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原名濮良沛。江苏海门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著作
出版著作
出版著作有学术论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九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 散文有《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云游随笔》、《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 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录》等;回忆录有《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 迄今共出版30余部著作。并主编《中国散文大词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 散文代表作:《话说知音》、《离别》、《询问司马迁》等。 理论代表作:《伟大的爱心》发表在《文艺报》2011年9月份。
著作特点
其学术论著与散文创作均追求独创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外学者对其评论颇多,有些论著和作品已被国外翻译出版或发表。
获奖情况
2009年荣获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放歌60年”全国征文大奖。
相关文学
文/施晗 林非先生在中国文学界连头搭尾行走51个春秋,自195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眼下,已有不知多少文人骚客称他为“林非老师”。 他总是微笑着,和蔼地,有着高雅的风范。 不过,像我们这一辈唤他为“林老师”的不少,多半,他所授业的学生,还是愿意用“林老”呼他。
如此一般,私下,窃听得有人议论,林非先生必得只用“林非”二字称呼不可,我先是惊讶;得知“林非”二字远含有崇敬、威望、地位等一系列言外之意,才确实觉悟,无论叫“林非先生”、“林非老师”、“林老师”、“林老”实不足以表达心里那份感情的。但这里,我习惯性地,还是以林非先生称呼。 林非先生有着“平庸而又奇异的历程”,也“曾十分忧伤地瞧见过;有不少跟自己同龄的朋友,或者是在贫苦与劳累的生活中,过早地夭折了;或者是在跟宿疾进行长期的搏斗中,渐渐地被病魔折磨而死;或者是伸出颤抖的手掌,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些艰辛和忧患,对于目历者,多半是会留下些阴影,抑或是不幸,然而,在读完《云游随笔》和《林非散文选》后,我所得到的答案是潇洒与乐观的林非先生。
如若记忆无误,我买的第一本现代学术论著,就是林非先生的《治学沉思录》,那年,我读初中,只是从作者简历中知道林非先生是个不凡的大人物,后又在报刊上看到他中年时的尊容,乱七八糟的背景,让我感觉与他身份的不协调;心里像是被刷了一层墙壁胶。在我看来,大人物应该是有雕栏玉砌,起码有幅像样的绘画作陪衬,而林非先生的背后仅是一张简单的桌子,上面摆放着几只茶杯,仅此而已。
那份报纸早不知被谁拿去贴墙或是垫桌子,而今的回忆却只能是在见到其人,再叙前事。业已开不了口。 感谢主的天堂,让我有生之年选择北京,并接识了林非先生。 期间,相隔近十年,先生治学的精神一点也没改变,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又是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人们依然“林非老师”前“林老”后的一应旧例称呼,惟先生已是满头银发,曾经那面光润脸靥已经不复,身体仍是十分康健,所不改的背景也还是一张简单的桌子、几盏茶杯。 因为忙于编辑出版一本散文集,我把文章寄去请林非先生审阅,就此弥补最后的残缺。但我马上又懊悔起来,几次通话,他的语气俨然一位和蔼、慈祥的老爷爷在与你促膝相谈,心里莫名地为之感动落泪,我怎么把审稿这么一件辛苦的事,交给一位75岁的老人去做,而且听不到丝毫的不愿意。
林非先生原本是个爱读书的人,从《论语》到《二十四史》,从《诗经》到《三国演义》,从《鲁迅全集》到《基度山恩仇记》,从罗朗?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到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从卢梭《忏悔录》到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范围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史、哲、艺术各个门类。自然,这一切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修为。 林非先生说自己是啃着书长大的,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捷径;至少,对于他是这样。 既是作家,又是学者的权威代表,从他的心里说出这样的话,犹显得珍贵,有份量感。林非先生——列出了康德、泰戈尔、狄德罗等作家及其作品,问我有没有读过,我不断地点头。他就与我面对面,很轻易地能感觉出他内心的喜悦。
可以与自己敬崇、喜欢的名人坐在一起说话,是件愉快的事情,常常会忘记周围发生的一切。门铃响了,林非先生最先听到,并起身去开门,来的是两位年轻的老师,一进门就叫“林老师好”。 一般教授学者的公众面目似乎差别无几,最让我心动未已的,还在林非先生一直把自己当成个平常人;微笑着,和蔼地,有着高雅的风范。
《话说知音》是2002年全国高考阅读题之一,入选改完的那一天,林非先生的欣悦自不必说,媒体争相报道,给出奖掖、好评,在教育界,“林非”这个名字也一时被炒得拂拂扬扬,由此,也迎来许多文人的妒羡。而我的初衷竟是以此推知,断言北京的人文氛围,若能多与林非先生一样的名流相往来,该是何等的幸事。我之所以选择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并非出自对于职业的谋生之路,纯粹为了树立对美学的一种认识和追求,文学之美不可缺,换成学中文,只怕又将失去对文学的兴趣,莫不知,万物万事有境由心生之因果。
林非先生识得了我的用心良苦,第一次觉得他也成了我的知音。 对于心灵上的温暖,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也不可能与林非先生产生代沟,历经文化大革命、通货膨胀,精神与肉体的旷日磨折,我所见到和听到的,除了乐观,又意外地发现了他的童心。 也就是十余分钟后,李剑锋先生带着一个孩子进来,林非先生竟天真地跟孩子玩起电陀螺来,他和孩子轮流抽拉着手里的玩具,你会难以置信,这是一个大作家、大学者所具备的平易与风度,那该需要多大的修为与身体力行呵! 也许正是林非先生一直视自己是个平常人,所以他才更平易、才更乐观、才更高雅;他也因此能够尽其所能,像陶渊明一样遁世忘我,回避人世间一切丑恶、不公;他也因此能够尽其所能,用温暖的眼光享受着人世间一切的美好、快乐。 尽管如此,反复思量着可能的所有,但我仍无法知道,无法知道他用近似模糊的眼睛帮我审完最后一篇稿件,写下密密麻麻的一页感受、意见;无法知道,他老先生在一次次接受我等小辈串门走屋,竟不心厌,仿佛他的门也是专为别人而开。
偶尔,有与我一样的人串过他的屋,但是一阵喧嚣声去后,一切的一切归于如水,他又抱起了一本书,如许的敏感,如许的与自然淡泊。 临走时,林非先生在他的书房与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瞬,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他自己著的《读书心态录》,一本是韩国车镇宪著的《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小说文体的影响》,还不忘在书的前面写下“施晗同学存正,林非”。 …… 许多年后的某一天,当有人在我书房不经意间发现,放置的林非先生与我的合影,抑或读着《读书心态录》,问我照片上的俩人是谁时,我会自豪地说:“那是我与林非先生”。 2006年4月11日于北京
学者作家
文/李 相 林非先生是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在鲁迅研究、散文理论以及散文创作上多有建树,在这些领域,是新时期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杰出人物。因而,早已蜚声学界和文坛。
鲁迅精神的不懈传播者 林非先生首先以鲁迅研究名世。几十年来,他以自己的研究和著述诠释、传播、捍卫着鲁迅的精神和思想。走上这条道路,既有他个人气质、思想、追求的自身原因,也有着社会、历史以及家庭变故的因素。
1931年,林非出生于江苏海门长江边的一个小镇。祖父行医,父亲经商,家境殷实,他在小康之家度过了最初几年衣食无忧、亲情融融的日子。林非5岁上了小学,但刚读完一年级,日本侵略者就占领了他的家乡。为躲避战火,他不得不随父母辗转于亲戚家,寄居的日子,让这个敏感的少年初尝了人情的冷暖。 临近小学毕业那年,学校来了一位国文老师,这是一位思想进步、鲁迅的热爱者,他在课堂上讲起《孔乙己》,抨击控诉那种使整个民族变得愚昧和麻木的精神,这是林非第一次知道鲁迅的名字,也第一次有了社会的概念。
当老师将《呐喊》借给他看时,尽管书中深刻的涵义他还无法全部弄懂,但鲁迅在自序中“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几句话使小林非产生共鸣。其时,原本富裕的家庭已经败落,切身的感受使他开始亲近鲁迅,要从鲁迅的书中寻找答案。 1947年夏,林非考取了上海有名的吴淞中学,开始高中的学业。在那段日子,他刻苦学习,业余,继续读鲁迅著作和其他进步书籍。当他第一次读到卢梭的《民约论》(后来翻译为《社会契约论》)时,这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民主、平等的思想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的头脑中深深扎下了根。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林非参加了革命。如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他可能是另外的样子。但林非挚爱学习,在解放后安定的环境下他要完成曾经动荡的情况下无法继续的学业。
1952年他如愿以偿地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极“左”思潮愈演愈烈,塌下心来真正做些学问搞点研究已不是容易的事。但林非仍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鲁迅小说入手开始鲁迅研究工作。1962年他发表了《论〈狂人日记〉》,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成为学术新秀之一。 “文革”十年,对文化的摧残无以复加,林非的研究工作自然也彻底中断。但他并未停止思索。他更加亲近鲁迅,热爱鲁迅,崇敬鲁迅,对鲁迅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文革”结束后,林非压抑多年的激情和积蓄的学养如决堤之水,在短短几年间,连续出版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鲁迅传》(与刘再复合著)等多部专著,把鲁迅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更发表了《鲁迅和中国文化》这部被学术界誉为当代鲁迅研究的一座“高峰”的著作。
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林非被提名为纪念委员会委员,参加主持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中的学术讨论会。1986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继李何林、王瑶、唐弢等前辈之后第一位担当此任的中年知识分子。1995年林非先生众望所归地担当起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和后来的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2005年秋天,李敖在香港凤凰卫视有关鲁迅的四次讲演中以他惯有的“狂放”,对鲁迅进行了不顾事实的贬损。林非先生注意到这一点。不久,他在香港《香港作家》发表《李敖信口雌黄说鲁迅》一文,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驳。香港凤凰卫视随之对林非先生进行了专访。这是林非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将侧重点转向散文创作后很少几次涉及鲁迅的话题。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维护鲁迅,维护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无人可以替代的伟大鲁迅的形象。是出于一个正直的、成就卓著的学者的责任感。维护鲁迅,不等于不可以评说,提出不足甚至某些负面的东西。但应该是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2003年林非先生发表的《五四精神重温》在对鲁迅与蔡元培进行比较时,就充分表达了这种观点。
散文繁荣的全力推进者
林非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鲁迅研究领域已经名声鹊起。1977年,他受命与文学所的同事一起编选《中国现代散文选(1-7)卷》。由于工作需要,他阅读了几千万字的作品,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这一契机,又促成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开始了散文的研究。
1980年,林非出版了《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他以优美的文笔,素描式地逐一论述了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家。此书一出,好评如潮,读者来信从四面八方飞向林非。人们既把这部书看成“史”,也当作难得的美文欣赏。老一辈散文家柯灵、吴伯箫、秦牧等都给以了热情的肯定和赞许。
林非先生在散文领域本来就有深厚的学识、素养和个人的见地,《札记》出人意料的热烈反响尤其在当时散文与诗歌、小说相比处于沉寂的情况,不能不引起他的思考,散文的过去、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入了他的视野。
不久,他出版了《中国现代散文史稿》。这部著作不仅被国内学者誉为散文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散文转型初期的代表作”,又被译成韩文,被不少韩国大学汉语专业列为必读参考教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后,林非陆续出版了《散文论》、《散文的使命》、《林非论散文》等专著,1987年发表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更是引起了特别的反响。被《人民日报》、《评论选刊》、《散文选刊》等多家报刊转载,被文学史家誉为“里程碑式的篇章”。“林非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林非又主编了《散文大辞典》、《散文大系》、《散文精选》等多部散文权威选本,为近五十部他人散文作品、散文论著写了《序言》,还通过国内国外大学的讲学、国内国际散文研讨会讲演等多种方式阐述了他对散文创作的见解。
林非先生不仅是个“理论者”,还是个“实践家”,他迄今已结集出版了二十余部散文作品,他创作的《离别》、《话说知音》、《询问司马迁》、《浩气长存》……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话说知音》还作为阅读理解题的范文,入选《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为文、为人可贵的一致者
“文如其人”,人们常说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有时候又不是那回事。这些年,笔者有机会接触过一些大家、名家,先是由他们的文章及其传递出的令人敬慕的精神而认识他们的。但有的人在现实中的为人与其文中透露出的崇高却相去甚远,判若两人。
毕竟还有林非先生这样确确实实“文如其人”的人。结识先生三十多年,无数次进进出出他的家门,令我感怀的事情太多了。他的家常常是高朋满座,有学者,有作家,有编辑,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普通读者。无论什么人,他都是一视同仁,热情招待。我在他家碰到过让我至今无法忘记的已故的鲍昌先生。
那是“文革”后不久的一天。只见一位身着一身洗得已经有些发白的蓝的卡中山装的中年人坐在沙发上与林非交谈。这位中年人两眼炯炯有神,但仔细观察又有一丝忧郁的神情。几杯酒下肚,我冒昧地称颂起这位客人:“您看起来真精明干练!”没想到他回答的竟是“我哪里有什么精明干练!”他说话时的表情满含着无奈与苦涩。随后,这位客人不断举杯敬林非先生,并一连说了几遍“多谢林非兄”。这位客人就是曾担任中国作协领导工作、大名鼎鼎的鲍昌。当时他还在天津工作,右派问题还没有解决,此次是有事找林非,林非先生帮他圆满解决。帮助了也就帮助了,从此林非再没主动找过已是文坛高官的鲍昌。
二十年前,有一个远在吉林小煤场工作的青年工人慕名给林非先生来信,通过信函对他进行采访。粗糙的信纸,歪歪扭扭的字迹,对这种“采访”相信有些人会弃置一边。但他不,放下手头工作,按“要求”认真回函,还热情地进行鼓励,并为那位素不相识的青年工人介绍了不少名家。正是在林非的帮助、鼓励下,那位青年人于很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许多报刊发表了近百篇“名人专访”,他也因此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名人”。几年以后,他在经济上遇到困难时,向林非借贷。林非先生毫不犹豫地寄出了他急需的钱。
1999年,一位青年学者参与组织编辑了《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由于出版社未取得收录作家的授权,被一些作家提起诉讼。这位青年学者辗转找到林非先生,林非先生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以他的大度、坦诚促成这件事妥善解决。事后,他将补偿自己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这件事对那位深感棘手的青年学者深为感动,从此,他成为爱戴林非先生众多青年朋友中的一位。
2006年,林非先生应邀到内蒙古的两所大学讲学,事后他将讲课费悉数捐给了贫困学生。
……
这就是林非先生。一个为文为人都令人尊敬的林非先生。
相关人物
林非简介
姓名:林非
本名:王霖
主持曾用名:王霖(小英书屋)、阿霖(金歌排行榜);
职务:青岛文艺广播(私家车电台)音乐综艺节目部主管,主持人;
青岛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节目:青岛文艺广播《音乐双双飞》、《非繁娱乐圈》、《林非的乐光宝盒》、《NEW动全球风云榜》、《NEW动中国风云榜》;
青岛新闻广播《怀旧时刻》;
青岛电视台都市频道、生活服务频道 《魅力青岛》;
1999中国十佳音乐节目主持人。
2004、2006青岛广播十佳节目主持人。
1995年踏入广播行业,于青岛经济电台先后主持《小英书屋》、《城市新节奏》、《生活奏鸣曲》等节目,1996年开始流行音乐节目《金歌排行榜》的编辑主持,电台DJ之路从此展开,曾用名王霖、阿霖。
1997年加入济南人民广播电台,与搭档天然在846经济频率推出《缤纷四季》,2个月中,收听率翻八倍,创造广播神话,从而将该节目原广告D段改写为黄金时段。 1998年应邀回家乡加入青岛文艺电台,《中文金曲风行榜》、《流行现在时》、《流行调频》等节目先后再创收听率辉煌,其中,《流行调频》曾以16%的高收听率领先同频道第二位的节目8个百分点,并在济南电台新闻频率异地同步播出,收听反响强烈。期间,先后得到了金味麦片、农夫山泉、吉百利巧克力、朵而胶囊等品牌的指定赞助,商业反响初露端倪。
1999年,在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全国优秀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大赛中获得铜奖,成为当年中国十佳音乐节目主持人。
同年,《流行现在时》获山东广播电视政府奖--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唯一一等奖,应邀赴烟台参加颁奖年会,并发表交流了“广播节目的包装”的意识与观点,引起同行反响与关注。
2001年,再赴济南加盟山东广播交通音乐之声,制作主持《山东追梦音乐流行榜》、《林非天然·追梦调频》等节目,再创收听热潮,得到统一冰红茶经收听调查后的指定赞助,再次展示了成功的商业效果。
2001年9月,赴北京求学。
2002年1月,应邀重返家乡青岛,《流行调频》于青岛文艺电台“重出江湖”。同年,与搭档天然一起创办山东首家广播节目制作公司“青岛声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与中国顶尖时尚类杂志——《时尚》友情协作制作推出广播版《新时尚杂志》全省十地市电台同步播出,在全国电台首创的广播音乐娱乐节目新形态《音乐双双飞》2002年起先后于浙江、山东、江西、云南、吉林、江苏、山西等地方电台和省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该节目于2005年获得“中国十佳音乐主持人节目。
“声声文化”还先后制作推出《音乐不了情》、《音乐方向盘》、《声声笑不停》等音乐、综艺类广播节目,并承担济南文艺广播、东营交通音乐台、浙江台州新闻台、音乐台、山东经济台、淄博电台、潍坊电台等等广播频率的全部或者部分频道包装和节目的包装制作。
继2002年与百事可乐携手合作后,于2003年于全国广播率先推出广播版《百事音乐风云榜》。
2003年,成功主持“周杰伦山东歌迷见面会”等百事巨星活动。
2004年,另一档娱乐节目《声声笑不停》获第一届“全国广播娱乐节目大赛”金奖。
2005年,《怀旧一点》获山东广播电视政府奖广播节目主持一等奖。
2005年7月,继《非天音乐大不同》之后,推出《流光非舞乐当空》、《流光非舞中文榜》等全新节目,并同时推出歌迷会栏目《欢乐大篷车--非常接触》,媒体宣传、专辑签唱、歌迷会整合推出,先后成功举办品冠、吴克群、胡彦斌、黑棒、金莎、李健、希婕、汪佩蓉、黄小琥、陈倩倩、林天爱、王思思、同恩、王筝、戴娆、王潇龙、新红白蓝校园巡回歌会、兄弟联、周传雄、薛之谦、刘力扬等等一系列的歌迷见面会活动,并持续至今成功运作任贤齐、陶喆、叶宇澄、刀郎、花儿乐队、庞龙、魏佳庆、杨培安、张悬等青岛宣传活动,成为青岛歌迷的关注焦点。
2005年,在全国广播创意实施广播电台形象代言人的理念,并以特有的置换共赢的方式邀请歌手希婕担任频道形象代言,并演唱形象歌曲。此合作方式之后得到全国多家电台、唱片公司的借鉴使用,逐渐在业内开始传播推广。
2007年,音乐专题节目《听月寄相思》获得山东广播电视政府奖广播文艺一等奖并入围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2008年,《音乐双双飞》获得山东广播电视政府奖山东十佳广播文艺栏目。
2009年,《音乐双双飞》升级版广播节目——《天下有双》获得“赢在创意”全国广播栏目大赛原创组唯一金奖!
2011年,《音乐双双飞》、《怀旧时刻》等节目应邀落户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华语电台——2AC澳洲华人电台国语频道,成为中国内地地方级媒体首档自办的落户澳洲的广播节目!
电视方面
2006年1月,应邀加盟主持青岛电视台大型综艺节目《魅力青岛》,因为整体优秀的节目策划和栏目良好的团队协作,节目收视率一路上升,稳居QTV-2节目收视率前三位,2006“魅力新娘总动员”跻身收视率亚军排名。
2007“魅力大妈总动员”再次赢得全国同行的关注与垂询。
2007“魅力2008帆船之都微笑大使电视大赛”反响热烈,2007年11月,随微笑大使们连云港、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的巡回宣传也大获成功!
2008,“魅力大妈总动员”、“咱爸咱马电视评选”活动再次引起关注!
2009,继“咱爸咱马电视评选”成功举办后,开始涉足歌迷会形态,已成功录制举办魏佳庆、杨培安、孙悦和她的红星团队等青岛歌迷会节目!
2010,相继应邀担任广东卫视“微笑天使”青岛赛区评委、“先声夺金”青岛赛区的主评委等,以及“我是新人、我要成名”等电视大赛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