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客家人 - 卢光稠
卢光稠
卢光稠(840~911),讳定国,字茂唏,一字茂熙,出生于虔州(今赣州)虔化县清音里(今宁都县麻田)卢氏望族,汉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将卢植的裔孙,是唐朝末年赣南农民起义的领袖,世称卢王。他在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拥兵起义,并很快占据虔州,自任刺史,从此开始了他在虔州26年的统治生涯,成为赣州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首领。他治理虔州及其他地区26年,政绩卓著,济贫恤孤,轻赋薄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使领地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还维修并扩建了虔州州城,建造了“郁孤台”。同时也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著的功臣。其长子是卢延昌,次子是卢延巡。
展开

出身情况

卢光稠,字茂熙(懋唏),郛名十七郎,讳定国,汉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将卢植的裔孙。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七月十八日生于虔州虔化县上三乡怀德清音里韶坊(今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虔州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即公元1152年改称赣州)。少年时就天资聪颖,喜爱骑马射箭,常用藤条、利器与坚甲操练武艺。长成时,身材高大魁伟,身长八尺五寸,虎背熊腰,臂力过人,相貌威严,声若洪钟。   

他博览典籍,细察民情,光明磊落,智勇兼备,文经武纬,融会贯通,甚得乡人好评。   

他的父亲是卢卓,祖父是卢公达,高曾祖父是因长安朝廷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政治事件而埋名移居赣南的卢宗泰。他有一个哥哥,七个弟弟。妻文氏,侧室尉氏。长子卢延昌,次子卢延巡。

赣南环境

赣南在赣江上游,地处章水与贡水会合处。那里河流纵横,田地肥沃,青山绿水,风光秀丽,终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在汉民大批进入赣南之前,那里是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蛮荒之地。在汉民大批进入初期,汉民与少数民族分群聚居,后来出现土客杂居,进而变成反客为主。   

卢光稠

唐代名相张九龄开辟梅关之后的漫长年代里,赣南一直是水陆路交通的枢纽,是铜、盐等商贩出入的要地,是多种物资集散的中心,是沟通中原与闽粤及延伸至海外的主要通道,故素称“五岭之要会,闽粤之咽喉”。   

唐睿宗延和年间(公元684年),官府进行的一次人口调查表明,当时赣南有37647户人家,人口为375410人。   

历史背景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发生的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的战火燃烧了八年,中原地区城市毁灭,田园荒芜,人口剧减。许多民众因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而被迫告别故土,向战祸较少、生活相对稳定的江南迁徙。诗圣杜甫在《无家别》诗中描述洛阳一带残破凋零的悲惨景象时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黄河两岸,淮水中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安史之乱”从根上动摇了唐朝统治的根基,并引发了唐僖宋乾符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苏、陕西十二省,前后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社会动荡加剧,黎民灾难倍增,出现了“日数千人乃列百巨碓,靡骨皮臼并啖之”的人吃人的恐怖事件。   

黄巢起义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被镇压下去了,但此次起义产生的影响极为巨大,它摧毁了唐王朝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机构,大大削弱了朝廷及旧藩镇的统治力量,但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及新出现的藩镇为了自己的增殖财富及供应数额浩繁的军费,互相之间展开了更为惨烈的攻杀及倾扎。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中原汉民为了避难,向南方和西南迁移的人数大增。这些移民主要有六个部分:其一为迁往江苏的移民,杨行密与李知浩先后以他们为基础,建立了吴和南唐的割剧政权;其二为迁往浙江的移民,钱 以他们为基础,建立了吴越的割据政权;其三为迁往福建的移民,王审知以他们为基础,建立了闽的割据政权;其四为迁往广东中部及广西南部的移民,刘龚以他们为基础,建立了南汉的割据政权;其五为迁往湖南的移民,马股以他们为基础,建立了楚的割据政权;其六为迁往四川的移民,王建以他们为基础,建立了蜀的割据政权。这些政权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为了扩充自己的领地及势力,展开了长期的异常激烈的争夺战。   

扬行密的吴割据政权在不长的时期内夺取了北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南临虔州(今赣州市),东起常州,西达沔口(今武汉市)的广大地区,时常侵扰赣南。

武装起义

在这些战火纷飞的年月里,广大人民陷入了更为痛苦的深渊。当时,虔州各县,兵匪峰起,他们烧毁城垣,杀人掠货,伤害老幼,奸女,致使市井化为瓦砾,村舍变为焦土,遍地尸体,暴野枕籍,猪羊惊噘,鸡犬不宁,民不聊生,人人自危。目睹这一切悲惨的景象,看见平民百姓企盼安定、渴求生存的强烈愿望,卢光稠内心极为痛切。   他与虔化县石上镇斫柴岗村的谭全播是好友,两人相知甚深,常在一起纵论天下风云,抒发鸿鹄之志,誓要扬起生命的烈焰。

谭全播很有远见卓识,能文能武。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当地民众迫不及待地找谭全播。围着他,要推举他为首领,以发动起义。谭全播当时也认为:“今乃吾侪卫国安民时也,时不可失。”但古人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当即向众人说明,如今天下大乱,民情鼎沸,确实是发动起义,实行武装割据的最佳时机,我们不能做被人欺压的贫贱懦夫,更不能坐以待毙,为人刀俎;为了保障虔州百姓的生存与安宁,我们一定要起义。但一旦发动起义,就一定要成功,绝不能失败,不能蒙受毛贼的罪名,而要夺得成功,就必须要有一名最好的统帅。他坚定地认为,卢光稠豁达大度为真诚豪爽,文武兼备,有智慧,有魄力,是真正最好的首领,唯有由他来统帅起义军,起义才能成功。 大家听了,没有人作声,有的人内心里可能不以为然。谭全播看得清清楚楚,他猛然拔出利剑,高高举起,连挥两剑,把一根木砍断为三截,并厉声喝道:“不从令者,如此木!”于是众人惧服,均拥戴卢光稠为首领。

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之后卢光稠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即黄巢起义失败后第二年)一月在南康县石溪都(今上犹县双溪乡)毅然领导起义。当时,他四十六岁。他担任首领,谭全播为谋士(副首领)。起义部队在卢光稠的率领下,纵横驰聘;刀剑所指,恍如迅风偃草,在短短的数天中,旗开得胜,连战皆捷,军威大震,当月即占据了虔州,并宣告自任刺史,实行武装割据担负起保卫、巩固、治理、开发虔州的重任。

主政虔州

卢光稠担任虔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非常注意恩威并用,以德服人。他施政雷厉风行,从来不拖拉。当时,战事频繁,但他仍不失时机地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根据这些目标,有计划地实行七项重大措施。这些措施涉及面很广,难度相当大。但后来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他以宽仁爱人为本,继续广泛发动赣南农民参加起义军,壮大战斗队伍,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编伍训练,统领他们保家卫乡,剪凶除奸,保一方平安,使人民安居无恐,从不妄杀一人。   

第二,实行轻租薄赋政策,有组织地安排解危救难,济贫恤孤,使黎民各得其所。   

第三,廉行公务,勤政为民,广聚贤才,礼以接士。比如,当时虔州虔化县有一位杨筠松,是著名的堪舆家,世称“杨公”、“救贫仙人”、“救贫先师”。他专为人卜地建宅造坟,足迹踏遍赣南、闽西及粤东北,处处替贫民谋幸福。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二月底,卢光稠在虔州亲切会见他,以上宾之礼相待。盘恒数日,杨病笃辞归,卢光稠派专人、专船护送。杨公不幸病逝,卢光稠闻噩耗,立即派人悼祭杨公墓,甚为世人称道。卢光稠在施政过程及在家里亲属中间,经常教诲大家“毋得恃富欺贫,毋得倚强凌弱”,其间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第四,由于连年动乱,当时虔州一带农田严重失耕,乡村四处凋敝。卢光稠迅速推出政令,强调以农为本,州府鼓励垦殖,奖掖农渔,要求农民恢复田园,改进耕作,兴修塘堰,抗涝防旱,多播五谷,遍植桑麻。   

第五,卢光稠发布文告,支持市井作坊及商贾,活跃工商,繁荣商埠。著名的“赣州窑瓷”业,在州府的扶助下,有长足的发展。   

第六,在东晋南康郡守高琰所建的一平方公里土城处,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十为隍,三面阻水”,把城区扩建到三平方公里左右,为后世把土城改建为砖石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那时建造的皇城,即今日赣州市旧城的主体。该皇城至今尚存的城东墙、南墙、西墙的一部分墙体及墙基,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对象。皇城内,现仍保留有射箭坪等重要唐代遗址。现赣州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它有旧城区的这个总体结构。

当年,卢光稠在扩大虔州城区的同时,还把原来的阳街、横街扩为六街,既增修了斜街(今阳明路经和平路至南市街)、长街(今赣江路接百胜门――即东门)。

在那个时期,虔州还建了拜将台、郁孤台及寿量寺等。这些地方,现在均为文物保护单位。寿量寺的建造,是由于有一年,卢光稠家合“宫疾疫”,药石方丹,均不奏效。幸好后来卢光稠请到了一位名为道诚的高僧,他来把这一家人治愈了。愈后,卢光稠欲赠重礼相谢。道诚推辞,仅说:“得一袈沙地足矣!”于是,卢光稠当即爽快地把自家东宅的一块地赔给了道诚,助其易名为“圣寿寺”。宋代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又改名为“寿量寺”。该寺于元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僧人荣安重建该寺。解缙为其题写了《寿量寺中兴碑词》,并撰写了《重建寿量寺记略》一文。现寿量寺内尚存圆通宝殿、毗卢殿及一尊高达六米的观音铁佛。寿量寺于1957年被定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又重修。

虔州在卢光稠主政期间建成的“八景”,一直保护得较好,对后世影响甚大。到宋代,孔子裔孙孔宗瀚任虔州知府,他与著名诗人、文学家苏东坡是好朋友。他亲自陪同苏东坡饱览虔州八景期间,向苏提供了有关人文素材。苏东坡诗兴大发,遂依据这些素材,写下了吟颂八景的诗篇。这些诗篇很快流传全国,广为传颂。于是,全国许多州、郡、县、市、便都有了自己的八景,如“幽州八景”、“扬州八景”、“长沙八景”等。

卢光稠在虔州的政务,深得广大兵民的拥护和支持。在那个时期,虔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南康的锡矿、雩都的金矿、安远的铁锡矿及大余的铅锡矿均已开采,而且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由矿场设县,如上犹、瑞金、石城、龙南等均为此种情况。从寿量寺离这六米的观间铁佛及多项庞大的扩城建筑工程,可以看到当时虔州各业的技术水平及虔州的总体经济实力。在卢光稠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虔州军民的共同努力,虔州城由一座原来只是防御来犯之敌及预防洪涝的小城池逐步变成了江南一座繁荣的工商重镇,实现了虔州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唐末繁荣时期。这一繁荣,又吸引更多从北方南下避难的流民涌向虔州。   

第七,接纳由中原南来避难迁至虔州落脚的大批移民。虔州的地理位置的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有特殊的重复地位。北方难民渡过长江后,很大一部分人踏上鄱阳平原,为了寻觅长久安居这地,溯赣江而上,或循他路,进入虔州。他们到了虔州后,大都停歇下来,以便喘息,并稍定惊魂,去除筚路蓝缕、沭雨栉风的劳顿。其中的许多人,需要在虔州站稳脚跟,待恢复活力后,再逐步向闽西宁化、长汀、上杭、龙岩、永定、粤东嘉应州及粤北南雄等地推进。   

虔州当地的民众,其祖辈大部分亦是先前从北方过来的避乱流民,所以,语言、习惯、思维、心态、气质等均与新来的流民相差不多,易于交流。那时,客家民系正处于孕育时期,北方流民来到虔州诸县,往往按籍贯聚集若干户,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流民群,节节迁移。南来的官僚,往往也随带着宗族部曲,并且沿途收集流散,扩大自己的部曲队伍。他们辗转进入虔州各地森林茂密的丘陵、山地、谷地、盆地,散布很广。   

卢光稠的先辈,也是从北方迁来的客户。他深知北方难民离乡背井,长途跋涉之苦。为了减轻这些难民的痛苦,卢光稠命令当地兵民,对于愿意在本地定居的来客,要热情协助他们寻找适宜之地定居。对于还要继续向闽西粤播迁的客户,卢光稠则命令当地兵民向他们提供各种方便。在卢光稠主政虔州的二十余年中,从中原迁来的难民,在虔州得到当地兵民关照者不计其数。   

当时,在虔州一带的山岭地区,还居住着有一定人数的“蛮僚”(即今畲族的先民)、苗族、瑶族及一种“”的古老民族――“山都木客”等少数民族。卢光稠以仁爱之心,令的有汉民及少数民族均须融洽相处,不得互相昌犯。这对本地社会的长期安宁,尤其是对便于赣南接纳更多南来的中原避难流民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卢光稠长期担任虔州最高行政长官,他采取的以上这些有力措施,对赣南客家民系以至闽粤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特殊的、重大的历史作用。   

为了保卫、巩固及扩大虔州军民连年奋斗的成果,当时已经六十三岁的卢光稠,于唐照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率领部队攻占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并委派其长子卢延昌据关驻守,同时派遣其长兄卢光睦率部队进攻潮州。在谭全播的鼎力支持下,卢光睦攻占了潮州。在后来的多年中,卢光稠为韶州及潮州的社会发展亦多有建树。   

原黄巢起义军中有一个名叫朱温(又名朱晃、朱全忠)的部将,他在战场上向唐军投降,后来被皇帝任命为宣武(今河南开封市)节度使。不久后,他消灭了多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典河流域,并于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推翻了唐朝政权,废哀帝自立,改国号为后梁,定都开封,称后梁太祖。他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即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岭南割据政权的首领刘隐,派其弟刘岩以数万兵力攻打虔州。经过激烈的战斗,卢光稠击退了刘军,把虔州保住了。在此重大关头,卢光稠审时度势,决定派员赴开封(后梁的京城)禀奏后梁太祖,表示愿通道路,输贡赋,臣属于后梁朝廷。后梁太祖准奏,遂于虔州设百胜军,授卢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以及吉州(今吉安市)南边诸县。又建镇南军,以卢光稠为留侯,并加封其为“舟汝王”(世称“卢王”)及太保太傅。

积劳成疾

卢光稠是赣南历史上任期最长的行政长官。他长期为人民的安危、福祉操劳奔波,积劳成疾。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十二月,他重病不起。第二年五月十二日,病逝于虔州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在主政赣南二十六年期间,卢光稠泽被万民,广大兵民对他感恩戴德。他逝世的噩耗传出,人人悲恸,如丧考妣,哭泣之声,充盈街巷。后来,卢光稠被安葬在赣县水东崖东林寺前。   

后梁太祖得报,即追封卢光稠为“忠惠广利王”,并下谕,以一千八百六十余贯钱,在虔州宪台之西建“卢光稠祠”,在祠中陈列卢光稠遗物,供土民永祀不替。   

虔、韶各地民众则纷纷自发集资,为卢光稠立庙、塑像。他家乡――虔化县上三乡怀德清音里韶坊麻田村的人民,为他建立了“卢王庙”,同一个乡的中元里村的人民,也为他建了“卢王庙”。南康县唐江乡石角头村的人民为他建了“康王庙”(俗你“石阁阉”)。永丰县北坑乡的人民也为他建了纪念庙。广东韶州人民则为他建了“忠惠庙”(因为后梁太祖追封他为“忠惠广利王”)。

相关纪念

他为人豁达大度,宽仁爱人,从不妄杀一人。故领地人民感恩戴德,到处立庙塑像祀奉。在洛口镇麻田和中元里村各有一所卢王庙,今仍香火旺盛。据说以前南康县的唐江、永丰县的北坑都曾建有卢王庙。

各地士民还以其他多种形式来寄托对卢光稠的怀念。上犹县西一百二十华里处有一座大山,山势雄壮,山上有一巨洞,卢光稠当年曾来此洞,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命名此洞为“卢王洞”。上犹县营前地有一座大山,其形如书柜,原名书山,为了纪念卢光稠,当地人民把它改名为“太傅山”(因为梁太祖封卢光稠为“太保太傅”)上犹县人民还为纪念卢光稠而建了“卢公塔”。在一些县,人民还为卢光稠建立衣冠家,以永久缅怀之。   

据传,虔化县麻田卢王庙庙门横匾上写的是“神光普照”四个大字,庙门上的对联为“卢王威灵日朝日显,庙前溪水长涨长流”。庙内有三幅对联;其一为“昔日扶助后梁主四方平静,今日韶水佑黎民百姓安宁”;其二为“恩施宇庙韶溪百姓皆沾恩,德贯日月麻田黎民齐感德”;其三为“来来往往赖卢王川流不息,古古今今敬神像求之则灵”。由此可见万民对卢光稠爱戴、崇敬之真诚!   

悠悠千载,苍海桑田,但上述祠庙中的大部分,竟然犹存。在这些祠庙所在地,每年正月,民众仍循传统,高抬卢光稠的高大塑像,奉为神灵,巡游村镇,以古老虔诚的仪式祭拜,祈祷保佑安康福寿。据说,远近百姓,凡水旱疫疾,雨阳寒燠,所祈祷者,必有感应,无不灵验。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上述麻田的卢王庙,已于公元2000年9月重建竣工。殿上卢光稠的塑像,全身闪烁,神采庄严。庙中红烛常明,香火甚旺。慕名前往祭拜者,络绛不绝。此庙乃当今卢氏后裔寻根、客家学者实地考察研究及海外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卢光稠的后裔现分布于江西的宁都、南康、赣县、井冈山、遂川、铜鼓、南昌,福建的宁化、汀州、上杭、龙岩、永定、福州,广东的梅县、兴宁、五华、惠州、广州,广西的平南、贵港、容县、玉林、永福、南宁,湖南的浏阳、长沙、甘肃的兰州,和北京、天津、上海、台湾、香港、东南亚诸国及欧美等地,人才辈出。

相关文献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中国人名大辞典》、《新唐书卢光稠传》、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五代杂传记》、《中国卢氏发展史》、《中华卢氏源流》、《江西通志》、《江西省情汇要》、《江西人文史话》、《虔州壁记》、《赣州府志》、《赣郡记》、《南安府志》、《宁都直隶州志》、《宁都县志》、《宁都人物志》、《宁都姓氏考略》、《早期客家摇篮――宁都》、《上犹县志》、《南康县志》、《雩都县志》及明代右都御使陈勉撰写的《卢王庙碑志》等文献,均对卢光稠史诗般的历史有大量记载。   

今日赣南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卢光稠造福于民功绩的谱谍、口碑、故事及其他资料,它们是我国客家文化瑰宝的组成部分。

历史评价

卢光稠,作为一位著名的农民越义首领,一名乱世的豪雄,具有客家的许多优秀品质。他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危、福址,敢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豁出去”,他坚定地实行武装割据的非凡气势,以及在虔州古城建设中的崔鬼创举令世人惊叹!他为客家先民在赣南的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及远播闽粤等地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乾坤朗朗,斗换星移,但卢光稠的身上,闪耀着客家先贤道德、胆略与才智的光芒,他爱国、爱乡、爱民坚毅、正直的高尚品德及其创立的丰功伟绩永远与明同辉。

更新日期:2024-11-2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