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物理 - 王天眷(教授)
王天眷(教授)
王天眷,物理学家,曾参加微波受激发射(Maser)理论与实验的研究。该项研究结果成为光受激发射(Laser)理论的先导,并最终导致激光的发明。在从事核四极共振研究中,发明了一种讯号反馈振荡检波电路,被称为“王氏电路”。他首次用实验证实了电16极矩的存在。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波谱学事业,在建立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和领导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的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人物经历

1912年4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

1929~1932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预科学习。

1934~1938年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

1938~1942年 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助教。

1942~1943年 任重庆大学电机系讲师。

王天眷

1943~1947年 任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空军通信学校教官、编辑科长、教授科长、研究委员。

1947~1948年 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9~1953年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4~1957年 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1957~1959年 任美国爱第立脱儿公司高等物理研究员。

1959~1960年 任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原子钟委员会顾问等。

1960~1981年 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1~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9年2月20日病逝于北京。

生平

家庭背景

王天眷,又名郑君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使用)。1912年4月20日生于浙江省黄岩县潭头村。父亲王卓为辛亥革命烈士,在王天眷出世之前就已为革命献身。王天眷从童年起就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以后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

抗日救国

他于1929年至193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预科学习。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上海大、中学联抗日救国运动,曾任交通大学党支部书记和共青团上海市法南区委宣传部长。1932 至1933年期间曾先后4次被捕,经多方营救出狱。1934年秋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并被选为清华大学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1936年1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至1942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工作,任助教。1942年至1943年在重庆大学任讲师。1943年至1947年保留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在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空军通信学校先后任教官、编辑科长、教授科长、研究委员等职。

赴美留学

1947 年7月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选派为出国研究员,赴美国留学。1948年12月在美国俄亥俄(Ohio)州立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53年12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王天眷牢记出国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来回来报效祖国,因此,学习和工作都非常刻苦,几乎是废寝忘食,只用一年就获得硕士学位。为了开阔眼界,他设法争取机会参观和考察了与他专业有关的比较著名的学校和实验室,利用哥伦比亚大学好的实验条件,在研究工作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报效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王天眷即作回国的准备,但当时的美国当局扣留了他的护照,经过多年的斗争和一些美国科学家的帮助,到1958年底才将护照归还给他。但要想从美国直接回国阻力极大,经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主任B.勃里奈(Bleaney)的担保和法国原子时钟委员会发出赴法讲学的邀请,才获得去欧洲各国的签证,于1959年8月离开美国,游历和考察了英国、丹麦、荷兰、比利时、联邦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1959年9月至1960年2月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担任顾问。经过中国驻法国和瑞士大使馆的帮助,绕道奥地利、匈牙利、前苏联等国,历尽周折,于1960年2月举家回国,投入社会主义祖国的科学事业。1960~1981年期间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前期曾称中南物理所、湖北物理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务。回国后,尽管当时的条件较差,然而他带领一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积极开拓中国的波谱学研究。他积极拥护中央的科技政策,赞同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对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坦陈己见。他秉性耿直,直言不讳。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科研工作也被迫中断。然而他忠诚祖国科学事业矢志不改,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便挑起了领导研究所的重担。1981年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不顾年迈,为培养人才尽心尽力,直至1989年去世。

党籍问题

对于他的党籍问题,由于他出国时间较长,经过长期审查,到1979年才得以恢复。但他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斗争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党有自信、有能力、能够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认真对待科学研究和各项工作。

履历

王天眷曾任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9~1981),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78~1989)。他曾致力于建立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现对国外名称为中国磁共振学会),曾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1988)。他还曾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科学通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1986~1989)主任委员。

贡献

50年代初,王天眷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和任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期间,参加了C.H.汤斯(Townes)教授领导的微波受激发射(Maser)研究。这一研究,首次从原子、分子中取出相干辐射能量而实现了微波放大和振荡。利用这一全新机理制成的放大器,其噪声系数可接近于1;制成放大器和振荡器,可做成千万年不差1秒的高稳定、高准确的原子时间频率标准;制成波谱仪,可获得比一般谱仪高一个数量级以上的分辨率,并首次观察到氨反演谱线的精细结构。更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于,其受激发射机理引导人们探求从微波推至光频的可能性,成为光受激发射(Laser)理论的先导,并最终导致激光的发明,开创了激光新时代。为此,汤斯获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汤斯研究集体的成员,王天眷以其深厚的物理基础和优良的实验技术参与了该项目的理论和实验工作,为首台氨微波激射器的研制成功做出了贡献。正因为如此,汤斯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立即电告王天眷,让他分享荣誉与快乐,并对当年他所作的愉快合作表示感谢。王天眷1979年率团访美时,汤斯亲自开车迎送,热情接待,足见他们的学术情谊之深。

核电四极矩是描述原子核电荷偏离球对称分布的一个物理量,它与核外电子产生的电场梯度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电四极能极,通过外加射频场使能级发生共振跃迁,称为核电四极共振。研究共振谱线的频率、线宽及其与环境的变化关系,可以获得原子核的电荷分布、核外电子结构和固体分子结构的有关信息。1950年后,王天眷在哥伦比亚大学对各种不同分子的氯(Cl)和锑(Sb)的同位素的核电四极矩相互作用及其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作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特别有意义的是他发明的讯号反馈振荡检波电路具有灵敏度高、噪声低、电路简化等优点,为同行专家一致公认和采用,被称为“王氏电路”。另外,他以高精度(百万分之一)的实验技术成功地测出锑(Sb)的核电四极共振频率因16极矩相互作用影响而产生的微小变化(十万分之几),首次用实验证实了电16极矩的存在。而在这之前,由于电16极矩非常微弱,实验上一直未找到测量它存在的方法。

1960年王天眷回国后,即致力于开拓和发展中国波谱学研究事业。他首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创建波谱学研究室,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波谱学研究骨干。60年代由于中国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发展了原子钟事业。王天眷发挥了他在美国与汤斯一起创造氨激射器的学识和经验,在中国开展了氨分子钟的研制工作,不久在他带领下又成功地完成了氢激射的研制,对中国时间频率计量事业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此后又完成了铷原子激射器和铷原子钟研制等重大任务。铷原子钟从1969年完成交付国防工程使用,至今仍在服役;铷原子激射器1979年完成后成为中国高速飞行器的短期频率统一校正标准,在中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试验中发挥了作用,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并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委一等奖。与此同时,他领导的波谱学研究室开展了核磁、顺磁、核电四极和光磁共振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

交流

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1979年,王天眷率中国科学院波谱考察团访美,历时一个月,访问考察了包括美国著名大学、实验室和大公司企业等15个单位。离别19年后重返美国,看到国际上科学、教育和其他方面的迅速发展和变化,联系中国“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他感慨万千,详细写出了考察报告,不但对中国波谱学研究提出了具体意见,还就国家科技、教育有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国家科技经费要有定额,不能时松时紧,要稳定、要有保证;外部对科研机构要少干扰,科学家、技术人员、工人和管理人员要精干配套;要认真重视研究与生产的差别,研究是探索未知或未甚知的自然规律,强调创新、攻坚和突破,生产上要关注的是科学上已经基本解决而投入生产必须解决的与工艺有关的问题,强调稳定和可靠;要探求有效管理科学研究;学术界要加强交流,造成浓厚的学术空气,要提倡尊重别人创造性见解和实验结果,采用时要点名申谢,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要有选择地引进对科学实验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仪器设备,并经过消化,合理组织研制生产;要邀请有影响的科学家、有能力的实验物理学家来讲学、工作;要选派优秀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出国深造,要选准单位和指导教授,以期得到更好效果;从长远考虑,还应选派不超过30岁、政治思想好的优秀人才到国外长期(至少五年)深造。

这些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王天眷对国家发展满怀希望,实事求是,大胆开拓,敢于直言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之后,他亲自写信与国外一些著名教授、学者联系,推荐武汉物理所一大批青年人到国外学习深造。这些人现在都成为学科带头人,在各个岗位上担负重要责任。

人物评价

王天眷是一位爱国心和责任心极强的优秀科学家。为了永久地纪念他,并以他的精神鼓舞青年科学家,经波谱学界叶朝辉等倡议,通过社会各界集资支持,于1993年成立了王天眷基金会,设立王天眷波谱学奖和武汉物理所王天眷奖,以奖励全国范围内优秀的青年波谱学家和武汉物理所优秀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更新日期:2025-01-18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