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从珂:本名李从珂,小字二十三,因此又被呼为阿三,中国五代时期后唐皇帝。
后唐明宗李嗣源为将时,曾掳掠其母魏氏,当时李从珂十馀岁,被李嗣源改名并收为养子。长大后身形雄伟健壮,又骁勇善战,常随李嗣源南征北讨,颇得其喜爱。
李嗣源即帝位后,李从珂曾任河中节度使之职,然因与权臣枢密使安重诲之前有过节,在长兴元年(930年),被安重诲设计解除军权,回京师洛阳居住。
次年(931年),安重诲失势,李从珂再受重用,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西京(长安)留守。
长兴三年(932年),被改命为凤翔节度使。
长兴四年(933年),封潞王。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唐闵帝李从厚听信大臣的建议,调动各重要节度使之职,准备削弱藩镇的实力,李从珂恐惧,遂反。李从厚命大军讨伐,眼看凤翔(今陕西凤翔)即将陷落,未料讨伐军将兵骄横,贪图赏赐,李从珂抓住这点诱使讨伐军叛变,反败为胜,不久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京师洛阳,即帝位,改元清泰,并派人将逃亡的李从厚杀害。
李嗣源之婿石敬瑭时任重镇河东节度使之职,李从珂与他二人当初在李嗣源手下皆以勇力过人着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互相看不顺眼。因此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愈发猜忌,而石敬瑭亦有谋反之意。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调镇他处试探,而李从珂果真将石敬瑭改任天平节度使,石敬瑭因此叛变,同时向契丹乞援。李从珂命各镇联合讨伐,不料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李从珂无计可施,于闰十一月二十六日(阳历为937年1月11日)自焚而死。
死后无谥号、庙号,史家称他为唐末帝或唐废帝。
勇猛少年
李从珂即后唐末帝,原来姓王,是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出生于平山(今河北平山),后唐明宗李嗣源在跟随李存勖出兵征讨时路过平山,遇到李从珂的母亲魏氏,就将她母子一起掠走了。李从珂当时十多岁,李嗣源对他很宠爱,收养成自己的儿子,像亲生的一样对待。李从珂小名二十三,幼年时谨慎稳重,沉默寡言。长大之后,才貌雄伟,以骁勇闻名,明宗李嗣源更加喜爱。跟从李嗣源出征打仗时,也由于勇猛善战而名震三军。连李存勖也说:“阿三像我一样敢于死战啊。”李存勖在和后梁军队激战胡柳陂时,两军厮杀得难解难分,李从珂保护着李存勖夺取了一座土山,击退强敌,使本军的士气又振作起来。当时他的父亲李嗣源因为先过河使得李存勖很不高兴,责备李嗣源说:“公应当为我殿后力战,先渡河为了什么?”李嗣源请罪等候李存勖处罚他,李存勖觉得他的儿子跟从自己勇战有功,就不再生气追究了。
助父登基
后来,晋军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交战,在梁军退却时,李从珂竟然领十几名骑兵混在敌人当中和他们一起后退,等到抵达敌人的营寨大门时,李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然后用斧头砍下敌人的了望杆从容回到自己营寨。李存勖见状,大叫:“壮哉,阿三!”立即让人拿酒来,亲手赐给他一大杯。李存勖本人就总喜欢冒险作战,李从珂的举动使他极为振奋。
在后唐出兵灭后梁时,李从珂跟随父亲李嗣源先袭占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后又击败并生擒后梁大将王彦章,接着,马不停蹄地昼夜长途奔袭后梁首都汴州,最先到达城下。成功之后,李存勖慰劳李嗣源说:“兴复唐朝社稷,爱卿父子之功也。” 在父亲李嗣源被迫领兵南下攻洛阳争帝位时,李从珂也从北方的曲阳(今河北曲阳)、盂县(今山西盂县)等地领兵南下,助父亲一臂之力。
在父亲继位称帝之后,李从珂却和朝臣安重诲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安重诲几次要制裁他,加害他,幸好父亲明智,极力保护,这才幸免。两个人的矛盾表面化开始于一次喝酒,当时李从珂喝多了点,加上安重诲的所作所为也不得人心,李从珂在酒席上一拳打过去,击中安重诲的脑袋,安重诲赶紧跑了,虽然事后李从珂向他道歉,但安重诲却记住了这一拳之仇,李从珂有了过错,安重诲要大臣们讨论如何治罪。大臣们认为应交李嗣源处理,安重诲还不死心,自己上奏要求治罪。李嗣源很生气,说:“朕还是一个小将校时,家里衣食不足,就是这个儿子背石灰、收马粪勉强养家,现在我贵为天子,竟不能保护一个儿子!”最后让李从珂回去躲避,不用上朝,李从珂在家还是怕安重诲加害,就在家念佛书,祈祷平安。等安重诲被李嗣源赐死后,李从珂这才放心出来,先任左卫大将军,后又进位太尉,到凤翔(今陕西凤翔)任节度使,其后封为潞王。
危难化险
明宗李嗣源死后,闵帝李从厚继位,他本人优柔寡断,又重用朱弘昭和冯斌二人掌握朝廷大权,这两个人一无威望,二无才干,只知道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排挤异己,众人敢怒不敢言。朱、冯二人更害怕在凤翔领兵的李从珂,李从珂的功绩更让他们心里不安。他们将李从珂视为最大的威胁,想尽办法要除掉他。李从珂也对他们有了戒备,经常称病,不去朝廷。而闵帝也怕李从珂威胁自己的皇位,加上朱、冯二人在一旁煽风点火,也就开始采取措施抑制李从珂。先是将李从珂在京的儿子李重吉贬出京城,到边远的亳州(今安徽亳县)任团练使,又将李从珂一个当尼姑的女儿李惠明召入宫做了人质。然后听从了朱、冯的计谋,让洋王李从璋做凤翔节度使,取代李从珂,让李从珂到河东任节度使。这几项措施最后将李从珂逼反了,李从厚自己也最终丧命。
李从厚在让李从珂到河东任节度使时,没有正式的诏书,只是让人口头宣授。李从珂马上召集下属来商议,大家都说:“主上年幼,不会亲自做主干这种事,军国大事都是朱弘昭等人把持,不另想办法,大王肯定不会保全自身。”当天的夜里,李从珂让人起草了檄文散发到各地,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请求各节度使共同出兵攻打首都,杀掉朱弘昭等人。李从厚命王思同领兵来讨伐,王思同集结各路兵马围攻凤翔城。这凤翔城本来就不是什么重镇,所以城墙很低,外面的护城河也很窄,水也浅,无法固守。王思同的军队和李从珂的相比,占了很大优势。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击下,凤翔城东西关的小城先后失守,李从珂的属下伤亡也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难保,李从珂站在城头上,焦急万分,恨自己没有早点防备,以致今天要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望着城下的攻城将士们,李从珂急得有点呆了,猛然间,他眼前一亮。再仔细向下看,城下的将领竟有许多是他以前的部下。这下可把李从珂高兴坏了,他隐约看到了一线生机。李从珂三下五除二,几下子就将上身的衣服脱掉,露出身上的一个个伤疤,然后站到了城墙上放声大哭。在生死关头,李从珂哭得声泪俱下,城下正在冲锋攻城的将士都听到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都停了下来,仰头往李从珂这边看。李从珂抹了一把鼻涕眼泪,哽咽着说:“我不到二十岁就跟随先帝出征,四处奔走,出生入死,毫无怨言,创伤遍身都是,你们大家和我一同跟随先帝四处征战的也很多,也为国家社稷的复兴立下了功劳。而现在朝廷却由奸臣当政,对我妄加猜测陷害,你们大家都知道我,了解我,我以前对你们如何,你们心里也清楚,为什么还要被奸臣利用,替他们杀自己的朋友呢?朝廷听信谗言,说我谋反,要致我于死地,你们又怎么忍心看我们骨肉相残,不肯救一救呢?我有什么罪啊?今天竟落到这个地步。”李从珂哭到伤心之处,靠在城墙的垛口上哽咽得有气无声。
城下的将士也被他感动了,有的也伤心得落下泪来。将领中有个羽林指挥使杨思权曾在李从珂的手下任职,交情也很好,他对大家大声说:“大相公乃我主也!” 众将士也齐声应和。杨思权又拿出一张纸对李从珂说:“希望大王在攻克京城后最好任命我为节度使,不要给防御使和团练使。”李从珂立即在纸上写下让他做节度使的字样,杨思权于是领兵从西门进入城中,听候李从珂调遣。听到西门归附的消息,指挥攻打东门的都指挥使尹晖也率军从东门而入,归附李从珂。归附的将士接连不断,外面攻城的其他部队都被击退了。为答谢众将士救难之恩,李从珂又在城中征集财物赏赐他们。 李从珂哭计成功,马上领兵杀出凤翔城,王思同的兵马不堪一击,被李从珂打败。李从珂又收集各路的降兵降将,整军向东进发,直逼京城。这下又轮到李从厚着急了,连忙派亲军出兵抵抗。他召集将士先赏赐财物,以使他们为他卖命,当时竟将国库都用空了,李从厚怕将士们嫌少,就许诺到凤翔平息李从珂后再每人赏赐二百缗钱(一缗合一千文),国库用完了,又用宫中的锦衣和珍玩赏赐。将士们没有人嫌多,还说:“到了凤翔再请一份!”这句话意思很含糊,也可以理解成到凤翔再向李从珂请一份。事实正是如此,将士和李从珂的军队相遇后,没有开战就都归降了。李从厚听说李从珂将要杀到,匆匆逃离京城,想去魏州,但大臣们谁也不肯同行,只有五十名侍卫随他左右。半路上遇到了姐夫石敬瑭,石敬瑭不愿意救这个大势已去的小舅子,李从厚的一个亲随由于不满石敬瑭的势利行为,抽刀要杀石敬瑭,结果被石敬瑭的侍卫杀死,石敬瑭索性将李从厚的侍卫全部杀死,对李从厚还算手下留情,但将他幽禁起来又使不久后李从珂杀他成为易事,也许石敬瑭后来说他后悔没有帮李从厚这句话是真的,因为李从珂上台后,不仅石敬瑭觉得他猜疑自己,最后两个人翻脸为敌,就是被李从珂哭得归顺的将士也有后悔的,因为李从珂对待下属比李从厚更严酷。
难得度量
不过李从珂夺取帝位之后,有一点还是要肯定的,那就是他对于敢直言进谏的大臣比较宽容,还有些度量。史在德在给李从珂的奏折中对文武大臣中的一些人抨击得很尖刻,说武将虽然穿铠甲执利刃,但是交战就弃甲而逃,没钱就叛国投敌;文臣更是无能,问计谋就闭嘴,做文章就请人。他要求对文武大臣都进行考核,论才干决定官职大小,无才的降职使用,有才的授予高官,发挥其才干。这引起一些没什么才干的大臣的反对,但谏官却很赞同,要求将史在德的奏折公布于众,让大家讨论是否实行考核。最后,李从珂就此事下诏,在表扬史在德的同时,对一些大臣要求罢免史在德的做法也训斥了一番。虽然这是在李从珂刚继位时收拢人心之举,但毕竟他还是做到了。 李从珂对于石敬瑭怀有戒心,但又没什么好办法制约他,加上他自己缺乏判断使用计谋的能力,终究落到自焚的惨局。他重用刘延朗,而这个人却只知专权受贿,其他的左右重臣也是一些平庸之辈,最出名的是中书侍郎平章事马裔孙,虽然无能却喜欢独断,只知署名不懂其他,加上又极少会见宾客,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三不开”,即口不开、印不开、门不开。武将们也想和李从珂一样通过兵变弄个皇帝当当,没人愿为他卖命。李从珂也曾召集大臣商议对付石敬瑭的计策,有人建议送还契丹被俘的将士,然后与之和亲,再每年给他们十万缗钱,就有可能将契丹拉过来,避免契丹和石敬瑭结盟,因为石敬瑭和契丹也曾交战,所以这个办法还是可行的。李从珂觉得有道理,想派人去契丹谈判,但是翰林直学士薛文遇反对,认为契丹心贪而不讲信用,昔日和李克用结盟后又背叛就是先例。李从珂犹豫之后就没有再实行,作为当政者,李从珂缺乏判断力,并非大臣中没有好主意,而是他自己不会择其善者而用之。到最后,石敬瑭反叛时,在大臣的劝说下他勉强亲征,走到半路,又有人劝他从速用兵,他则吓得不让人提石敬瑭的名字,说:“你们不要说石郎,使我心胆堕地。”先前问吏部侍郎龙敏计策时,龙敏劝他立已经投奔他的阿保机的儿子东丹王耶律倍为契丹王,然后派兵送回契丹,使耶律德光有后顾之忧,在中原就不会呆久了。李从珂觉得很好,但不知为什么竟没有去做,反而酗酒唱悲歌,整天哭丧着脸,像到了末日一样。
无奈自焚
自己无能,将领中又有不少心怀异志的人,最后将领杀主将投降石敬瑭,其他部队落井下石也跟着学,李从珂只得逃回洛阳,更是悲观得无计可施。等到石敬瑭逼近洛阳,他让人去叫东丹王一起自杀,东丹王不肯,李从珂便让人将他杀死,然后和皇族一块自焚于玄武楼。石敬瑭对他这个亲戚、岳父李嗣源的养子还算有点人情味,把李从珂的骨灰入殓葬入李嗣源的陵墓中。 李从珂论勇是超乎寻常,但论智谋以及治国之道,他却是个门外汉,顺势之时他勇猛无敌,竟敢到敌人鼻子底下砍倒了望杆扛回去,但最后败势已定时又吓得不让人提石敬瑭的名字。看来,让他做个武将还能杀敌立功,让他做皇帝实在难为他了,知道如此,当初又何必大哭得那个帝位呢,战死于乱军之中和自焚没什么区别,但事到临头,一为求生,二也许是为帝位,毕竟帝位的吸引力在封建社会是最大的。
家庭成员
妻子:刘皇后
长子:李重吉
次子:雍王李重美
女儿:名不详,法号幼澄
为政举措
起兵之初,李从珂在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太大的时候,认识到死攻强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转而采取“攻心”战术,使得大部敌人阵前倒戈,战场局势顿时大变。之后,又许诺高额赏赐来赢得了军心,使得手下将士拼死卖命,最终将他拱上皇位。被拱上皇位的李从珂被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巨大胜利蒙蔽了双眼,为了兑现自己之前的许诺,不惜大肆盘剥百姓,同时,骄纵下属将士,纲纪不立,法度不严,手下将士为非作歹都大而化小、小而化了!可以说,登上皇位的李从珂所做的样样都是失民心之举!
李从珂打仗勇猛,但是治国无能。登基后,为兑现曾许诺给部下的赏钱,督促官吏,百般搜括民财,致使京师的百姓怨声载道。并且任用卢文纪等庸才为相,致使国事日益败坏。
人物评价
《中国皇帝全传》:李从珂打仗勇猛,但是治国无能。
《孙子兵法全书》(施含章):李从珂是一个矛盾的人,时运顺他之时,他竟敢潜伏到敌军阵营内,杀死敌军并且砍下对方望杆扛回去;时运离他而去时,整天消沉着在宫中饮酒哭泣,最后自焚,并不是大臣没有给他好的意见,而是他自己优柔寡断,无法及时下决定,最终误国。
《孙子兵法故事365》(姜红明):由于李从珂治军不严,纲纪不明,致使军中将士在急难关头大都望风而动,或私通于敌,或弃甲而降,或掉头遁逃。李从珂当初得天下基于此,最终失天下也缘于此。
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末帝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由寻戈而践阼,惭德应深;及当宁以居尊,政经未失。属天命不祐,人谋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稽夫衽金甲于河需之际,斧眺楼于梁垒之时,出没如神,何其勇也!及乎驻革辂于覃怀之日,绝羽书于汾晋之辰,涕泪沾襟,何其怯也!”
史书记载
《新五代史·卷七·唐本纪第七》:
废帝,镇州平山人也。本姓王氏,其世微贱,母魏氏,少寡,明宗为骑将,过平山,掠得之。魏氏有子阿三,已十余岁,明宗养以为子,名曰从珂。及长,状貌雄伟,谨信寡言,而骁勇善战,明宗甚爱之。自晋兵战梁于河上,从珂常立战功,庄宗呼其小字曰:“阿三不徒与我同年,其敢战亦类我。”同光二年,为卫州刺史突骑指挥使,戍于石门。明宗讨赵在礼,自魏反兵而南,从珂率戍兵自曲阳、孟县驰出常山以追明宗。明宗之南也,兵少,得从珂兵在后,而军声大振。明宗入立,拜从珂河中节度使,封潞王。是时,明宗春秋已高,王于诸子次最长,枢密使安重诲患之,乃矫诏河中裨将杨彦温使图之。王阅马于黄龙庄,彦温即闭门拒之,王止于虞乡以闻。明宗召王还京师,居之清化里第。重诲数请行军法,明宗不听,后重诲见杀,乃起王为左卫大将军、西京留守。长兴三年,为凤翔节度使。王子重吉自明宗时典禁兵,为控鹤指挥使,愍帝即位,朱弘昭、冯赟用事,乃罢重吉兵职,出为亳州团练使。又徙王为北京留守,不降制书而宣授,又以李从璋为代。初,安重诲得罪罢河中,以从璋为代,而重诲见杀,故王益自疑,遂据城反。愍帝遣王思同会诸镇兵讨之,思同战败走,诸镇兵皆溃。
清泰元年三月丁巳,王以兵东。庚申,次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叛于唐,来降。甲子,次华州,执药彦稠。丙寅,次灵宝,河中安彦威、陕州康思立叛于唐,来降。己巳,次陕州。康义诚叛于唐,来降。杀宣徽使孟汉琼。愍帝出居于卫州。夏四月壬申,入京师,冯道率百官迎王于蒋桥,王辞不见。入哭于西宫,遂见群臣,道拜,王答拜。入居于至德宫。癸酉,以太后令降天子为鄂王,命王监国。乙亥,皇帝即位。丙子,率河南民财以赏军。丁丑,借民房课五月以赏军。戊寅,弑鄂王,慈州刺史宋令询死之。乙酉,大赦,改元。戊子,杀康义诚及药彦稠。五月丙午,端明殿学士、左谏议大夫韩昭胤为枢密使,庄宅使刘延朗为枢密副使。庚戌,冯道罢。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为枢密使。甲寅,赐劝进选人、宗子官。六月庚辰,幸范延光及索自通第。秋七月辛亥,太常卿卢文纪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巳,立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八月辛未,尚书左丞姚顗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御署官选。九月,契丹寇边。冬十月戊寅,李愚、刘昫罢。十二月己亥,雄武军节度使张延郎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契丹寇云州。庚寅,幸龙门。旱。
二年春二月甲戌,范延光罢。己丑,追尊鲁国太夫人魏氏为皇太后。三月辛丑,忠武军节度使赵延寿为枢密使。夏五月辛卯,宣徽南院使刘延皓为枢密使。契丹寇边。六月癸未,群臣献添都马。秋七月丁酉,回鹘可汗王仁美使其都督陈福海来。刘延皓罢。九月己酉,刑部尚书房暠为枢密使。乙卯,渤海遣使者来。
三年春正月乙未,百济遣使者来。丁未,封子重美为雍王。三月丙午,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胤孙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夏五月乙卯,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义武军节度使杨光远为副。戊申,先锋指挥使安审信叛降于石敬瑭。己酉,振武戍将安重荣叛降于石敬瑭。壬子,天雄军屯驻捧圣都虞候张令昭逐其节度使刘延皓。六月癸亥,以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权知天雄军事。甲戌,宣武军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秋七月戊申,克魏州。壬子,张令昭伏诛。癸丑,彰圣指挥使张万迪叛降于石敬瑭。八月戊午,契丹使梅里来。九月甲辰,张敬达及契丹战于太原,败绩,契丹围敬达于晋安。戊申,如河阳。冬十月壬戌,括马,籍民为兵。十一月戊子,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为行营都统。丁酉,契丹立晋。闰月甲子,杨光远杀张敬达,以其军叛降于契丹。甲戌,契丹及晋人至于潞州。丁丑,至自河阳。辛巳,皇帝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