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汪亚臣,曾用名汪雅臣,王景龙,原籍山东蓬莱。1911年生。工人出身。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哥哥来到吉林省五常县(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念过一年私塾,15岁,只身到苇河县(今黑龙江尚志当上了伐木工人)。一度流落江湖,沦为土匪,报号“双龙”。
烈士生平
汪亚臣,1911年出生,号双龙,曾用名王景龙,山东省蓬莱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幼年随家到东北,15岁当伐木工人。1929年春在东北军中当兵。“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沦陷,汪亚臣携枪带上10几个爱国的士兵回五常县东南部山区,举旗抗日,称为“双龙队”,在五常县南山一带与日伪军进行斗争。1933年春,汪亚臣率领的“双龙队”参加了宋德林领导的反日山林队,任第4支队支队长。他带领第4支队连续攻打了金马川、向阳山、沙河子、山河屯、冲河等据点,缴获了许多军用物资,壮大了队伍。
1934春,联合当地抗日武装成立“反满抗日救国军”被选为司令。转战五常、舒兰和榆树等县交界地带,经常在哈拉河子、寒葱河、冲河、山河屯等地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尔后主动率部找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并与之共同作战,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36年初,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任军长。9月,第8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任军长,全军发展到十个团。他指挥所部转战于五常、舒兰地区,取得珠琦口、桦皮厂等战斗胜利,建立了以九十五顶子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夏,东北抗联第2路军派遣第4、第5军主力部队由宝清、勃利一带向老爷岭西部舒兰、五常地区进行西征。汪亚臣主动率部接应抗联第2路军西征部队,进行了冲河、沙河子等战斗。1939年9月,汪亚臣率部攻入拉滨铁路沿线的重镇山河屯。尔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率部坚持战斗。[1]
1941年1月12日,日伪军300多人向抗联第10军军部所在地五常县尖山子密营发动攻击。1月29日,日伪军分3路向河边附近的东山、西山进攻,并占领了东、西山地区。这时,汪亚臣一面阻击日伪军,一面命令部队抢占东山,迅速突围。当部队抢占东山时,遭到日伪军的射击。汪亚臣连中数弹,他的左臂、胸、腿部均受重伤,滑下山坡。此时日伪军将他团团围住,在抬往蛤拉河子途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汪亚臣做过工又当过兵,在国破家亡危难之际,毅然举旗抗日,主动寻找抗联部队,积极要求共产党领导。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加坚定抗日决心,独自率部在五常地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不畏敌人“讨伐”,不受政治诱降,在异常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十年,直到为抗日流尽最后一滴血,充分显示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实令后人敬佩。曾用名汪雅臣,王景龙,原籍山东蓬莱。1911年生。工人出身。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哥哥来到吉林省五常县(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念过一年私塾,15岁,只身到苇河县(今黑龙江尚志当上了伐木工人)。一度流落江湖,沦为土匪,报号“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