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全名尼尔·坎贝尔·道格拉斯·弗格森,1964年4月18日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英国籍苏格兰人,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斯柴尔德家族史研究权威。专长是与世界史、经济史、恶性通货膨胀、基金市场等的相关研究,是极少数能横跨学士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64年4月18日,尼尔u2022弗格森出生在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198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1989年从莫德林学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学术明星
在高校从事了10年研究员工作后,弗格森开始走上可以说是风调雨顺的教学路,并开启了耀眼的事业旅程。
2000到2002年,弗格森在牛津大学任政治史和财经史教授,随后被纽约大学重金“挖”走。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年不到(也就是2004年),时任哈佛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又把弗格森从纽约大学“请”到了哈佛。
随着工作的变迁,弗格森的薪资一路飙升之余,各种机遇也飘然而至。2007年,对冲基金公司GLG Partners邀请弗格森担任投资管理顾问,为其提供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投资结构性方面的咨询。此后,弗格森陆续成为了《金融时报》、彭博财经频道和《新闻周刊》的特约编辑和专栏作家。
如今,在媒体界里,弗格森俨然是当之无愧的“宠儿”和意见领袖。他频频在报刊及荧幕上发表自己对历史与经济话题的见解,犹如明星一般排档期、赶场子。不过,令人佩服的是,弗格森尽管高调有时,但同样勤奋有加。
弗格森的研究领域甚广,但他的专长仍在于国际历史和经济历史,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债券市场以及英国、美国的帝国主义。1995年,弗格森出版的第一本著作《纸与铁》讲的便是通货膨胀如何严重危害德国经济并使魏玛共和国这个福利国家最终失信于民。这本书以全新视角透视了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胀,使人们重新省视和理解恶性通胀。
而在弗格森最新的政治经济学专著《大退化:制度如何衰败,经济体如何消亡》(The Great Degeneration:How Institutions Decay and Economies Die)一书中,弗格森针对当下富裕国家退化(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债务加剧、人口老龄化、反社会行为增多等方面)的根源进行了探索和剖析。他提到,过度的调节、混乱的财政政策以及改革的缺乏共同造成了美国制度的衰败。此外,弗格森还指出,科技致使公民社会活力的日益散失,也是美国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可以说,《大退化》一书充满了对这个时代各种弊端的深刻控诉,弗格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当下西方国家正面临的各种复杂高深的政经难题。
到目前为止,弗格森已出版了十几部著作,包括《虚拟的历史》《战争的不幸》《罗斯柴尔德家族》《巨人:美利坚帝国的兴衰》《帝国:英国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等等,其中《罗斯柴尔德家族》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等多个奖项。弗格森相信,优秀的学者理应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而他也的确做到了,目前其每本书的预支稿酬已多达20万英镑。去年,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弗格森的多部经典作品,在中文图书市场掀起了一股“弗格森旋风”。
跨界专家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宣扬“和为贵”。但弗格森却认为,争论/辩论是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在学术圈、政经界还是媒体圈,弗格森是出了名的“铁齿铜牙”。他言辞犀利、尖锐甚至刻薄,也因此而招致不少批评。
今年5月,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投资合作交流会上,当回答对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句“从长远上看,我们都已经死了”这句话的看法时,弗格森竟随口说出了“凯恩斯是,他没有孩子,所以不关心未来”的言论。
此话一出,各界反响激烈,弗格森不得不赶紧在网络发文道歉扑火。在道歉信中,弗格森写道:“我不同意凯恩斯的经济哲学,但与其性取向无关。首先,无小孩的人也关心未来。其次,我忘了凯恩斯的妻子曾流产。”
当然,这不是弗格森第一次引发口水战。在此之前,直言不讳的弗格森曾多次发表争议性言论。他批评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独裁统治将导致纳粹主义重现;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率先开战,很大原因归咎于英国鲁莽与不负责任的外交政策。而2009年,弗格森与同为顶级经济学家的克鲁格曼的“口水大战”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事情缘起于一个讨论经济衰退问题的论坛,双方就“各国政府推出的大型经济方案和央行大印钞票的做法能否阻止经济衰退”展开了激烈争论。当时凯恩斯学派的克鲁格曼极力主张政府继续加大经济计划,而财政保守派的弗格森则反对美国政府再大肆举债,认为美国政府大量发行债券不但无法有效压低利率,还会祸及金融信用。会后,克鲁格曼发博文表示称弗格森的看法“极为可悲和令人沮丧”。弗格森也不甘示弱,发文称克鲁格曼“自认高人一等”,要给他上一堂“历史课”。后来,美国利率上升的事实让弗格森在这场论战中胜出。
有争议的事物必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事实上,历史学专业出身的佛格森,在看待经济问题时,的确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有本质的区别。一如他自己所言:“经济学家多数是根据模型数字分析,但是历史学家往往看的是跨度更大的历史长河的范畴。”反过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弗格森在解读近代史及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时,也非常热衷从财经的视角出发。
诚然,“跨界王”弗格森在这个专业日益高度分化的社会是稀罕的。在接受Guardian的采访时,弗格森亦坦言家庭和亲人对其人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弗格森说,是他当医生的父亲灌输和培养了他极强的自律精神和对工作的道德感、责任感,物理教师的母亲则给予了他创造及创新方面的启蒙。而他的写作启蒙老师,则是他从事记者职业的外祖父。
弗格森出生于英国,却在美国发展得有声有色。在他看来,其“略带侵略性”“过于勤勉”和“不做无用功”,这些英国人不甚喜欢的特点在美国却统统变成了美德,这使得他在美国拥有了一种家的归属感。所以呢,金子要发光发亮,也得先找准一方合适的沃土。
主要作品
《罗斯柴尔德家族》
《帝国》
《金钱关系》
《文明》
《顶级金融家》
《纸与铁》
《战争的怜悯》
《巨人》
《货币崛起》
《虚拟的历史》
《战争的不幸》
《纸与铁》
《金钱交易》
《巨人:美利坚帝国的兴衰》
《帝国:英国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
《大退化:制度如何衰败,经济体如何消亡》
人物评价
思维敏捷,谈吐诙谐,装扮潮流,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有时看起来更像一个风靡全球的影视明星。不过,作为哈佛大学经济历史学和商学院的“明星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尼尔·弗格森在学术界里的确拥有不少“粉丝”。
与传统学者相比,尼尔·弗格森简直就是一个怪伽,他横跨学术界、政经界和媒体圈,并且于其间表现得游刃有余。弗格森的骨子里潜藏着不安分的因子和创造的强烈欲望,他常常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概念,“中美国”(Chimerica)一词便是由弗格森和德国哲学家石里克共同创造。(该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2009年度流行语,意译为“中美经济共同体”,寓意中美两国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
弗格森偶尔也口出狂言。在一次学术口水论战中,弗格森撰文将奥巴马比作卡通人物菲利克斯猫,说菲利克斯不仅黑,而且还非常幸运。此言一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立马指责其有种族歧视倾向。
2004年,年仅40岁的尼尔·弗格森入选《时代》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近年来,随着其著作陆续被译为中文出版,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和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和关注这位看起来颇为特立独行的西方学者,有人更是将弗格森誉为“西方身价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