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薛远
性别:男
出生年月:不详
国籍:中国
朝代:明代
籍贯:海南省琼山
民族:汉族
身份:政治人物
人物简介
薛远,祖籍安徽无为州(今安徽省无为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父薛能充军,海南落籍琼山。自幼聪颖好学。成化(1465~1487年)初总督两广军饷,善于运筹协调,受宪宗皇帝嘉奖,升为户部尚书。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尚书,赐玉带参与枢机政务。在户部任上时间长,熟悉财政管理。曾提出:“严刑以惩,不若先事而发;善革弊,不若无弊可革”的主张,被唐胄称赞为“沉潜有猷,为善处烦剧而通变凡事”。为人耿直敢于进谏。因参与弹劾滥捕无辜的西厂提督、太监汪直被罢官。弘治五年(1492年)恩进荣禄大夫。学识深博,涉及面广,礼乐、典章、兵制、刑法、职官、政令、天文历法、当朝典故无不贯通。著有《编正信都芳乐义》7卷。卒于家。追赠太子少保。
人物生平
1435年(明宣德十年)中举,1442年(正统七年)考中进士,任景泰官户部郎中,1457年(天顺元年)提任右侍郎,后改任工部,1467年(成化初年)督两广军饷,位至南京兵部尚书。任职期间,治政严明,官吏敛手,百姓安居。曾云:“驭吏严刑以惩,不若先先事而发善,革弊不若无弊可革。”
因治水、赈灾有功,历任户部侍郎、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他对礼、乐、兵、刑、天文、律数造诣颇深,尤精于国家典故。在户部时,奏章、行文、悉出其手。做官40年,食不兼味,家无攻长物。
史料记载
《明史》(卷138):(薛祥)孙远,正统七年进士。景泰时,官户部郎中。天顺元年,擢本部右侍郎,改工部。奉诏塞开封决河。还,仍改户部。成化初,督两广军饷,位至南京兵部尚书,以忤汪直免官。
出使交趾治黄河水患
薛远出生在海南,但究竟生在琼山还是儋州,却又有疑问。因为《民国儋县志》亦有关于他的记载,把他列为儋州籍“薛官都”人,并称他曾就读于儋州宜伦学校,于明正统七年壬戌(1442年)中进士。(见《民国儋县志》中的选举志、人物志)而《民国琼山县志·选举志》却无此记录,说明薛远确由儋州考中进士。且《康熙琼山县志》、《乾隆琼山县志》的“人物志”中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并没有把他计入琼山人物之列。因史料阙如,无从断定。
薛远出生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后晋升郎中。其时,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听信宦官王振的蛊惑,亲率大军征讨西北胡人瓦剌部,被其首领也先团团围困于土木堡,导致全军覆没,成了也先的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役”。
明英宗因为“溺于宦竖”,由皇帝沦为胡人的阶下囚之后,他的皇弟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等朝官的拥戴下即帝位成了景泰帝。但不久之后,英宗又被也先礼送还朝,当了“太上皇”,而他对于自己蒙难其间,弟弟擅自夺权称帝的做法非常不满,常怀复辟之志。这一动向使朝臣之间形成两派,其中支持英宗复辟的就称为“迎复”派。薛远就属于这一派。所以距他的年代不远的《正德琼台志》称他“以迎复功,擢本部侍郎,升尚书”。但这是极其省略的“史笔”,事实上,薛远由正五品的郎中高升为正二品的户部尚书,这其间尚有一个过程。
英宗复辟称帝后,将患病的朱祁钰废为郕王,改年号为天顺。天顺元年(1457年),据有的史料称,薛远奉命出使交趾(现越南一带),这时期的交趾并不甘心臣服于明王朝,经常搞点小动作,并发兵攻打他的邻国占城等地,给明王朝出难题。所以薛远的这次“外交使命”想来不会很轻松,也因为如此,他回国后,由正五品的户部郎中晋升为正三品的户部侍郎,如果在出使安南的外事活动中没有出色的表现,这是办不到的。
这户部侍郎已经是相当荣显的职位,就在当时的琼籍官员中已算是首届一指了。不久,又由户部侍郎改任工部侍郎。这一改却是因为治理黄河的大事。天顺五年秋七月,据《明史·河渠志》载:“河决汴梁土城,又决砖城,城中水丈余,坏官民舍过半。周王府宫人及及诸守土官皆乘舟筏以避。军民溺死无算。襄城亦决县城。命工部侍郎薛远往视。恤灾户,蠲田租,公廨民居以次修理。明年,开祥符曹家溜,河势稍平。”汴梁即今开封,当时位于黄河边上,经常因黄河泛滥闹水灾,但这一次却是空前的灾难,当此之际,薛远临危受命,可见皇上及朝中大臣们对他的倚重。
事后,薛远回到京都,始升任户部尚书。他能处理各种繁杂事务、随机应变的能力(史称“善处烦剧而通变就事”)大概也于此时得到朝野上下的公认。
谏废西厂不准辞官归休
宪宗朱见深的成化初年,两广苗瑶叛乱,由大将韩雍主持剿抚军务,为了解决后勤供应问题,特任薛远为南京兵部尚书,为两广的平靖又立了一功。事后回到北京重任他的户部尚书。就在成化初平苗瑶的过程中,广西大藤峡有一瑶族青年名汪直,被明军俘获后,因生性乖巧黠慧,送入宫中阉成太监。后他因受宠于万贵妃遂成了宪宗的心腹,宪宗利用他侦察宫廷内外的各种不利于己的信息,大搞“特务活动”,还成立了特务机构“西厂”。
这“西厂”可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罪恶机关!汪直通过把持这一机构,狐假虎威,祸害忠良,杀人无算。一时朝中大臣对此议论纷纷,薛远自然也是其中一员。领头的有内阁大学士商辂、左都御史李宾等。这商辂可是有明一代唯一的“三元及第”(即科举考试中解元、会元、状元)的大才子,且德才兼备,为官正直,在景泰帝时,他为表示对民族英雄于谦的支持,没有参加“迎复”英宗朱祁镇的活动,因此被英宗的心腹党羽视为异己,放逐回乡。宪宗即位后,听从朝臣们的建议重新起用他为内阁大学士。
商辂对汪直的倒行逆施非常忧虑,多次对宪宗提出要废掉西厂,罢免汪直。可是宪宗不听,发怒道:“汪直不过是奴仆一个,难道内廷中一个小小的下人还能危害整个天下不成!”就这样,经多次劝阻仍不能阻止汪直的罪行,而汪直也把商辂、李宾、薛远等大臣视为仇敌,随时寻衅加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六月,商辂、李宾、薛远等好几位大臣都一起辞职还乡,这正是汪直梦寐以求的好事,于是怂恿宪宗都批准了。薛远从此辞职归休,将其在琼家眷迁回原籍无为州。这时薛远已经六十三岁了,从二十八岁入仕至此,他为朝廷服务了三十五年,而史称他为官数十年,食不兼味,家无长物,自始至终,廉洁从政,为自明朝以来的琼籍官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主政户部善革除弊政
算起来,薛远在户部工作的时间最长。明代的户部,职掌全国的户口、田赋,官员的俸禄,边镇的粮饷,各地的盐课、官钞等等经济事务,是个关系国家存亡的重要部门。而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的成化年间,宠信万贵妃,致使奸臣擅政,宦竖横行,土地兼并厉害,财政亏空巨大,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危机。在此情况下,薛远这个户部尚书肩头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道光广东通志》称他在户部主政期间能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处理一切事务有条有理,使一般“胥吏”在会计出纳方面循规蹈矩,不敢胡来。他常说:“驭吏严刑以惩,不若先事而发。善革弊,不如无弊可革。”这就是说,等到下属吏员犯了错误才去严刑处罚他,不如事先防范使他没有犯错的机会;善于革除弊政,不如事先制定好法则使无弊政发生。这就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和考虑问题时周到细密的先见之明。每年终,各地报到户部陈述困难,要求蠲免各项赋税、超支时,有关部门总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薛远认为凡此种种,都可考虑予以批准。因此当时朝野上下“官省民安”,大家都一致赞赏。
廉吏其行松竹其操
史称薛远“敏而好学,于礼乐、兵刑、天官、律历,无不涉其要。尤熟本朝典故。”这一点与海南名贤丘浚颇有相似之处。
其实在海南的历史上,薛远与丘浚、邢宥都是同一个年代的人。薛远比丘浚大七岁,比邢宥大两岁。薛远中进士后六年,邢宥中进士,成化元年官至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又后十二年,丘浚中进士,至薛远辞官时,丘浚升为国子监祭酒(从四品)。
据《民国琼山县志·人物卷》还有一个林杰(字廷宾),与丘浚同年成进士,官至浙江副佥都御使(正七品)。这四人应该说都是同一个时期,同朝为官的海南先贤。明代的琼州府城里还特地为此四人建立起一座牌坊曰:“表贤亭”(故址在今府城镇内忠介路与绣衣坊接口处)。为成化七年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棐所建。这就是说,建此亭时,仍是薛远的官职最高。当时的提学胡荣曾有记云:“四贤俱发轫魏科,接踵要路。猷为足以匡弼时政,风裁足以激浊扬清,文章足以补助道化。实琼人之师,海内之望也。”在儋州,据《万历儋州志》还有一座为纪念薛远而建的“尚书坊”,也是涂棐所建,亦可证明薛远从儋州出仕。
这四人中,丘浚与邢宥的关系比较密切,来往较多,丘浚的诗文中多次提到他。其次为与林杰的交往。林杰出为监察御史时,丘浚曾写有《赠乡友林廷宾南台御史序》一文,其时丘浚在翰林院供职,故文末云:“且予居近禁,所职者在文学,而政事非所敢知也。而廷宾之职则在夫振风纪;风纪之要,则在乎识大体。大体既正,则余可略也。赠廷宾者,止于是矣。”谆谆之嘱,均以国家“风纪”大事为重。这也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琼籍先贤们的刚正清廉,一丝不苟。而历史证明,这四个人最后都能做到“廉吏其行,松竹其操”,始终如一,保其晚节。薛远活了八十二岁,林杰活了八十一岁,丘浚活了七十五岁,邢宥活了六十八岁,晚年退归海南“惟田圃是乐,足迹未至 尝城市”。
一个辉煌的时代,一群正直有为的先贤,足可以为琼崖千古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