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历
2005年5月,他在肯尼迪中心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并被芝加哥大学音乐学院聘为低音提琴教师。2006年,获得中国金钟奖,被列入中国人物年鉴,2007年,获得著名的美国拉舍尔职业大奖。在该声誉卓著奖项的历史中,他是第二个以低音提琴获奖的音乐家。同年,他被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聘为低音提琴副教授。美国旧金山《古典音乐报》把张达寻誉为“低音提琴界中的马友友”,美国《华盛顿邮报》把张达寻称为“低音提琴的领航先锋”。近年来,张达寻除继续成为林肯中心的室内乐协会的一员、经常与美国各地乐团合作演出,并受邀于博物馆、大使馆、大学中演出。他同时也是马友友一系列丝路演出计画中的一员,随著马友友于中国大陆举行音乐会与文化交流,并同为著日本电视台NHK八十周年的一套十集丝绸之路节目作配乐。现任教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并被马友友“丝绸之路”乐团聘为贝斯手,是享誉世界的青年华人低音提琴演奏大师。
人物评价
——记张达寻低音提琴室内乐音乐会
2010年11月22日至12月7日,中央音乐学院第十届音乐节正式拉开帷幕。十几天的时间里,音乐节组委会在学院、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二十余场音乐盛会,可谓精品荟萃、异彩纷呈。其中,12月2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院演奏厅举行的“低音魅力”——张达寻低音提琴室内乐音乐会给人印象深刻。
本场音乐会是张达寻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所开的首场独奏音乐会。来自中国低音提琴界的名家、名人,中央音乐学院院各专业系的教师和学生,闻讯而来的校外低音提琴发烧友将我院演奏厅挤得水泄不通。中央音乐学院叶小纲副院长也应邀出席了本场室内乐音乐会。
当晚的音乐会不同凡响。张达寻与其妻子柏木知子(钢琴伴奏)一起为来宾献上了多首美妙的音乐作品。如陈钢的《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探戈之父”皮亚左拉的《咖啡1930》和《自由探戈》、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的《天堂电影院》主题曲、乔治·格什温为美国歌唱家Ethel Merman所创的歌曲《I Got Rhythm》、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和由其改编的比才歌剧《卡门》中的《流浪者之歌》。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将不同国度的经典音乐以低音提琴特有的音色魅力展现给了听众。表演当中,张达寻除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外,令听众倾倒的是他那对于音乐语言的用心表述和对于音乐意境的动人刻画。如浓郁的新疆民族音乐;深沉婉转、富于灵动的探戈旋律;瑰丽多彩轻松诙谐的美国爵士色调;如泣如诉、激越昂扬的《流浪者之歌》音乐主题等等。每演奏完一首作品,听众们献上的都是热烈的掌声和束束的鲜花。
音乐会上,张达寻还分别与我院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以及著名青年琵琶演奏家兰薇维合作,联袂演奏了罗西尼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二重奏》和姚晨为低音提琴与琵琶而作的《骏》两首重奏作品。
虽然只在当天中午短暂的时间里走了一次台,但张达寻与朱亦兵两位弦乐大师对罗西尼作品的理解可谓精准到位。音乐会上,两人之间关于乐器角色的把握与彼此之间内在灵魂的倾诉却是那么地天衣无缝,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展示给听众的是两件弦乐自如、生动的对话与交流。而低音提琴与琵琶重奏作品《骏》则更趋于民族化。以兰薇维琵琶演奏的各种技法来刻画骏马典型生动的音乐形象,加之张达寻低音提琴模拟出来的中国马头琴和古琴的风格特点,使得《骏》这个作品从创作手段到表演意境都达到了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的境地。
音乐会间隙,张达寻对来宾所赋予的热烈掌声表示感谢。他对于音乐节韩晓明先生的盛情邀请和中央音乐学院所提供的演出场所,以及朱亦兵先生和兰薇维女士共同的倾情参演表示由衷地感谢。他说:“作为十几年前学院附中的学生,本次回母校遇到了以前许多熟悉的面孔,再次拾起了昔日温暖的记忆,甚是愉悦。在母校期间的学习经历是自己人生重要的历程,为自己从此走上世界的舞台插上了翅膀。希望以今天的音乐会作为献给母校的生日礼物,并以此表达对母校的培养和在此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老师们的感谢之情。衷心希望中央音乐学院这个音乐家的摇篮能够不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
音乐会在听众持续、热烈的掌声中先后返场两次。最终,张达寻又为大家加演了马斯奈的《沉思》和中国作品《赛马》。
张达寻以其美妙的音乐征服了现场的听众,音乐会给听众们带来了各类不同风格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中许多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内心震撼与享受,展示了世界著名青年华人低音提琴演奏大师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