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复调流行音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复调流行音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哥德堡变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等。复调音乐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旋律同时进行的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是主要的思维形式
巴赫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复调作曲家。在后来的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虽然作曲家大部分是以主调音乐为主,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复调的部分,可以说任何一位作曲大师都应当掌握了复调技术。
⑴用对比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⑵以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奏。如《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曲《保卫黄河》;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大师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1653-1706)脍炙人口的《D大调卡农》。
⑶用衬托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衬托、填充、呼应、加花等手法,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最著名的作品集是巴赫的《赋格的艺术》,这套作品可以称为赋格曲的圣经。我国的作品有侗族民歌《向阳花开朵朵红》,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等。
巴赫的作品多为复调,最著名的可能是《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1741年出版。
全曲32段,全部演出40-80分钟。
这部作品长期不受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前半叶。
女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Landowska)的公开演奏及录音。
之后,1955年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将其选作自己的第一张录音作品。
而现在,哥德堡变奏被视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变奏曲之一。
全作品包括主题,30个变奏,主题反复。
贺绿汀,《牧童短笛》,中国复调音乐的代表。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钢琴曲。该曲是音乐界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曲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翻开了新的一页,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1、奥尔加农的发展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organum):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paralleorganum):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organum):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4)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organum):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只出现在下方的附加声部运动到了上方,与低音声部形成一音对多音的关系,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具有花唱式风格的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复调流行音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复调流行音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