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张颂(1936年7月27日——2012年11月10日),原名张永昌,播音名李昌,男,汉族,河北省易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播音教育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第一位播音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播音界泰斗。
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和教师,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为其弟子。
简历信息
1936年7月27日生于河北省易县。
195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任播音员,后调入国际生活部做编辑。
1963年8月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开始播音教学生涯,主讲语言逻辑即播音基础,长期坚持自编教材。
1969年到1972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五七干校”劳动。
1973年北京广播学院复校后,担任播音基础教研室主任。
1983年评聘为副教授,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晋升为教授。
1984年,荣获广播电视部先进工作者称号,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任。
1985年10月,随团访问了日本大学艺术部。
1986年作为高级顾问,到美国之音中文部指导播音工作半年。
1991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1992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播音界第一本理论丛书——《中国播音学》。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又一个新学科的诞生。打破了从前我国“播音无学”的说法。直至今日,此书仍是攻读播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必读书。
1996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
1999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招收中国播音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2000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语言研究所所长;
2004年担任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委员会会长。
2009年11月,受聘为河北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2009年12月,被广西师范学院聘为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2010年5月, 被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聘为学院客座教授。
2012年11月10日,因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享年76岁。
语录心得
名言寄语
甘于寂寞,志存高远;做名人先做能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要“乐于在场,勇于出席,善于发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鲜花和掌声中隐藏着危机;“仁者无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继承优良传统,汲取域外精华,虚心博采众长,真诚服务人民;才能和机遇是人生的两翼,要只争朝夕地储备才能,一旦机遇到来,就可以脱颖而出;要深化文化底蕴,强化语言功力,在广播电视中,传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
“教不严,师之惰”,人民教师是“红烛”,应该“春蚕到死丝不断,蜡炬成灰热犹存”。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传承“书同文”,成就“语同音”,让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响彻寰宇,光耀千秋。
在湖南卫视指出,当代年轻人说普通话有一个通病,就是“男声女气,女声嗲气。”
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变化要自如。
无稿播音,出口成章;有稿播音,锦上添花。
人性的核心是创新和审美。
育人心得
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学工作,是我自觉的选择,无怨无悔,乐在其中。无论是风雨如磐,还是艳阳高照,我都以能够“为人师表”而自豪,以投入“灵魂工程”而自律。尤其是培养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培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更使我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培养的是公众形象,是广播电视中“出头露面”的名人,我们的心血会融入他们的声音和形象里。因此,我一直坚持“播音有学”的观点,一直坚持“德才兼备,声形俱佳”“以播为主,一专多能”和“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专业培养方针,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课与小组课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大运动量训练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法。其中,特别强调语言功力,即观察力、理解力、思辩力、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调检力、回馈力。本科生是高校的基础和重心,必须在本科阶段,使学生扩大视野、夯实根基、扬长补短、业精于勤,在学校里,就应努力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养成如饥似渴的学习习惯,提高在话筒前、镜头前“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的自觉性。凡是走这条路的,毕业后大都事业有成,许多人已经成为业界名人,如李瑞英、罗京、张政、王世林、王雪纯、周涛、鲁健等。为此,教师也应该力求进取,有所作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实现“教学相长、继往开来”的理念。
荣誉事迹
张颂老师195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工作需要1963年9月调到北京广播学院参加创建播音专业的工作。在很少有前人成果参照的情况下,以张颂教授为带头人和开拓者的播音理论家、播音教育家们,创建了中国播音学学科理论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在国内外独树一帜。中国播音学学科点已成为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学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各种学历层次专业人才,这在国内同类专业院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1985年至2000年曾担任“语音发声”、“语言逻辑”、“播音创作基础”、“中国播音学”等本科和硕士课程,在完成教学任务和系主任、播音学院院长行政工作的同时,指导硕士研究生11人;1999年开始担任博导,2000年至2006年为博士生开设“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前沿”、“中国播音学”、“播音主持艺术专题研究” 等课程,指导博士生21人,现已经毕业5人。承担、完成并获奖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4项,其中他负责的《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课程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5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近几年来,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成果获17个奖项。其中,他的专著《朗读学》获1987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朗读美学》获2003年广电总局科研成果评奖著作类一等奖;《中国播音学》获1995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语言文学类)、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语言学三等奖。
1984年被评为广播电视部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评为《播音创作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43年来,除完成专业教学、理论研究、行政管理等工作之外,他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带出了一支中青年教师队伍。播音系三代教师都曾得到过他的指导。从1999年开始他带的博士生中有3/4都是业界名人和我校播音系教师。
播音专业教学有其特殊性,作为专业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会实践;既能讲大课,又能个别指导;同时由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都是社会公众人物,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又由于师徒相承的教学形式,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作风的影响是非常直接非常巨大而且又是非常具体的。因此,他针对这些特点对青年教师既严格要求,又热情鼓励;既在理论上教,又在实践上帮;既在思想上提要求,又在方法上给与悉心指导,同时,又大胆使用,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实践,在教学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近些年来,青年教师增多,他在系里支持下,采取了举办青年教师讲习班的方式,为每年新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讲专业理论、讲教学法,亲自手把手地带他们进行播音主持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2年,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学校率先成立了有几位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当他从学院领导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教学督导”聘书时,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尽管平时教学科研任务已经很重,但他还是依然乐于承担这一责任,抽出时间听课、评课,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使他们尽快成长。在老教师的带领下,青年教师们已经逐渐成熟,并开始担负主讲教师的重任。播音系现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数年来有的青年教师已经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有的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大都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004年,在中国传媒大学筹建了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他作为首任会长,倡议开办了全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师资高级讲习班并亲自授课,为全国各高校培训青年教师70余人。
除了教学之外,他还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理论学术水平的提高,在他这些年所承担与主持的多项国家、部、校级科研项目中,都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如《中国播音学》(教育部“七五”项目),《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播音创作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等,都有青年教师参加研究。在科研实践中,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回想专业教育创办之初,专业师资只有几个人,每年招生二三十人,本专业的招生院校只有北京广播学院一所,到今天,仅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师资就有50多人,在校生1000余人。全国招收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有近180所,年招生近二万人。他作为播音专业学科和中国播音学理论的创建者、专业教育发展过程的亲历者之一,看到播音专业——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专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发展变化,看到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张颂老师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无限的欣慰!
尽管他已年届古稀,但他仍愿“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待扬鞭自奋蹄”,继续发扬“红烛”精神,甘为人梯,为党和人民的播音主持教育事业贡献着全部力量!
出版作品
《中国播音学》 张颂(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播音语言通论》张颂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语言传播文论》张颂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播音创作基础》张颂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朗读学》张颂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朗读美学》张颂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语言和谐艺术论》张颂(与他人合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学生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76岁的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因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 如果不是业界人士,对“张颂”这个名字可能会十分陌生。但是,提起下面这些人,多数电视观众耳熟能详:李瑞英、罗京、张政、王世林、王雪纯、周涛、鲁健——他们,都是张颂的学生。11月16日包括赵忠祥、哈文等在内的同行纷纷在微博表达对这位大师的无限哀思。
去世信息
逝世
中国播音界泰斗级人物张颂,因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2012年11月10日上午10点2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前任院长,张颂生前桃李满天下,哈文等众多传媒界人士都发表悼念,亦有网友回忆他的生平事迹。此外张颂曾参加的《天天向上》节目也表达哀悼。“中国播音主持网”微博透露:“中国播音界泰斗级人物张颂老师,因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11月1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张颂是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前任院长,他是我国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青年老师基本是他的弟子。
悼念
消息一出,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副院长“中传老王”证明消息是真,并表达悼念。而包括导演哈文在内的许多传媒人士、主持人、DJ等都纷纷表达悼念,称是张颂的学生或曾上过他的课、用过他编写的教材,显示出张颂的泰斗地位。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朱秦说:“满头白发,慈爱可掬,思维缜密,掷地有声张老师的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底的最深处…”网友“小黑不穿鞋”回忆起张颂生前的点滴:“总能想起上学那会儿在食堂里遇见先生给出早课的孩子们买早点,乐呵呵地抱着一堆肉饼豆浆的样子。哀悼!”网友“王媛喆”也回忆道:“想到老爷子身体那么不好的时候还坚持给我们这届学生开了讲座,那殷殷叮嘱里的拳拳深情,怎能不让人感动?张老师家的那盆虎皮兰分根后分给了很多老师和学生,我有幸也照料过其中的一盆。先生已去,但相信他的精神会像这虎皮兰一样,博厚悠远、生生不息!”
而张颂生前曾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其官方微博也迅速转发该微博悼念:“难以忘记,老师来到《天天向上》时,给我们带来的欢声笑语……对年轻主持人和编导的宽容、教导……张老师,走好……”
告别
张颂遗体告别仪式于2012年11月16日在八宝山举行。中国传媒大学于11月28日下午在学校举行张颂同志追思会。著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李咏、哈文、王宁、刘纯燕、李修平、李瑞英、敬一丹、郎永淳、欧阳夏丹、鲁健、王凯等均到场送别。
安葬仪式
齐聚八宝山
2013年5月11日上午的北京晴空万里,一碧如洗。早晨8时,播音界知名人士齐聚八宝山殡仪馆,前来参加中国播音学奠基人张颂先生的起灵安葬仪式。
公认的泰斗
2012年11月10日,我国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张颂因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张颂其名在业内家喻户晓,在播音主持界,他是公认的泰斗。奠定这个称号有两个事实:40多年来,正是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播音理论家、教育家们创建了中国播音学;如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青年老师和《新闻联播》绝大部分播音员都出自此专业。
送最后一程
贵州省黔西南州委书记、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张政,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群,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董传亮携夫人韩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中央电视台知名播音人李瑞英、敬一丹、李修平、岳斌、贺红梅、王世林、鲁健、刚强、章伟秋、颜倩、叶迎春等业内知名学者、主播前来送敬爱的张颂先生最后一程。
安葬仪式
8时10分,张颂先生遗孀赵培根及家人抵达八宝山殡仪馆,8时20分张颂先生骨灰由鞠珊自怂统狄斓巧掀担舫糖巴苍岬赝虬补埂时整,张颂先生骨灰运抵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群、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侴述成及众多张颂先生的学生在此等候多时。
9时20分张颂先生骨灰安葬仪式在万安公墓纪念厅正式开始,央视前主持人张政深情回忆了张颂老师、赵培根师母的恩情和教诲,他始终记得18年前自己从一个小城镇来到广播学院时心中的那种忐忑和无所适从,那时张颂老师在他的眼里无比崇高,跟老师说一句话,请教一个问题都会兴奋好几天,张颂老师总是耐心的给他解答各种问题,对他生活上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经常让他到家里来改善伙食,他永远忘不了师母给他做的每一顿饭。中央电视台播音部主任李瑞英回忆了张颂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她表示每当自己工作中遇到困难,不知道该走向何方的时候,张颂老师总会为她、为播音界指明方向,坚定了她走下去的勇气和决心,“张老师对播音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无私奉献是我们每一位后学的精神灯塔,我们要把张颂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几天李瑞英总是想起张老师过去的点点滴滴,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群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向张颂先生遗属致以慰问,张颂先生的学生乔实宣读了墓志铭。
10时,张颂先生骨灰正式安放,墓地翠柏环绕、祥和静穆,黑色大理石的台座上叠放着理石质地的《朗读学》《播音基础》《朗读美学》等张颂教授的代表作。墓碑上张颂教授半身浮雕亲切随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先生手捧毕生心血《中国播音学》仿佛还在给学生讲课。播音界人士依次向墓碑三鞠躬并敬献鲜花,依依不舍的与先生道别,送先生最后一程。
11时,张颂先生安葬仪式结束。张颂先生的教诲早已在播音界晚辈心中播撒下生命力的种子,张颂先生的精神必将绽放出不败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