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现代意义上流行音乐的来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现代意义上流行音乐的来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音乐对于人的影响是其他门类的艺术不可替代的,在一票相对抽象的艺术体系中,音乐是最容易接受的那个。
当你面对一座建筑、一个雕塑、一幅现代主义的画作时往往会觉得不知所云,但如果你听到一段音乐时就会很快做出是不是好听的判断。基于这个特性,音乐常常被用来作为教化宣传的工具,这一点可以说即幸运又不幸。幸运的地方在于它常常会成就相当一部分从业者,使他们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也使他们变得身份足够显赫;但也正是因为被掺杂了过多的思想诉求,某种音乐形式会因此脱离自身艺术的独立性而变得“别有目的”。
然而不论音乐或是建筑,这两种艺术门类的性状都在于形式大于内涵。因此判断它们好坏与否并不在于它们是为谁服务,又表达了什么主题。比方说,无论你对秦始皇做出怎样的评价,也无法抹杀万里长城的雄伟。同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最初是写给拿破仑,但是这哥们儿后来很不争气地称帝了,但这首曲子仍然不失一部伟大的作品。
音乐对个人的影响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描述,第一层在于感官方面。一首歌的节奏舒缓、剧烈还是轻快,旋律是具备流畅的线条感还是拥有巨大的张力起伏,音色暗淡灰调还是明快艳丽,这些都会给人留下不同的意向和感受,这个层级的体验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训练。
第二层级应该这样描述,如果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和专业的音乐训练,那么一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就会上升到理论层面乃至哲学的层面。音乐的基础理论为“对位法”,即横向的旋律和纵向的和声怎样对位,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法则,这个审美系统或审美偏好可以通过长年累月的训练逐步形成。而这里面美妙的部分在于,一旦你形成了系统性的审美认知,便可以将其类比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喝咖啡的时候,你仿佛会很自然地把咖啡中的酸和苦感知认定为一个空间场的高、低两极,而中间的部分还会用甜、香、果味等丰富的体验进行对位,这个就是审美训练对于人的感知系统产生的微妙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现代意义上流行音乐的来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现代意义上流行音乐的来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