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理论家 - 冯文炳
冯文炳
冯文炳(1901-1967),曾用笔名废名,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出版有诗集《水边》(与开元合著,1944)、诗文集《招隐集》(1945)。
展开

冯文炳 - 基本简介

冯文炳生于1901年,字蕴仲,笔名废名,湖北黄梅县人。著名文学团体语丝社成员,现代小说家。1952年起在吉林大学任教授,后任中文系主任。曾任吉林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省文联副主席。

抗战胜利后,冯文炳于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外国文学名著》 、《现代文学》等课程,同时创作反映黄梅避难生活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51年10月,冯文炳与北京大学师生一同到江西万安县潞田乡参加土地改革,同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文联。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冯文炳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1963年被选为吉林省人大代表,并任省政协常委、省文联副主席。在吉林省工作期间,冯文炳主要从事文学教学和文学研究,先后讲授《写作实习》、《杜诗研究》、《鲁迅的小说研究》、《新民歌》、《美学》等课程。

冯文炳 - 人物履历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英文系本科。

1929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国文系讲师。

冯文炳

1922年起,冯文炳先后发表《长日》 、《讲究的信封》、《柚子》、《少年阮仁的失踪》等短篇小说。

年语丝社成立后,成为语丝社的成员,并在《语丝》上发表《竹林的故事》等作品,第一部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于1925年10月出版。

1928年-193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 、《枣》,长篇《莫须有先生传》,并与冯至、梁遇春合办杂志《骆驼草》。

1932年创作长篇《桥》。

1937年北平沦陷,冯文炳回故乡避难,在家乡任中小学教师,这段经历他后来写入未完的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抗战胜利后,

1946年重返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

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授。

1967年病逝于长春。他和周作人交谊甚厚,出版的著作几乎都由周作人包写序文,是资深的京派作家。

冯文炳 - 突出贡献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冯文炳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1963年被选为吉林省人大代表,并任省政协常委、省文联副主席。在吉林省工作期间,冯文炳主要从事文学教学和文学研究,先后讲授《写作实习》、《杜诗研究》、《鲁迅的小说研究》、《新民歌》、 《美学》等课程。

冯文炳为京派小说家,其作品以田园牧歌的风味和诗化的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而被人们称为田园小说和诗化小说。《竹林的故事》、《桃园》、 《桥》等小说多以未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他的故乡农村为背景。这里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斗争,也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展示的大都是乡间的老翁、妇人和小儿女的天真善良的灵魂,以及古朴淳厚的风俗民情,给人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他的这类小说,尤其受传统隐逸文化的影响,有一种出世的色彩,弥漫着淡淡的忧郁和悲哀的气氛。他的小说语言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精炼,浓缩,惜墨如金。如《桥》中的文字:“一匹白马,好天气,仰天打滚,草色青青。”充满了跳跃、省略和空白,让人回味。就像他自述的那样:“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朱光潜说:“《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

1935年鲁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选了冯文炳的《浣衣母》、《竹林的故事》和《河上柳》3篇早期作品。鲁迅在导言中说:“后来以‘废名’出名的冯文炳,也是在《浅草》中略见一斑的作者,但并未显出他的特长来。在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里,才见以冲淡为衣,而如著者所说,仍能‘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的作品。可惜的是大约作者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一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虽然对冯文炳后来的创作不无微词,却对收在《竹林的故事》里的小说给予了肯定。

冯文炳 - 创作风格

小说的故事与人物废名的小说多以他的故乡(湖北黄梅)为背景,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他所写的人物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但却有着美好的心灵 。

故事:废名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乡村,他常常以自己的故乡——中国中部乡村为背景,讲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民情,在徐缓的抒情旋律中展示乡民村姑、学童老妪的平凡故事。这里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斗争,也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超然的心平气和的观察者,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没有自己的爱憎与忧虑,只不过是他把过滤了的喜怒哀乐轻轻溶入了景物风习和人物的命运之中。《柚子》其实是对封建婚姻的抗议,“我”与表妹青梅竹马,却因祖母为“我”另缔婚约,弄得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但是人物的不满与怨恨是淡淡的。 《浣衣母》展现的是一曲封建道德扼杀人性的人间悲剧:李妈的命够苦的了,丈夫和儿女们死的死,走的走,孤身一人维持生计,却那么慈爱温和。她家门前是儿童的乐园,是行人挑夫的凉棚,连骄横的旧军队的士兵也被李妈感化。但无依无靠的李妈与一个流浪来的中年男子的结合就使她一夜之间身败名裂,可怕的舆论剥夺了李妈的正常生活和起码的做人的权力,这舆论其实就是封建道德的声音。小说平静地展示了这个普通村妇的一组组生活画面,没有泪,没有恨,泪和恨不在故事的表层,而在人物的命运之中,在敏感的读者心间。废名小说的故事就是这样平淡,他总是在静观中展示农村的种种迷人与愚昧、古道与积弊,他引导你去思考,而不是去反抗,他的态度是含蓄的,而不是直露的,他的创作是体验的结果,而不是图解的产物。沈从文曾准确地概括了废名小说这一特点:“冯文炳君所显的是最小一片的完全,部分的细微雕刻,给农村写照,其基础,其作品显出的人格,是在各样题目下皆建筑到平静上面的。有一点忧郁,一点向知与未知的欲望,有对宇宙光色的眩目,有爱,有憎——但日光下或黑暗,这些灵魂,依然不会骚动,一切与自然谐和,非常宁静,缺少冲突。”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废名小说的故事特点,那就是虽然平淡,却淡而有味。

人物:废名笔下的人物多是心地善良的小人物——乡间翁媪、学童村姑,他似乎特别专注于人物内心光明美好的一面。他塑造了一个个天真烂漫、纯洁可爱的儿童:程小林、史琴子、细竹、柚子、“焱哥”等等,他们在青山秀水间嬉戏玩乐,心无杂念,不染尘俗,童年的浪漫无忧、童心的稚嫩无暇无不激起读者对童年的缅怀。废名笔下的几个农村少女三姑娘、柚子、阿毛姑娘各有各的不幸,但都善良聪颖、外柔内刚,她们美好的内心可以净化任何不洁的念头。就连火神庙里的和尚、史家的长工这些遭遇更为不幸的人也都把辛酸压在心底,勤勤恳恳,忠厚和善,在平凡的人生中闪现善良人性皎洁的光辉。废名“注重人生安稳的一面”,在小人物点点滴滴的庸常人生中展示她们的美好内心。

美学特征:废名的小说一向以难懂著称,要读懂废名,必须了解他的美学趣味与美学追求。他自己说,“就表现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在艺术上我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一些长处,又变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那是很显然的”。总括起来说就是淡化情节,痴迷于唐诗般意境与兴味;弱化题材的社会意义,倾心于展示人物面对逆境时的从容淡泊;平和冲淡的外衣下是禅悟般的超脱。

淡化情节:废名的小说没有悬念迭起的情节,他的人物虽然会面对人生的不幸,但决不大恸大悲,他乐于把故乡的田园风光、童心的烂漫纯真展现在读者面前。《竹林的故事》以散文笔法点染出葱茏幽静的茅舍、菜园、竹林,娓娓道出三姑娘的天真未凿、美丽恬淡,情节让位于意境,景物之美与人物之美异质同构, 令人回味无穷。长篇小说《桥》写小林、细竹、琴子三人嬉戏游玩、习字读书的情景,以童心视点,随意点染,优美的田园山水,稚气的谈书论画,新颖奇特的思考……在一组组素淡的生活画面里渗透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悟,对童心的真情留恋。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以陌生化语言,打破人们惯常的阅读习惯及思维习惯,注重人物的意识流动及思维的瞬息变化。因其追求唐诗般的意境,不肯浪费语言,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停顿和跳跃,故而显得晦涩难懂,加之遇事即发议论,随心所欲,漫无节制,缺乏可读性。《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虽然语言变得明快通透,但淡化情节的倾向一如既往,在喋喋不休半调侃式的议论中介绍、分析、品评了抗战时期农村的人生百态。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废名描绘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已长成大姑娘的柚子家道艰难,与“我”相互心存爱意, “见了我,依然带着笑容叫我一声‘焱哥’”(《柚子》);目睹童年好友淑姐出嫁时的微妙心理(《我的邻居》);与银姐打桑葚时迷醉于她呼我“焱哥”(《初恋》);“我与柚子学鹧鸪叫时相互调笑中的有意无意”(《鹧鸪》);清冷的月下,船行水上,从船舱一角呆视童年心爱梅姐(《去乡》)等。读废名的小说就要从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品味其中的意境以及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

从容淡泊废名描绘的人生有笑有泪,但他从不挖掘人物含泪人生中的社会根源与经济缘由,他的人物在逆境中总活得那么从容平淡。柚子在家境败落的情形下是那样刚强与自尊(《柚子》);金喜知恩必报,勤俭持庙,在温饱难求的生活中活得稳健自在(《火神庙的和尚》);陈聋子勤勤恳恳的劳作背后仿佛有佛性在(《菱荡》);《桥》里的史家奶奶和三哑叔又何尝不饱经沧桑,废名有意弱化题材的社会意义,而倾心于展示人物面对逆境时的从容淡泊,淡淡点出其中的精神力量或精神追求。

禅悟般的超脱 废名小说的情节、故事都是淡化过了的,他“高高地站在人生之塔上,微笑堕泪”,俯视众生。梅姐已褪去昔日的风采(《去乡》);李妈的搭档要离开李妈(《浣衣母》);雨中遭雷击的学生要示众三天(《一段记载》);妹妹夭折,父亲在她的坟头操心的是“我”的病(《阿妹》);陈大爷家鹊巢鸠占(《小五放牛》)……废名用他那支彩笔涂抹出人生的七彩画,在他平静的勾画中隐约告白他的读者这就是人生,它如溪流,没有巨澜,也不会改变它的行程。这种平淡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废名喜好禅宗有关。

废名师事周作人的艺术趣味,追求平淡中见真意。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写出悠远深广的意境,他真情留恋民间文化、乡民人生中的和谐与善良,微微叹息蕴藏于其中的落后与愚昧。

废名以他独特的小说创作开掘了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支流——抒情的怀旧的牧歌式的田园小说,从沈从文到汪曾祺都受到他的影响。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