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址简介
胡耀邦陵园位于江西九江市共青城富华山,总面积1020亩,陵墓坐西向东,俯瞰鄱阳湖。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的骨灰安放于共青城富华山。多年来,胡耀邦陵园年接待近30万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瞻仰、凭吊。陵园内的耀邦陵、事迹陈列馆、富华亭等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富华山是共青城一座最富诗意的山,登高鸟瞰,生机盎然的共青城尽收眼底;极目远眺,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水天一色。
选址始末
胡耀邦逝世不久,夫人李昭便向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将胡耀邦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寄于热切希望的共青城。这一要求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
据说在为胡耀邦勘选墓址的那一天,天下着霏霏细雨,胡耀邦的亲属和共青城的领导一起冒雨看了几个地方都觉得不理想,而当他们来到富华山时,雨却突然停了,露出了太阳,登高环视,地势开阔,大家一致赞同陵园就建在这里。说来神奇,自从胡耀邦的英灵来此安息后,这座原本山体裸露、红土映目的荒山,逐渐变得郁郁葱葱、翠色欲流,四季常青的树木密密麻麻地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湖畔。
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逝世一年又八个月之后,他的骨灰由李昭率子女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陪伴登机南下,专程护送到共青城,并举行了安葬仪式。
历史渊源
胡耀邦生前曾两次亲临共青城,与共青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第一次是1955年11月29日,当时胡耀邦任团中央书记,他到江西考察工作时,听说上海第一支由98名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已在德安县东南荒凉的九仙岭下安营扎寨,便坐着一辆铁路压道车,冒着寒风,颠簸100余公里,赶到垦荒队驻地看望大家。胡耀邦向队员们询问了生活、生产等情况,队员们请胡耀邦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命名时,他略加思考,用小山竹夹着药棉,饱蘸了浓浓的墨汁,写下了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共青社。胡耀邦还应邀在垦荒队员于维忠的笔记本上题词:“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
197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志愿垦荒队“新长征突击队”称号。胡耀邦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高兴,于这一年的9月26日为他们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这五个大字一直高高矗立在共青场部大楼顶上。
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第二次视察共青城,此时他已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共青垦殖场也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产品远销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胡耀邦听了场领导的工作汇报后,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参观了展览大厅,登楼眺望了鄱阳湖远景,还谈笑风生地和17名老垦荒队员合影留念,并再一次应邀挥毫写下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临终遗愿
胡耀邦同志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后,其夫人李昭向党中央报告了其生前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共青城在江西省德安县鄱阳湖畔。胡耀邦与共青城有着特殊的关系和感情。他生前曾两次亲临共青城视察,三次为共青城题名。胡耀邦对共青团工作有种深深的情结,也自然会在共青城找到其百年归宿。
胡耀邦以其光明正大,实事求是,享誉于共产党内外,江西是胡耀邦的祖籍,他从小参加革命,曾在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多年,共青城又是在他亲自关心下成长起来的。胡耀邦平素酷爱大自然,喜欢山水,喜欢绿色,所以,让他的魂灵回归大自然,安葬在江西共青城的风水宝地上,既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大的安慰。
墓园设计
胡耀邦墓园设计,由江西省城建雕塑创作室和江西省美术家协会负责,桑任新同志主持。
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高4.43米,底边长10米,碑重73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象征着胡耀邦一生与这三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
墓碑的右上方,是胡耀邦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像周围嵌作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墓碑的后面有火炬形的草坪,缀以从井冈山运来的9块巨大花岗石。在紧靠墓碑右侧的一块石头上,有李昭亲笔题写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胡耀邦少年时投身中国革命,成为“少共”的领导人;青年时献身共青团,成为一代杰出青年领袖;晚年致力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在邓小平的麾下冲锋陷阵,死而后已。“旗角”刺向广袤的蓝天,“旗子”下面还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的墓碑,横跨陵墓的底部,用金色的字体刻写着耀邦同志的生平和评价,落款:中共中央委员会。
夫妻情深
李昭原名李淑秀,1921年生于湖南宁乡,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与胡耀邦认识后,于1941年冬喜结良缘。婚后,他们一直遵循婚前的约法三章: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然后才是伴侣;建立小家庭后,不忘共同的事业,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大方向;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前进。夫妻四十八年,相敬相爱。 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担任团中央领导职务十年,青年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李昭则一直在北京市工作,担任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从1981年起,胡耀邦任中共中央主席和总书记6年多,李昭始终平易谦和,没有“第一夫人”的颐指气使,也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只默默干着自己的工作。
李昭和胡耀邦有着共同的情趣:读书。胡耀邦喜欢读中外历史,马列理论。李昭则喜欢读经济类和技术类书籍,对服装设计之类的书籍,兴趣尤浓。他们还爱好书法,每天工作再忙,也要挤点时间练练字。李昭和胡耀邦共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非常严格。
安葬始末
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五日,胡耀邦逝世一年又八个月之后,他的骨灰被运离北京,初冬的北京,寒风萧萧。雾气还未散尽的清晨里,人们匆匆的脚步又走进新的一天。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匆忙中,谁也没有注意有几辆轿车正悄然驶出中南海,急速地向北京机场驶去。
这一天,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胡耀邦的骨灰将由他的亲属们陪伴着登机南下,此时,胡耀邦猝逝已一年又八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来到机场,为当年的总书记送行;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与胡耀邦的亲属一起扶灵到“共青城”参加安葬仪式。胡耀邦遗像摄影者杜山应胡耀邦夫人李昭的邀请,也登上了飞机。如洗的阳光透过机窗照射在覆盖着鲜红党旗的骨灰盒上。一路风尘,护送到共青城后,埋葬在他生前寄予热望的“共青城”——江西省德安。这位生前极为好动,充满活力,驱车走遍中国79%贫困县的共产党人,将永远长眠在那片青山绿水间的红土地里。
尽管此事当时没有作任何宣传,但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年的清明节期间,到胡耀邦墓地瞻仰的人就有很多。至今2010年,已有三十多万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小城来瞻仰胡耀邦的墓地。胡耀邦墓已经成为当地地标建筑和爱国爱党教育基地。
胡耀邦简介
胡耀邦(1915—1989),湖南浏阳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到湘赣革命根据地工作。
1933年初调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部长、青年部部长兼宣传部副部长。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长征中曾在中央工作团和红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
1935年任红三军团第十三团俱乐部主任团总支书记。长征到陕北后,继续担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
1936年4月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
1937年4月人抗日军政大学第 二期一队学习。同年9月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任抗大第一大队政委。
1939年调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后兼任军委直属政治部主任。
1942年起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晋察冀,先后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第三纵队政委。参加了保(定)南、正太、青沧、石家庄、察南绥东等战役。
1948年夏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指挥太原、宝鸡等战
役。
1949年9月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川北区委员会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
1952年秋任中国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八届中央委员。
1957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
1964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86年2月7日,胡耀邦到兴义市继续考察访问
1975年重新工作后,任中国科学院党组织负责人。因组织领导对科学院工作进行整顿而再次遭到错误批判。
1977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同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当选为十一届中央委员,同年底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辞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同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其骨灰被安葬在江西共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