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东南大学 - 吕志涛
吕志涛
浙江省新昌县人。1965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东南大学教授、预应力工程研究所所长
展开

吕志涛 - 人物简介

吕志涛,1937年11月生,浙江新昌人,1961年夏从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五年制)毕业后,继续在校当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1965年夏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混凝土结构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6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同月,被审批为东南大学教学。现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全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编有《混凝土结构学》、《现代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与研究》(合编)等。译有《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手册》(合译)等。

1987年3月,获国家科委和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8年11月,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优秀中青年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1989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生教师”,1990年12月,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共同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12月22日,被称为亚洲第一的“国门工程”首都北京西客站,举行隆重的主站房结构工程封顶仪式。仪式上,被安排在前排就座与北京市领导亲切交谈的建站功臣中,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科学家显得格外激动;此刻,他倾注于主站房中的数百个日日夜夜的甘辛仿佛象电影一样从脑海里一一闪过。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预应力学科学术带头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吕志涛教授。

曾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全国模范教师”(2001)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0)等荣誉称号。

40余年来,吕院士为中国结构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设计和咨询过上百项预应力工程,如北京西客站、珠海海关大楼、珠海玻璃纤维厂及南京电视塔等结构工程。近10年,对加气轻质混凝土(ALC)板技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PPB)技术以及为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我国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开展了创新研究。

迄今,已培养博士生63名,硕士生66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被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江苏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吕志涛 - 人物事迹

预应力创新与开拓的交响
吕志涛1937年出生于浙江新昌县澄潭镇芝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那年,尽管家里一贫如洗,明智的父亲还是把他送进了学堂,后又升入新昌中学。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工学院工民建专业。毕业后,师从徐百川、丁大钧教授,专攻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结构是国际上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工程建设技术,具有省工、省料、安全等独特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青年吕志涛在读研究生时,在建的南京汽轮机厂主厂房屋架预应力钢筋发生断裂,设计单位提出的抢险方案要耗费20吨钢材。他做了精细计算,提出了省工料、省时间的新方案并获得成功。研究生毕业后,他因品学兼优被留校任教。结构设计是应用科学,再先进的设计理论也必须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执教近四十年,吕志涛从教授而至博士生导师,在预应力结构体系等领域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不断开拓预应力学科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解决了许多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为我国建筑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往纺织厂的厂房一般是单层结构,占地面积大,平面利用率也不高。这主要是纺织机械机体大。机械要上楼,需要解决多楼层厂房大跨度承重问题。他的“多层工业厂房预应力结构体系及相应性能研究”,就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开展的。科学实验证明,对普通混凝土结构在使用之前加一种力,可以改进结构的性能和使用功能,可建起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物,而且能节省钢材、水泥,减轻自重。这就是预应力技术效应。“七五”期间,这种技术最早在上海色织四厂得到应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多装布机,吕志涛做了大量的模型实验,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使高达6层的厂房框架跨度达到20米(即车间内每隔20米才立有一根支柱,而过去每隔数米就要一根立柱)。这一罕见的结构设计增加了12%的布机安装面积,每年可增加产值540万元。这项工程完成后,立即被当时的纺织工业部列为样板在全国推广;国际预应力协会前主席伽维辛参观该工程后惊叹其创造性,并专程赴南京拜访吕志涛。

中国现代建筑的“华彩乐章”
在设计师眼中,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近些年来,吕志涛又连续奏出了一系列华彩乐章。在这些华彩乐章中,特别引起全国轰动的是两大“国门”和“一塔”工程,即珠海拱北口岸工程、北京西客站工程和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这都是吕教授全身心投入的得意之作。珠海拱北口岸工程是内地通向澳门的南“国门”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幢民族形式弧形大屋顶多层建筑。他采用多项新技术为这个建筑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工程成功地设计了主体预应力框架,并为之进行了模拟试验和工程实测,在当地产生极大反响。

北“国门”北京西客站工程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京九铁路的龙头。主站房是一座包括售票、候车、办公、行包托运及购物、餐饮、旅馆、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符合无障碍、现代化、国际化要求的超大型公共建筑,气势宏伟。目前为国内之最,亚洲第一。吕志涛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其中最大的科技攻关任务——东西跨度为45米的预应力钢桁架的设计、试验和施工。1994年12月22日,总重量为1800吨的钢桁架安全、准确地整体提升就位,标志着北京西客站主站房结构工程全部封顶。把预应力结构理论创造性地用到钢结构方面去,不仅结构性能好,而且省钢材15%。这一钢桁架少用了200多吨钢材。整个“国门”最高点距地面102米。在封顶仪式上,他作为有功之臣被安排在前排就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幅35米长、写有“东南大学为北京西客站建设作贡献”的醒目大标语从60米高处飘然垂下。吕志涛迎着凛冽的寒风,久久地望着它,心中热乎乎的,什么苦呀,累呀,此刻全抛到九霄云外。

吕志涛

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台,当初广电部设计院想将塔身设计成新颖别致的三只腿结构,以突破传统的圆筒塔造型,却不知是否可行。吕教授分析论证后的结论是“可行”,但必须加预应力来抗风和抗裂。随后他成功地主持了关键性的塔身结构计算和模拟试验研究,还作为主要技术顾问,来往穿梭于工地与研究所之间,终于解决了建塔过程中的多种关键性技术难题。如今,高达318.5米的电视塔亭亭玉立于大江之滨、秦淮河畔,给古朴的南京城增添了一大新景观,1995年1月18日,作为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的电视台隆重举行落成典礼。典礼上,省委书记陈焕友与吕志涛教授亲切交谈,称赞他是建塔功臣。此刻吕志涛显得格外激动,仰望这挺拔秀美的电视塔,心中涌起无限欣慰。两大“国门”和电视塔等样板工程为祖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使吕志涛在我国土木工程界树起了显赫的声望。

铜鼓敲响不断的太阳
吕志涛认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的五十年,需要我们几代人投身于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中,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站起来。工程是国家建设的内部结构,这项工作是科技事业中第一重要的工作。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为下个世纪的工程建设所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而从八十年代起,他就担任起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指导国内访问学者和年轻教师的重任。

对于培养研究生,吕志涛有他独特的想法:凡自己熟悉或做得较多的课题,不再让研究生做。应该让研究生去闯新路、研究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所以,他为研究生确定的课题,都是较新的或是国内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吕教授认为:作为导师,知识面应该较宽广;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能将学生引导正确研究方向,指明研究路子和研究方法;要能分析判断研究结果是否正确。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具体的路要学生自己去闯。因此,他和他的研究生完成的课题不少是国内最早开创的,有的甚至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吕志涛教授不仅注重研究生的业务指导,而且还十分关心他们思想上的成长。吕教授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品德高尚,在国内同行中有较高威望;因此每年报考他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及国内访问学者都特别多。他已指导培养了35名博士生,53名硕士生和10名国内访问学者。带那么多学生,教学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尽管教学工作忙,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全面关心,从德、智、体各方面严格要求,特别注意教书育人。他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研究生谈心,启发他们立志成才,要求他们不仅业务要过得硬,思想上、道德品质上也要过得硬。要求他们德才兼备,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启发和鼓励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在毕业前有30多位是党员,其中有10多位是攻读学位期间入党的。

吕志涛教授平易近人关心学生,研究生们都乐意向他请教;不仅是学术问题,连找对象这样的事也愿向吕老师敞开心扉。有一次他发现硕士生陈仁宁在听课时精神不够振作,吕教授下课就问他是否身体不好。陈说了那些日子身体不好的情况。随后吕教授从医生那里了解到小陈生的是急病,如不及时治疗和休息,十分危险。于是叫小陈上医院作了紧急治疗,并办理了休学手续。半年后小陈复学,吕教授主动单独为他补课,使他跟上了集体,没有影响毕业。小陈现在在南方健康地工作。他也一直惦念着吕教授,说吕教授不仅给了他知识,还挽救了他的生命。

访问学者于长海,有一次在试验室做试验,右脚趾不慎碰裂,住进了学校医院治疗。在小于住院期间,吕教授和他的家属每隔一天送骨头汤和菜,直至出院。在回佳木斯 之前,吕教授家人还为小于缝制脚套,以保护伤脚。小于全家人非常感激吕教授。诸如此类的事例还不少。总之,他在学生的心中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事业是每个人的城堡,吕志涛特爱这个城堡。为了这个城堡,他长期以来超负荷的工作。长期的劳累,使他患了“ 神经麻痹症”。当领导和同志们去看望,劝他好好休息、治疗时,吕志涛满怀深情地说:“感谢组织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党和人民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应该多干实事,多出成果,多作贡献。”在患病期间,他边治疗边工作,从未真正休息过一天。他似乎把一切都淡忘了,唯独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奋斗方向。事业是他的城堡。他仍然时时为之添砖加瓦,植树种卉。

土木结构工程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科学技术。为了实现观察测试,他每年都有1/3的时间在外奔波;全国许多建筑工地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为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双向偏拉计算和抗剪设计、损失计算等,且都列入设计规范中。他还提出了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和超静计算方法等,应用成效显著,并且对预应力技术作了开拓、应用于预应力钢结构和砌体结构及旧房加固改造和加层工程中。他已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7部;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和硕士生。他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南京首届十大科技之星”和“全国优秀教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尽管吕志涛的科学事业蒸蒸日上,但他仍然唱低调。因为他深知,成绩不是吹的,大厦不是堆的,馅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科学事业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吕志涛 - 人物成就

吕志涛,结构工程专家。1937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同年被该校录取为结构工程研究生,1965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被东南大学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预应力工程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近四十年来,他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他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其中:
①1963年,他发现并开创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中两类斜裂缝的理论及计算方法(在世界上最早,美国在1963年之后提出),并且已为国内外所公认。

②70年代初,他在我国首先提出了预应力受弯构件和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的抗剪计算方法,并第一次列入了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这不仅使我国的抗剪设计更加合理,并且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③70年代中期,他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双向偏拉构件计算方法,并列入我国设计规范中。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既完善了理论,又可取得节约受力主钢筋20%左右。

④70年代后期,他提出了环形截面受拉、受弯和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曲线和折线预应力筋锚具损失的计算方法等。

二、他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为我国大力推广应用这种新结构、新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预应力混凝土在各种结构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他是当前我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文革前后,他研究了冷拔丝预应力技术,投身于结构改革。70年代开始,他改进了预应力构件的承载力和使用阶段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系统研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大关键难题—抗震设计、裂缝控制、部分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以及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等理论和应用问题,并基本得到了解决。抗震设计难题的解决,打破了预应力结构在地震区应用的限制;裂缝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使预应力筋用量节约15%左右。

在中国,他于1996年首先编制出一本地方性的现代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规程。随后,作为主编者之一,新编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他积极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部、省级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发展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计算理论,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他为我国最早建成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预应力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上海色织四厂工程;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体系—南京状元楼工程、江苏公安厅大厦工程、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工程;高层大跨预应力框架结构体系—苏州八面风商厦工程;大面积双向连续多跨预应力结构体系—珠海拱北海关工程;巨型框架结构体系—南京多媒体通讯大楼……

三、他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到预应力钢结构、预应力砌体结构以及旧房的加固、改造和加层工程中,有重大创新,还提出了旧房拆除的预应力法,推动了预应力技术的进步,取得了较大效益。如:北京西站主站房45m跨、承重5000吨的主桁架,他设计采用了预应力钢结构,不仅提高了结构性能,而且节约用钢量15%。

四、吕志涛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
咨询和设计过上百项预应力工程,并有多项树为典型,经济效益大。八十年代开始,重点研究并几乎每三、四年推出一、二种新的预应力结构体系。除了上面提到过的北京西站、珠海海关大楼、上海色织四厂等工程外,还有不少对我国推广应用现代预应力技术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示范工程,如:

①珠海玻纤厂工程是我国最大的大跨度4跨预应力门式刚架结构(31.5m+33m+31.5m+14m)。原设计为钢结构方案,他将其改为多跨预应力混凝土门式刚架结构,并创新的提出了连续配筋方案,完成了试验研究。他的方案采用后,节约钢材和造价达40%。

②上海闵行影剧院工程是中国最大的三向交叉预应力混凝土网格梁板工程,平面为六角形,对角线长27m。他负责了试验研究,并协助设计院完成计算分析。

③南京电视塔(高318.5m)为三肢腿结构。在我国电视塔设计中,它首次(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之前)采用非圆筒形塔身。他对该电视塔结构方案作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必须加预应力和连梁等重大建议,被设计采用。随后,他承担和主持了关键性的塔身结构计算和模型结构试验研究,并作为该工程的技术顾问,多次解决了设计和建造中的各种关键性技术难题。他还为该电视塔设计了15m高(转了5圈)中间无柱的螺旋楼梯—国内外都没有见过。

五、近十年,他为我国分别从日、法引进和推广应用加气轻质混凝土(ALC)板技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PPB)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我国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开展了创新研究,并卓有成效。

吕志涛工作勤奋、富于创新。申报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以及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项目等20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8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教育部、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共20项。在科研工作中,他还特别重视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并强调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迄今,已培养博士生56名,硕士生64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被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和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分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被《建筑结构学报》、《工业建筑》和《桥梁建设》等学术刊物聘为编委。吕志涛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和“全国模范教师”(2001)等荣誉。他还获过“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0)。

吕志涛 - 已发表论文

[1]吕志涛 梅葵花.国内首座CFRP索斜拉桥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40(1):54~
[2]王春林 吕志涛.核筒悬挂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参数优化[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2):181~
[3]袁广林 黄方意 吕志涛.高温(火灾)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7,37(1):105~
[4]韦芳芳 岳丽婕 吴京 吕志涛.反应釜支撑梁的温度应力分析[J].建筑科学,2007,23(5):31~
[5]梅葵花 吕志涛 孙胜江.CFRP拉索的非线性参数振动特性[J].中国公路学报,2007,20(1):52~
[6]吴刚 吴智深 吕志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有软化段时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11):7~
[7]田安国 张三柱 吕志涛.碳纤维布预应力锚固张拉试验研究分析[J].建筑技术,2006,37(6):436~
[8]刘荣桂 龚向华 李成绩 吕志涛 梅葵花.斜拉桥CFRP索锚固性能试验[J].工业建筑,2006,36(8):29~
[9]朱虹 吕志涛 张继文 高宏 汤惠工.AFRP筋松弛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6,36(7):62~
[10]汪昕 吕志涛.斜向索力下钢-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区荷载传递与分配关系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4):585~
[11]袁广林 郭操 吕志涛.高温下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与分析[J].工业建筑,2006,36(2):57~
[12]涂永明 吕志涛.预应力混凝土试件碳化试验及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研究[J].工业建筑,2006,36(1):47~
[13]袁广林 黄方意 吕志涛.高温后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承载能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4):441~
[14]李维滨 吕志涛 石开荣.张弦桁架施工阶段平面外稳定性研究[J].施工技术(北京),2006,35(3):19~
[15]袁广林 郭操 吕志涛.高温后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290~
[16]袁广林 李庆涛 吕志涛 黄方意.高温下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中钢绞线预应力的损失[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88~
[17]黄炳生 舒赣平 吕志涛.削弱梁翼缘连接轻钢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28(4):41~
[18]黄炳生 舒赣平 吕志涛.梁端楔形翼缘连接钢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6,27(2):57~
[19]徐伟炜 吕志涛 丁汉山.智能预应力梁的变位控制理论及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2):67~
[20]臧华 刘钊 吕志涛 梅葵花.CFRP筋用作斜拉桥拉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0):70[21]徐伟炜 吕志涛.智能预应力在梁中的应用探讨[J].特种结构,2006,23(4):6~
[22]吕志涛.高速铁路桥梁建设中的结构问题[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3(3):1~
[23]徐伟炜 吕志涛.一种新型开启桥的设计探讨[J].特种结构,2006,23(2):67~
[24]丁文胜 吕志涛 刘钊 臧华 李国亮.采用被动分肢墩的刚架系杆拱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06,22(4):534~
[25]梅葵花 吕志涛.CFRP索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J].公路,2006,(11):48~
[26]丁文胜 吕志涛 刘钊.被动分肢墩的抗震设计原理和试验研究[J].桥梁建设,2006,(5):9~
[27]潘钻峰 吕志涛.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主跨底板合龙预应力束的空间效应研究[J].世界桥梁,2006,(4):36~
[28]郑宏宇 梅葵花 吕志涛.CFRP缆索体系悬索桥的优势及可行性研究[J].桥梁建设,2006,(4):7~
[29]王景全 吕志涛 刘钊.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变形计算的组合系数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5~
[30]田安国 刘钊 吕志涛.预应力纤维布张拉锚固技术及其设计理论研究[J].工业建筑,2005,35(10):83~
[31]王景全 刘钊 吕志涛.基于挠度的体外与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6):915~
[32]刘荣桂 陆春华 吕志涛.氯盐侵蚀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J].建筑结构,2005,35(4):28~
[33]袁广林 郭操 李庆涛 吕志涛.高温后冷却环境对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的损伤[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5):605~
[34]吕志涛.高性能材料FRP应用与结构工程创新[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2(1):1~
[35]涂永明 吕志涛.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21(1):73~
[36]王景全 刘钊 吕志涛.铁路梁桥挠度智能主动控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5(3):52~
[37]刘钊 孟少平 吕志涛.两座大型斜拉桥索塔锚固区模型试验及对比研究[J].预应力技术,2005,(6):3~
[38]梅葵花 吕志涛 张继文 臧华.CFRP斜拉索锚具的静载试验研究[J].桥梁建设,2005,(4):20~
[39]王春林 吕志涛 涂永明.核筒悬挂建筑结构体系的减震性能研究[J].江苏建筑,2005,(3):19~
[40]吕志涛.建设4R经济,培养21世纪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8~

吕志涛 - 已发表专著

《混凝土结构学》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与研究》(合编)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译)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手册》(合译)

吕志涛 - 人物轶事

吕志涛院士回母校设立奖学金
2006年4月22日,是我校建校81周年校庆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友吕志涛,兴致勃勃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新昌中学,设立“新昌中学吕志涛院士奖学金”。这是继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在母校设立“吕型伟英才奖”后,又一位在学术界取得卓越成就的校友个人出资在母校设立的一项以个人名义冠名的奖学金。

吕志涛院士是澄潭镇芝田村人。1953年秋考入新昌中学,1956年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南大学,1965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砼及预应力砼结构以及建筑物鉴定及加固、改造等,是我国结构工程方面的权威专家。曾分别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著作8本,已为国家培养博士生56名,硕士生66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先后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首届南京十大科技之星等称号。1999年获国内唯一的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聘为浙江大学等10多所高校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担任在建的长江苏通大桥技术顾问。

在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吕志涛院士完善了中国混泥土计算理论,发展了预应力混泥土结构体系等,承担过北京西客站主站房、珠海海关联检大楼、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任务,从中突破了多项技术难关,为我国混泥土及预应力混泥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曾对老新昌中学大会堂和我县城东大桥的建设提供过技术指导。

是日上午8:30,吕院士首先专程前往看望93高龄的恩师陈梅老师和名誉校长金望平先生,共叙当年师生情谊,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10时左右,行动不便的吕院士又来到了母校新昌中学,也许是首次踏上新校园的土地,吕院士精神矍铄,红光满面,显得格外高兴和健谈。在会议室,吕院士和母校现任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向在座的行政领导介绍了五十年代自己在新昌中学求学、成才的经历和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科研工作的不懈追求。在轻松的谈话中,满腹才华的吕院士对当年的班主任吕炳深老师(已故)和陈梅等任课教师记忆犹新。他至今不忘母校恩师的培育之情,他说“没有新昌中学的培养,就没有我吕志涛的今天。”真情的坦陈,让全体在座的学校行政领导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境界。

为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吕院士将获得的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中的伍万元,捐献给母校,设立“新昌中学吕志涛院士奖学金”。他还欣然为母校师生题写了“兢兢以强”四个字,勉励母校师生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奋发图强。

简朴的奖学金设立仪式结束后,他来到了图书馆前题词的巨石旁和学校领导合影留念,并参观了新校史陈列馆。

下午3:00,不顾劳累的吕院士,又为全体高一学生作了励志报告,他结合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切身经历,从天才、勤奋、环境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教育学生一定要珍惜目前的学习环境,学好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脚踏实地,不浮不躁,努力学习,拼命学习,灵活学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新日期:2024-11-2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