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三国志 - 大耳儿
大耳儿
大耳儿,即刘备。刘备(公元161-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展开

人物简介

“大耳儿”是刘备的绰号。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自己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当然是耳朵特别大,所以人们把他叫做“大耳儿”。

文献记载

三国魏·王粲·《汉末英雄记》:曹公擒吕布.布顾刘备曰.玄德.卿为上坐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耶.操曰.缚虎不得不急.曹公欲缓之.备曰.不可.公不见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憾【○明本作颔.太平御览三百六十六作领 .】之 .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人物相貌

《三国志·先主传》里记载刘备的相貌是: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顾自见其耳。身长七尺五寸,在古代当属身材高大。垂手过膝即站立着把手放下,手超过膝盖。古人认为,手长必须身长,手身相配为好。手长身短并不好。身长、垂手过膝,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贵相。经云:"手长过膝,盖世英贤。"目能自顾其耳是指耳朵高耸,厚大垂肩,自己能够用眼睛看见自己的耳朵。《广褴集》云:"耳大四寸,高耸垂肩者,主大贵寿长。"经云:"耳能自睹者,吉。"

人物生平

东汉末年,刘备募兵参加镇压黄巾,数有战功,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县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谦,欲夺取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挺身而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刘备均以才疏学浅等推辞了,后陶谦病故,陈登等人迎接刘备,让他领徐州牧,刘备出于大义,只好接受。后徐州又被吕布夺去,刘备不得已而依附曹操,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后曹操表奏汉献帝,封为左将军、豫州牧,然而刘备志不在小,乘机逃脱曹操的控制,斩杀徐州刺史车胄,重新占领徐州。但是,曹操亲自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大败,势力集团被打散,关羽被擒,刘备依附袁绍。后刘备又退至新野依附刘表,荆州人才多归附刘备,曹操大将夏侯惇、曹仁等率大军来攻,刘备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后又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忠心辅助。后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又败于当阳长坂。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先占据荆州,再吞并刘璋所统辖的益州的大部分地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北攻汉中,在汉中之战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又迫使曹操退军,完全占据了曹操的汉中,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进位汉中王,使蜀汉政权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

大耳儿

然而,汉中占领不久,关羽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为魏后,于成都称帝,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继续东汉大统,改元章武元年。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意图夺回荆州,但于章武二年(222年)夏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刘备于章武三年(223年)四月逝世,谥号为昭烈帝。

人物性格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讲求穿着。这一性格是他的弱点,以致后来在能力、才学、识见上逊于曹操。刘备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识人善用,终成大事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泽东认为:"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公孙瓒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叛曹建蜀,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感情用事,惨败夷陵

刘备感情用事,这是他性格中的弱点,导致了他的失败。关羽被孙权所杀,刘备执意发兵讨伐,众将士从大局出发劝阻,他将奏章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勿得再议。"立国大业每一步皆出于理智,刘备此次讨伐却是复仇行动,并不是征战大业,从而一反"隆中对"中确定的战略决策,背离众意,终于,被陆逊败于夷陵。

对蜀汉来说,夷陵惨败,大损国力,元气大伤,许多将领在此战中阵亡,如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等,还有一些奇谋异能之士也在此战中阵亡,如马良等。蜀汉后来的几十年,再也没有恢复元气,。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也就此成为泡影,给日后蜀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人物评价

《三国志·先主传》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相关新闻

成都“惠陵” 历史记载的刘备墓(2013年4月16日00:04新浪四川)

  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史载,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 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到了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人们根据史料的记载,认为刘备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因为上述的史料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蜀汉的观阁令史(从事文献档案管理工作),在蜀汉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刘备的葬处。

  刘备死后,尸体由奉节运回成都,后与吴夫人合葬于惠陵(今武侯祠内)。在今天的武侯祠内确实还有刘备墓的建筑。武侯祠博物馆的人在一次植树时,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了许多蜀汉时期的砖。这从侧面证明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惠陵与刘备墓在成都的记载的可靠性。

毛泽东妙评三国:刘备有一个优点两个缺点(中国网 时间: 2008-02-09)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於刘备善於用人,善於团结各方人士。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在飞临镇江上空时,即兴书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还对这首词加以解释。当谈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时,就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同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麽写,历史上也那麽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他多次强调刘备善於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在与他谈及《三国演义》时曾经说过: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起了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有关评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翦伯赞在《光明日报》上写了一篇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刘备的长处是善於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

毛泽东认为,刘备的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在涿州同关羽和张飞结拜成异姓兄弟的,这里就是书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於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於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

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在讲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接着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於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鉴於这些,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让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刘备当之无愧得第一(2014年03月10日 10:04:46  来源:?羊城晚报)

  很多历史人物,靠着“感动”别人去赢得支持、帮助,成就一世英名。其“感动”别人的技艺之高,称得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了。真要排出个座次的话,皇叔刘备恐怕算得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了。

  刘备感动的人实在太多了。刘备为救陶谦的徐州,问公孙瓒借赵云,事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为别”。此时的赵云,得不到公孙瓒的重用,只是一岌岌无名的部将;而刘备,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已闻达于诸侯。这一“执手挥泪”,赵云从此死心塌地,致死方休。隆中请诸葛出山,诸葛三分天下大计一出,刘备知道终于找到了自己最缺的人才:战略家。于是乎,刘备恳请孔明出山为助,孔明待价而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睿智如孔明,终究挡不住这一哭,明知不得其时,也慨而弃耕,为蜀劳累一生。

  刘备忙碌半生,纵有关张赵万夫不当之勇,苦无智将相佐,还是落得个无立锥之地的下场。偶得化名单福的徐庶,稍用一计,即大败曹仁,得了樊城,刘备自然奉徐庶为上宾。可惜好景不长,曹操用程昱计召徐庶回许都。玄德请徐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刘备三哭,从此断送了徐庶的政治生命,“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以致后来赤壁大战,唯徐庶识破了周瑜、诸葛亮、庞统的计谋,却只求自己远遁,任凭曹军被一把火烧得灰飞烟灭。

  刘备统七十万大军败于陆逊之手,无颜回成都,在白帝城临终托孤一段极有深意:刘备以手抚诸葛孔明之背,共同回忆起往事,泪流满面;然后说儿子刘禅不才,你诸葛亮才情胜过曹丕十倍,不如你来做君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同处三国时期,刘备的老对头曹操感动人的功夫也不逊色。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刚刚结束,曹操的军队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了一大捆信件。一个官员抱着这些信件匆匆来向曹操汇报:“丞相,袁绍仓惶逃跑的时候,扔下了不少东西。其中有一批信件,是京城和我们军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来看了看,这些信大都是吹捧自己的敌人袁绍的,有的还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曹操手下的亲信十分生气,向曹操建议说:“这还了得!应该把他们抓起来治罪。”曹操微微一笑,说:“去把这些信统统烧掉。”众人一听,都愣了。有人轻声地问:“那就不查了?” “不查了。你们想想,当时袁绍的兵力比我们强那么多,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于是,根据曹操的命令,那些信全部被烧光了。过去那些暗通袁绍的人才放了心,而且暗自惭愧,决心今后更加忠心于曹操而不怀二心。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没有刘备那么擅哭,但其感动人的手段也非等闲可比。李世勣(又叫徐懋功),是个跟唐太宗一起打天下的大功臣。有一年,他得了暴疾,御医没查出什么病症来,后来,有个中医,一番望闻问切,找出病因来了。医生说,这病不是什么病,只是有点怪,“方云须灰可疗”,开出的方子是必须用胡须烧成灰,“和汤服下”。唐太宗听了,正好胡子好久没修了,就从这个赤脚医生药箱里寻出一把剪刀来,嚓嚓嚓,剪下几根细毛,“上剪须为之和药”。这下不得了,把人感动死啦,这个李世勣病都没好,一直病恹恹地躺在床上,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要下床都得三五个丫鬟扶持,这时候他一个鲤鱼打挺,翻身下床,匍匐地上,一个劲地磕头,磕头声声震屋瓦,“世勣顿首出血泣谢!”连连表态:陛下盛恩,为臣万死不辞!李世勣替老李家打江山,流汗又流血,好像没见唐太宗跪下地来,把头磕得砰砰响吧?而唐太宗用一根胡须,就让李世勣感动得涕泪横流。

  风流天子乾隆皇帝也是此中高手。有一次,乾隆正在用膳,太监闯进来报喜,说金川用兵终于胜利了(金川大致是现在的大渡河地区,乾隆两次在此地用兵,耗费银两近一个亿),乾隆高兴啊,那眼泪掉下几颗来,有一颗眼泪掉到鱼羹里了。乾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叫太监把这碗含有稀薄“龙液”的鱼羹汤,送给带兵首将文成,且叫太监细叙鱼羹端详,“上即命脉封鱼羹以赐文成,并申明其故”。这下,可把这个文成感动得哭了,哭得不成样子:“臣敢不竭死以报圣上之眷也?”鱼羹里含了点领导的眼泪(这眼泪里含什么成分?是对千万士兵掉了生命的感激,还是自己屁股从此坐稳了的喜悦?估计后者成分更多一些吧),就宣誓说愿以死报答,乾隆的四毫眼泪可拨人千钧生命!

  这样的历史人物真是太多了,恐怕三天三夜也写不完。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千方百计让人感动,目的很简单,无非是让人们肝脑涂地死命为其效忠而已啊。

新版《三国》中刘备被指曾说明末清初的名言(2015年04月20日 10:34 来源:山西晚报)

  如果你常看历史剧,免不了会发现一些道具穿帮,吃的用的穿越等错误,但有些文化常识的错误则颇为隐蔽,你往往觉察不到,比如台词。在一些历史中,有些台词猛一听太应景了,这场戏这个时候就应该这样说。但仔细一想,不对啊,这些历史人物往往“未卜先知”,说出了几百年后才出现的话。今儿个就给大家整理一些,这台词啊,不能乱说。

  该剧第三集中,刘备在参加会盟时义正辞严地高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句名言实际上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但是由刘备口中说出来就太穿越了。

  先来说说那个新版《三国》。

  刘备用了名句,公孙瓒也不落后。会盟时,公孙瓒对曹操说“正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啊”,哈哈,三国时期的人念出唐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所作的《别董大》中的诗句,公孙瓒居然也穿越到唐朝了。不知原作者、400多年后才出生的唐朝诗人高适作何感想?

  其后,吕布也赶时髦,看着刘备去了明朝,公孙瓒去了唐朝,他就选择去了宋朝。说了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出自宋朝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新版《三国》流行台词穿越,于是陶谦也要赶这流行。陶谦对儿子说自己本想结交曹操,却弄巧成拙。殊不知,“弄巧成拙”这个成语出自宋朝黄庭坚的《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刘备靠什么从织席卖鞋的小贩变成开国皇帝?(2011年09月30日 07:41来源:中广网)

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创建者刘备在未发迹之前,绝对是一个苦命人。他幼年丧父,和母亲靠织席卖鞋维持生计。刘备之所以能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从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贫民一跃登顶,成为万人敬仰的开国皇帝,除了自身的仁政惠民言行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外,还因为他在与敌方的政治博弈中,拥有一个超级筹码——他是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按辈分,是东汉献帝刘协的族叔。

古人对家谱极为重视,将其视作家族的历史书。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远自周代开始,正式的谱牒就出现了,不过,直到秦汉时期,受到当时等级制度的限制,只有帝王、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和需要编制谱牒。司马迁《史记》中的帝王本纪、诸侯世系等内容,大都来自前代留存的帝王和诸侯的谱牒资料。秦朝时期,国家设立“宗正”一职,管理皇族谱牒。汉承秦制,置“宗正”掌管皇室宗亲,实际上宗正官有两大任务。一是管理皇族属籍。汉代分封在各地的诸王,每年要把宗室的名册上报给宗正,宗正根据这些名册编纂成皇室谱牒,并形成诸王世谱;二是序列宗室各成员与皇帝的嫡庶远近关系,确立诸侯后代与诸侯王的亲疏关系,以便确立诸侯王的继承关系。这些皇室谱牒逐年更新并被很好地保存在朝廷,即使经过十几世,也能理清彼此之间的辈分关系。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生逢汉末乱世,刘备的“皇室后裔”的血统,是做大事取得合法身份的最具说服力的凭据。《三国演义》里只要一提“刘皇叔”,人们都肃然起敬。刘备不管投奔谁,都被奉若上宾,这充分说明“刘皇叔”这一称谓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幸运小子刘备,能够以一个“织席贩履”的贫儿摇身一变为大汉皇叔,最后竟能成为蜀汉的开国君主,汉代皇家谱牒帮了他的大忙。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