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94年3月,海南野生棉种植园副主任;1994年6月至1995年7月,科研管理处副处长;1995年8月至1998年3月,品种资源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3月,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1999年5月,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99年10月,科技管理处处长;2000年9月,所长助理;2001年6月至今,副所长;2001年8月至今,农业部棉花品种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
1995年6月,九三学社棉花所支社主任委员,1996年8月,九三学社安阳市委员会委员,2002年,九三学社安阳市委员会副主委;1995年,安阳市人大第9届、第10届代表,第10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3月,中国农科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河南省分会理事、中国遗传学学会会员,《棉花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生物工程学报》、《中国棉花》和《植物遗传资源科学》编委。1999年、2002年先后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导和博导,现兼任华中农业大学硕导和博导。
科研领域
棉花品种资源、野生资源、分子与染色体原位杂交、分子生物学应用原理与技术、转基因技术及其基础
科研成果
品种资源、野生资源、分子与染色体原位杂交、分子生物学应用原理与技术、转基因技术及其基础,近年来开展了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在海南三亚动手建立了国家野生棉种质圃。所以,对于他而言,“棉田”比别人多了一层概念:棉花资源圃。野棉花,都是外国“货”,有的象葡萄一样趴在地面上生长,有的象杨树一样高大,引种难,种植难。经过多年努力,王坤波和他的助手终于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国家种质圃引种的野生棉占全世界现有总数的80%以上,还探讨成功了异地枝条引种、双芽苗嫁接等新技术。野棉花有耐旱、抗病、抗虫等优良特性,是栽培品种的良好补充,但是,这些特性转育到栽培品种非常困难。利用海南气候优势,王坤波他们获得了栽培棉与野生棉的杂种100多个,是国内外最多的,其中近一半为首次获得。上个世纪80年代,植物染色体核型研究在世界兴起,但棉花的染色体数目多、体积小,实用技术难度很大,没有多少人碰它。王坤波与北京大学李懋学教授长期合作,长期住在他的实验室或北大实验室,终于取得技术上的重要突破,较系统地完成了栽培棉与野生棉的核型分析,发表了10余篇专业论文,有的在澳大利亚举行的首次世界棉花科技研讨会宣读,有的获得中国农科院首届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当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浪潮涌到国内时,他的实验室就开始了棉花分子标记研究,展开了核酸-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研究,他的实验室在这些方面申报了4项发明专利。棉花农杆菌介导转化外源基因,一般需要8~10个月,他发明了试管苗嫁接移植技术,一下使这个周期缩短了2~3个月。据Bt棉(抗虫棉)的基因结构特征,他的实验室发现在幼苗期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卡那霉素鉴定,相关论文于2001年发表。这些方法很快普及使用,成了基本的常用技术。
个人成果
1986年以来,先后10余次出国进行棉花专业考察和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并主持了2000年国际工程技术大会棉花专业组研讨会和2000年越中棉花双边学术研讨会。“九五”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有关部委重点项目专题。 发表了论文100余篇,联合主编《中国棉花遗传资源》等4部专著,先后取得获得国家、农业部、河南省、中国农科院等二等奖的成果6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等有关方面近10个项目。
主要著作
《棉花南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