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流行音乐是糟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流行音乐是糟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流行音乐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具有很大易传播性,被称为大众音乐。与此同时具有很大的商业化盈利的目标价值,有时被称为商业音乐。艺术性已然其次,商业性的价值比重占据主体位置,所以说流行是一时的,很难成为经典被永传下去。
我们通常所说的流行音乐是相对于古典音乐的一个概念,一般指用现代流行音乐语汇写作的,相对通俗易懂,比较贴近大众生活的一种音乐形式,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正在流行中的音乐。
流行音乐家族庞大,除了pop muric之外,摇滚爵士民谣布鲁日乡村音乐电子音乐雷鬼RAP等等都属于广义的流行音乐范畴,可以说流行音乐不但占领了音乐市场的大半壁江山,部分门类的流行音乐在艺术性上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国际上各大知名音乐院校都开设了与流行音乐相关的院系,很多古典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也频繁涉足流行音乐领域,特别是20世纪音乐史中的第三潮流现象,一大批严肃作曲家开始了cross over尝试。在电子音乐领域,已经很难找出古典与流行音乐的分界线了。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中有垃圾作品,但流行音乐本身绝对不是垃圾。
当下的流行音乐其实是朝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的,可惜的是大众爱听的音乐在流行音乐中是属于中下等次的。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别的回答里也曾说过一些零零散散的。
一个,是大众的音乐审美跟不上,其次,真正热爱做音乐的人没有版权,作品被人肆意翻唱乱用。第三点,制作歌曲的门槛越来越低,什么样的阿猫阿狗都能把作品给发布到网上,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吉他,哪怕只是简单的三个和弦一首歌,也能火起来。
现在抖音之类的app大火,加上大众音乐审美的问题,这样的作品在这种app里传播得更广。
周杰伦之前那张专辑,已经被无数人评价过,《土耳其冰淇淋》是负责作品内涵深度的,而《告白气球》是负责传播广度的,也的确,大众更喜欢的是《告白气球》这样旋律性强、没啥内涵的情歌……
举这些例子,我是想说,当下的流行音乐的确是有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垃圾作品在拉低人的音乐审美。
也跟不少人讨论过,以前的音乐,是歌手,唱片公司,市场三方平衡调节,因此出现的作品都很优秀,二十年前花样百出的作品大家也都见证过。而现在,由于网络的普及度,唱片公司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剩下的,都被市场给控制住了。
很可惜,但这是没办法的事实,我们只能期待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会有更多像周杰伦这样的人,将华语乐坛的流行歌曲引到更完美的路上去。
记得谭维维参加《蒙面歌王》节目时,有一期音乐制作人就反对谭维维唱《一生所爱》,认为这个歌不接地气、不够洋气。谭维维坚持要唱,最后成了另一个版本的经典。
从这个细节就可以发现,中国流行音乐业内人的思维其实是走入歧途了。他们根本没有花精力去好好研究中国受众市场,而是一味地以个人理解去追求国际接轨。说白了,还是媚洋心态使然。很多歌手盲目模仿西式唱腔、嗓音,可是这里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人种差异口腔共鸣不同,二是西式味道未必适合我们。是可以学一些,但终归还是得回到自己适合、习惯的方式上来。你看嘻哈很热闹,但就是没有一首真正红了歌。在众多追逐时尚年轻人的簇拥下,俨然就成了热闹有余,产出不足。
看看这些年火了的歌曲,你会发现音乐业内人的认知方向完全错了。这几年火了歌曲有两个必备特点,就是中国味和歌词为王。《悟空》是不是既有中国味,又是歌词为王。眼下抖音里火得这首《生僻字》如何?毛不易的歌曲不仅歌词为王,而是《消愁》有律诗的意境,我很喜欢他的那首《项羽虞姬》还有戏曲味道。
还有一类歌曲也火了,就是东北人的兄弟江湖情。兄弟文化是后世汉文化的一个特色,港剧里比较多。东北这个地方与关内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东北还充满了那种江湖气息的兄弟文化。所以《我的好兄弟》、《我们不一样》这样的歌曲也火了。张韶涵上《歌手》唱了一首藏味的《阿刁》又翻红了。还有谭维维的《华阴老腔》。有的人可能会说这里面有的歌曲音乐性不足。但问题是你都不接地气,音乐性足又有什么用?难道你是迈克尔杰克逊,可以全球无国界喜欢?只有极少量的音乐是可以超越国界的。人类对艺术欣赏的差异最小,但不等于不存在差异。音乐的颜色、味道、口味上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些说中国味歌曲不接地气的业内人反而自己是不接地气的。
流行音乐不是垃圾。中国第一批流行音乐制作者就脱胎于知识分子阶层,黎锦晖、赵元任、李叔同、陈歌辛都是其中的代表。陈歌辛写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被美国歌手弗兰基·莱恩演唱后,曾在美国billboard榜单上排名第三。
接下来你将看到:
●上海怎么就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
●最早的中国流行音乐创作者是写儿童歌曲的
●《玫瑰玫瑰我爱你》被翻唱后红遍了美国
一说民国老歌,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上海。
上海自开埠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化都会。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上海成为国内的轻纺工业基地、金融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和贸易中心。
以金融业为例,列强在上海不断建立起金融机构,方便在中国的经济殖民活动。
1936年,上海拥有11家信托公司、48家汇划钱庄、3个储蓄会和1家邮政储金汇业局,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金融中心。
国际化的另一面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
1934年,在上海的外国人已经占到了上海总人口的2.19%。外国人的到来,刺激着上海各类娱乐业的发展。
1908年,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成立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随后,胜利、高亭等具有外国背景的唱片公司纷纷登陆上海。
最初这些唱片公司灌制的唱片以各地方戏曲为主,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上海市民文化需求。
●百代公司发行的的谭鑫培“捉放曹”唱片
当时上海市民对音乐的需求有多迫切?
20年代中叶,留声机已经普遍进入上海富裕家庭,也成为小资情调的咖啡馆、酒吧等娱乐场所不可或缺的道具。有钱人用得起留声机,大众收听音乐主要靠广播。
1934年,上海28家电台节目中,全天播音时段85%以上是文娱节目,歌曲便是其中的重头戏。
强烈的需求呼唤着新的音乐形式,而催生新音乐形式的新音乐元素也来自国外。
早期的上海歌舞厅、咖啡馆等娱乐场所演奏的乐队几乎完全都是外国人。
其中又以菲律宾人为主,另有犹太人、俄国人和吉普赛人。他们甚至会演奏当时刚刚流行的爵士乐,这也让日后的上海音乐带有浓厚的爵士乐风情。
歌剧的确有高大上的意思,因为歌剧的历史悠久。
现在舞台上的歌剧,是从西方传来的舞台表演艺术,以歌唱和音乐为主要方式来表达剧情的戏剧。
西方歌剧源自古希腊的戏剧音乐。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学者,组成了“卡梅拉塔好社”的团体,他们为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创造了歌剧这种表演艺术。
现知历史上第一台歌剧,是由雅各·佩里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于1597年首演。
歌剧是1800年传入我国的。中国的第一部舞台歌剧,是闫述诗的《高山流水》,新中国的第一部歌剧是《白毛女》。
在我国历史上,类似于西方歌剧表演形式的艺术,早就存在。如周朝宫廷雅乐的代表作“六代乐舞”《云门》歌颂黄帝的,《咸池》亦称《大咸》表现祭祖的,《大韶》舜时的宗教性乐舞,《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大濩》表现商王成汤伐桀的,《大武》颂扬周武王讨伐商纣的。都是歌舞乐三位一体表演形式,这些也可以称为中国的古代歌剧。
从这些方面来看,歌剧的高大上,的确能压住戏曲。
中国的戏剧诞生于汉唐,以“汉百戏”、“唐参军戏”最为著名。而且戏剧起源于民间艺术,在历史上被称为“散乐”,与宫廷的“雅乐”相对称。
“散乐”作为民间艺术,诞生出了多种文艺表现形式。如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大曲”(大型歌舞),由民歌发展而成的讲唱文学,由表演发展而成的滑稽艺术,由角抵戏发展而成的武打博斗戏等等。到宋元明清,“散乐”又派生出了中国杂剧。
现在戏剧不太受人欢迎,主要原因是戏剧表演脱离了人民大众。
给别人当粉丝当影子不如自我潇洒,喜欢一首歌不一定要成为人家的粉丝,嘻哈节奏感很强我也喜欢,不会为一首歌失去价值观。国家下令封杀肯定是影响不好才会封杀。gei吸毒打架亲口承认,何况媒体也在爆料gei的黑历史。
首先我并不是一个嘻哈迷。我是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嘻哈并不是完全阴暗消极颓废的东西。也有阳光的。任何音乐形式甚至艺术形式都有积极的和颓废的。音乐本来就是包容性更强的文化载体。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不应该全盘封杀。我们国家的音乐水平一直很低。其实有很大的原因在这里。并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文化市场。大部分人接触到的音乐只有流行乐。所以形成恶性循环。可以看一下其他发达国家。是很多艺术形式或者音乐风格都共存的。都有自己的很大的受众群体。而在国内真的什么都没有。除了流行都是小众地下音乐。这是不健康的音乐市场。对待任何艺术形式应该去其糟粕。努力发展好。而不是全盘封杀。在这种环境下我真的一直觉得中国音乐很难向前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流行音乐是糟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流行音乐是糟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