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心理 - Freud Sigmund
Freud Sigmund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是一名奥地利神经病学家医生。<br />
展开

基本资料

 

姓名: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生卒:1856-1939

描述: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Freud Sigmund

籍贯:奥地利

个人概述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生平年表

 

1856年 五月六日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洲弗赖堡。

1859年 3岁 全家迁居莱比锡。

1860年 4岁 又迁维也纳。

1865年 9岁 进施帕尔中学学习。

1867年 11岁 因受《动物生命史》的影响,开始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

1872年 16岁 重游诞生地弗赖堡。

1873年 17岁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施帕尔中学。秋考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875年 19岁 赴英国旅行,回维也纳后立志攻读医学。

1877年 21岁 三月,发表鳗鱼生殖腺的形态与构造的论文。

入恩斯特·布吕克生理实验室工作。

1878年 22岁 研究八目鳗幼鱼苗的脊髓。

1879年 23岁 研究淡水蟹的神经系统。

1880年 24岁 受维也纳大学历史系教授冈柏的委托,把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著作译成德文。

1881年 25岁 获得医学学位。

1882年 26岁 四月,与妹妹的朋友玛尔塔·贝尔纳斯邂逅,六月中旬订婚。

七月,进维也纳总医院工作。

1883年 27岁 五月,进梅涅特负责的精神病科工作。

1884年 28岁 一月,进神经科。

七月,发表有关古柯碱的论文。

1885年 29岁 夏,离开维也纳总医院。

九月,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讲师。

十月,得到一笔奖学金后前往巴黎,师从法国神经学家沙可。

1886年 30岁 二月,自巴黎返国,途径柏林,去巴金斯基的诊所,了解儿童精神疾病方面的情况。

四月,在维也纳开业行医。

五月向“医学协会”汇报在沙可那儿的所见所闻。

秋,与贝尔纳斯结婚。

1887年 31岁 十一月,结识柏林医生弗里斯,结为好友。

1889年 33岁 夏天,前往法国南锡,进一步了解催眠法。

十月,长女玛西黛诞生。

1891年 35岁 出版《论失语症》。

二月,次子奥列弗诞生。全家搬到贝尔加泽街十九号居住,直到一九三八年才离开。

1892年 36岁 三子恩斯特诞生。

1893年 37岁 次女苏菲诞生。

和布洛伊尔合作发表初论《癔病症状的心理机制》。

1894年 38岁 开始与布洛伊尔意见不合。

1895年 39岁 小女安娜诞生。

与布洛伊尔合写的《癔病的研究》出版。

七月二十四日,对自己的梦境作了首次的分析。

1896年 40岁 与布洛伊尔彻底决裂。

十月十三日,父亲去世。

1897年 41岁 开始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

1898年 42岁 反表有关幼儿性欲的理论。

1900年 44岁 《梦的解析》问世。

1901年 45岁 去向往以久的罗马观光。

1902年 46岁 被维也纳大学特聘为教授。

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等四青年创办“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组”。

1903年 47岁 与患难时的好友弗里斯交恶。

1904年 48岁 出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1905年 49岁 出版《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多拉的分析》和《性学三论》。

1906年 50岁 与弗里斯断绝关系。

开始与荣格通信联系。

1907年 51岁 演讲《创造性作家与昼梦》。

与荣格会面。

写《强迫观念活动与宗教仪式》。

1908年 52岁 四月二十七日,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在萨尔茨堡召开。

1909年 53岁 九月,应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与荣格等前去参加该校二十周年校庆活动,并作了精神分析学方面的系列演讲。自此,精神分析学在美国开始产生影响。

1910年 54岁 三月,在纽伦堡召开第二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会上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弗洛伊德安排荣格任首任主席。

写《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

1911年 55岁 在魏玛召开第三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秋,与阿德勒决裂。

1912年 56岁 与威廉·斯泰克尔决裂。

欧内斯特·琼斯等最忠实的支持者发起组织一个名叫“委员会”的小组,专门负责弗洛伊德的日常事务以及与外界联系方面的工作。

1913年 57岁 在慕尼黑召开第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

《图腾与禁忌》出版。

1914年 58岁 荣格推出精神分析协会。

发表《精神分析运动史》和《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1915年 59岁 四月,发表《对战争与死亡时期的思考》等论文。

在维也纳大学开讲《精神分析引论》。

提出“心理玄学”的设想。

1916年 60岁 《精神分析引论》出版。

1918年 62岁 在布达佩斯召开第五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1919年 63岁 在维也纳创办“国际精神分析出版公司”。

1920年 64岁 在海牙召开第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著《超越唯乐原则》。

1922年 66岁 在柏林召开第七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1923年 67岁 四月,上颚发现肿瘤,做首次手术。

发表《自我与伊德》,提出新的人格理论。

1924年 68岁 在萨尔茨堡召开第八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1925年 69岁 撰写《自传》。

在洪堡召开第八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1926年 70岁 奥地利官方在弗洛伊德七十岁寿辰时,首次通过广播介绍弗洛伊德的生平。

1927年 71岁 出版《幻觉的未来》。

在因斯布鲁克召开第十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1929年 73岁 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发表《弗洛伊德与未来》的演讲,认为弗洛伊德是现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伟人之一。

《文明及其不满》出版。

在牛津召开第十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1930年 74岁 荣获歌德文学奖,因健康等原因,由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前往法兰克福参加授奖仪式。

1932年 76岁 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在威斯巴顿召开第十二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

1933年 77岁 希特勒掌权,有关精神分析的书刊被禁。

1934年 78岁 在卢塞恩召开第十三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从这次大会开始,弗洛伊德因病情严重,已无法亲自参加。

1935年 79岁 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1936年 80岁 纳粹分子冻结“国际精神分析出版公司”财产。

1938年 82岁 三月,纳粹入侵奥地利,“国际精神分析出版公司”财产被全部查封。

六月,在欧内斯特·琼斯等人帮助下克服重重障碍,离开维也纳前往英国伦敦。

九月,接受最后一次手术治疗。

1939年 83岁 三月,《摩西与一神教》出版。

九月二十三日,在伦敦去世。

职业生涯

 

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随后在J·M·夏尔科、A·A·利博尔特和J·布罗伊尔的影响下,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

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经有的情绪经验排除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了。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依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参考条目:梦)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1914年弗洛依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先天的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这一能量称为生本能,其投注于外即为爱情的对象,投注于内即为自我爱恋。1920年,弗洛依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理论,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3格部分。1927年发表了《幻想的未来》,对宗教做了精神分析的评述,1930年他对现代文明做了剖析,并在生命的最后年代(1934-1938)写了《摩西和一神教》的批评性著作。

个人荣誉

个人影响

 

  弗洛依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他的主要著作有: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

  《摩西与一神教》 (1939)

                                                                

人物评价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置疑。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本色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哪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目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学者菲力普·里夫1959 年说,“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而他的写作“也许是20 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可是,几年之后,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人文学教授艾里克·海勒却在《时报》文艺副刊中说,弗洛伊德是我们这个时代吹捧太过的人物之一;诺贝尔桂冠的彼德·梅达沃爵士称心理分析理论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知识欺诈”。政治科学家保尔·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神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度的一位”。可一位英国学者索顿却收集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按她自己的意见,是可以证明“(弗洛伊德的)重要的假说,即u2018深层意识u2019不存在,他的理论毫无根据而且荒唐可笑”,说他是在可卡因的毒力影响下编制出这些理论的,说他是“一个虚伪而且没有信仰的预言家”。

弗洛伊德的崇拜者,包括他最近的传记作者,历史学者彼德·盖依在内,都把他看成是一个大无畏的人,是真理的勇敢卫士。恶意毁谤他的人却视他为精神病患者和野心勃勃的人,企图通过发表耸人听闻的理论哗众取宠。不过,出语不凡的一位学者杰弗里·梅森却宣称,弗洛伊德实际上还有重要的发现没有照直说出来,因为那会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损害,这个发现即是,精神病是一个成人(通常是父亲)对孩子进行性虐待造成的后果。大部分心理学史学家都把一长串有影响的发现归功于弗洛伊德,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原动无意识的发现。可是,科学史学家弗兰克·索罗维曾颇有见地地评论说,弗洛伊德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经存在于神经学和生物学当中的一些思想的“创造性的转述”,而学者亨利·埃伦伯格也颇费心思地提出,弗洛伊德对原动无意识的发现,只不过是把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人早已提出来的一些流传中的思想明确化了,并给它们一个清晰的外型而已。

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看法,他的大多数传记作者也是这样看的,既他自己是一位局外人——一位在反闪米特的维也纳被隔离开来的犹太人——勇敢无畏地与保守医学作斗争,希望他的发现能造福人道精神。贬诋他的人却说,他在夸大自己周围的反闪族氛围,企图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位勇敢战斗的英雄,而且,无论怎么说,他的许多思想皆来自他的朋友威尔汉姆·弗莱亚斯,可他却全部据为已有。

这么多正反不一的意见,我们该采用哪一说呢?

可是,再一看,我们对一个本身就是一串矛盾的人说些什么呢?他关于人性的理论异常激烈,他还是一位强硬的无神论者,除了他的早年以外,他在政治上是一位保守派。他在性欲问题上采取了极为自由的学术态度可在自己又是一位礼仪的模范和采取性节制态度的人。他宣称自己通过有名的自我精神分析解除了精神烦恼,可他一辈子都在遭受某类精神症状的痛苦,其中包括偏头疼,尿道及大肠问题,对电话几乎病态的讨厌,在极度紧张的个人压抑时经常有晕倒的倾向,还有对雪茄几乎病态的着迷。(他一天抽20 支,哪怕是上腭因此而得了癌之后还停不下来。)他不喜欢维也纳,从未参加到当地很随便的喝咖啡的人群里去,可又下不了决心离开这个地方去找另一个更合适的地方,直到1938 年纳粹占领了奥地利之后才搬到伦敦去。

有时候,他是个不顾一切的自我中心者,他把自己比作哥白尼和达尔文,而且还对一位称赞他的晚期作品的人说:“这是我最差的一本书,是一位老人写的书。真正的弗洛伊德是位了不起的人。”另外一些时候,他又像是极其谦逊,在他的晚年,在“一份自传性研究”中,他写道: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这一辈子所做的些杂碎工作,我可以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将来,某些东西会从中诞生出来,不过,我自己还不能够说这东西是大是小。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个通道,我们的知识会有长足的进步。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周围有很多忠实的信徒,可是,他与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追随者进行了好多年的争斗。他在古稀之年还悲哀地写道:许多人的爱我不能够指望。我并没有逼他们高兴,没有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也没有给他们以熏陶。这些也不是我的本意所在,我只想去探索,解开一些谜团,揭开一部分真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照片中,弗洛伊德总是一脸严肃,表情沉重——穿戴无可挑剔,发式整齐,肃穆而不苟言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还有了解他的那些人写的回忆文章里都证明,他是一个极为机智的人,他喜欢讲一些好笑的故事,把一种心理学观点带进故事里。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从他对幽默的研究《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中选出来的:如果(一位医生)问一个年轻病人,说他是否与手淫有关系,答案一定是:“O,na,nie!(德语:u2018呵,不,从没有”——可是,在德语中,onanie 的意思就是“手淫。”)

还有一个长一点的幽默故事,弗洛伊德很喜欢讲,讲得也不错:

沙申(犹太媒人)站在他推荐的姑娘一边,替她平息那年轻男子的不满。“我不在乎岳母如何,”后者说,“她是个不逗人喜欢的蠢人。”

——“可是,不管怎么说,你并不是要去娶岳母,你想要的是她女儿。”

——“是啊,可她也不太年轻了,而且她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美人。”

——“没有关系。如果她既不年轻,也不美,那她正好就是对您忠实的那一类。”

——“而且她也没有多少钱。”

——“谁在谈钱的话?那你是不是要跟钱结婚?你要娶的毕竟是个老婆啊。”

——“可她的腰也驼了。”

——“哎呀,你到底想要什么?她连一点缺点都不能有吗?”

很明显,弗洛伊德的本色最起码来说也算不上简单。可是,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吧。

相关链接

 

blog.sina.com.cn/s/blog_5d2876b20100b3b3.html 37K 2008-12-19 - 百度快照

blog.sina.com.cn 上的更多结果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弗洛伊德文集8卷本

 

  内容提要

  第一卷,癔症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这两部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心理病理学的范畴。

  第二卷,释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包括《释梦》以及相关的《论梦》、《释梦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这些论著均属于精神分析一大理论支柱~一释梦的范畴。

  第三卷,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弗洛伊德早期关于精神分析学另外两大理论支柱——性本能论和潜意识论的主要专著,包括《性学三论》、《儿童性理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爱情心理学》、《论自恋:导论》、《本能及其变化》、《压抑》、《力比多类型》、《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论潜意识》、《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的注释》。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与潜意识论的范畴。

  第四卷,精神分析导论,弗洛伊德第一部全面和系统阐述精神分析学的代表性著作。《精神分析导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属于弗洛伊德早期对读者进行精神分析导读著作的范畴。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论,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学专著的续篇,包括《精神分析新论》(初版名为《精神分析引论续编》)、《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运动史》、《精神分析纲要》。这些著作均属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论的范畴。

  第六卷,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包括《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第七卷,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包括《戏剧中的变态人物》、《作家与白日梦》、《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这些论著均属于弗洛伊德美学心理学的范畴。

  第八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为什么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范畴。

 

弗洛伊德对梦分析

 

  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他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弗洛伊德多次进行自我实验,他故意吃很咸的食物,控制饮水,在口渴的状态下入睡。晚上梦见喝水,痛饮甘泉。他从梦中醒来确实想喝水。梦中的喝水可以缓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来,睡眠得以保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方便的梦”。

  弗洛伊德年轻时,经常晚上工作到深夜,早上贪睡而懒于起床。早上到来时,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心理上有了交代,继续睡下去就觉得心安理得。他还发现与他一样贪睡的医院同事裴皮的梦。有一天早上,裴皮睡得正香,房东太太喊道:“裴皮先生,快起床,您该上班了。”于是他梦见自己睡在医院的某个病房里,床头牌号还写着自己的名字,裴皮在梦中想,既然自己已经到了医院还住进了病房,就一翻身又继续睡觉。

  有位朋友的妻子梦见来月经,请教弗洛伊德是什么意思。弗洛伊德推测说她怀孕了,而她的愿望是不要怀孕,所以在梦中月经如期而至。

  另一位夫人梦见上衣沾满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释她已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并非是第一胎,年轻的妈妈希望即将诞生的孩子比上一个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

  一位年轻女人因终年在隔离病房里,照顾患传染病的小孩,许久没有参加社交活动。她告诉弗洛伊德,她梦见一大群人欢娱。弗洛伊德解释说,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复,满足她参加社交活动的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梦,本质上都是愿望的达成。儿童的心理较之成人的单纯,所做的梦也就单纯,是通俗的白话文而不是深奥的象形文字。他说,就像我们研究低等动物的构造发育,以了解高等动物的构造一样,我们应该可以多多探讨儿童心理学,以了解成人心理。小孩的梦,是简单明显的愿望达成,虽然它比起成人的梦显得枯燥,但却提供了梦的本质是愿望的达成。虽然它比成人的梦简单,但却证明了人的梦的本质。因为儿童的梦简朴、明白、易懂,它未曾化装或很少化装,有摄人灵魂的自然美。分析儿童的梦不需要任何技术。

  1896年夏天,弗洛伊德和妻子、8岁的小女儿、5岁3个月的儿子,以及邻居家12岁的小男孩一起去旅行。他的小女儿对邻居家的男孩有好感,两人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早餐时小女儿说:“作晚我梦见艾米尔成了我们家的人,和我们一样叫爸爸、妈妈,和我们同睡一个房间,妈妈进来,在每个人的枕头下塞了一块巧克力”。小女儿想让邻居家孩子成为永久的好朋友的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

  儿童的梦是愿望的满足,成人的梦也是如此,这点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论据很多。

  施温德作的名画《囚犯的梦》,可被看作是梦的满足的典型代表。囚犯想从窗口逃走,因为阳光从窗口射入牢房,将他从梦中唤醒。重叠而立在窗前的妖神,无疑代表囚犯攀缘上窗所应继续站立的位置。站在顶端而靠近窗口的妖神的面貌,恰好和梦者面貌相似。

更新日期:2025-01-18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