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萧泽泉 1918年10月生,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人。1933年参加中央苏区赤少队,1934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青年团,1935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生平简历
参加了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师、团宣传员,分队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一分区团宣传股长、骑兵营副教导员、医院协理员、抗大二分校高上科学员、晋察冀军区通讯营教导员、军区政治部协理员、一分区广灵区队副政委、平北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察蒙支队副政委、张北分区骑兵1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平北分区5旅425团政委,四野11纵队193师429团政委,48军142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兼江西吉安分区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55军124师政委、南京军事学院学员、55军219师政委、广州军区万山要塞区政委、广州军区炮兵副政委、国防科委第九研究院政委、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广州军区工程兵政委等职。1983年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
荣誉军衔
萧泽泉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解放张北县和苏联红军会师战役、绥远战役、保卫张家口战役、河北隆化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解放井冈山战役和赤城、四海、宣化、旧屯、独石口、昌黎、烟通山、密云、对越自卫还击战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目睹董存瑞牺牲
肖泽泉还是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团政委。老人回忆说:“当时部队进攻隆化中学,我在团前沿指挥所,距离董存瑞牺牲的桥型碉堡大约170米左右,亲眼目睹了他舍身炸碉堡的壮举。那是1948年5月25日下午,董存瑞所在6连为全团开辟前进道路。当连队冲到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小沙河河套时,被敌人桥型碉堡的猛烈火力阻拦。半个多小时过去,眼看总攻的时间快到了,团长不断给二营打电话了解情况,准备换别的连队上。指挥所里,我也很焦急,拿着望远镜观察情况。正在这时,我看到两个人影向碉堡冲过去。很快,我看到一个人冲到桥下,用手举起炸药包……战斗结束后,我得知这名战士叫董存瑞。亲眼看见董存瑞的英雄壮举,我的心里极不平静,一夜没有安睡。”
革命人永远年轻
革命就要当红军
1918年10月,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一个农民喜得贵子,父亲按字辈给他取名萧泽泉。萧泽泉在8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原本贫困的家境便更加困难了。父亲含辛茹苦地靠做长工养育他,并送他进私塾读了4年书。到了1933年,在轰轰烈烈的苏区革命运动中,15岁的萧泽泉毅然参加了苏区赤少队。在苏区赤少队,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萧泽泉不但结交了很多朋友,走出家门的他也见识了许多他以前未曾听说的事情。他目睹了红军战士打土豪劣绅,为穷人争权益,便萌发了“革命就是要当红军”的想法。
1934年8月,16岁的萧泽泉便加入了红军。新兵训练结束后,萧泽泉补充到红一军团一师一团,由于读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化的萧泽泉被安排到团部当宣传员。萧泽泉说,当时红军的宣传任务很重,宣传形式主要是口头宣传、文艺宣传和写宣传标语,任务是扩红、筹款筹粮和传播红军的革命主张。扩红宣传有一个重点工作是动员国民党军队的俘虏加入红军,由于在国民党军队里很多士兵经常挨打受骂,军官又克扣军饷,所以这些士兵很容易被动员。宣传队往往是跟随先头部队走,写宣传标语,发动群众打土豪,为后面的部队筹款筹粮做宣传动员。
1934年10月,萧泽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此时,他所在部队也转移到了于都河畔,准备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世人熟知的长征。
万里长征紧追随
长征对于年仅16岁的萧泽泉来说,最大的任务就是跟紧队伍。“那时候我年纪小,还不太弄得清楚什么是长征。只知道自己参了军,是个红军了,队伍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得跟大伙儿在一起。”在昼夜行军中,萧泽泉因为不小心弄伤了脚,为了不耽误赶路,他一直忍着没有出声,脚上的伤口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开始慢慢感染、化脓,等战友们发现他走路艰难,一瘸一拐的时候,他的伤口已经从原来的一道口子溃烂成一个拳头大小的洞,看着还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萧泽泉,战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伤口已经恶化成这样了,行军中医疗条件又差,没办法及时帮你上药。伤势这样发展下去,再过几天,你恐怕就跟不上队伍了……”考虑到他的伤势,还有人提议把萧泽泉留在当地的老百姓家疗伤。可小小年纪的萧泽泉怎么也不肯被留下,说什么也要跟大伙儿一起往前走。
饥饿是长征路上最难受的。过草地时,萧泽泉吃过牦牛皮、毒蘑菇和草,甚至是人的大便。他说:“战士们吃青稞,消化不了,大便里留下很多青稞粒,大雨一冲就露出来,我们用水一洗,就煮着吃了。”在过大渡河后,萧泽泉在找船时在一豆腐坊发现一串挂面,吃后水土不服,得了一场大病,组织又一次想把他留在老乡家,并留下了9块光洋。萧泽泉坚决不答应,天天掉队天天赶,最后还是跟上了部队。
戎马燕北驱倭寇
经过长征的考验,原来的红小鬼已经变成了红军的中坚骨干。整个抗战时期,萧泽泉都是戎马于抗战一线,历任晋察冀一分区团宣传股长、骑兵营副教导员晋察冀军区通讯营教导员、军区政治部协理员、一分区广灵区队副政委、平北分区政治组织科长、察蒙支队副政委、张北分区骑兵一团政委。
虽然在部队萧泽泉是个政工干部,但深处敌后的他,也是始终浴血奋战在战斗一线。平型关战役时,萧泽泉所在的115师是八路军参战的主力,萧泽泉所在的部队奉命在涞源侧后牵制敌人。与敌人遭遇时,萧泽泉与战友们一起英勇杀敌,打垮了敌人。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期间,萧泽泉被直接从抗大分校分配到前线。反扫荡的生活比起长征来说,好不了多少。萧泽泉说,那时生活困难,粮食奇缺。部队把从冀东弄到的一些豌豆磨成粉,熬粥喝,一两顿还可以,吃久了腿肚子都打软。行军背包里全是旧布,衣服破了需要线补,要一根线得打报告到总务科,由总务科报司令部,最终才批了5根线。
日本投降前夕,苏联红军要出关击敌。萧泽泉负责与苏军接头。萧泽泉带着一行人前去,因为没有通知,也没有翻译,不懂俄语的他们竟被苏军缴了械,幸好后来由张北工会联系到了上级,才返还了装备。苏军的参加,加速了敌人的失败。日军投降后,萧泽泉在张北县一带接收了日伪军的军备,并参与组建了张北分区骑兵团,部队驻扎到了康庄县一带,并深入内蒙进行了剿匪作战。
驰骋南北建功勋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萧泽泉追随东北野战军,从关外进到关内,从东北直驱华南,革命足迹横跨大江南北,先后参加了绥远战役、保卫张家口战役、河北隆化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解放井冈山战役和赤城、四海、宣化、旧屯、独石口、昌黎、烟通山、密云、对越自卫还击战等战斗。
忆起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最让萧泽泉难忘的是绥远战役和解放隆化战役。抗战结束后,萧泽泉带领骑兵团驻扎怀柔县,在山上居高临下监视北平周边国民党驻军。解放战争打响后,萧泽泉所部奉命参加绥远战役,负责攻打延庆,阻止敌人向张家口进攻。由于敌人有飞机大炮,火力太猛,解放军这边损失很大,拉锯战打了好几天,为了防空,一些城墙都被挖空了。
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萧泽泉所在的团担任主攻,在进攻隆化中学战斗时,涌现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战斗结束后,作为团政委,萧泽泉亲自主持了董存瑞的事迹上报,并由后续部队进行了战场清理,装殓了董存瑞的一些遗物。他说,没有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人,肯定不会理解那个时候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隆化战斗不久,萧泽泉所部又参加了辽沈战役中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他们团负责左翼侧面的进攻兼守卫。敌人在正面受阻后,便涌向左翼侧面,但此时敌人已无斗志,战斗最终以胜利结束。
为党为军竭尽瘁
新中国成立后,萧泽泉先后担任解放军55军124师政委、55军219师政委、广州军区万山要塞区政委、广州军区炮兵副政委、国防科委第九研究院政委、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广州军区工程兵政委等职。1983年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萧泽泉更加兢兢业业,为国尽忠。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萧泽泉积极备军备战,时刻等待召唤。那时尽管在吉安工作家乡近在咫尺,但他仅仅抽空回过一次老家。那时父亲已去世。想着父亲去世前,没有老伴,独子又不在身边,孤苦伶仃的境况,经历过无数血火的英雄还是止不住大哭了一场。虽然后来萧泽泉没有踏上朝鲜战场,但祖国最需要忠诚战士的时候,依然会想到他。在毗邻澳门的万山要塞,萧泽泉一边枕戈待旦固守国防,一边稳妥地执行涉澳涉侨政策。在国防科委第九研究院期间,在“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关头,萧泽泉作为政委,走进戈壁大漠,一边保安全稳定,一边服务科研人员,尽忠尽责地为“两弹一星”放好哨站好岗。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萧泽泉再次回到战场,在越南复杂的山区间与敌人周旋。
谈起青年一代,谈起家乡会昌,萧泽泉总是神采飞扬。他说,青年一代一定不要忘记历史,要尊重历史,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还要爱惜自己。他始终挂念着家乡的发展,他说,他现在练书法,最喜欢写的就是《清平乐·会昌》,每次写起来都有一种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