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媒体人 - 喻尘
喻尘
喻尘,男,1973年5月出生,河南人。1995年7月起从事媒体工作,先后为多家媒体服务,上千篇报道发表于报刊,因最早和长期对河南血液污染感染艾滋病问题的系列报道等,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致力于对社会问题、民生、公共领域关注和报道。2005年初始,为南方都市报工作。现居北京。
展开

喻尘 - 简介

喻尘,独立撰稿人。出生于1973年5月,河南周口人。1995年7月起在河南省党报起步新闻写作,至2001年8月止先后为河南数家报纸服务,期间,一直坚持非立场性写作。2001年8月23日,因写作作品和态度获罪,被迫离开河南省会郑州,北上京城。在京期间,为《中国社会导刊》服务。现为南方都市报记者,从事边缘性题材的调查性写作。他还是一家民间艾滋病救助组织的志愿者。

喻尘 - 个人经历

1999年,他26岁,在河南一家不大不小的报纸当记者。从信阳市采访回郑州的路上,他没有按照老习惯坐汽车,而是登上了硬座车厢,这注定了他和另一群人的相遇。

驻马店那一站,上来了4个衣着干净神态拘谨的农民,在车厢里瞅了瞅,坐在了他身边的空位。“咱到北京后先找XX,他能带咱们到XX医院。”4人中的一位男子说话了。

他们告诉他,四人无一例外全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在他们的村子里得这种病的人很多,而且,已经有人因此死去。县里的医生说这病全世界都治不好,但没说明白是什么病。

他们的家人也染上了病,只不过家里一下子凑不够太多的路费,只能让他们先到北京去看看情况。火车快到郑州的时候,他们说出了所在村庄的名字: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

喻尘

这是他第一次听说文楼这个村庄的名字。这时,它还是豫南一个很普通的、无人注意的村庄。当时,河南大面积感染艾滋病毒的消息已经在媒体中间流传。他很快就猜出来,那4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人,就是艾滋病人。那种原来觉得遥不可及的疾病正在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上蔓延。

1999年11月12日,一个极度平常的日子。他沉默着坐上了开往上蔡县的长途汽车,想去调查个究竟。临走前输了三瓶抗毒性能强的药液。

这个注定改变他命运的日子,凉风吹拂,残阳如血。

在颠簸了三个多小时之后,长途车到达了上蔡县城。在县委招待所度过了一个漫长的黑夜,第二天一早,来到文楼村。

从上午9点算起,到下午的5点多,总共8个多小时的时间。他接触了至少8个艾滋病人,听他们讲述“卖血”的故事,见到了无一幸免的家庭,透过车窗,看到田野里大片的新坟,据说埋葬的都是年轻人……

因为涉及到卫生防疫,经过多方的妥协,11月25日,采访到的情况最终印成25份高层内参。此后,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期待中的转变没有发生,这让他感到焦虑。他决心公开发表文章。

2000年1月18日,春节到来前的几天,“河南某村怪病惊动高层”的报道在《华西都市报》特稿版公开发表了。这是全世界第一次公开报道河南艾滋病。而且迅速被上百家中外媒体转载。文楼村震惊世界。

悲壮的一年

文章刊出之前,他对编辑的惟一要求是,署上自己的真名。这或许不是聪明的选择,但他决心这么做。事情总得有人承担,如果他不站出来,可能会波及整个报社。

事实上,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用原名来报道艾滋病。

2000年的春节刚刚过完,正月初八,过年的气息还在大街上到处飘洒。准时回到报社上班的他被“开除”。实际上,报社递交一份开除情况处理文件之后,将他留了下来,但必须改用一个新的名字。

他给自己取名喻尘。原来的名字随着那篇报道为人传颂,现在,他必须忘掉它。他为此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将自己埋葬》。8个月后,一次正常工作变动,他来到出版局和朋友合办了一个财经类的报纸。同时,他坚持去他想去的地方。

“我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坚持。我总觉得有种力量驱使我必须做下去。”一位来过文楼村的医学专家告诉他,因为卖血染上艾滋病的人生活在豫东南的很多个村子里,不仅仅是文楼村。现在,喻尘要去探访这些村庄。

从2000年8月,到2001年9月,这是悲壮的一年。

这一年,他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走访了30多个艾滋病村庄,经常和艾滋病人在一起聊天,一起吃饭,看见本来应该安居乐业的村民们被折磨得没有希望。每个村庄基本都是从1999年开始大批量死人,到2001年有很多村庄的青壮年死去了一半。他看见春天还在院子里晒太阳的24岁年轻人因病毒发作骤然死亡。和艾滋病人在相互推让中被划破了虎口,鲜血直流……

与死亡和惊恐走得太近,被外来的力量干扰太多,这让他变得有些麻木。“当一种东西成为了日常,你觉得他一点都不可怕。”他不断提醒自己,必须跳出来,不能让太过沉重的故事压在心头。“支撑自己的完全不是激情,而是一种工作状态。”

他寄托了一个希望:“只要把第一句真话说出去,肯定会有人跟着说第二句、第三句……真相会报道出来的。”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拯救他们。

这一年,他写了十多万字“河南农村艾滋病问题报道”,发表了一部分,更多的一部分没能发表。悲壮的一年结束得有些滑稽。

2001年8月,新闻系统举行学习和考试,他没有及格,有关部门的处理意见:开除。8月23日,晚上,他带着剩下的几千元积蓄,坐火车来到北京。第二天,在报刊亭买了一份报纸,赫然写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承认河南艾滋病问题。

“我被开了,然后河南艾滋病得到了承认。否定了一个,肯定了一个,这么巧合。这么滑稽。”

淡出

2004年11月18日,北京现代城咖啡厅靠窗位置,初冬的午后阳光下慢慢品尝着一杯卡普其诺雪糕,他笑声爽朗、说话不假思索,伴随着有力的手势。似乎,离开河南时的内心悲凉已经远去。今年4月,北京艾滋病民间组织“爱之行”十周年纪念会,他宣布,基本上已经淡出了艾滋病问题的报道。

“很多事情,要敢于放下,不然会很累。”他喝一口冰水,“荣誉?没考虑过,我希望永远在台后记录,作为一个记者,最大的回报就是把报道做好。”

他承认,艾滋病报道是他记者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仍然影响他的生活。“那几年抹去了我性格中的很多东西,让我变得冷静,对生不留恋,对死不畏惧。”

“在生活中我胆子很小,有时也说谎。”他绘声绘色地举例子说明。“但在你能说真话的时侯,你就要坚持到底。” 来北京后,在《中国社会导刊》当了两年记者,前不久刚刚换了一家报社。但他却说,因为没有受到专业训练,不懂什么是职业记者。

喻尘 - 采访经历

喻尘曾在河南省与安徽省交界的地方采访过一位姓石的农民,他和他的老婆是被发现的这个地方最早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他的老婆在1999年初就已经死去了。1992年夏天,老石的老父亲被一辆大货车撞倒在村子北边的公路上,司机弃车跑了。老石夫妇把父亲送到医院里,医生说,得交钱才能进行治疗。他说,我没钱咋办啊,得先用药啊。大夫说,不行,没钱就是不行。老石难为得在医院里大哭起来。有人走过来指点道,想弄钱还不方便?你只要肯就行了。他赶忙求教这人,那人说,你可以在医院里卖血嘛,还是用医院的钱治你父亲的病。就这样,老石在医院里卖起了血,一个人每天卖上一次是不够交医疗费的,所以,他的老婆也加入了进来。老石夫妇染上艾滋病毒的惟一途径就是在医院里卖血的一个月。老石的老婆死后,他们的家成了一个孤岛,四周的邻居都搬走了,老石突然发现自己被抛弃了。

记者听说过有媒体同行去“艾滋病村”采访,村里的艾滋病人向他们索要钱财,就问喻尘。他说:“人们到了那个村都会自觉地往外掏钱,村民们也是来者不拒,慢慢地,在村民们看来,这好像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来采访或者是调查情况,就得给钱,所以在一些人看来,他们就是‘无赖’。”

要钱的人是朝不保夕的。他们渴望生,而害怕死。维持生命需要钱,但他们没有,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挣到钱,他们在无奈中选择的只有‘讨要’而顾不上一点‘面子’。即使这样,钱或许能够延续他们的时日,但留不住生命。”

对于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对恋人,喻尘很同情,但却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新闻人应具备的兴趣。他更关注的是那些在贫困的农村因卖血而无辜染上艾滋病的人们,他说他在一个叫北苇坞的村子,遇到过24岁的小风,他是村里发现的第一个艾滋病病人。春天,他到村子里去看小风,那时他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了。发病之后,小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妻子“撵”走,尽管她并不愿意走,但小风很坚决,她只能哭着抱孩子回了娘家。夏天,喻尘在去看小风时,他已经死去两天了,被埋在了离村子很远的一块荒地上。

喻尘说:“相比之下,在城市的艾滋病者懂得利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来自救,但那些穷困的人们呢,本来他们是想用一种方法来摆脱贫困,结果却遭遇了一场比贫困更可怕的灾难。”

几天后,喻尘将再去看那些连贫困的生命也将不再持久的人。他还是一家民间艾滋病救助组织的志愿者。其实,从喻尘第二次走进那些被阴影缠绕的村庄起,他就已经不仅仅是一名媒体工作者了。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