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爱琴
杨宗稷,(1863-1932)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近代琴学大师,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现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是其弟子。杨宗稷是湖南宁远县人,生于1863年,宁远县地处湘南,风景如画茂林修竹,南有名岭九嶷山。他年幼时即爱唱歌通韵律爱器乐,古时流传的伯牙钟子期古琴故事,致使他对古琴尤为酷爱。杨宗稷于二十岁时(1883)年经衡阳去省会长沙读书学琴并交识了许多朋友。
中年进京学琴
杨时百38岁携妻带子来京,先在总理学务处工作。同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聘其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1904年,选为学部理事。1904年 ,他在宣武门外承相叫同43号买房一所。1906年,调邮电部侍郎。,后一心研习其爱好的古琴。
此时杨时百在京认识了清末著名古琴大师黄勉之,于1905一1907年拜黄为师学琴三年习得二十首名由。当时黄先生己教琴数十年学生百余人,学生中有军机大臣张之洞,溥桐,叶诗梦,史荫美,贾阔峰等人,而惟独喜爱学生杨宗稷,称其对古琴有灵感。此后也证明杨宗稷的成就较为显著。此时他对古琴爱已成癖,不但能继承黄老先生之精髓还能发扬己之长。于市肆上购得各种古琴谱,对古琴、琴书、曲谱更有研究与发展。首先杨时百对古琴谱之指法韵律觉得标注不够确切且繁杂,因而导致当时的弹法因人而异,甚至难于继承古韵,弹奏多有失误。随即他开始整理所有古琴曲谱并广收古琴典籍进行整理勘误。从1907至1928年(光绪 33年至民国17年)用21年时间写成《琴学丛书>,约四十万字,是集古今此类书之大成。按他修正的注法指法严谨,弹奏不致有误且一通百通。了解者均能合奏,音律明快和谐可谓集古今于一。他于1911 年开始木刻《琴与丛书>,并于1911年开始陆续出版。直至1931年(民国二十年)前后用了二十一年才完成此巨著。共两函四十三卷十四册。 其中计有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谱三卷、琴学随笔二卷、琴余漫录二卷、琴镜九卷、琴镜补二卷、琴瑟合谱三卷,琴学问答等一卷、藏琴录一卷。其后又整理琴瑟新语四卷、琴镜续问卷、琴镜释疑一卷、 幽兰和声一卷、及声律通考详节一卷。总计木版1036页,用梨木518 块,每块尺寸布19X27X2.5厘米。如果像书一样排列长度可达13米, 重量近600 千克,这些木版于家中有木盒收藏,每张木版间填以纸张保护刻字。
传习琴艺
他还于1911年开始在市肆上搜集古琴,既进行研究还将有缺陷古琴进行破腹修理,直至复原满意为止,同时也买卖古琴。在手中古琴经常为二十余张,而经手古琴近百余张,如"风鹤"琴为其所得第一琴为五知斋徐俊监制,遂将其居室首名"风鹤琴斋",其中有名藏琴 五十三张。虽仍:不能与宋宣和(宋徽宗赵佶1119-1125年)之"百琴轩"媲美,已知足矣.
杨时百于1915年起在京开办了"九嶷琴社"挂牌办学教琴,此后在琴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嶷派”因此得名。他家住,宣武门外丞相胡同四十三号共房二十一间半。他的学生几乎与他年龄相近,很多都是官府达官贵人。在1915年至1932年即民国四年至民国二十一年这十八年教琴期间正是时局动荡年代。官员们去职以后闲来无事,学琴交友以供消遣,时百教琴有时独奏有时合奏,有时将那大瑟也取出与琴合奏可谓兴趣盎然,每日都是在节日中度过一般。
杨时百弹琴技巧之佳,引来诸多社会名流学琴,时百古琴名气之大,弹技之佳为共人皆知。1922年二月北京大学请他去教授古琴并作表演,于7月山西省长阎锡山,也请去山西一游,并欣赏时百的古琴艺术。
杨时百因此被当时的社会名流称为“民国古琴第一人”。北京“晚清社会名流”老照片中就有杨时百先生。
杨时百于琴书刻印完成后,因操劳太多积劳成疾身体大不如前,于1932年初即身体不适仍坚持工作。但年中盛夏期间病情不见好转,至秋天虽无数名医调治也收效甚微,即于秋天与世长辞享年63岁。
杨宗稷(时百)一生主要著述有:《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谱三卷、琴学随笔二卷、《琴余漫录》二卷、《琴镜》九卷、《琴镜补》二卷、《琴瑟合谱》三卷,《琴学问答》等一卷、《藏琴录》一卷。其后又整理《琴瑟新语》四卷、《琴镜续问》一卷、《琴镜释疑》一卷、 《幽兰和声》一卷、及《声律通考详解》一卷。后人合刊为《琴学丛书》,《辞海》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