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并了解茶的国家。
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茶从药用逐步到食用、饮用,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茶文化。在长达千年的发展中,茶也随着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影响越发深远。
时至今日,我们的茶文化依旧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茶,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是如何被发现,被喜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的起源
相传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记载。但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早已经不可考证其真实性。而关于茶最早的记述,是由晋人所著的文献,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到:"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药,园有芳萌、香茗。"这段文字大致意思是早在2000多年前,周武王时期,巴国境内已经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其中"香茗"就是茶叶,并且作为贡品,非常珍重地献给周王室。由此可见,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已经开始人工培植茶叶了。
关于茶的起源,一代茶圣代陆羽对此有专门的论述,他在《茶经》中记载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耀,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茶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到了春秋时期,茶叶逐渐从药物转变为日常的食用之物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茶的饮用也从王公贵族渐渐流传到民间,也不再是名贵的皇家专属,普通百姓也可以饮用了。据文献记载,大约是汉代时期,江南地区有一些人家就流行饮茶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的种植和饮用从西南向东传播开来,茶的生产遍及淮河以南各地,饮茶风气盛行于南方并逐渐传到中原、华北。
同时,伴着清谈和佛道风气的兴盛,士大夫阶层以及文人、僧人、道士等都把饮茶作为一种高雅享受和精神寄托,作为陶冶情操、表达志趣的手段,使饮茶不再局限于醒脑解渴的自然使用价值,逐步过渡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茶文化开始萌芽,从而为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时期,由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同时在当时社会稳定的环境下,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
据文献记载,唐以前的使用茶叶方式,最原始的是嚼茶叶来生津解渴。再后来较为细致一些,饮茶方式是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等,制成茶饼或茶团,饮用的时候把茶饼或是茶团捣碎,放上葱、姜等煎煮,用来佐餐或解渴,这也是一种粗放式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饮茶风气渐趋普及。据唐代文献《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唐贞元年间,茶的饮用普及全国,上至王公贵族、文人大夫,下至村野百姓,形成了全国性的贵茶风俗。有文献记载:"嗜茶榷茶,皆始于贞元间矣。"唐朝中后期,陆羽《茶经》的问世。 这部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它全面论述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制、制茶用具、煮茶用具、烹茶方法、茶的饮用以及茶的历史等十个门类。可以说,《茶经》是当时茶产大盛、饮茶风行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使"天下益知饮茶矣"也极大推动了饮茶风习的传播。
到了宋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将唐代煎茶法发展为点茶,民间出现了"斗茶"的饮茶方式。这种艺术性较强的"斗茶"的内容大致是文人士大夫以及佛门僧侣争相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斗茶、茗战因其高雅的形式、无限的趣味深受普通士人甚至皇帝、大臣们的喜爱、痴迷。
此后,明清时期茶的饮用更加的精细。在明代,散茶中的绿茶是利用炒青法所制的主要茶类,其中也包含部分花茶。清代的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茶类,组成了我国茶叶基本种类,同时,"点泡茶"的方法被"撮泡茶"取代。清代,茶叶远销英法,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代表。
茶叶,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运动都带有点宗教性质。以宗教思想笼络民心,聚合民力的招数屡试不爽,如:刘邦斩白蛇起义、元末白莲教,明教活动、清末义和团运动等等。洪秀全正是以宣传基督教思想为基础,逐渐壮大发展成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偶遇基督教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7岁入村塾读书,头脑灵活聪明,学业优异,老师和家长都抱以很大期望,相信他能考取功名,以“显父母,光宗族”。
1828年,洪秀全初次到广州应试秀才,没考中。此后,他一面当起村塾教师,一面努力读书,又几次去广州应试,皆名落孙山。
多次科场失意,使洪秀全愤懑难平。就在1843年最后一次科考途中,他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他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礼,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
创立“拜上帝会”
洪秀全劝人敬拜上帝,不拜祖先、邪神,不行恶事。他的同学、塾师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首先受洗礼。但是,他们在广东的传教活动并不顺利。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离开花县,辗转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一带传教,农民受洗礼入教100多人。9月,冯云山转入桂平山区活动。11月,洪秀全返回广东花县,一面教书,一面传教,并撰写诗文阐述宗教教义。
1844年,冯云山进入紫荆山大山区,这里居民大多以耕地、烧炭为业,受苦很深。冯云山以做工、当塾师为生,并积极在贫苦群众中开展艰苦的宣传、组织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紫荆山区建立起了一个“拜上帝会”的组织,团聚会众2000多人,其中就有烧炭的杨秀清和贫农萧朝贵。
拜上帝会实际上是个不伦不类的组织:洪秀全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自己则是耶酥的弟弟天弟。他奉天父天兄之命来救世,他的命令就是天父天兄的命令。崇拜耶和华上帝者,“无灾无难”;不崇拜者,“蛇虎伤人”。他的士兵,如战死在战场,就入天堂。
金田起义
拜上帝会影响越来越大,因而与当地封建势力的矛盾也逐渐尖锐起来,并开始发展成为政治性斗争。拜上帝会力量也越来越壮大,会员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农民、矿工、手工业者、挑夫、小贩、无业游民以及一些农村知识分子和社会地位较低的富翁,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成员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
1850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综上所述,洪秀全能迅速摇身一变成为上天代言人,是利用了贫苦农民和群众的愚昧无知,还有对政府和朝廷的极度不满,如果世人都能吃上一口饱饭,是断然不会冒生命危险去造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