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授
厦门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海洋浮游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各类基金科研项目25项。20世纪50年代开始浮游桡足类的调查研究,合著出版了《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同时,开展桡足类实验生态学研究,提出了桡足类食性划分的形态学依据和估算世代数的模式,用滞育卵的出现解释桡足类种群季节演替问题。其多年成果主要反映在1992年和郑重教授合作编著的《海洋桡足类生物学》一书中。《我国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研究》1995年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者)。
个人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带领研究生深入开展海洋浮游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继续开展浮游生物学教学科研的同时,李少菁教授主持锯缘青蟹生殖生物学?p幼体实验生态等系列研究。1986年人工育苗初获成功;1993和1994年转入青蟹中尺度生产性育苗,1994年通过福建省科委主持的鉴定;1996年《锯缘青蟹生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者);1999年承担福建省“科技兴海”项目中“青蟹多季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的试验与推广”任务,为解决苗种生产,发展青蟹养殖生产作出了一定贡献;1998-2002年李少菁教授主持福建省重中之重项目的锯缘青蟹生长生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提出了锯缘青蟹生殖调控模式,并在青蟹受精生物学及其营养代谢等取得一系列成果。李少菁教授始终坚持教学第一线,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开设过从博士生至专科生4个层次的11门课程,已先后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20名,硕士11名。李少菁教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出版教科书、专著6部。获奖多项,其中《海洋浮游生物学》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第二获奖者),《海洋科学导论》于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三获奖者)。鉴于李少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的突出成绩,1985年被评为福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授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荣获福建省“师德之星”称号、集友科技成就奖、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福建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和农业科学家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浮游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
社会关系、社会职务:国家教委科技委学科组组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态学科组员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海洋湖沼生态学会、甲壳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委会主任
福建省海洋学会、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厦大学报》、《台湾海峡》副主编
《海洋与湖沼》、《生态学报》编委
出生年月:1931年4月
职称职位:教授、博导,校学术委员
个人获奖情况:1985年被评为福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6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授人民教师奖章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荣获福建省“师德之星”称号、集友科技成就奖、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01年获福建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和农业科学家称号
成果获奖情况:1996年 《锯缘青蟹生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青蟹多季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的试验与推广” 福建省“科技兴海”项目中
1998-2002年 锯缘青蟹生长生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福建省重点项目
主要学术论著
台湾海峡两种优势浮游桡足类--亚强真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研究
中华假磷虾生长率的实验研究
厦门港歪水蚤数量的季节变化与滞育卵的研究
铜、镉对中华哲水蚤氨基酸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九龙江口桡足类两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