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暘,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爱国诗人。据新编《平阳县志·林景熙传》载: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绍兴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抛弃其遗骨。时景熙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激于爱国义愤,约乡人郑朴翁等乔装采药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装六函,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又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景熙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生平年谱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于平阳腾蛟带溪林泗源。林家兄弟三人,景熙居第二。长兄景怡,字德和,号晓山,从事教育工作,为当地乡校主持人,人品高洁,有诗作传世。季弟字德渊。
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20岁时已有诗名。被举荐到首都临安,就读太学。宋时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考试合格,选升内舍,再由内舍选升上舍。内舍、上舍均有限额。上舍考试上等,即可授职,称“上舍释褐”,荣耀等同进士登第。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军在伯颜率领下进入建康,临安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可恨那些大臣们尚在勾心斗角。景熙眼看国事已无可为,不久便弃官归里,隐居平阳县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1276)春,在临安陷落前,益王、广王逃离临安,闰三月陈秀夫等在温州江心寺,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副之。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应会稽王英孙的邀请,来到越中。“一曲危栏人独倚,江山浑在梦中看。”宋亡后,贵公子出身的王孙英,在这样百无聊赖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啸傲泉石,饮酒赋诗,这是反元情绪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触了谢翱、唐珏、胡侨等富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
南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厓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消息传来,林景熙与陈则翁等人秘密举行哭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总统江南释教的札木杨喇勒智为了盗取来皇陵中的金玉宝玩,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这时林景照正在会稽,出于民族义愤,与郑朴翁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移来此种非人间, 曾识万年觞阵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宗山竹裂。”又作《梦中诗》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理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八周年忌日,好友谢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写了《西台恸哭记》,又寄诗给林景熙,林景熙写了《酬谢皋父见寄》,一开头便说:“入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古人不得志,则隐居山林,或遁迹江海,如今国亡,何处去找一方净土呢?“行之古台上,仰天哭所思。馀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开始他的漫游。先后到过杭州、华亭、苏州、无锡、镇江、湖州以及严陵等地。写了许多寄托爱国之情的纪游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也以诗文相互勉励。他重过故宫,江山易主,景物全非,发出“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的感叹。过葛岭时,他对已被杀死的权好贾似道,还责问“误国竟何言!”
景熙归隐后,曾说不再与闻世事,但当他听到谢枋得不与元朝合作,绝食而死,十分钦佩,他写道:“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他听到家铉翁放归,呈诗说:“衣冠万里风尘老,各节千年日月意。”把他比作苏武,表示无限景仰。同时,他以犀利的笔锋,借秦吉了和孙供奉,对那些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予以痛斥。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景熙到58岁后,才大部分时间住在平阳,他在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奥别业,教授生徒,过着清贫的生活,以颜回草食瓢钦、乐在其中来自我解嘲。但他还是关心世事。
大德四年(1300)他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
大德五年(1301),他写了《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 阴均陡门,他欣然为其作记。
大德十一年(1307),《平阳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67岁,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来往吴越日久,时感思念家乡,渐觉体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觉不宜久留异地而挥泪决别友人回到平阳家乡。
林景熙在家卧病两年后,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饮恨辞世,享年69岁。晚年,他把自己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杂文十卷,诗六卷,诗集名《白石樵唱》。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林景熙逝世后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释本问世。
文学成就
林景熙是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在宋元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中,林景熙与谢翱齐名,并称翘楚。林景熙的诗歌创作大不同于其前辈及同乡——“四灵”派诗人。面对鼎革之际,山河破碎、民生艰危的局面,诗人并没有啸傲山林、寄情田园,而是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宋朝末年,民族斗争剧烈,阶级矛盾深化,人民灾难重重。林景熙作为一个深感亡国之痛的爱国志士和文学家,其作品处处充满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恋,对民族兴衰存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疾苦寄于无限的同情。他的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他的诗歌大多以自然达意的联想,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自己心灵深处亡国隐痛的情思和起到了对侵略者狰狞面目进行淋漓尽致的暴露,对在民族危难关头卖国求荣、投敌变节的民族败类进行无情鞭达和对在抗击外来侵略势力、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而捐躯的死难者无限敬仰的效果和愿望。如他的五言律诗《枯树》篇:“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鸟空。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40个字落落简篇,用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意深笔婉地揭露了在元朝统治阶级的屠刀与铁蹄之下,故国山河处处一片焦土,人民流离颠沛、无家可归,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聊生的悲惨局面。又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其哀国怀旧之情,感人至深。
同时林景熙在作品中还流露了强烈的复国愿望。他说:“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暗示为复国而努力的志士尚在,只是目前力量还不足,“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巧妙地将“树心”比“人心”,只要人心不变,到适当的时候一定会达到复国目的。这是一首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等待时机,赶走侵略者,实现复国目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
林景熙虽然弃官不仕过隐居生活,但他对战斗在抗击入侵者斗争第一线的爱国将土十分关怀和深深思念。当他得到崖山战斗失败、将士大部阵亡、陆秀夫抱起年幼的皇帝跳海自亡的消息时,义愤填膺,悲痛之极,仰天大哭,遂与同里志士陈则翁等举行哭祭悼念活动,并洒泪挥毫写下了《题陆大参秀夫牡丹诗卷后》:“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凝香,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的壮丽诗篇,以示对民族英雄的深深敬仰。林景熙的《读文山集》七古云:“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飞尘九冥竭,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龙庭戈延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独存呆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对民族英雄文天祥赞歌中最成功的一首,堪与《正气歌》同读。这是他的诗集中的压卷之作。《中国文学史》评述作者林景熙的气概不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历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与山阴放翁媲美者,唯霁山也”之说,并非过之。被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称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临终之时写了一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示儿》诗。 陆游念念不忘的祖国,在时过66年之后,终于实现了“统一”。林景熙亲自目睹了这一在敌人屠刀铁蹄之下的残酷“统一”。所以林景熙很有感慨地写了一首《书陆放翁卷后》诗:“……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已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示儿》不是说“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吗?林景熙说:现在九州已经“同”了,可却是“同”在元人的干戈之下,家祭之时怎么可以告诉九泉之下的“乃翁”呢?林景熙这首诗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难怪有人读了他的诗,无不感动得潸然泪下。
林景熙诗歌创作最工七言律体,他对诗圣杜甫与陆放翁既有华藻、又见骨气的诗歌风格十分推崇。他称赞杜甫“诗中有史”,推誉陆游“寤寐不忘中原”的高风,他提倡作家要做到品德高尚,要有民族气节,作品要雄浑和谐,正气凛然。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独提诗律继黄陈”,注重效法黄庭坚和陈师道奇警遒劲的格律。所以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立意深婉豪健,文笔简古凝炼,语言含蓄酣畅,喻物生动贴切,脍炙人口,百读不厌,感人至深的绝佳境界。他的“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剑桥山落照移”、“鹤归尚觉辽城远,鹃老空闻蜀道难”和“离亭落日马嘶渡,旧国西风人唤船。湖海已空弹铗梦,山林犹有著书年”、“春晖不系游丝住,愁绝天涯寸草心”等等都是警句迭出、耐人寻味的绝好佳句。
林景熙不仅工诗且善作文。宋亡隐居后,在“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的情境之中,他寄情山水,漫游吴越,在山水自然中抒发国家兴亡之慨。《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辞典》中选载的《蜃说》、《粼说》和《鞍山斋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林景熙的散文文字精炼准确,叙述简洁生动,意境深远,感染力强,依次叠进,结构完整,文笔豪迈,挥洒自如,耐人寻味,引人人胜。他的《蜃说》篇被历代注家作为范文选读。
林景熙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与其同年代的方逢辰序称:“宛然六义之遗音,非湖海啸吟风月而已,于诗家门户,当放一头”,明胡应麟《诗薮》称:“林德赐七言劲逸雄迈,《读文山集》可谓元初绝唱”。
元人章祖程说:“陶渊明以义熙为心,杜子美以天宝兴感为得诗人忠爱遗意,霁山先生之诗,盖祖陶而宗杜者也,熟味之可见矣!”陈增杰教授在应浙江古藉出版社邀作《林景熙集校泔》时撰文称:“林景熙的诗歌在宋季戛戛独造,凌架诸家之上。”还有清人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吴之振的《宋诗抄》、李慈铭的《越缦堂诗话》等等,都对林诗备加赞扬。
林景熙有《白石樵唱》、《白石稿》诗文16卷传世。元统二年(1334)乡人章祖程合编为《霁山集》。《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霁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遗1卷。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诗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统石印本。解放后,中华书局曾刊行《霁山集》。自2000年以来,浙江古藉出版社又整理编撰陆续出版发行。
作品精选
林景熙诗选
读文山集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风尘九溟竭。
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
龙庭戈铤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
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
苦寒尚握苏武并,垂尽犹存杲卿舌。
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
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
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酬谢皋父见寄
人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
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
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
美人渺天西,瑶音寄青羽。
自言招客星,寒川钓烟雨。
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
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夜梦绕勾越,落日冬青枝。
梦 回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京口月夕书怀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溪 亭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枯 树
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
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
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鸟空。
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
冬青花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
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
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
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题陆大参秀夫牡丹诗卷后
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凝香。
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
书陆放翁卷后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文选
蜃 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像楼台”,初未之信。
庚寅李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嘁,列如萃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忽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屠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笔谈》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 ,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作品目录
诗
《白拒霜》
《拜岳王墓》
《半云庵》
《宝积寺僧舍古梅一树皆荣而顶独枯即席为赋》
《宝林寺鳗井》
《辟雍》
《避寇海滨》
《别方槐庭山人二首》
《别所亲》
《别王监簿》
《蔡琰归汉图》
《草花》
《昌原怀古》
《长至日》
《陈子植草庐成求予赋》
《酬合沙徐君寅》
《酬潘景玉》
《酬潘景玉》
《酬谢皋父见寄》
《初夏》
《初夏病起》
《垂虹桥》
《春暮》
《次曹近山见寄》
《次王修竹监簿送羽士过龙瑞宫》
《次翁秀峰》
《次韵山中见寄》
《次韵谢诸公见寿》
《催梅》
《答柴主簿二首》
《答陈植父》
《答金华王玉成》
《答山中侃上人》
《答唐玉潜》
《答郑即翁》
《答周以农》
《丹阳泉》
《道中》
《灯市感旧》
《登谢客岩》
《钓台》
《东山渡次胡汲古韵》
《冬青花》
《读秦纪》
《读文山集》
《独夜》
《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身成仁者也并为发之》
《多景楼故址》
《方玄英故居》
《访二陆故居》
《访僧邻庵次韵》
《访武伯山居》
《访朱月峰不值》
《飞来峰》
《飞云渡》
《赋冬岭孤松得秀字》
《赋梅一花得使字》
《赋双松堂呈薛监簿》
《葛岭》
《葛坛即事》
《孤山》
《古松》
《古松》
《故宫》
《故相贾氏》
《故衣》
《馆娃宫》
《归白石故庐》
《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
《过北雁荡山下》
《过殿山湖》
《过风门岭》
《过陶岭有钱王井又三里有钱王石庵》
《过吴门感前游》
《过徐礼郎状元坊》
《和监簿山中自寿》
《和王德游夜感》
《荷花》
《荷钱》
《荷珠》
《鹤林寺》
《虎丘寺》
《怀叶邓二友》
《黄耳冢》
《会严陵邵德芳同舍邀宿玄同齐道旧有作》
《惠山泉》
《纪梦》
《寄别诸公》
《寄陈用宾》
《寄呈方蛟峰尚书》
《寄葛秋岩》
《寄怀》
《寄怀》
《寄林编修》
《寄七山人》
《寄四明陈楙阳》
《寄芗林故人》
《寄郑宗》
《寄周计院》
《简卫山齐》
《饯盛影则教授》
《剑池》
《江东岩为余写容求赠诗余以其学佛者也故后章及之》
《江心寺》
《焦山寺》
《竭陆宣公祠》
《金山寺》
《锦屏山》
《京口月夕书怀》
《精卫》
《九日会连云楼分韵得落字》
《久雨》
《客怀》
《客意》
《枯树》
《哭德和伯氏六首》
《哭郭同舍》
《哭薛榆溆同舍》
《昆岩》
《栝城》
《老松旧隐为曹许山赋》
《礼闱》
《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
《立春郊行次唐玉潜》
《立秋日作》
《连云楼》
《练川道中次胡汲古韵》
《刘伶墓》
《刘龙洲墓》
《留寄沈介石高士》
《柳下渔次韵》
《六言》
《鹿城晚眺》
《梦回》
《梦中作四首》
《纳凉》
《纳凉过林氏居》
《南山有孤树》
《潘山长入括》
《陪王监簿宴广寒游次韵》
《毗陵太平院壁间画山水熟视之有飞动势殆仙笔也因题》
《妾薄命六首》
《秦吉了》
《秦望山》
《青感》
《秋日榴花》
《秋日言怀次韵》
《秋夜》
《瑞安院》
《僧门》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山阴秋怀》
《山中早行》
《商妇吟》
《神山寺访僧》
《石门洞》
《石翁妪》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书陆放翁诗卷后》
《疏懒为四明何君赋》
《蜀头陀客吴岁久持行精勤有道者也》
《述怀次柴主簿》
《双桧堂为鲁圣可行可赋》
《舜庙》
《送春》
《送葛居士住栖碧庵》
《送果上人游五台》
《送果上人游五台》
《送横舟真士游茅山》
《送胡汲古归严陵觐亲》
《送叶伯几之奉化》
《送友人孔济之之金华》
《送喻舜举归寿乃翁七十》
《苏小小墓》
《宿七里滩》
《宿台州城外》
《孙供奉》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谥正节先生》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葛仙翁石床》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集仙桥》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任公子钓右》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上下二镬》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石船》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石广》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舜田》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陶宴岭》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
《题长春子自画》
《题海上人栖云楼》
《题陆大参秀夫广陵牡丹诗卷后》
《题陆秀夫负帝蹈海图》
《题水云深处》
《天台隐者》
《桐角》
《挽徐若翁》
《挽浙西提举李公》
《王德辅邀饮新醅予与陈用宾老辄先醉座上分韵得水字》
《王德玉癀上赋牡丹》
《王监簿南墅新楼落成》
《王监簿陶山祷雨志喜》
《王修竹监簿名楼曰与造物游命予赋》
《闻蝉二首》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
《闻蛩》
《问桂》
《翁氏仁寿堂次韵》
《吴中会故人》
《五日次韵》
《五月五日寓嘉禾学宫顾东浦载酒相遇二博士偕来饮就醉翌日留日留诗为别》
《西湖》
《溪亭》
《溪行》
《喜监簿得陶山舜田》
《喜刘邦瑞迁居采芹坊二首》
《仙坛寺西林》
《项羽里》
《项羽庙》
《晓意》
《新昌道上》
《新春》
《新丰道中》
《新晴偶出》
《羞墓》
《许郢州故宅》
《萱草》
《薛德之之江东简熊西玉诸公》
《雪后》
《宴德初书楼》
《杨妃菊》
《夜意》
《谒严子陵祠》
《用韵寄陈振先同舍》
《用拙为金罍徐氏赋》
《游九锁山·翠蛟亭》
《游九锁山·大涤洞天》
《游九锁山·洞霄宫》
《游九锁山·凤洞》
《游九锁山·过石壁丹泉二亭》
《游九锁山·龙洞》
《游九锁山·栖真洞》
《游九锁山·入九锁山门》
《游九锁山·神仙隐迹》
《游九锁山·松间》
《游九锁山·天柱峰》
《游仙坛》
《有感》
《渔笛》
《渔舍观梅》
《与邵德芳同舍三首》
《雨土》
《禹庙》
《禹穴》
《元日得家书喜》
《元日即事》
《原易》
《越中送徐君寅归闽》
《云间怀古》
《云门即事》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赠东谷上人》
《赠会稽尹医师》
《赠兰坡星翁》
《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
《赠天目吴君实》
《赠吴秀林东归》
《赠玉泉真士》
《赵奥别业》
《浙中饥甚六月一雨颇慰》
《真娘墓》
《郑氏西庄》
《郑宗仁会宿山中》
《知宗柑诗用韵颇险予既知之复取所未用之韵续赋一首三十韵》
《中氵霝泉旧在扬子江心今题金山寺井曰第一名泉余疑而问僧僧谓神龙所移尝示梦方丈亦愚世也然江心风涛茫渺纵有泉不复可取》
《中和节》
《中秋山中对月》
《重过虎林》
《重游镜曲次韵》
《舟次吴门》
《舟次吴兴二首》
《舟中书事》
文
《蜃说》
《粼说》
《鞍山斋记》
《公溥堂记》
《平阳县治记王氏园林记》
《宋景元诗集序》
《平阳州志序》
《宋贡士晋斋先生陈公墓志铭》
《故太府少卿钱公墓志铭》
《永嘉县重建法空院记》
《故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
《故国学内舍蘧君墓志铭》
《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
《顾近仁诗集序》
《龙源普度纪胜诗序》
《重修阴均斗门记》
《永嘉忠烈庙记》
墓
林景熙墓位于其故乡平阳县带溪乡林泗源村庄后面青芝山(俗名卧牛山)朝南山坡上。砖室结构。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平阳县令徐恕率林泗源裔孙重修陵园,并亲题墓碑曰: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1983年,霁山先生墓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于1987年和1991年,由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在墓前修筑“仰霁亭”和“霁山碑林”。仰霁亭作8桩3间,仿宋亭阁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霁亭”三字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所题。亭中诗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张鹏翼书;背面刻有《仰霁亭碑记》,苏渊雷撰书;石柱上刻有名家书写的楹联多副。刘海粟、沙孟海、方去疾,陆俨少等一大批书画大家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