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散文 - 朱寿桐
朱寿桐
朱寿桐 (1958~)笔名郑舍农。江苏大丰人。民进成员。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

朱寿桐 - 个人简介

  1958 年 1 月出生于革命老区——江苏省盐城市。 朱寿桐 教授,从 1986 年起长期在南京大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2000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2002 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先后主持过: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并参与主持“澳门科技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化通论》”等教改项目,先后撰写和主编了教材多部,比较重要的有《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参撰,湖北教育出 1998 年版)、《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参撰,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等。 朱寿桐 教授 1998 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04 年获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调入暨南大学。 朱寿桐 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获聘韩国崇实大学校专 教授( 1995-1996 )、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 2003 )、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2003-2004 )、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04 )。 2001-2004 年兼任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朱寿桐 - 社会与学术兼职

   a) 现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b) 曾任:民进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朱寿桐 - 教学研究课题

1 、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南京大学, 2003 年结项;  
2 、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暨南大学 2005-2007 年;  
3 、澳门科技大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化通论》,第 2 责任人,澳门基金会 2006-2008 年 

朱寿桐 - 作品

著有评论专著《酒神的灵光》、《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殉情的罗曼史——创造社的文学倾向》、《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合作)等。

朱寿桐 - 开设课程

 拟开设的课程: 

博士生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  

硕士生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本科生课程:

1.  文学与人生 (教育部认定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面对全校公选) 

2. 鲁迅研究 (中文系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课) 

3. 现代戏剧研究(中文系本科生选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  

朱寿桐

朱寿桐 - 研究成果

 1983 年 
从鲁迅小说中的少儿看其幼者本位思想 苏州大学学报 第 1 期 

收入《 1983 年儿童文学理论年鉴》。  

1985 年 

关于主观现实主义的思索(童彤) 南京大学学报研究生专刊 ( 1 ) 

田汉剧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文学评论 第 4 期  

1987 年 

“象征印象主义”就是表现主义 鲁迅研究动态 第 4 期 

文学研究视角一探 苏州大学学报 第 4 期  

 1988 年 

论创造社的方向转换 南京大学学报 第 2 期 

商品经济与文学的命运(与董健合作) 南京大学学报 第 4 期 

愈益丑陋的“蛮” 

——谈《红高粱》等探索影片的追求 电影艺术 第 7 期 

关于电影与文学的思索 剧影月报 第 11 期 

试谈文学中的“素” 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集) 1988 年卷  

1989 年 

略论鲁迅小说的审美价值体系 鲁迅研究动态 第 3 期 

脱了轨道的星球——张资平 文学评论 第 4 期  

 1990 年 

评创造社研究的浪漫主义体系 扬州师院学报 第 1 期 

论创造社对东西方文化的选择 南京大学学报 第 2 期 

论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初态 江海学刊 第 3 期 

试论鲁迅与契诃夫小说的反语技巧(与姚公涛合作) 鲁迅研究月刊 第 10 期  

 1991 年 

专著

酒神的灵光——文学情绪轮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年版 

论文:

  本乎历史的“优选法” 

——评周申明、杨振喜的《孙犁评传》 《文论月刊》 第 1 期 

比较文学世界新拓的疆域 

——评《中国文学在法国》 文学评论 第 3 期 

“思想大于形象”辩 文论月刊 第 4 期 

外国文学思潮与“五四”现实主义的宽泛化 江苏社会科学 第 5 期  

1992 年 

专著:  中国现代小说史(第 2 卷)(与邹恬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宽容的魔床——《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导引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论文: 

鲁迅的现代性感知和文学选择(与包中文合作), 江海学刊 第 1 期 

多元效应:希区柯克影片的启示 电影艺术 第 1 期  

 1993 年 

专著: 

殉情的罗曼司——创造社的文学倾向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 

论文: 

绅士气度与新月派的形成 江苏社会科学 第 4 期 

创造社对浪漫主义:挑剔的选择 南京大学学报 第 2 期 

精英文化·绅士文化·平民文化 东方文化 第 3 集 

论创造社文学的现代化品格 文学评论 第 6 期  

1994 年 

以“感美感恋”心态走出名士传统 

——新月派散文的绅士文化特征考察 文学评论 第 1 期 

稳健中的拓展与创新 

——江苏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检视 江海学刊 第 3 期 

中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倡导者的价值及其迷失 文学世界 第 4 期 

新月派绅士风情的文化承传 中华人文 第 1 辑  
1995 年 
专著: 

新月派的绅士风情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版 

论文: 

有胆有识的史论 

——关于《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四十年》的通信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 1 期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走势 韩国 中国小说研究会报 第 23 号( 9 月)  

1996 年 

论我国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文学评论 1996 年第 2 期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原初状态(韩文) (韩国)现代中国研究 1996 年第 3 期 

戏剧的回归――’ 96 中国戏剧交流会剧目展评 艺术百家 1996 年第 4 期 

深切痛创的虚假愈合 时代文学 1996 年第 6 期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简论 学术月刊 1996 年第 10 期 

当代中国新批评的呼唤 大公报 1996 年 11 月 8 日 

《新时期戏剧述论》(田本相主编,朱寿桐参加执笔)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 年版  

 1997 年 

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学术月刊 1997 年第 3 期 

新华文摘 1997 年第 6 期 

比较文学向何处去 中国比较文学 1997 年第 3 期 

90 年代初期话剧文学的反思(署名:董健、朱寿桐) 艺术百家 1997 年第 3 期 

论新文学史观的发展之路 南京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3 期 

论文学史热中的现代文学史观 南京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8 期 

香港大众文学家的回归心态 江苏社会科学 香港研究专辑 

略论金庸创作心态的通俗性 (署名:郑舍农 ) 江苏社会科学 香港研究专辑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主编,朱寿桐参加执笔) 湖北教育出 1998 年版 

《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孔凡今主编,朱寿桐参加执笔)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1998 年 

专著: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 (朱寿桐 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张资平自传》(朱寿桐编并撰“后记”)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论文: 

论中国现代小说史研究的现行格局与发展前景 江海学刊 1998 年第 1 期 

论新文学史观的左向原生态 江苏社会科学 1998 年第 1 期 

以其自传方法为其立传 中国图书评论 1998 年第 2 期 

论田汉的波希米亚式戏剧风格 文学评论 1998 年第 3 期 

论五四象征主义文学思潮 南京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漫话学者散文 (署名:朱寿桐、杨晨曦) 书与人 1998 年第 3 期 

假性的散文热 广州文艺 1998 年第 4 期 

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 江苏高教 1998 年第 4 期 

重评五四时代保守主义文化思潮 粤海风 1998 年 7 - 8 期 

小说魂兮归来 青春 1998 年第 8 期 

论邹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中文学报 1998 年辑 

鲁迅与中国现代英哲文化 

收入《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60 周年论文集》,百家出版社 1998 年版 

进一步,退两步――从“崛起诗”看中国新诗的前途 

收入《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 1998 年版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包忠文主编,朱寿桐参加执笔)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999 年 

专著: 

《创造社作家研究》(署名:朱寿桐、武继平主编),日本中国书店 1999 年 1 月版 

论文: 

Barren and Meager Narration—On the Return Literature such as “Saving the Degraded Kingdom” and “On the Homeward Voyage” 

收入“ Hong Kong, One Year after Transition ” , OGCF, Vienna 1999 

鲁迅英哲文化地位的再认定 

收入《世纪之交论鲁迅》,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风流天子隋炀帝》序言 

收入江秉钧《风流天子隋炀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9 年版 

新乡土文学与叶文玲创作的历史定位 

收入《叶文玲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厚重的自由 博览群书 1999 年第 12 期  

 2000 年 

呐喊之声的背后 

收入《呐喊》,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夕拾朝花的胸臆 

收入《朝花夕拾》,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意义的滥用 《评论》 2000 年第 1 辑 

略论梁凤仪的《归航》系列(署名 朱寿桐、孟金蓉)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0 年第 1 期 

19 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比较论 南京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2 期 

新华文摘 2000 年第 8 期 

隐性影响与显性契合 江海学刊 2000 年第 2 期 

荒歉与贫乏的叙事 中国文学研究 2000 年第 3 期 

《北京法源寺》三人谈 (与汪应果、王彬彬合署) 书与人 2000 年第 3 期 

论闻一多的绅士风度 镇江师专学报 2000 年第 3 期 

日本博多湾风物与郭沫若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文学史料 2000 年第 3 期 

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4 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福建论坛 2000 年第 4 期  

2001 年 

专著: 

中国现代文学范畴论 

华文出版社 2001 年版 

《呐喊》导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世纪的交汇点上 江海学刊 2001 年第 1 期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福建论坛 2001 年第 1 期 

郭沫若文学研究五十年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李金发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 新文学史料 2001 年第 2 期 

论作为文学社团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南京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2 期 

《红楼梦》忏悔主旨论 海南师院学报 2001 年第 2 期 

世纪末小说批评的活祭现象 文艺争鸣 2001 年第 3 期 

论诗人丁芒的文学贡献 镇江师专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呐喊》在鲁迅文学中的地位 南京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4 期 

批判样板戏,并不仅仅因为政治 粤海风 2001 年第 4 期 

论鲁迅的“消极” 学术研究 2001 年第 5 期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潜隐性 河北学刊 2001 年第 4 期 

自说自话――中国文学的世纪性胜利 南方文坛 2001 年第 5 期 

《呐喊》:叙事的变焦 鲁迅研究月刊 2001 年第 6 期 

忏悔的随想 读书 2001 年第 9 期 

鲁迅笔下“不争”者的层次分析 江汉论坛 2001 年第 9 期 

鲁迅精神资源的确认 学术研究 2001 年第 9 期  

 2002 年 

专著: 

朱寿桐论戏剧 25,000 字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2 年版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 (朱寿桐等着),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年版 

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文学艺术分册 (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论文: 

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 (英文)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2002 年春季号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2.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 新华文摘 2002 年第 5 期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2 期) 

沈从文剧体作品论 南京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2 期 

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与景志刚合作) 中国电视 2002 年第 10 期 

论田本相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与丁亚芳合作) 文艺争鸣 2002 年第 2 期 

菩提本无“书”――评《青色菩提》 (与钟林巧合作) 博览群书 2002 年第 1 期 

论世纪末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东南学术 2002 年第 4 期 

告别戏剧世纪 文艺报 2002 年 4 月 18 日 

黄维梁散文:写出心灵的健康与壮硕 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 

香港《香江文坛》 4 月号 

论闻一多的绅士风度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在与精英文学的比照中――再论金庸小说的通俗品性 

’ 2000 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序 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陈香梅印象记 (美国)《华人世界》 2001 年 4 月号,总第 2 期。  

 梁实秋哈佛演出《琵琶记》的真相 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20 日 

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阅读 (访谈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 年 10 月上半月刊 

其他: 

《温热的白雪》等随笔 5 篇,载香港 大公报 2002 年 1 月至 3 月 

《城市与大学》等随笔 3 篇,载《城市博览》 2002 年 8 月至 11 月  

 2003 年 

欧文·白璧德在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宿命角色 外国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2 期 

论中国新文学对古代文学精神资源开发的不可能性 江汉论坛 2003 年第 2 期 

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的文学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 2003 年第 3 期 

谈金庸研究的学术建构 嘉兴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 2003 年第 2 期 

中国现代作家对哈佛的发现 中国比较文学 2003 年第 2 期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的自恋情态 盐城师院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方法论的引领: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学术 河北学刊 2003 年第 3 期 

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的平民化姿态 天津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3 期 

文学社团运作与中国新文学的文派制衡格局 深圳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6 期 

新华文摘 2003 年第 5 期 

上海:逊位了的都市文学中心 与刘永丽合作 湖北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4 期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造山运动”中 

——简论郭沫若的学术与他的时代 东南学术 2003 年第 4 期 

哈佛三题(随笔) 东南学术 2003 年第 4 期 

在回旋中掘进(访谈录) 东南学术 2003 年第 4 期 

犁青早期“诗兴”的揭示与评估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 年第 3 期 

论犁青早期诗作中的诗性表现 华文文学 2003 年第 4 期 

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6 期  

 2004 年 

专著: 

《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 2 月版。 

论文: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社团研究,湖南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 

另起新概念:试说“汉语文学”,东南学术 2002 年第 2 期。 

制约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两大问题,河北学刊 2004 年第 3 期。 

新潮社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雏形,东南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的上海,学术月刊 2004 年第 6 期。 

《依旧灵异的新月诗神——朱序》,《新月的诗神》(高国藩著),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2 月版。 

王蒙《坚硬的稀粥》,收入杨松年等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湾唐山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版。 

王朔《玩主》,收入杨松年等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湾唐山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版。 

2005 年 

专著: 

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3 月 

四海南音话文学(朱寿桐 宋剑华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年 3 月 

论文: 

解构文学史的学术霸权 

——文学史写作的多样性,文艺争鸣, 2005 年第 2 期 

体式错落的现代艺术风范 

——曹禺戏剧艺术个性的另一种解读,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2 期 

现代人文主义的人生礼教读本 

——论吴宓的《文学与人生》,广东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2 期 

心态、姿态与情态 

——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文学评论, 2005 年第 3 期, 新华文摘 2005 年第 15 期 

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文艺理论研究, 2005 年第 3 期 

论走向终结的当代戏剧,文艺争鸣 , 2005 年第 3 期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次浪潮 , 河北学刊, 2005 年第 3 期 

论郭沫若的诗性与诗兴,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3 期 

从学理的层面历史地言说和评价鲁迅 (朱寿桐 陈南先),鲁迅研究月刊, 2005 年第 4 期 

值得关注的学术开拓——谈《新诗话语研究》, 江汉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6 期 

《新青年》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 文艺报, 2005 年 6 月 2 日评论版 

试论鲁迅赴广州的深层心理动因 , 汕头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2 期 

《 < 学灯 > 与“新文艺”建设》 , 新文学史料, 2005 年第 3 期 

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能性 , 中国电视, 2005 年第 12 期 

文学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冲积效应,福建论坛, 2005 年第 7 期 

现代文学社团与传统文人会社比较论,深圳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作为鲁迅“思想故乡”的《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 2006 年第 2 期 论点 

《学灯》与新文艺建设,新文学史料, 2005 年第 3 期 

论电视民生新闻理论的可能性,中国电视, 2005 年第 12 期 

Chinese Reactions to Babbitt: Admiration, Encumbrance, Vilification 

Humanitas ( USA ) Vol. XVII 

《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序,《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张桃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胡适新诗理论批评》序 ,《胡适新诗理论批评》(钟军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006 年 

专著: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 

论文: 

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举关系 10000 字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 年第 1 期 

中国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的确认 10000 字 福建论坛 2006 年第 1 期 

试论学术评价的学术性 8000 字 学术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新华文摘 2006 年第 9 期 

论中国新文学界对勃兰兑斯的接受 8000 字 广东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建构 9000 字 鲁迅研究月刊 2006 年第 4 期 

通向博尔赫斯式的第二文本——论世纪末小说的文体操作 

13000 字 文学评论 2006 年第 3 期 

鲁迅与《新青年》文学传统的创立 8000 字 暨南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学术评价与学术倡导 6000 字 中国高等教育 2006 年第 8 期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本体形态, 14000 字 文艺研究 2006 年第 9 期 

中国新文学中的逻辑范畴不对称现象引论 7000 字 文艺争鸣 2006 年第 5 期 

遥远的跋涉(代序) 4000 字 

《火与歌——中国现代文学、文人与战争》(张全之著) 新星出版社 2006 年版 

《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序言 4000 字 

《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王艳芳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7 年 

《辜鸿铭与历史文化屏蔽现象》,《河北学刊》 2007 年 1 期 

《辜鸿铭“尊王”观的新人文主义背景》,《福建论坛》 2007 年 3 期 

《辜鸿铭与新人文主义的关联》,《江汉论坛》 2007 年 3 期  
  

朱寿桐 - 出版的教材著作

 1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朱寿桐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年 

2 、《朱寿桐论戏剧》(专著),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2 年版 

3 、《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文学艺术分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4 、《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第二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6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7 、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执行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年,至 2005 年印刷 6 次。  

朱寿桐 - 荣誉与奖励

1986 年获南京大学研究生新星科学奖;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4 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5 年获第一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 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 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2001 年入选江苏省“三三三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2002 年入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3 年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 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称号。  

教研论文

 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一种思路——关于面向海外的 < 汉语新文学史 > 
     教材的编撰》,朱寿桐    收入《《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教学论文集》,陈伟明主编,广东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 、《 学术评价与学术倡导》 6000 字 《中国高等教育》 2006 年第 8 期 
3 、《论“学科建设”风的负面效应》,收入《关键时期的省思与实言》,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
     编,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4 年。  

朱寿桐 - 涉外、台港澳经历

1995 . 4 . --1996 . 3 .韩国崇实大学校专任教授; 

1998 . 7 . --1998 . 8 .赴奥地利参加学术会议,顺访问法国巴黎第三大学; 

1998 . 9 . --1999 . 2 .日本九州大学访问教授; 

2001 . 10 . --2002 . 4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02 . 4 .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02 . 6 .赴香港大学参加学术会议; 

2002 . 11 .赴意大利参加学术会议,顺访比萨大学; 

2003 . 7 . --2003 . 8 .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 

2003 . 9 . --2004 . 1 .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2004 . 4 . --2004 . 5 .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更新日期:2025-01-18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