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绍幼年聪明,受到父亲 司马睿特殊的宠爱。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绍随父亲司马睿一同移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 司马邺继位,升任司马睿为左丞相 ,司马绍拜任为东中郎将,镇守 广陵。
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初九日,司马睿即晋王位 。四月初四日,司马睿立司马绍为晋王太子。
太兴元年(318年)三月初十日,司马睿即位称帝,是为 晋元帝。 三月二十四日,晋元帝立司马绍为皇太子。
司马绍性情极为孝顺,有文才武略,敬贤爱客,喜好文章辞藻。当时的名臣,从 王导、 庾亮到 温峤、 桓彝、 阮放等,都被亲近看重。曾经与大臣们辩论圣人真假之意,王导等人的意见也不能使司马绍屈从。又好习武艺,善于安抚将士。当时江东人才济济,远近都归心于司马绍。
王敦之乱时,王室六军溃败,司马绍欲率将士与叛军决战,登上车子将要出发, 中庶子温峤坚决谏阻,抽剑斩断马套绳,这才作罢。
王敦平素认为司马绍神武有明略,为朝野人氏所钦佩信赖,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黜他。于是大会百官,当众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称道?”声色俱厉,定要使温峤说出废太子的话。温峤回答说:“探讨高深的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从礼的角度看,这就是孝。”大臣们都认为温峤的意见是正确的,王敦的阴谋遂被阻止。
登基
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一月初十日,司马睿去世 ,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 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 太宁元年(323年)二月,司马绍将父亲晋元帝安葬在 建平陵。 六月初六日,司马绍立妃 庾文君为皇后。
王敦虽于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遥控朝廷,但因为图谋篡位,于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 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于是回京告诉其父 王舒,王舒于是与王导一同报告晋明帝,得以早作防备。
及后,司马绍积极准备京师 建康的防护 ,最终于当年七月成功击败王敦派来进攻的军队,平定了 王敦之乱。王敦之乱被平定后,司马绍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又分别以 应詹为 江州刺史、 刘遐为 徐州刺史、 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 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消除王敦以王氏宗族各领诸州以凌弱帝室的失衡情形。
去世
太宁三年(325年)三月初二日,司马绍立长子 司马衍为皇太子。 闰八月十九日(10月12日),司马绍健康状况不佳,召太宰、西阳王 司马羕,司徒 王导,尚书令 卞壶,车骑将军 郗鉴,护军将军 庾亮,领军将军 陆晔,丹杨尹 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助皇太子司马衍。闰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 ,是为 晋成帝,为父亲司马绍上谥号为明皇帝, 庙号肃祖(《资治通鉴》作肃宗 )。九月十一日,司马衍将司马绍按葬于武平陵。
为政举措
司马绍聪明敏捷能随机断事,尤其明白事理。在位期间兵乱连年,饥荒不断,死于饥荒战乱瘟疫者过人口之半,国家空虚社会凋敝十分严重,国事极端艰难。又值王敦挟兵威而震慑人主,将欲窃夺神器。司马绍虚与周旋,养成其恶,以弱制强,潜心谋划,当机独断,肃清大凶。又调整荆、湘等四州将领,以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拨乱反正,加强根本而削弱枝叶,虽在位时间短暂,但对安定国家大局的影响很是深远。
东晋自建国以来,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 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尖锐,吴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挤与压制。明帝为了稳定东晋政权,临终前一个月,还下诏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力图调解这个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在临终遗言中,他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
轶事典故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司马绍年幼时,其父晋元帝闲坐,将他放置在膝前,正遇 长安使者来,因问司马绍说:“你说日与长安哪个远?”司马绍回答说:“长安近,不曾听说过人从日边来,由此就可以知道了。”晋元帝觉得奇异。第二天,群臣宴会时又问他这个问题,回答说:“日近。”晋元帝脸色一变说:“怎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司马绍回答说:“抬头就望见日,但却望不见长安。”由此晋元帝更觉得他是个奇童。
太子西池
司马绍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的父亲晋元帝不答应。当时司马绍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这就是当时的太子西池。 据说是 东吴时所挖成的,名叫西苑,后来淤泥积满,司马绍时又修复,故俗称太子西池。
遗鞭脱身
太宁元年(323年)六月,王敦将举兵向京师进发,晋明帝暗中得知,于是骑着巴滇骏马微服出行,到王敦驻地 于湖,沿着王敦的营区走了一圈就出来了。王敦的士兵发现了,说:“这不是普通人啊!”这天王敦白天睡觉,梦见太阳绕其城,受惊而起,说:“这必定是黄胡须的鲜卑奴来了。”司马绍的母亲荀氏是燕代人,司马绍状貌类似外族人,胡须,所以王敦这样说。于是王敦派五个骑兵去寻找追赶晋明帝。晋明帝也策马奔驰而去,马拉粪时,就浇上冷水。遇到旅舍卖饭的老妇,送给她一把七宝鞭,对她说:“后面有骑兵来,可把此鞭给他们看。”过了片刻,追骑来到旅舍,问老妇,老妇说:“人已经走远了。”并把七宝鞭拿出来给他们看。五个士兵传递着玩赏,停留了很久。又见马粪是冷的,认为确实已走远,便停止追赶。晋明帝因此得以脱身。
晋祚不长
一次,王导和温峤一起谒见司马绍,司马绍问温峤前代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还没有回答,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王导就一一叙说晋宣帝 司马懿开始创业的时候,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晋文帝 司马昭晚年杀高贵乡公 曹髦的事。司马绍听后,掩面伏在坐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黄须鲜卑
《 世说新语·假谲》记载,王敦称司马绍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注引《 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 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司马绍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
《晋书·卷六·帝纪第六》亦载,王敦称司马绍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司马绍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司马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 鲜卑人。
司马绍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晋书·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卷六·帝纪第六》称其为“燕代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 雁门以东,尽辽阳,为 燕代”,则“燕代”一词显然指的是地理范畴。但《晋书·刘聪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 晋书》之所以称荀氏为燕代人,是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不直书荀氏为鲜卑人,而以与鲜卑人关系至为密切的燕代地区代指。《 异苑》称荀氏为“燕国人”,此燕国是指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也是以此暗示荀氏是鲜卑人。
东晋人认为,司马绍因母亲是 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着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不仅东晋人把“黄头”或“黄须”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在唐朝人的观念中,鲜卑人的相貌特征仍具有金发碧眼等白种人的特点。
历代评价
曹毗《晋江左宗庙歌》之六:“明明肃祖,阐弘帝胙。英风夙发,清晖载路。奸逆纵忒,罔式皇度。躬振朱旗,遂豁天步。宏猷渊塞,高罗云布。品物咸宁,洪基永固。”
南朝齐· 谢赫《 古画品录》:“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
唐· 房玄龄等《 晋书》:“帝聪明有机断,尤精物理。于时兵凶岁饥,死疫过半,虚弊既甚,事极艰虞。属王敦挟震主之威,将移神器。帝骑驱遵养,以弱制强,潜谋独断,廓清大昆。改授荆、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势,拨乱反正,强本弱枝。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弘远矣。”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晋元帝 司马睿
母亲:宫人荀氏,死后追赠豫章郡君
兄弟姐妹
弟弟
二弟:琅邪孝王 司马裒,司马绍同母弟
三弟:东海哀王 司马冲
四弟:武陵威王 司马晞
五弟:琅邪悼王 司马焕
六弟:晋简文帝 司马昱
姐妹
寻阳公主,嫁 荀羡
后妃
明穆皇后 庾文君, 庾琛之女, 庾亮妹,生 晋成帝、 晋康帝
子女
儿子
晋成帝 司马衍
晋康帝 司马岳
女儿
南康公主 司马兴男,下嫁 桓温
庐陵公主司马南弟,下嫁 刘惔
南郡悼公主,下嫁 羊曼之子 羊贲
影视形象
2016年电视剧《 书圣王羲之》: 张子文饰演司马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