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让·吕克·戈达尔(法语:Jean-Luc Godard,1930年12月3日-)是一个法国和瑞士藉导演。他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
戈达尔的双亲是法国兼瑞士藉。他曾经在瑞士的尼翁接受教育,之后在法国念高中,继而入读巴黎大学。他在索邦大学的日子里对电影产生兴趣,毕业后数年间伙同年轻的电影人制作人和影评人推动法国电影新浪潮。
戈达尔的电影通常被视为挑战和抗衡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他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对电影发展史的丰富知识注入他的电影。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经常发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
演艺经历
早期短片
因丧母回到瑞士,于瑞士迪克士水坝工作,用赚来的钱买了生平第一部35厘米摄影机。趁机拍摄了一部短片《水坝工程》 。在1955-58年间制作了四部实验短片,《风子》、《Charlotte et Véronique, ou Tous les garçons s’appellent Patrick》、《水的故事》 、《沙乐蒂与男友》。
1960
一鸣惊人
戈达尔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筋疲力尽》,获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导演。此后,戈达尔的电影生涯可划分为数个时期。在不同时期里,他有不同的拍摄方向和主题。
1961
捧红妻子
安娜·卡里娜担任戈达尔电影《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观众可在该电影发现好莱坞音乐剧的影子。安娜·卡里娜的演出使她在21岁成为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她成为戈达尔的首任妻子。
1962
者
拍摄了《随心所欲》,深受影评界欢迎。安娜·卡里娜饰演一个希望当演员的女子,因为生活拮据而从事,电影展示了平凡者的日常生活和感性一面。
1963
禁映三年
戈达尔的电影《小兵》涉及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导致此片在法国禁映三年。电影的女主角还是安娜·卡里娜。
渐有名气
由于他渐有名气,有电影公司找他投资拍摄《轻蔑》,并邀请当时最有名的法国女星碧姬·芭铎参演。戈达尔在此表达他对电影投资方的商业头脑的不满。这电影的色彩运用和场面调度是现代主义艺术在电影呈现的示范。
1964
喜剧犯罪
安娜·卡里娜续任《不法之徒》的女主角。戈达尔有意用喜剧手法在不同场景里指涉匪帮犯罪电影。
1965
另类科幻
戈达尔拍出《阿尔伐城》,有意谐拟科幻电影和黑色电影。故事大意为一个科学家企图控制思想来建立一个没有罪案的城市。
个人言志
之后经过多个月的资金筹集后,《狂人皮埃罗》得以同年完成。此片的个人言志成分甚强,安娜·卡里娜饰演男主角杨波·贝蒙的女伴,二人在生活不同细节上争吵,俨然代表戈达尔与卡里娜的婚姻生活。
1966
珠联璧合
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电影《四百击》的男主角让-皮埃尔·利奥德首次合作,拍成《男性女性》,亦使让-皮埃尔·利奥德以二十一岁之龄成为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
批判制度
年末拍成的《周末》对整个法国社会制度进行了彻底批判。电影杂志《Premiere》在2007年把此片评为史上25部最危险的电影之一,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同列。
1972
毛派讯息
戈达尔积极关注1968年巴黎的五月风暴,并开始和深受毛泽东思想影响的学生Jean-Pierre Gorin合作拍摄有毛派讯息的电影。1972年的《万事快调》是该时期的代表作,由红极一时的影星简·方达和伊夫·蒙当主演。
1980
回归正统
戈达尔在1980年开始返回拍摄较为正统的电影。如《人人为己》、《受难记》、《芳名卡门》。间中也“故态返萌”制作一些广受争议的电影,如被天主教会谴责并视为异端的《向玛丽致敬》、或者是被评为不当使用莎士比亚名著的《李尔王》。
1990
美感孤寂
他后期的电影着重场面的美感和安魂曲式的孤寂。例如有《新浪潮》以及《永远的莫扎特》。
2000
不断尝试
戈达尔已经年届70,仍在尝试拍电影的新方向。《爱情研究院》在2001年发行。他一同运用传统电影胶片拍摄前半部,再用数码摄影机拍摄后半部,交融黑白和彩色影像。
导演生涯
大学时让·吕克·戈达尔开始接触电影,参加在巴黎市内拉丁区的电影放映会。他在电影会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后来纷纷成为法国新浪潮的先锋,其中包括《电影手册》的创办人安德烈·巴赞、雅克·里维特、克劳德·夏布洛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罗齐耶、雅克·德米。
他们共同积极推动改革法国电影,并发表宣言。他们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写实。他们主张运用长镜头和复杂的场面调度来表达视觉讯息,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剪接。当戈达尔成为导演之后,经常采用连续长镜头来展示电影的真实性。但戈达尔也是运用多重突兀跳接的先锋。
1950年,戈达尔、埃里克·侯麦和雅克·里维特创办刊物《电影公报》(Gazette du cinéma),该刊物出版了五期。1951年安德烈·巴赞创办《电影手册》,戈达尔和其他两人转而为巴赞写稿。同期的众多影评人在往后十数年先后成为电影导演。
戈达尔在23岁时因丧母回到瑞士,于瑞士迪克士水坝工作,用赚来的钱买了生平第一部35厘米摄影机。趁机拍摄了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 。在1955-58年间制作了四部实验短片,《风子》、《所有的男人都叫帕特里克》、《水的故事》、《夏洛特和她的情人》。
1960年,戈达尔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筋疲力尽》,获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导演。此后,戈达尔的电影生涯可划分为数个时期。在不同时期里,他有不同的拍摄方向和主题。
在1959年到1967年间,戈达尔制作了15部长片、8部短片。他初期打乱传统叙事模式、到后来全以意识形态主导故事发展,并以电影为工具表达他对消费主义的蔑视和反越战的立场。
戈达尔的第二部电影是《小兵》,故事涉及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导致此片在法国禁映三年。电影的女主角是安娜·卡里娜,她成为戈达尔的首任妻子。她继续担任戈达尔下一部电影《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观众可在该电影发现好莱坞音乐剧的影子。安娜·卡里娜的演出使她在21岁成为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
戈达尔在1962年拍摄了《我的一生》,深受影评界欢迎。安娜·卡里娜饰演一个希望当演员的女子,因为生活拮据而从事,电影展示了平凡者的日常生活和感性一面。
他在《卡宾枪手》表达他的反战思想。大师级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参与撰写故事。由于他渐有名气,有电影公司找他投资拍摄《轻蔑》,并邀请当时最有名的法国女星碧姬·芭铎参演。戈达尔在此表达他对电影投资方的商业头脑的不满。这电影的色彩运用和场面调度是现代主义艺术在电影呈现的示范。
安娜·卡里娜续任《不法之徒》的女主角。戈达尔有意用喜剧手法在不同场景里指涉匪帮犯罪电影。同年他亦拍摄了《已婚女人》。
1965年,戈达尔制成《阿尔法城》,有意谐拟科幻电影和黑色电影、故事大意为一个科学家企图控制思想来建立一个没有罪案的城市。之后经过多个月的资金筹集后,《狂人彼埃洛》(Pier得以同年完成。此片的个人言志成分甚强,安娜·卡里娜饰演男主角杨波·贝蒙的女伴,二人在生活不同细节上争吵,俨然代表戈达尔与卡里娜的婚姻生活。
翌年戈达尔和特吕弗电影《四百击》的男主角尚-比埃·里奥首次合作,拍成《男人,女人》,亦使尚-比埃·里奥以二十一岁之龄成为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此片捕捉法国的青年一代的心态,受到影评界赞赏,在柏林影展获得最适合青年观众电影的荣誉。同年,戈达尔与安娜·卡里娜在离婚前最后一次合作拍摄长片《美国制造》,又再次模仿或颠覆匪帮电影的桥段。
戈达尔在1967年全面透过电影表达对资产阶级的不满、反越战和反对当权者。年头的《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讲述一个巴黎女性如何活在消费主义当道的社会。紧接的《中国姑娘》描述一群法国共产党的年轻追随者的生活,包括背诵法文毛泽东语录和批判美帝国主义。年尾的《周末》更是对整个法国社会制度的彻底批判。电影杂志《Premiere》在2007年把此片评为史上25部最危险的电影之一,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同列。
政治一直是戈达尔电影的主题。《小兵》 是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当中包括双方特工的秘密活动。《卡宾枪手》表达战争里喜剧性的荒谬。《我的一生》揭示巴黎者的不幸处境。
戈达尔也会透过演员的对白反映自身对法国打压前殖民地的不满,描述部分青年人渴望政府改革的诉求。他也在多部作品表明反对越战。
由1968年起到七十年代,戈达尔尝试把社会运动思想注入其电影。在六十年代末,他加入Dziga-Vertov电影组织,并多次走访不同地方拍摄政治性和实验性极高的电影,大多都未能作或者被拒绝放映。
戈达尔积极关注1968年巴黎的五月风暴,并开始和深受毛泽东思想影响的学生Jean-Pierre Gorin合作拍摄有毛派讯息的电影。1972年的《一切安好》是该时期的代表作,由红极一时的影星简·方达和伊夫·蒙当主演。
戈达尔在1980年开始返回拍摄较为正统的电影。如《慢动作》、《激情》、《芳名卡门》。间中也“故态返萌”制作一些广受争议的电影,如被天主教会谴责并视为异端的《万福玛利亚》、或者是被评为不当使用莎士比亚名著的《李尔王》。
他后期的电影着重场面的美感和安魂曲式的孤寂。例如有《新浪潮》、 《戈达尔十二月自画像》以及《永远的莫扎特》。《德国玖零》是一个为其二十五年前的作品《阿尔伐城》拍成续集的尝试。另外,他亦监制了特辑《世界电影(众数)史》,回顾整个二十世纪的电影发展历史。
2000年后,戈达尔已经年届七十,仍在尝试拍电影的新方向。《爱之颂》在2001年发行。他一同运用传统电影胶片拍摄前半部,再用数码摄影机拍摄后半部,交融黑白和彩色影像。
下一部作品是2004年的《戈达尔神曲》,戈达尔重拾战争作为题材,包括波斯尼亚内战、美国内战、以巴冲突,以表述美国的战场无处不在,即使天堂亦有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巡逻。
2010年,《社会主义》在当年的康城影展某种观点环节首映,是戈达尔首部16:9的高清影片。
2018年4月12日,执导的电影《影像之书》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影评生涯
戈达尔自小对电影就有狂热的兴趣。在索邦期间,他经常出入拉丁区的电影院,参加了Cine-Club du Quartier Latin。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里维特和罗麦尔,并在1950年一起办了电影杂志《La Gazette du Cinéma》,一共出版了五期,戈达尔开始用笔名Hans Lucas发表影评。同年他还在里维特的短片《Quadrille》里出演。1951年他又在罗麦尔的影片《Presentation ou Charlotte et son Steack》里出演角色。
1952年,戈达尔开始为1951年巴赞等人创办《电影手册》写作,认识其他影评人诸如克罗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这段时间,他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观看和研究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电影素养的底子。
1952年10月到1956年8月,戈达尔暂停了影评活动,回到瑞士。1952年他在Grade-Dixence大坝劳动,并自己出钱拍摄了Operation Beton,一部20分钟的短片。1955年他在日内瓦拍摄了短片Une Femme Coquette,并在里维特的影片Le Coup du Berger里出演角色。
之后几年他重操旧业,保持了和《电影手册》的密切关系,也在Arts杂志上大量发表影评。
期间1957年他拍摄了短片《Tous les garcons s’appellent Patrick》。
个人生活
与安娜卡里娜
1959年,戈达尔从一个肥皂广告上发现了丹麦女孩安娜·卡里娜,邀请她在《筋疲力尽》中出演一个小角色,但因为需要裸露,而被卡里娜拒绝了,三个月后,戈达尔再次找到卡里娜,这一次,是因为政治电影《小士兵》,这是他们第一次合作,但这部电影因为政治原因三年后才得以发行。1961年两人结为夫妻,被称为“新浪潮夫妻”。戈达尔拍了一系列由卡丽娜主演的影片。但这对出色的银色夫妻,却在1964年离婚,不过之后二人仍保持在电影上合作的关系。
作品年表
1954 《混泥土工程》 OPERATION BETON
1955 《风子》(短篇) UNE FEMME COQUETTE
1957 《所有的男人都叫帕特里克》(短篇) CHARLOTTE ET VERONIQUE OU TOUS LES GARC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8 《混凝土行动》(短篇) OPERATION BETON
1958 《夏洛特和她的情人》(短篇) 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 《水的故事》(短篇) UNE HISTOIRE D’EAU
1959 《精疲力尽(断了气)》 A BOUT DE SOUFFLE
1960 《小兵 》 LE PETIT SOLDAT (被禁三年)
1961 《女人就是女人》 UNE FEMME EST UNE FEMME
1962 《懒惰("新七宗罪"的1篇)》 LA PARESSE (Episode des SEPT PECHES CAPITAUX)
1962 《随心所欲》 ⅥVRE SA ⅥE
1962 《新世界》 ("RoGoPaG"的1篇,与罗塞里尼,帕索里尼,葛莱柯瑞堤合导,片名为几位大导演姓氏的字母缩写) LE NOUVEAU MONDE (Episode de OPAG)
1963 《卡宾枪手》 LES CARABINIERS
1963 《大诈骗犯》("世界诈骗故事"的1篇) LE GRAND ESCROC
1963 《轻蔑》(又译〈春情金丝猫〉) LE MEPRIS
1964 《圈外人》 BANDE A PART
1964 《已婚妇人》 UNE FEMME MARIEE
1965 《阿尔法城》 ALPHAⅥLLE OU UNE E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蒙帕纳斯-勒法卢瓦("看到的巴黎"的1篇)》 MONTPARNASSE - LEVALLOIS (PARIS VU PAR...)
1965 《狂人皮埃罗》 PIERROT LE FOU
1966 《男性,女性》 MASCULIN FEMININ
1966 《美国制造》 MADE IN USA
1967 《我知道的关于她的两三件事》 DEUX OU TROIS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1967 《期待("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的1篇)》 (Episode du film LE PLUS ⅥEUX METIER DU MONDE)
1967 《电影眼("远离越南"的一篇)》 CAMERA-OEIL (Episode de LOIN DU ⅥETNAM)
1967 《中国姑娘》 LA CHINOISE
1967 《天才儿童的E调行板间奏的往返(爱/爱与愤怒)》
1967 《70年代》
1968 《周末》 WEEK-END
1968 《愉悦的智慧》 LE GAI SAVOIR
1968 《电影传单》(与马克,雷乃等人合作的短片)
1968 《像其他一样的电影》 UN FILM COMME LES AUTRES
1968 《一部美国电影》 ONE AMERICAN MOⅥE (ONE A.M.) (未完成)
1969 《比赛》 LA CONTESTATION
1969 《一加一》 ONE PLUS ONE
1969 《不列颠之音》 BRITISH SOUNDS
1969 《真理报》 PRAVDA
1969 《东风》 VENT D’EST
1969 《意大利的斗争》 LUTTE EN ITALIE
1969 《传播》(未完成)
1970 《弗拉基米尔和罗莎》 VLADIMIR ET ROSA
1972 《一切安好》 TOUT VA BIEN
1972 《给简的信》 LETTER TO JANE
1972 《钢铁厂之调查》
1973 《我,自己》(未完成)
1975 《二号》 NUMERO DEUX
1976 《你好吗?》 COMMENT CA VA
1976 《传播面面观:六乘二/与下/沟通》 6×2 SⅨ FOIS DEUX (Sur et sous la communication) (电视,为星期天晚上八点半在法国电视台播映的节目,每次两段,共六次,故称为“六乘二”)
1977 《此处与彼处》 ICI ET AILLEURS
1977 《南北对抗》 (莫桑比克政府的教育影片)
1979 《两少年环法漫游》 FRANCE/TOUR/DETOUR/DEUX/ENFANTS
1979 《人人为己录影纪事》
1980 《人人为己》 SAUVE QUI PEUT (LA ⅥE)
1981 《写给弗雷迪布阿什的信》(短篇) LETTRE A FREDDY BUACHE
1981 《受难记》 PASSION
1982 《<;受难记>;的剧本》 SCENARIO DU FILM "PASSION"
1982 《浮光掠影("穿凿附会的标题"的1篇)》 CHANGER D’IMAGE (Episode de CHANGEMENT A PLUS D’UN TITRE)
1983 《芳名卡门》 PRENOM CARMEN
1983 《向玛利亚致敬》 JE VOUS SALUE MARIEA
1983 《<;向玛利亚致敬>"的手记》 PETITES NOTES A PROPOS DU FILM "JE VOUS SALUE MARIE"
1984-1985 《侦探》 DETECTⅣE
1985 《软硬兼施》 SOFT AND HARD (A soft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friends on a hard subject)
1986 《夭寿片商》 GRANDEUR ET DECADENCE D’UN PETIT COMMERCE DE CINEMA
1986 《会见伍迪艾伦》 MEETING WOODY ALLEN
1986-1987 《华丽的咏叹:阿咪德》 ARMIDE Sequence pour le film ARIA
1986-1987 《神游天地》 SOIGNE TA DROITE
1987 《李尔王》 KING LEAR
1988 《翘头》 ON S’EST TOUS DEFILE
1988 《话语的力量》 PUISSANCE DE LA PAROLE
1988 《牛仔和法国人("法国人印象"的1篇)》 LE DERNIER MOT (Episode de LES FRANCAIS VUS PAR...) (为庆祝Figaro杂志九周年所拍)
1989 《外国经典短片》 CLASSIC FOREIGN SHORTS,VOL.2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1990 《主客关系》(Le Rapport Darty,为达帝家电拍的广告录影带)
1990《艺术的童年》L’ENFANCE DE L’ART
1991 《拒绝遗忘("拒绝遗忘"的1篇)》 CONTRE L’OUBLI (Episode de CONTRE L’OUBLI)
1991 《新德意志零年》 ALLEMAGNE NEUF ZERO
1992 《给汤玛士·温格》(Pour Thomas Waingga,Contre Iu2019Oubli一段)
1993 《孩子扮俄国人》 LES ENFANTS JOUENT A LA RUSSIE
1992-1993 《悲哀与我》 HELAS POUR MOI
1994 《向萨拉热沃致敬》 JE VOUS SALUE SARAJEVO
1993-1994 《戈达尔论戈达尔》 JLG/JLG
1995 《法国电影50年上下集(2×50)》DEUX FOIS CINQUANTE ANS DE CINEMA FRANCAIS
1996 《永远的莫扎特》 FOR EVER MOZART
1996 《TNS永别》 ADIEU AU TNS
1996"Adieuautns" "Plus Oh!"(Music Video)
1988-1998 《电影史-1A 所有的历史》 HISTOIRE(S) DU CINEMA,1A,TOUTES LES HISTOIRE(S)
1988-1998 《电影史-1B 单独的历史》 HISTOIRE(S) DU CINEMA,1B,UNE HISTOIRE SEULE
1994-1998 《电影史-2A 单独的电影》 HISTOIRE(S) DU CINEMA,2A,SEUL LE CINEMA
1994-1998 《电影史-2B 致命的美丽》 HISTOIRE(S) DU CINEMA,2B,FATALE BEAUTE
1995-1998 《电影史-3A 绝对的货币》 HISTOIRE(S) DU CINEMA,3A,LA MONNAIE DE L’ABSOLU
1995-1998 《电影史-3B 新浪潮》 HISTOIRE(S) DU CINEMA,3B,UNE VAGUE NOUVELLE
1997-1998 《电影史-4A 控制宇宙》 HISTOIRE(S) DU CINEMA,4A,LE CONTROLE DE L’UNⅣERS
1988-1998 《电影史-4B 我们中的符号》 HISTOIRE(S) DU CINEMA,4B,LES SIGNES PARMI NOUS
1998 《老地方》 THE OLD PLACE
2000 《爱的赞歌(爱情研究院)》 ELOGE DE L’AMOUR
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THE CELLO
2004 《我们的音乐》 NOTRE MUSIQUE
2010 《社会主义》(Socialisme)
2014 《再见语言》(Adieu au langage)
主要事迹
政治方面
自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并称他们所拍摄的电影为“电影传单”,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它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戈达尔也在这期间讲了他的名言:“不是拍一部政治电影,而是带着政治性地去拍电影。”
1971年6月,戈达尔遭遇车祸,几乎死亡,在医院休养半年之久,一度中断拍片,伤愈后戈达尔移居瑞士。这段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和艺术上的分歧,戈达尔与法国的手册派导演失和,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国拍摄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后期创新
80年代以来,戈达尔创作的电影,主要以同时充满政见和艺术创新的影片为主,代表作为《电影史》。
与特吕弗
戈达尔与他的同事、战友特吕弗于70年代决裂,对于此事,在特吕弗死后,戈达尔始终缄口不谈。
戈达尔和特吕弗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是影迷出身,都是有过度看电影的癖好,都投靠在《电影手册》门下,都成为新浪潮的旗手和英雄,最后参加“五月风暴”,在戛纳“革了电影的命”。但他们似乎始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哪怕像萨特和加缪那种曾在酒吧对酒长谈直至夜深人静的亲密经历,他们都没有过。当年,22岁的特吕弗以旁听人身份泡在《电影手册》狭小的会客厅里高谈阔论时(1953年),戈达尔却坐在人群中很少说话。后来,他们伙同罗麦尔、雅克·里维特和夏布洛尔形成小集团,“篡夺”了《电影手册》的权,因他们都崇拜好莱坞电影,所以巴赞称他们是“希区柯克霍克斯派”(Hitchcocko-hawksiens),特吕弗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但他成了这个团伙的核心人物。他因参加论战而在巴黎文化界名声大噪,而戈达尔却一直独来独往,从不跟别人谈起自己的私生活。那个时期,特吕弗与戈达尔一直用 “您”来称呼对方。
“新浪潮十年”(1959-1968)是戈达尔和特吕弗关系最“铁”的时候,这批“希区柯克霍克斯们”在电影创作的起步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特吕弗让戈达尔写剧本,戈达尔给特吕弗介绍演员,有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感觉。但据特吕弗回忆,“即使在新浪潮时期,友谊对于戈达尔来说也只有一个意义,他非常聪明而且很会装蒜,大家都原谅他的心胸狭窄,但所有人都能证明,他那不可掩饰的小心眼儿在那时就已经有了,你总需要帮助他,给他提供服务并等待着他的回报。”这回报就是70年代开始,戈达尔对特吕弗、夏布洛尔等人的谩骂、抨击和嘲讽。
1973年,因“《日以继夜》事件”两个人正式决裂。戈达尔对特吕弗的攻击非常突然。他在看完特吕弗的《日以继夜》后写信给他,鞭挞了一通特吕弗的电影意识,并在信的最后用了几乎挑衅的语气说:“如果你想讨论一下,也行。”,这让特吕弗搞得很不痛快,他一直看中戈达尔的评价。于是他回了一封二十也的长信回敬戈达尔:“你假惺惺的左翼立场掩盖不住你骨子里的精英主义”。有意味的是,这封长信的结尾和戈达尔的结尾一模一样。特吕弗在这个时候,进入了电影生涯中最矛盾、最自我怀疑的时期。
从此后两个人再也没见过面。据戈达尔后来回忆,70年代中期他和特吕弗曾在纽约偶遇过一次,两个人碰巧住在同一间旅馆。戈达尔回忆说,“特吕弗拒绝与我握手,我们正好在大厅门前等出租车,他装作根本没看见我。”这种僵化关系可见一斑。
事实上,戈达尔在那时从未停止过对特吕弗的攻击。他公开声称:“我觉得特吕弗绝对不懂拍电影。他只拍了一部真正与他有关的影片,就是《四百击》,这之后就停了,之后他只不过在讲故事罢了。特吕弗是个谋权篡位者,如果他能进法兰西学院,我相信他一定能干得不错。”整个70年代,两个人的关系跌到了历史谷底,他们的电影也走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戈达尔在“维尔托夫小组”用电影去支援工人阶级斗争,扶持第三世界,而特吕弗则彻底返回他年轻时曾猛烈批判的“法国电影的优质传统”。
1980年,是戈达尔主动向特吕弗伸出了和解之手。他启用刚刚出道的伊莎贝尔·于贝尔和纳塔丽·贝伊拍摄了《挽救生活》(Sauve qui peut la vie,1979),标志着戈达尔结束了他的“战斗电影”时期,回归主流电影体制。8月19日,戈达尔在瑞士制作后期时给特吕弗写了一封信,同时也给了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戈达尔委婉地邀请他们到瑞士会面。他说“难道我们之间真的不能进行一次u2018交谈u2019吗?到底有什么分歧吗?我非常想听到你们谈论我们电影的真实声音。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一个大家满意的u2018缓冲剂u2019。”他还建议把这次谈话的内容出版。
但这次,是特吕弗破坏了他生前最后一次与戈达尔和解的可能,他给戈达尔回了一封长长的信,他历数许多被戈达尔骂的法国电影人,建议戈达尔邀请他们同去参加这场会面,在信的最后,特吕弗建议戈达尔拍一部自传电影,“名字就叫u2018一坨屎就是一坨屎u2019”(Une merde est une merde)。
成就荣誉
作品成就
戈达尔经常流连于巴黎的咖啡馆,或在水坝工地上当小工,这孕育了第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1954)。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获法国让·维果奖。此片没有脚本,导演连夜突击对白,并在排练中进行修改。在后来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摄中还需导演向演员提示对话内容。他的这种即兴式拍摄风格大多数是实景、外景,独树一帜,蜚声国际。该片连同特吕弗的《四百击》等影片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
戈达尔是一位思想激进且多产的导演,主要作品有《小兵》(1960)、《蔑视》(1963)、《美国制造》(1966)、《中国姑娘》(1967),前期作品表现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混乱生活,后期转向对左倾思想的研究。1959年,在特吕弗的帮助下,29岁的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并一举成名。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尽》、《卡宾枪手》、《狂人皮埃洛》等。
电影奖项
以下记录戈达尔参加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详情:
柏林:精疲力尽(1960)、女人就是女人(1961)、阿尔法城(1965—金熊)、男性女性(1966)、周末(1968)、快乐的知识(1969)、爱情与愤怒(1969)、向玛丽致敬(1985)
威尼斯:随心所欲(1962)、已婚女人(1964)、狂人皮埃罗(1965)、中国姑娘(1967)、一切安好(1972)、芳名卡门(1983—金狮)、德国玖零(1991)、永远的莫扎特(1996)
戛纳:各自逃生(1980)、受难记(1982)、侦探(1985)、华丽的咏叹(1987)、新浪潮(1990)、爱的挽歌(2001)
戛纳:各自逃生(1980)、受难记(1982)、侦探(1985)、华丽的咏叹(1987)、新浪潮(1990)、爱的挽歌(2001)、再见语言(2014 )
2018年4月12日,执导的电影《影像之书》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金棕榈奖。
著名言论
谈电影
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我通常是一边拍片一边思考,而不是在拍片完毕以后再开始动脑筋。
我开始搞电影时,我常以为自己在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却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非个体印记的动作,这个动作并不是来自我本身。
事实上,电影最糟糕且开始时不告诉观众的,就是电影让观众误以为电影可以非常容易的表达一些事情,大家对此也深信不疑。我花了很多时间,到头来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却不多。
我不写剧本,所谓的剧本其实就是书写的电影,好让出钱的后台老板能够根据写好的剧本去揣摩未来电影的面貌。我从来不知如何去写剧本,并不是我不愿意去写,而是不会写。假如我会写剧本的话,写完后大概也就不再想把它拍成电影了。
以低成本拍摄电影而不求他人,就能让我在创作中获得完全的自由。
业余电影人虽然买了很多底片,拍了很多镜头,但实际上他们一直在重复拍摄同一个镜头。不过,我抨击的目标是专业电影人士,在我看来,他们拍片的次数比业余玩家还少。假如某个业余玩家看过我的电影并感兴趣的话,我至少可以向他解释,并探讨一些实际的电影问题,但对专业电影人士,我无言以对。
对大部分电影工作人员而言,“考虑到观众的需求”不过是一个大骗局罢了,他们还不如坦白直说,“我应该试着去吸引更多的观众,好让我赚到更多的钱”。
我认为电影之所以有意思,就是因为它不需要你创造任何东西。
我希望有一间大型摄影棚,要是能用来拍电影就更棒了。
要想正常的生活就得正常的拍电影,也就是说,拍一些大家都喜欢的电影。
我发现目前电影院内的人数稍嫌过多,举例来说,现在我们的人数就太多了,最好只有五至六个人,这样我至少还会问一下说:“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的?你们在干什么?”
谈导演
特吕弗从事电影的过程实在很怪异,假如将特吕弗的真实生活搬上银幕,一定会是一部精彩的杰作,但制作费也一定不便宜。不过,如果比较他初期写的文章和他后来拍的电影,简直有天壤之别,或许是他的想法变了?是啊,不过他起码也要交待一下改变的理由吧!
爱森斯坦找到了摄影角度,他知道如何去架设摄影机,这一点只有他知道。
伯格曼对我的电影生涯影响至深,他并非因新浪潮才得以进入电影界,而是因新浪潮才出人头地。
当我还是影评人时,看了一些布努埃尔的电影,就十分喜欢。那些电影很独立,我觉得他应该属于那种完全躲在摄影机后面操控的人。
法斯宾德的电影内含着某种能力、某种力量,所以我还是颇为尊敬他的,他的电影有这些优点实属不易。有几次我看他的访谈文章,发现他的东西都挺不错,相当具有爆炸性,而且看起来也很独立。
卓别林除了才华横溢之外,还拥有自己的制片厂,六、七年拍一部电影,所以才能拍出那么多经典名片。
某些时候,我认为希区柯克是一位相当伟大的导演,他的五、六部经典作品可圈可点,当他跑到乡下去看了一些风景后,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就知道如何将这些风景镶嵌到剧本中去。
罗西里尼对我的影响很深,他一直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非常科学的逻辑,当某种状况存在时,他就尽量使这个状况只随本身内在的逻辑去发展,同时再附加更多的元素进去。
电影始于大卫·D·W·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帕索里尼——我有种感觉,他是已经远在我之前,在历史的某个场合中相会,去追随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精髓的人。
谈自己
对我而言,所谓的自由就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能稍微以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去思考。
我个人比较喜欢在安静的气氛下工作,我发现安静条件下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大学是一个充斥病态人种的畸形场所,我决不去那种地方,幸好我没有考上高等电影学院,这是我这一生中值得庆幸的事之一。
我对电脑一无所知,我希望警察不会强迫我使用电脑。
我的本钱是由其他的东西(概念、希望、革命等)组成的,且稍嫌夸张多了一点,因为我个人太过渺小,无法涵盖这整个资产,有时这一点会让我变得疯狂、凶恶、讨人厌、或有点呆笨。
在生活中我掘弃了电视,而通过对话、阅读报纸来与外界交流。
我一切工作的乐趣,就是尽量主动去寻求,去学习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强加于我的印象和感觉。
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这城市发展得太快——太多的灰色,太多的尘埃,太多的有害气体,我几乎无处可去。
至于我嘛,我已经是重疾缠身,对我而言,我和疾病已不分彼此,合二为一了
今晚我坐在这里,别无杂念,很高兴我就可以这样坐着——避开其它一切事情。
我一直为自己感到悲伤。
人物关系
合作最多的导演
安-玛莉·米耶维勒 Anne-Marie Miéville
(编剧/导演/演员/剪辑/制作人)
合作作品(8):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Après la réconciliation》、 《侦探》、 《芳名卡门》、 《人人为己》、 《你还好吗》、 《此处与彼处》、 《两个少年环游法国》
合作最多的男演员
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演员/副导演/助理导演)
合作作品(6):
《Grandeur et décadence》、 《侦探》、 《周末》、 《要爱的女人》、 《狂人皮埃罗》、 《阿尔伐城》
合作最多的女演员
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演员)
合作作品(10):
《要爱的女人》、 《狂人皮埃罗》、 《阿尔伐城》、 《法外之徒》、 《小兵》、《随心所欲》、 《五至七时的奇奥》、 《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 《女人就是女人》、 《夏洛和她的牛排》
合作两次以上的影人TOP10
拉乌尔·库塔 Raoul Coutard
(摄影/演员)
合作作品(7):
《芳名卡门》、 《The Defector》、 《狂人皮埃罗》、 《阿尔伐城》、 《法外之徒》、 《轻蔑》、 《随心所欲》
阿兰·萨德 Alain Sarde
(制作人/编剧)
合作作品(7):
《爱的挽歌》、 《Après la réconciliation》、 《永远的莫扎特》、 《新浪潮》、 《侦探》、 《芳名卡门》、 《人人为己》
Georges de Beauregard
(制作人/演员)
合作作品(7):
《狂人皮埃罗》、 《轻蔑》、 《枪手》、 《小兵》、 《五至七时的奇奥》、 《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 《女人就是女人》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Jean-Claude Brialy
(演员)
合作作品(6):
《要爱的女人》、 《巴黎属于我们》、 《五至七时的奇奥》、 《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 《女人就是女人》、 《Charlotte et Véronique, ou Tous les garçons s’appellent Patrick》
Agnès Guillemot
(剪辑)
合作作品(6):
《阿尔伐城》、 《法外之徒》、 《轻蔑》、 《软奶酪》、 《随心所欲》、 《夏洛和她的牛排》
László Szabó
(演员)
合作作品(6):
《受难记》、 《周末》、 《狂人皮埃罗》、 《阿尔伐城》、 《小兵》、 《随心所欲》
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
(编剧/导演)
合作作品(4):
《六大导演看巴黎》、 《狮子星座》、 《夏洛和她的牛排》、 《Charlotte et Véronique, ou Tous les garçons s’appellent Patrick》
卡罗·庞蒂 Carlo Ponti
(制作人)
合作作品(4):
《轻蔑》、 《枪手》、 《五至七时的奇奥》、 《女人就是女人》
米切尔·莱格兰德 Michel Legrand
(原创音乐/演员)
合作作品(4):
《法外之徒》、 《随心所欲》、 《五至七时的奇奥》、 《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
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
(演员)
合作作品(4):
《Allemagne 90 neuf zéro》、 《阿尔伐城》、 《五至七时的奇奥》、 《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