作一些教堂赞美诗,通俗歌剧和歌曲之类比较边缘化的音乐体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所谓的英国音乐“文艺复兴”,以埃尔加为代表,出现了一批值得注意的作曲家,但是他们的风格几乎都比较保守,他们的作品大部分也只被本国人所欣赏和研究。
虽然19世纪末期的英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强国,拥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但是长期以来,英国并不是音乐发展的中心。欧洲的音乐高地主要在法国的巴黎和奥地利的维也纳。英国音乐竞争不过法国音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流行音乐来源文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流行音乐来源文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