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晓松 华语流行音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高晓松 华语流行音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首先表明立场,佩服高晓松的才华,但并不认为《越过山丘》是首佳作。
刚刚歌单循环播放到童安格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又在悟空问答刷出高晓松写《越过山丘》致敬李宗盛的话题,当下心里立马替教父李宗盛狠狠diss高晓松:
山丘自在我心中,越不越过,干你毛线的事!
高晓松在《越过山丘》里头,打着致敬李教父的幌子,实则是骑在墙头上反刍他校园民谣的荣光,距离爬上李宗盛的山丘,还差着老远!
而且类似于“致敬”、“反刍”这样的事情,矮大紧可干过不止一次了。近的来说,他给许巍写的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名透出浓浓的文艺气息,矛头直指那些散落到摇滚、民谣,这些小众细分领域中的失意青年和学生党。
但这歌词写的也忒不走心,“长大——离开家——妈妈说”,这种空洞的套路,放在高晓松搭配许巍的阵容里,掉价!
90年代李宗盛给《霸王别姬》写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经典绝唱当之无愧。没几天高晓松就撺掇出一首《爱已成歌》。
单看歌名,就让人联想到“致敬”,再看看歌里的内容,水平高下立判。李宗盛在《当爱已成往事》里唱: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高晓松在《爱已成歌》写:美丽的往事飘零,在行人匆匆眼里。
高晓松有一段评论李宗盛的话,说的还是蛮真切,他讲:“李宗盛可能是华语音乐最大的一口井,当这口井滋润到那么多滚石唱片当年的歌手的时候,他周围其实形成了一片森林,枝繁叶茂。”
高晓松特别喜欢评论人,而且一以贯之的给人戴高帽子,比方说罗大佑、李宗盛,每次都能捧得恰到好处。但他喜欢反刍别人嚼过的馍,这个毛病可一点都不好。
放在《越过山丘》这首歌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格调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简直异曲同工。
致敬是件危险的事儿,从来致敬的作品能超越原作的几率很小,尤其是原作者还在世还在创作。
高晓松词曲包办了这首《越过山丘》,看得出来的确是喜欢李宗盛大哥在《山丘》里流露出的人生姿态。但高晓松的《越过山丘》听起来更像是沧桑版的《同桌的你》。“那个你曾经深爱的小妞,嫁了隔壁的王某。我问她幸福与否,她哭着点了点头”与“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难道不是在隔空喊话吗?
李宗盛在《山丘》里写了个不懂爱的小流氓到老流氓的过程,配上他特有的说唱方式,使得《山丘》更有流浪者的味道,松散随意,懂的人必会会心一笑,一笑置之。而高晓松的知识分子身份,让他很难做得到这份流浪的轻松,因此《越过山丘》里的感伤和抒怀,也更正统。杨宗纬的演唱,带着哭腔的颤音,让这首歌的苦涩味更浓了些。
从歌曲结构来看,李宗盛的《山丘》是散文诗般的结构,每一段主歌之前都会叽叽呱呱说一大堆琐碎而深情的感悟细节,真是一个老汉的喋喋不休。而高晓松则惜墨多了,结构也更对称,首尾呼应,从19岁到29岁到60岁,最后再回到19岁,以黯淡忧伤的结婚场景作结。
两首歌对比,没有好坏,喜爱憎恶,见仁见智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晓松 华语流行音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晓松 华语流行音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