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学院副教授
葛颂,男,汉族,1970年生,河南商丘人。
1993年大学本科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2002年于遵义医学院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获得口腔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口腔内科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遵义医学院口腔学院暨附属口腔医院党办、院办主任。
从事口腔内科学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15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牙周病及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和治疗、牙周病的外科手术治疗、重度牙体缺损的修复、复杂根管治疗以及根管外科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
牙周病的病因与防治以及牙周医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牙周组织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等相关机制的研究。
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贵州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卫生厅科技基金以及院博士启动基金等研究项目多项,现有研究经费40余万元。
获得贵州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遵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先后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1篇、Medline收录1篇,参编专著1部,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61年12月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在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分别在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和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进行访问研究。现任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专业委员会主任。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迄今发表论著15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已培养硕士和博士16名;正在指导博士后1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4名。
主要研究内容:
1. 植物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证据探讨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完善类群的分类系统;同时以特定植物类群为材料,探讨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进化规律和机制。研究的类群涉及稻属(Oryza)、沙参属(Adenopnora)、乌头属(Aconitum)、沙棘属(Hippophae)和葱属(Allium)等。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禾本科稻族和稻属的起源、分化和生物地理格局,栽培稻的起源和扩散;同时以稻属为模式探讨水稻特定功能基因的起源和进化。
2. 植物群体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allozyme, RAPDs, ISSRs, SSRs等)和DNA序列数据探讨植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植物的传粉、交配系统和生殖方式(克隆性)及其进化意义;采用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遗传学特点,揭示植物濒危的机制,并探讨植物保护和利用的基本策略。研究的主要类群包括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木根麦冬(Ophiopogon xylorrhizus)、裂叶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和兰花(Orichids)等中国珍稀濒危物种以及野生稻、马尾松(P. masoniana)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等重要林木和作物近缘种。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一级保护植物银杉、珍稀濒危的野生兰花和中国的3种野生稻等类群。
3. 植物的物种形成和多倍体进化
采用常规的移栽、人工杂交、细胞学和群体统计等手段,结合等位酶、DNA分子标记技术,探讨植物物种形成的式样和机制,尤其是多倍体的起源和进化意义。涉及的类群包括稻属(Oryza)、沙参属(Adenopnora)、乌头属(Aconitum)、绵枣属(Scilla)等。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稻属中异缘多倍体的起源和网状进化式样,利用多基因序列揭示了稻属BC和CD异缘四倍体的起源。目前正在从基因组水平和基因表达的角度探讨多倍体中重复基因的进化规律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