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各国作家 - 谢冕
谢冕
谢冕,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的主编。
展开

人物简介

       中文名:谢冕

  别名:谢鱼梁

       性别: 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谢冕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32年1月6日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早年就读于福州三一中学。1949年8月入伍,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诗歌中心成立后,谢冕被任命为该中心副主任,并就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新诗评论》主编,研究员。

  谢冕参与了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博士点,他也就成为该校第一位指导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导师。自1981年起至2000年止,先后有十余届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在他的指导下毕业。在此期间,谢冕还接受了指导国内外的高级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任务,先后达一百多人。

  1989年起,谢冕在北大首创“批评家周末”,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定期研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大或热点问题,坚持十年不辍。谢冕是“二十世纪文学”理念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他先后主持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10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1卷),并主编了《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等。

  谢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的理论批评。1980年《光明日报》发表谢冕的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引发了关于新诗潮的广泛讨论,对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0年他筹办并主持了全国唯一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谢冕担任该刊主编至今。

  谢冕的理论批评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关怀基础之上,他坚持社会历史批评的视点,倡导建设性的理论批评立场。

  谢冕先后出版了《文学的绿色革命》、《中国现代诗人论》、《新世纪的太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898:百年忧患》等专著十余种,另有散文随笔《世纪留言》、《流向远方的水》、《永远的校园》等多种。

  谢冕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学术委员等多项兼职。

  

主要经历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个人作品

  著作

  《湖岸诗评》,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

  《北京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2月。

  《共和国的星光》,1983年6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论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谢冕文学评论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

  《中国现代诗人论》,重庆出版社,1986年10月。

  《文学的绿色革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诗人的创造》,三联书店,1989年3月。

  《地火依然运行》,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3月。

  《新世纪的太阳》,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

  《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与张颐武合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流向远方的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永远的校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1898:百年忧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心中风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10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谢冕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浪漫星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西郊夜话》,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燕园问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1月。

  《谢冕论诗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4月。

  《每一天都平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编著

  《中国当代青年诗选(1976——1983)》,谢冕编,1986年2月,花城出版社。

  《中国新诗萃(20年代初叶——40年代)》,谢冕杨匡汉主编,1988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新诗萃(50年代——80年代)》,谢冕杨匡汉主编,1985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徐志摩名作欣赏》,谢冕主编,1993年6月,中国和平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丛书》(10卷),谢冕李杨主编,1993年6月,时代文艺出版社。

  《罗门诗选》,谢冕编,1993年7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鱼化石或悬崖边的树》,谢冕编,1993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代诗歌潮流回顾》(6卷),谢冕唐晓渡主编,1993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青少年时代》(15卷),谢冕主编,1994年3月——1997年1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89)》,谢冕洪子诚主编,1995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谢冕洪子诚主编,1995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克木散文选集》,谢冕编,1996年1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10卷),谢冕孟繁华主编,1996年10月,海天出版社。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谢冕钱理群主编,1996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亚平集-黑色沙漠》,谢冕编,1997年10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中国女性诗歌文库》(16卷),谢冕主编,1997年10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辑)诗卷》,邹荻帆谢冕主编,1997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百年诗歌选》,谢冕编选,1997年12月,山东文艺出版社。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1卷),谢冕孟繁华主编,1998年5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谢冕主编,1999年9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蓝风筝-中国当代学院批评丛书》(6卷),谢冕程文超主编,1999年9月,广东人民出版社。

  《新诗三百首》,牛汉谢冕主编,2000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新诗萃(台港澳卷)》,谢冕杨匡汉主编,200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谢冕费振刚主编,2001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遗事》,谢冕胡的清主编,2001年10月,青岛出版社。

  《百年百篇文学精选读本》(5卷),谢冕主编,2002年1月,天津教育出版社。

  《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谢冕吴思敬主编,2002年6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小学生古诗文读说背用》(6册),谢冕阎纯德主编,2003年9月,新华出版

  《现当代新诗诵读精华》,谢冕主编,2003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册至第5册),谢冕主编,2004年6月,山东人民出版社。

  《好看文粹》(4卷),谢冕朝全主编,2005年3月,华艺出版社。

  《2005散文卷》(北大年选),谢冕高秀芹主编,2006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余光中经典》,谢冕选编,2007年1月,海峡文艺出版社。

  

个人成就

  20世纪80年代初,谢冕率先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为现代诗辩护。该文影响深远,与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一起被称为“三个崛起”论,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

  谢冕教授一直站在当代诗歌评论前沿,关注诗歌的健康发展。谢冕的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曾对朦胧诗运动产生过极大的作用。

著作导读

  1.《永远的校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本书收集了谢冕先生的多篇散文,其中就有那篇脍炙人口的《永远的校园》一文。阅读此书,我们能感受到谢冕先生身上时刻散发出的热情,更能体会到他作为一个青年的精神导师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2.《中国现代诗人论》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本书是谢冕先生在现代诗歌研究上的成果之一,重点研究了现代诗歌写作者们的写作历史和作品文本,由于著者选取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使得这本书在诸多现代诗歌论著中显得不拘一格、颇出新意。

  3.《1898百年忧患》山东教育出版社l998年版。

  本书是谢冕先生主编的《百年文学总系》中的第一本,描述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之间的文学环境和文化氛围,特别起到了统摄整个书系,提纲挈领的作用。

  4.《西郊夜话——谢冕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本书是谢冕先生对自己多年以来学术随笔的一次选编,也是对自己学术生涯的一次回首,虽然大多是随笔性质的文字,但是更能看出他心态的变迁,也能看出整个当代文学格局的一些变化。

  

难忘记忆

  20年前的话至今受批判

  在20世纪,谢老不仅目睹而且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诗歌噩梦,给他个人也带来了伤害。诗歌给中国的诗人一个痛苦的噩梦,一个愚蠢的动机,它在中国大地上面,建立了一种统一的诗歌,造成了诗歌数十年的灾难,中国诗歌从里到外都是创伤,是心灵深处一个难忘的记忆。

  谢老说,比心灵更自由的是诗歌,要是诗歌一旦失去了自由,那就是灾难,是灭绝,那就是绝路一条。可是有的时候,这种愚蠢的动机却在不断地营造这种所谓统一的诗歌,一种主义,最后带来的是灭绝个性,所有的诗人都变成了统一的形式。然而,诗歌的内容是形形色色、具有不同风格的,如果用一种强制的或非强制的手段来进行某种统一的时候,就是灾难。不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什么样的名目,诸如游说、镇压、思想意识改造甚至是政治运动,目的都是为了统一诗歌,都想取消诗人的个性,这是20世纪留给谢老的最为沉痛的记忆。就是因为有的时候看到诗歌走向噩耗的时候我们走出来,为它呐喊,诗歌界才有了一种慢慢的转变。

  在上个世纪谢老说了一句话:中国的诗歌主要是大陆的诗歌走了一条越来越窄的路。可是这句话,已经过了20多年了,还受到批判。谢老说:“不能不感谢我们的诗人,是他们给了我鼓舞。”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蔡其矫老先生就写出了“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跌倒有人扶持……”——这样的祈求来表达诗人所需要的自由民主,也唤醒了大家的共鸣。我国的知识分子,从鲁迅以后,一代代成了驯服的工具,不再怀疑,于是北岛发出了这样的宣告:“即使我们知道天是蓝的,我也不轻信;即使知道雷有回音,我也不相信,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谢老说,这是因为上当受骗太多了,应该感谢这一切,这一切诗人这样发自肺腑的声音,冲破了长长的噩梦,直到今天,不再作这样的祈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充满激动的南宁会议

  1980年的冬天,在南宁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全国性的诗歌会议。今天在距离南宁只有两个小时车程的玉林聚会,让谢老不由地想起了一个难忘的记忆。这个记忆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它给了谢老以及所有的人、给了诗歌以温暖,带来了新的时代所给予的体贴。那次到南宁开会都是谢老的老朋友,他们来自遥远的北方,久别重逢。那个时候,谢老他们来到南宁,都带来了悄悄的激动,还有更多的是深深的不安。他们都把这种感受的带到了南宁会议上来,这是一场极其激烈的诗歌辩论。

  会议结束后,谢老以及与会的学者把这些论辩和激动的心情带到了全国各地,也带到了北京。《光明日报》想把这个大会的精神刊登在报上,要求每个学者写一篇。到最后,就谢老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85年5月7日,不少朋友开玩笑说他发表了“五·七”讲话,谢老说:“这个时间我永远不会忘记。”刚才开会时,谢老说的那句“我们的诗歌走了越来越窄的道路”就是在这个时候发表的。然而就是这句话,到了现在还有人抓住不放。谢老激动地说:“怎么就不是越来越窄呢?全国各地的刊物没有了,诗歌刊物也没有了;所有的诗人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了,有的还客死他乡,怎么就不是越来越窄呢?那简直就是死亡,是灾难。”

  难忘的香港之行

  记得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某一个夜晚,谢老与现在《香港文学》的主编陶然先生登上了香港的太平山。从禁锢的大陆第一次来到了香港,看到了如花的灯火,当时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述。那个时候大陆与香港相比,大陆的人非常贫穷。

  谢老说:“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不久前我去香港不是坐飞机,是开车去的,开到我们祖国美丽的南方去的。”开车到了文景洞,司机告诉他,这就是落马洲,有一次余光中就开车把洛夫先生送到了那里。当时谢老的感受,不是一团冷雾,而是非常温暖的感觉。可是在以前,这团冷雾把洛夫先生撞击的不得了,“一团冷雾把我撞出了内伤”。不久前那次去香港与第一次去香港相比,谢老这次纯粹是去玩的。现在的香港与过去相比是不一样的,而作为中国人现在感到非常自豪。

  谢老说,今天能够在这里,在这个会场,在这座城市,大家亲如兄弟般地相聚,那是百年的梦想,以前我们见一次面是何等的困难啊。记得有一次,因为我们和台湾的诗人很难相见,深圳的朋友组织了一次两岸的聚会,不过这次聚会是通过电话联系的,那也是一次盛会啊。今天我们能够不断地见到这些朋友,这是中国在进步,这是诗歌在进步,这也是时代在进步!我们赢得了许多,我们收获了许多,但是我们不满足于现状,我们渴望着更好的、更自由的诗歌,这是我们诗歌的梦想,我们始终有这样一个梦想!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