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回秀峰组织农民协会,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朱德、周士第带领的起义军,从广东大埔经饶平抵秀峰,当晚召开军事会议,游志诚应邀参加,翌日又为起义军当向导,经坪、山岗到永定大溪。1928年春,志诚积极配合朱积垒组织工农革命军,准备武装暴动。
经历
在秀峰负责组建3个武装大队400多人,3月8日,按原定计划与游精修、游柳生3人分别带领秀峰3个大队进攻县城北门,胜利完成任务。事后国民党军队杨逢年部卷土重来,进行“围剿”并通缉捉拿游志诚。志诚背井离乡,于6月南渡马来西亚,初以劳工为生,后做小贩买卖。
成就
1930年,志诚随友迁往印尼东爪哇,在新埔头开设和成号商店,经营烤烟生意,由于经商有方,生意日见兴隆。他为人乐善好施,不遗余力,捐资办学,深受当地侨胞爱戴,1950年,被当地侨胞举为中华总会委员并荣任中华总会创办的小学董事长,1963年被选为中华总会主席。身居异域的游志诚,热爱祖国,不忘桑梓,在闽、粤两省均有投资,同时多次寄款回家乡,修建秀峰小学校舍、礼堂,购置教学用具,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后记
1965年,印尼排华,他携眷回国,定居于漳州华侨新村,1989年,因病逝世。
个人言论
游先生说:“另外一种赏鉴文字并不引述集评集释,当然也不依古人为准,而独立自主地做出赏析,其赏鉴进路很容易走上意识型态的路子,以马克斯文学或马克斯美学为主要策略。邱崇丙在赏析《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与〈乐毅报燕王书〉两篇即是显例。大陆学者解释古典理论。(按:这句话似意有未尽)古典作品一旦涉及意识型态,采用马克斯策略,往往露出盲点,有牵强附会与生硬乱套之弊。这也是台湾学界不能认同也不愿对应的一点。赏鉴文字经常冒出u2018劳动人民u2019u2018封建社会u2019u2018上层阶级u2019u2018资本阶级u2019u2018被压迫民众u2019等等,完全以意识挂帅,服从政治教条,充分见证着权力结构、文化模子与文学体制强加给文学论述的操控力与影响力,以致做为一种文学的言谈论述更加暴露了论述的机械特质,假借表象的多元开放,占据着实质的一元封闭主宰。这方面的论述愈多,便愈加贬损学术的客观评价。尤其可能导致研究策略走歪路,走偏激。”
想不到一篇对古代文章的赏析,竟招来游先生如此严重的责难。这一大段议论,很容易使人想起大陆在文革期间流行过的“扣帽子”歪风,因为游先生并没有具体指出《赵威后问齐使》赏析文章哪些地方错误,也没有说明游先生自己对《赵威后问齐使》的“客观评价”是什么,只是给我戴一顶大帽子而已。如果说我运用了“马克斯策略”,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而不是笼统的下结论,那么,这就对了。这种“进路”就是灵活运用,就是开拓,就是发展,这比照搬西方理论好得多;如果不能作具体分析,而仅仅是不着边际的下结论,才是牵强附会与生硬乱套,才是“偏激”“歪路”。这顶帽子给游先生自己戴上,也许更合适一些。当然,游先生用的不是“马克斯策略”,但也是“意识型态的路子”。
众所周知,《战国策》汇集的是战国时期策士的言论,内容谈的就是政治。战国时期是什么社会?历史学家称之为封建社会,也有人认为是奴隶社会,游先生既然反对冒出“封建社会”这个词语,那么,应该怎么表达?王、后、臣、民,是历史上存在的名称和事实,又不是“马克斯策略”捏造出来的,也无“牵强附会与生硬乱套”之处。“u2018劳动人民u2019u2018封建社会u2019u2018上层阶级u2019u2018资本阶级u2019u2018被压迫民众u2019等等”,我的文中并未用到这些词语,即使用了,又有何不可?为什么不能“经常冒出”?游先生不准冒出这些词语来,流露出一种政治偏见,很像有“操控力”,其实是不自量。台湾没有劳动人民吗?工人农民不劳动吗?在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居民不是被压迫民众吗?不冒出这些词语,应该怎么表达?游先生自己也创造性的冒出了一个“意识挂帅”,这是否也可称之为“政治教条”?
《赵威后问齐使》内容涉及赵国和齐国两国外交,外交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原文所肯定的是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并不是马克思的学说。但民本思想是现代民主思想的先驱,为什么不能肯定?生活在民主时代的游先生为什么要嘲弄?难道要赵太后专制独裁,才是“客观评价”吗?我并没有牵强附会生硬乱套,把它提升为马克思主义。游先生却硬要指鹿为马。所谓赏析,无非是指出文章的主题和语言特点,提醒读者注意、借鉴。赏析文章分析它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撇开它的思想和语言表达技巧吗?如果认为这是盲点,游先生认为应该怎么分析,才是亮点?不冒出政治词语,难道要赏析赵威后和齐王的男女感情吗?难道要分析赵威后缺乏女性的礼貌、温柔,才符合游先生的“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