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郭资自幼聪敏好学,志向远大,常以历代社稷名臣勉励自己,年轻时从师学《春秋》,名声闻名乡里。他19岁即入太学,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22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年会试、殿试“联捷”,高中进士。授翰林院户科庶吉士、户科试主事。此时,因父丧回乡守孝。孝期满,任户部湖广司主事,改陕西司文主事。在任期间,他秉公执法,为政清廉,声誉大振,因此,又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因才能、政绩显著,户部尚书郁新向明太祖朱元璋推荐了他,授北平布政司左参议。他到任后,做事不惧权势,揭露本司弊政,深得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又晋升为本司左参政。郭资非常感激太祖赏识和提拔之恩,更加兢兢业业,极力赞佐,不久升任为左布政使,主管北平一省的行政事务。此时郭资才35岁。他到任后,整顿纲纪,除暴安良,豪猾之人敛迹,良善获安。
人物生平
当时朱棣(后为明成祖)任燕王,见郭资才干超人,又是自己藩地的长官,特别地爱重他,把郭资视为自己谋大事的助手。果然,朱棣后来以靖难为名起兵夺取建文帝皇位时,郭资和左参政孔瑜等首先归顺。朱棣让郭资据守北平城,负责供应南征军粮饷。在郭资的治理下,地方安定,军队所需粮饷从未缺乏过,朱棣因此把他比做汉代的萧何。郭资在治国安民上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封他为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兼北平布政使。他身兼三职,简政安民,辅助生产,疏导交通,发展经济。后成祖朱棣下诏建北京城。当时,北方战争刚息,百姓都盼望着太平日子。但官场耗费巨大,捐赋繁重,为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郭资实施抑制、节用、抚恤下民的方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经济,弥补战乱后的创伤,这在当时的条件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郭资扩建城廓,修造皇宫,呕心沥血,操劳20余年,政绩卓著,使得以元大都为基础的宫阙增修得更具规模,明成祖大为满意,对他更加信任。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皇帝迁都北京,又将郭资调往户部。这时,由于营建城郭、宫殿,设置官吏,以及出塞北征,事务异常烦琐,但郭资兢兢业业,将这些繁杂的事务做得有条不紊。
公元1424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继位。此时郭资已年逾花甲,但仍受到朝廷信赖和重用。又加封他为尚书兼太子宾客。后又念郭资年老有病,行动不便,不忍心让他再过度操劳,管理国家政事,特晋升他为太子太师,厚加赏赐,让他仁归乡里,并给以半俸,免除全家税粮差徭等优待,以享晚年天伦之乐。
公元1426年,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又起用老臣,因郭资功绩显著,下诏让他掌管户部事。同时,为照顾他的身体,免他朝谒。郭资为了报答宣宗的知遇之恩,抱病坐署办公,寒暑不避,百事亲断,僚属和手下的官吏没有不敬畏他的。宣宗皇帝又在礼部设宴奖给他敕书,褒扬他“岁寒松柏,愈老愈劲”。
郭资为明朝廷鞠躬尽瘁,但毕竟年过古稀,又身染重病。宣德八年(1424年)一月,终老于任上,时年73岁。郭资虽为四朝元老,但家中非常清贫,武安马庄村老家更“颓垣朴舍”,没有建造一所像样的府第。宣宗皇帝深为悼惜,为此专门为他“罢朝”,亲往吊唁,并特遣礼部尚书赐祭,敕工部制棺营丧葬。追封他为光禄大夫(正一品)柱国汤阴伯,谥号“忠襄”。明永乐后,文臣赠伯号者仅四人,郭资为其一。郭资墓在西马庄村西北之山坡上,大学士杨荣有墓志铭。
家庭情况
郭资有子五人,除长子早亡,仅次子郭佐做了个正六品的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的小官。郭资一生为官清正,勤勤恳恳。他居高位而不谋私利,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
郭资出生于庶民阶层,凭着他刻苦学习,顽强拼搏,在科举中取胜,在仁途中又步步高升,官居一品,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个奇迹。这主要是由于他的卓越才干、勤奋刻苦和高尚品德所致。这他辅佐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皇帝,为四朝股肱重臣,极备恩宠,虽居高位而不谋私,全始全终,为明代所鲜见。仁宗在敕书中写道:“卿有质实之资、刚直之气,心之所向,惟有国家。有利于上毅然自任,不畏强御,虽怨积于己而不瑕顾,虽害将及于己而不知避。”这些就是他赢得四朝皇帝重用和赞许的主要原因。
人物评价
如今,在武安,只要人们一提起郭资,便会讲起一段《七星桥与郭太师》的故事。说的是,在武安城西东马庄村西马庄村之间的一条河沟上,横跨着一座高不过七尺,宽不足八尺的小石桥。桥顶上有七个磨盘,中间一个,周围六个,组成圆形,犹如七星点缀,交相辉映,因称七星桥。七星桥结构简单,造型平常,规模甚小,然而,在武安方圆百里妇孺皆知,小小的七星桥,为什么名声这么大呢?相传,明朝洪武年间,西马庄有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郭资,他自幼颖敏,志气超群,后官拜当朝太师。郭太师几次出巡,目睹河南(当时武安属河南)频年灾荒,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就想方设法,暗暗免去了河南老百姓的赋税。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了,皇帝就把郭太师宣上金殿,问他:“郭爱卿,三年不见河南粮草进京,此是为何?”郭太师说:“为了疏通河流,方便交通,在河南兴建了一座七星桥,工程巨大,耗费无计,故河南三年粮草未得进京。”皇帝又问:“此桥有多高多宽,竟要耗费河南三年粮草?”郭太师故意含含糊糊地说:“北有二湖,南为两广,一桥飞架二马庄。”皇帝一听有“二湖”、“两广”,觉得此桥一定不小,便说:“等我有暇,一定亲自去看看此桥。”原来,郭太师在河南免赋税以后,为防不测,就命人于西马庄村附近建造了这座小桥。郭太师所说的“二湖”、“两广”、“一桥飞架二马庄”,指的是七星桥周围的东湖村、西湖村、东广村、西广村、东马庄村、西马庄村等六个村庄。又过了一年,皇帝出巡南方,返回京城时,忽然想起了河南的七星桥,就命郭太师领他路过河南看看七星桥。郭太师心想,七星桥听一听还可以,要是一看,可就露馅了。他眉头一皱,想出一计。郭太师领着皇帝到河南地界的时候,暗暗派人捉了一只知了藏在袖筒里,乘皇帝不备,突然将“知了”放出,知了尖叫着飞向高空,把皇帝吓了一跳。皇帝忙问郭太师:“此乃何物?”郭太师说:“这是我家乡的一种蝇子,名叫猛蝇,可厉害了,人被它咬了轻者伤身,重者丧命。”皇帝听之可怕,放弃了看七星桥的念头,直接回京。如今,几经改朝换代,但七星桥的来历却代代相传,人们一提起七星桥,就念叨起郭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