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绘画、电影、文学这些艺术作品和美食一样确实没有一个死板的好坏标准。理论上来说确实是“喜欢就是最好的”,而且也需要尊重他人所喜欢的。当讨论的主体放在听众以及音乐社区建设时这当然没错,这句话有点像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又有点早期社会主义的影子。但是这种说法虽然听着令人心潮澎湃,但是却与题干中的“客观”背道而驰。(虽然“断定”这个词看了异常刺眼)
朋友们仔细想一想。如果美食没有好坏标准为何有米其林星级餐厅的评选?我和 @DuckMan电板鸭 老师一样喜欢用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比喻音乐。虽然各有各的口味没有确切的对与错但依然有一些基本评判标准以保证“客观性”。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乐评人,以我的听歌量和对音乐史的了解还不足以给出明确的价值导向。但有几个方向我建议大家在评价一首音乐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
1、你的耳朵并不一定对你诚实,有时候你觉得好并不是因为你喜欢,而是因为它被炒得比较火。比如一窝蜂的民谣大热和嘻哈大热。哦还有抖音快手等。
2、复古并不一定意味着好。好的复古一定有特别有意思的创新(有些创新反而更糟)。一味效仿那些黄金时期(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所做的创作只是在扩充曲库罢了。然而黄金时期根本无需再扩充。觉得这些优秀的只能说明听歌太少。
3、接上一条,民族也不意味着一定就好。理由同上。甚至很多音乐只不过武断地使用了民族乐器和特定音阶而博取噱头,谁不会呢?此类音乐人大有人在。作品大多类似旅游景点卖的行画。甚至在民族基础上所做的糟糕创新更为可怕,比如一些“国风电子”和游戏音乐。
4、总结上两条,情怀是最容易绑架耳朵的工具,音乐也不只是讲故事的容器。音乐自有结构的美感和本身的表达,不是文字或视觉的附属品。
5、很多音乐乍一听感觉很感动人,此时需要判断它是否真诚。一个科班出生的人可以在一天之内按照程式做出十来首喜、怒、哀、乐的音乐。AI干这事只会更有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感情。
6、现在数字和互联网时代制作音乐很容易,成本也很低,且产量巨高。然而音乐是具有时间属性的艺术。听众每天用来听音乐的时间并没有增加。因此许多音乐都会加许多音乐之外的“添加剂”来掩盖主体的空洞。然而真正好的音乐是你至少两年后觉得依然可圈可点的。
结尾:想要客观地评价音乐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你需要听海量的音乐(花时间找、花钱买、花时间听);你需要与被市场调校过的耳朵博弈;你需要忍受大众的敌意。这是一条艰辛的旅程并且是一条不归路。或者就干脆选择主观的“喜欢就好”。
附上我的Ableton Live 10超简教程。适合新手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当然我还会持续出一些好玩的技巧视频。欢迎去关注我的b站账号。
Ableton Live 10 超简教程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潮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