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伊斯兰教 - 胡登洲
胡登洲
胡登洲(1522—1597),字明普。回族,明代穆斯林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西安府咸阳县渭城里(今咸阳市渭城区东)人。自幼聪敏绝人,灵慧逾众,初在私塾学习汉文和儒学,稍长后,拜渭河南岸一位高姓回民为师,学习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胡登洲在初步掌握了汉文和阿拉伯文之后,开始钻研伊斯兰教的经典。由于当时朝廷限制伊斯兰教的发展,阿拉伯文的经典不易见到,从而给他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嘉靖(1522—1566)年间,胡登洲曾前往麦加朝觐。回国以后,虽然四处经商,富甲一方,但其弘扬伊斯兰教的心志仍坚定不移。大约到了隆庆五年(1571),胡登洲年及50岁时,这一宏愿才得以实现。
展开

人物简介

  胡登洲(1522~1597)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奠基人、著名经师。字明普,经名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勒亚斯。回族。 陕西省咸阳县渭城胡家沟人。被穆斯林尊称为“胡太师巴巴”。通晓经典教义,长于阿拉伯文,率先改革口头传授教义的传统方法,在陕西地区清真寺内招收学员,讲经授业,开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的先河。注意研究宗教哲学,侧重讲授阿拉伯文经籍著作,逐步发展成为陕西学派,当时被尊为“胡太师”,陕西地区被誉为“念经人的教场”。

人物生平

  胡登洲幼年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及儒家之书。长大后随同乡高阿訇潜修波斯文、阿拉伯文及伊斯兰经籍,精 通任主学、教义学和教法学等。50岁时去京城经商,在陕西临潼遇见一位阿拉伯国家的贡使。胡登洲以教义中许多疑难费解的总是向其请教,贡使一一作答,胡登洲获益匪浅。客居北京时,胡登洲从国学名士学习经史子集各部之书,对于性理之学,独有心得。他哂笑宋儒,说其言论不过是个“泥美人”而已。一日购得《毋噶麻忒》一部,胡登洲又师从阿拉伯国家贡使学习这部经典。这位贡使对胡登洲很有好感,向其尽传中国所无之经典。胡登洲由是学问大进。回到故乡后,胡登洲设馆开学,收徒约百余人。 

  公元1597年10月8日(明万历25年8月28日)归真后葬于渭城渭河岸边,

  公元1662年渭河泛滥,墓茔遭浸,遂迁葬于胡家沟(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窑店村),留有著名的“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铭。

胡登洲

史书记载

  据1718年《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文载:胡登洲幼时习儒,长大后随其同乡著名 阿訇高某潜修波斯文、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经籍。精通伊斯兰教哲学、教义学和哈乃斐教法学。据康熙十六年(1677)抄本《经学系传谱》载:胡氏家道殷实,经营商业。一次赴京售货,行至西安以东新丰一带,路遇一位从西域赴京朝贡的回回老人,遂相与讲经论道,并阅读了老人所带中国穆斯林学者尚未见过的一些经典。在京期间,胡登洲还曾以“延国学名士”为之讲学。以后二人又联袂离京,送老人出嘉峪关,相别于“玄圃之麓”。他鉴于长期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遂慨然以发明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以倡导宗教教育,培养人材。他在继承前人传播宗教方式的基础上,将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结合起来,先在家中后移在 清真寺设帐讲学,免费招收学员,讲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办学初,“吴楚燕齐之彦,负笈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焉”。他始用 经堂语言讲解,并在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学习考察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从而奠定了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基础。

个人贡献

  胡登洲鉴于长期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遂慨然以 发明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以倡导宗教教育,培养人材。他在继承前人传播宗教方式的基础上,将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的 私塾教育结合起来,先在家中后移在清真寺设帐讲学,免费招收学员,讲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办学初,“吴楚燕齐之彦,负笈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焉”。他始用经堂语言讲解,并在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学习考察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开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之先河。经四代掌门人传授,授徒约数百人,百年以后造就人才之多宛若星辰。胡登洲不仅开创了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更是把 中国文化与 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相融入的典范,也可以说经堂教育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丰富了 阿拉伯文化。

技能传承

  胡登洲亲传弟子有“冯、海二门父子祖孙得受宗旨”。冯氏名少川,陕西人,著有《纳直问》(Masau2019il a1-Naj),是以阿拉伯文所写的问答体教义著述。海氏名东阳,字文轩,西安人,后在宁夏地区有所发展,成为经学世家。他的再传弟子据传有兰州马、摆阿訇等人。一说从兰州马开始,才将他创建的教育形式移在清真寺专设的讲堂内进行,并且加以完善,后遂称“经堂教育”,也称“寺院教育”。胡登洲再传弟子在清代活跃于各地,比较著名的有山东常志美、陕西周良隽、云南 马德新、河南张万东和杨泰恒、杨泰贞等。由于胡登洲及其传弟子几代人的努力,经堂教育在中国穆斯林居住地区普遍兴起,培养了大批宗教人才,从而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殁后葬于渭城渭河岸边。清康熙元年(1662)渭河泛滥,旋被迁葬于原上胡家沟。渭城里清真大寺旁,其墓至今犹存。

个人成就

发展经堂教育

  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经胡登洲的倡导和实践,面貌为之一新,终于成为教内的一大事业。中国伊斯 兰教系统的教义传授和宗教职业人士的培养,主要依靠经堂教育。胡登洲功不可没。有人把胡登洲誉为经堂教育的开山鼻祖,亦不算太过。

  经堂教育的兴盛是明代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所谓经堂教育,指的是在清真寺内开办的以传授伊斯兰宗教知识和培养伊斯兰宗教职业人士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清真寺内开设的讲堂又称回文大学。由寺内开学阿訇收若干名学员,向他们讲授伊斯兰教经典以及阿拉伯言语和波斯文。学员的生活和学习费用由坊内教亲捐赠。学员学期不固定,一般要五六年时间,直到开学阿訇认为可以毕业时为止。毕业时要举行“穿衣挂幛”仪式。此后,如有教坊愿意聘请,这些毕业学员即可充当阿訇了。

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教育背景

  中国伊斯兰教的 宗教教育,从其传入的时候起就已存在。到了明代,由于胡登洲的提倡而蔚成大观。自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陕西著名 经师胡登洲先在陕西开创经堂教育之先河以来,相继在山东、河南、河北、云南等地出现了由清真寺 阿訇招收学生传习经典,以培养宗教人才和普及知识的经堂 教育制度。各地经堂教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中心和特点。在西北地区以冯养吾、 张少山为代表的陕西学者,推行寺院宗教教育,多以 阿拉伯文读本为主,攻读 认主学为特点。以 常志美为代表的山东及内地诸省,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兼授,多攻 教法学。云南派创始人 马复初,兼有陕西、山东两派特点。继经堂教育的发展之后,一些著名阿訇、经师、学者,为改变以往“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状况,相继开展了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这时以江南的 南京和云南为中心,以汉语译述和阐发 伊斯兰教义,弘扬伊斯兰 学术文化,使教内外了解伊斯兰教。译着活动的前一阶段,以 王岱舆、 刘智、 张中、马注、 伍遵契为代表,译着内容多为教义、教法、典制、历史、哲学等。后一阶段以马复初、 马联元等为代表,内容除教义、教法外,涉及阿拉伯语法、 修辞学、地理、天文、历法等,并开始汉译 《古兰经》。有的学者还用阿拉伯文书写,或汉阿两种文字并用。这些穆斯林学者大多通晓儒、佛、道学说,被称为“中阿兼通”、“学通四教”、“长攻儒者之学”的“回儒”。他们的译着“悉本尊经”,参考了不少 苏菲典籍,大都采用了使伊斯兰教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 以儒诠经”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 宗教哲学思想体系。这一时期,在 回族、 撒拉、东乡、保安等穆斯林聚居的 甘肃、宁夏、 青海地区,由于伊斯兰教 苏菲主义思想的传入,形成苏菲“ 门宦”派别。早在宋末元初,伊斯兰教 苏菲派的 修道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及内地某些要地已有传教活动,但并没有形成门宦和派别。明末清初以来, 海禁开放后,中西交通 畅行,西亚和中亚的一些苏菲派 传教师来到中西北地区,传播苏菲主义教义;也有 中国穆斯林因朝觐 麦加及游学阿拉伯各国接受苏菲主义思想后回国传道的。苏菲派关于现实虚幻、净化灵魂以求人主合一的说教,以及提倡坚忍、苦行、节欲、修炼的做法,对于穷困的穆斯林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门宦创始人声誉的不断提高,信仰者日渐增多,门宦也就应运而生,先后形成大小门宦有33个,按其宗教主张,主要有 戛迪林耶、 哲赫林耶、虎非耶和库布尔耶,习称“ 四大门宦”。门宦的特点,首先是尊崇该门宦的创始人,称为“老人家”、“ 谢赫”,信徒视他们为通向“ 安拉之道的引领人”。在世时受到教众的崇敬,殁后要在其墓地修建“ 拱北”墓庐,信徒每年在其忌日前往拜谒、念经等。其次各门宦管辖许多教坊。为了管理广大教生,教主便委派“ 热依斯”为代理人,到各教坊的中心清真寺担任教长,从而形成了层层有 隶属关系的扩大教坊制度。第三,有的门宦教主实行 世袭制,“以始传者之子孙世世掌教”。少数门宦倡导传贤制,但教主的继承者也多出自其亲族。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