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丕 - 生平简介
哀帝司马丕,是成帝司马衍的儿子。生于公元340年,卒于公元365年。终年25岁,在位三年零九个月(361——365)。史称“晋哀帝”。
司马丕是成帝司马衍的儿子,父亲与康帝是同胞兄弟,成帝死时庾冰出于私心,没有立司马丕,现在穆帝无子,禇太后反过来立了司马丕。也就是说康帝司马岳一门帝气已尽,那曾经私欲胜过理智的司马岳,想自己一门子孙永久嗣帝的幻想很快破灭。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岁月轮回,推陈出新,历史不可能永远定格在一个基准点上,它会变幻莫测。
哀帝五月即位,九月才立王氏为皇后。他无心春花秋月,也不管冬去春来,一门心事在寻访巫术、仙道。秦始皇,汉武帝的求仙之路,在他眼里好像没有完成似的,他要用他年轻的生命接着走下去:
帝信方士言,断谷饵药以求长生。侍中高崧谏曰:“此非成乘所宜为;陛下兹事,实日月之食。”不听。辛未,帝以药发,不能亲万机,褚太后复临朝摄政(《资治通鉴》兴宁二年三月)。
蓬山远在天边,哀帝求不老之丹没有求到,服了二年的仙药,仙境难去而身体瘦骨嶙峋地躺在了病榻上,一个个恶梦,一次次惊恐,让他觉得自己离蓬莱仙山的路太遥远了。正因为哀帝是一个无心帝业的人,所以他没管燕国人,秦国人,凉州人,匈奴人,代国人和桓温;桓温也不客气,他毫不留情地清除异己:
徐、兗二州刺史范汪,素为桓温所恶,温将北伐,命汪帅众出梁国。冬,十月,坐失期,免为庶人,遂废,卒于家(《资治通鉴》升平五年十月)。
司马丕 - 登上皇位
哀帝司马丕(341—365年),字干龄。性格懦弱无能。东晋第六位皇帝,成帝司马衍长子,穆帝司马聃之堂兄弟,司马聃死后继位。曾用年号:隆和(362)兴宁(363)
升平五年(361年)5月25日,司马丕即皇帝位,实行大赦。27日,改封东海王司马奕为琅邪王。
司马丕本应继晋成帝司马衍之后即位(344年),成为东晋的第四位皇帝,但是由于当时他尚在襁褓之中,只好由司马岳继位,司马岳死后,又由其长子司马聃继位。司马聃死后他才终于登上皇帝宝座。此时,司马丕已经21岁。
司马丕,咸康八年(342年),封为琅邪王。永和元年(345年)拜散骑常侍,永和十二年(357年)加中军将军。升平三年(359年)除骠骑将军。升平五年(361年)5月,穆帝司马聃崩。由于司马聃没有儿子,褚太后和会稽王司马昱便于同月庚申日迎立司马丕为帝。9月14日,立皇后王氏。穆帝皇后何氏称永安宫。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和”。但是大将桓温当国,司马丕形同傀儡。
司马丕 - 执政事端
隆和元年(362年)正月20日,东晋实行大赦,改年号为隆和。3月,桓温上疏请求迁都洛阳,将自从永嘉之乱以来迁徒流落到长江以南的人,全部北迁,以充实河南地区的力量。后来,由于朝廷的干预,桓温上疏迁都洛阳一事搁浅(幸亏搁浅,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宋、齐、梁、陈,“六朝”也就不会存在了)。
兴宁元年(363年)3月17日,皇太妃周氏死于琅邪的宅第。18日,哀帝司马丕前往周氏宅第办理丧事,诏令司徒会稽王司马昱总揽朝廷内外的各种事务。
东晋自咸康七年(341年),司马岳在位期间实行土断后,又在兴宁二年(364年)3月1日再次推行,史称“庚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东晋政府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这一政策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时哀帝下令各地检阅户口把800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严行法禁,因本年3月1日是庚戌日,故此制亦称“庚戌制”。此制颁行后,彭城王司马玄隐匿5户,被查出后收付廷尉。在当时收效较大,但桓温死后,此法亦止。
司马丕 - 辞世原因
兴宁二年(364年),哀帝司马丕相信方术之士的话,迷上了长生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谷、服丹药(不吃饭,只吃丹药),”以求长生不老。侍中高崧劝谏说:“这不是帝王应该干的事。如果这样,陛下实在就像出现日食月食一样犯了过失。”司马丕不听劝谏。22日,司马丕因为药性发作,不能亲临政事,褚太后又临朝摄政。
兴宁三年(365年)正月,皇后王氏崩。2月22日,司马丕也中毒死于建康宫西堂。在位4年,终年25岁。司马丕无庙号,谥号哀帝。2月29日,葬司马丕及静皇后王氏于安平陵(今南京鸡笼山)。
哀帝没有后嗣,23日,皇太后下达诏令,让琅邪王司马奕继承帝位。朝廷百官到琅邪王的宅第去迎接他。当天,司马奕即皇帝位,实行大赦。
司马丕 - 桓温专政
范汪最早的功劳要算咸和三年(328)四月,他冒险到寻阳,把苏峻攻打京城叛乱的情况向寻阳的温峤作了汇报,温峤才率兵攻打建康。如今三十三年过去,桓温对这位曾经在永和三年(347)帮他出兵成都的老战友也厌恶起来,他把范汪贬回家当了百姓。范汪也许是年老、加上生气,死在了家中。
三月,建康城里没有春风拂面,更没有人面桃花,看上去暮气沉沉,桓温在司马衙门踱步,想了一会哀帝信奉巫术、方士,想了一会秦、燕二国,想了一会篡位的心事,当他看到街面上这一萧条的景象时,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意。于是,他有了新的主张:
温上疏请迁都洛阳。自永嘉之乱播渡江表者,一切北徙,以实河南。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
桓温提出迁都洛阳,表面上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因为河南一带由于战争死亡、抢掠的人口占去了百分之七十,导致老的老,寡的寡,人烟稀少,如果东晋一度北伐,地方供给成为问题,这对他提出迁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他内心深处在琢磨着趁迁都之机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因为洛阳是他第二次北伐从燕国人手里夺回的,一度迁到洛阳,谁要反对他当皇帝,也要看看洛阳是怎么回来的。朝中大臣怕迁都,多半是为了家产,因此不想迁。但这些人又怕当着桓温的面反对,只有作家孙绰向桓温写信说:“中宗司马睿能在建康当皇帝,不仅仅是靠信誉让天下和谐,关键是有万里长江天险。六十年的战争,许昌、洛阳成为了废墟,华夏萧条,让江东父老远离祖业,舍弃富饶的江东,是弃百利而就一害。”孙绰的意思很明确,东吴有万里长江天险,不应该迁都。孙绰是一位少年怀志的人,他曾经著有《遂初赋》,抒发过他的理想。桓温见到孙绰的表章后,不愉快地对送表章的人说:“你跟我致意孙绰,让他把《遂初赋》也送来;一个空怀志向的人,怎么能知道国家大事呢!”一句话,桓温瞧不起孙绰。他执意要迁都,朝廷忧虑、恐惧,派侍中阻止桓温时,扬州刺史王述猜透了桓温:
时朝廷忧惧,将遣侍中止温,扬州刺史王述曰:“温欲以虚声威朝廷耳,非事实也;但从之,自无所至。”乃诏温曰:“在昔丧乱,忽涉五纪,戎锹肆暴,继袭凶迹,眷言西顾,慨叹盈怀。知欲躬帅三军,荡涤氛秽,廓清中畿,光复旧京,非夫外身徇国,孰能若此?诸所处分,委之高算。但河洛丘墟,所营有广,经始之勤,致劳怀也。”事果不行(《资治通鉴》隆和元年三月)。
王述让哀帝廷满口答应桓温迁都的请求,他认为桓温迁都是为了虚张自己的威望,等朝廷答应下来,他自然会停止迁都。哀帝听王述这样一说,枯干的手握着发抖的笔,下了一道诏书,遣词谦恭:恭维说只有姑父(桓温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才能完成如此壮举,现在国难当头,看来一切都得靠你南郡公了。这道诏书一下,桓温果然不出王述所料,再也不提迁都。桓温虽然没有再提迁都,但心里不舒服,他觉得没有迁都自己有些失面子,又找出一桩事来想挽回面子,让朝廷迁移洛阳宫殿里挂钟柱子:
温又议移洛阳钟虡。述曰:“永嘉不竞,暂都江左,方当荡平区宇,旋轸旧京。若其不尔,宜改迁园陵,不应先事钟虡!”温乃止(《资治通鉴》隆和元年五月)。
可能虡(指钟柱。这里泛指象征皇权礼器的钟)在桓温眼里这时非常神圣,他建议把洛阳的钟虡移到建康来,对他没有实现迁都也有一个补充说法。这次王述当面对他说:“永嘉年间失去洛阳,晋朝定都建康是暂时的,如果收复了失地,将来会还都洛阳;就是将来不还都,也应该是先迁司马氏先帝的陵墓,不应该先迁钟虡。”桓温见自己理亏词穷,也就不了了之。我想:他提出迁都是虚张声誉的需要;他提出移钟虡,既是在试探朝中还有多少人反对他,计划着自己篡位的对策。看来桓温并不高明,他想到的只是精神信仰方面的小事,而此时秦王苻坚抓的是人才教育方面的大事:
秦王坚亲临太学,考第诸生经义,与博士讲论,自是每月一至焉(《资治通鉴》隆和元年五月)。
面对秦国兴办教育,燕国扩疆拓土,一心求仙的晋哀帝在兴宁元年(363)五月,干脆把大权都交给了桓温:
五月,加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温以抚军司马王坦之为长史。坦之,述之子也。又以征西掾郗超为参军,王珣为主簿,每事必与二人谋之。府中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温气概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自谓不能测,倾身待之,超亦深自结纳。珣,导之孙也,与谢玄皆为温掾,温俱重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玄,奕之子也(《资治通鉴》兴宁元年五月)。
桓温有了黄钺,标志着他离皇权不远了。于是,他把当时的精英王坦之、郗超、王珣、谢玄等人都笼络在他的名下。
这年八月,凉州政变,张天赐杀了凉主张玄靓:
张玄靓祖母氏卒,尊庶母郭氏为太妃。郭氏以张天锡专政,与大臣张钦等谋诛之。事泄,钦等皆死。玄靓惧,以位让天锡,天锡不受。右将军刘肃等劝天锡自立。闰月,天锡使肃等夜帅兵入宫,弑玄靓,宣言暴卒,谥曰冲公。天锡自称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时年十八。尊母刘美人曰太妃。遣司马纶骞奉章诣建康请命,并送御史俞归东还(《资治通鉴》兴宁元年八月)。
十八岁的张天锡当了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看来此人也是一个专横的人。张天锡虽然专横,但还听祖先的遗训,连忙派人到晋朝称臣。晋哀帝辜负了张天锡的一片苦心,没有加封张天锡。到兴宁二年(364)三月,他服下仙丹倒床之后,再次让禇太后摄政。四月,燕国派李洪攻许昌、汝南,颖川太守李福战死,汝南太守朱斌逃到寿春,陈郡太守朱辅退保彭城。桓温派袁真等人迎敌,他本人率水兵屯合肥。
燕军掠夺河南一万多户迁徙到幽州、冀州,再次占领许昌。面对许昌沦陷,桓温不主观找自己的失策,而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到袁真,导致后来袁真投奔燕国。
外面的世界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晋哀帝本人像吸毒难拔的瘾君子,日益消瘦,到了兴宁三(365)年正月,哀帝的王皇后可能也服了仙药,死在哀帝前一个月,哀帝死前,洛阳守将陈祐留下沈劲和五百弱兵守着,等于把洛阳也交给了燕国。哀帝听到这一消息,无动于衷,丹药让他连儿子也没有生一个,伴随着袅袅的青烟,在一群如花似玉的妃子们的哭泣声中,他那丑陋干瘪的嘴唇动了动,就命归黄泉:
丙申,帝崩于西堂,事遂寝。帝无嗣,丁酉,皇太后诏以琅邪王奕承大统。百官奉迎于琅邪第,是日,即皇帝位,大赦(《资治通鉴》兴宁三年二月)。
二月十九日,哀帝枯干的脸上由青转为苍白,死在了西堂……成帝的长子就这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