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绩
李世绩,又名李绩(594~669) 唐初名将。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入唐,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绩。曹州离狐(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徒居东郡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父盖,家豪富。
展开
李世绩 - 个人简介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在唐朝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李绩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极尽人间荣华。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国家长城义名天下--英公李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第二十三!
李世绩 - 生平经历
徐世勣出身富户,17岁时正值隋末农民起事,跟随翟让参加瓦岗军。在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首领后,徐世勣因军功被封为东海郡公,驻守黎阳。在李密谋害翟让时,被乱军砍伤。大业十四年(618年)击退了北上的宇文化及。瓦岗军失败后归降唐朝,跟随秦王李世民先后讨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和徐元朗等割据势力,武德六年(623年),又跟随赵郡王李孝恭和李靖讨伐辅公祏。入唐后,唐高祖李渊说徐世勣是“纯臣”,赐他姓李。先封曹国公,后封英国公。贞观年间,曾参与平定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的战役。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进犯,李世勣讨伐。贞观三年(629年)大破突厥,俘五万人而归,镇守并州十六年。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贞观十五年(641年),在诺真水(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大败薛延陀。贞观十八年(644年)随太宗亲征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李勣率兵至鸭绿江,与薛仁贵会于平壤,攻克平壤,大胜而归。
唐太宗晚年,曾对太子李治说,李勣这人太忠义,你无恩于他,恐怕日后他无法尽心辅佐你,为了使李勣忠于李治,将他贬为叠州(今甘肃迭部)都督。唐高宗即位后根据唐太宗的遗命恢复了他的职位,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之后李勣支持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总章二年(669年)卒,享年七十六岁,陪葬昭陵。因后来其孙李敬业反对武则天称帝,被满门抄斩,李勣也被剖棺戮尸。到后来唐中宗夺回政权之后才平反,改葬。
在隋唐演义和说唐中,被演义成瓦岗寨的军师,诸葛亮一类的半仙级人物徐茂公。
李世绩 - 历史评价
生前死后的殊荣
在唐代,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李绩都享有崇高荣誉。
在李绩归唐之初,唐高祖就赐他姓李,称赞他是“纯臣”,并委以重任,施以丰厚的赏赐。
唐太宗对他钟爱有加、称赞有加。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记载:“李世绩尝得暴疾,方云‘须灰可疗’;上自剪须,为之和药。世绩顿首出血泣谢。上曰:‘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又,“世绩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世绩流涕辞谢,啮指出血,因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之。” 称赞他:“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勋书册府。”并将他图形于凌烟阁二十四开国勋臣之列。
唐高宗对他更是恩宠。高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任他为封禅大使。途经他的故乡时,皇后武氏亲自去看望他寡居的姐姐,赐给衣物,还封为东平郡君。李绩不慎坠马伤足,高宗亲自慰问,并把御乘赐予他。永徽四年(653),唐高宗又命人为他画像,还亲自为他写序。高丽平后,高宗祭祀宗庙,“以李绩为亚献”。(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669年,李绩病逝,“上(唐高宗)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輀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并令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七天不上朝。
甚至在他死后近百年,也就是上元元年(760),唐肃宗还把他与李靖一起,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认为他和李靖所立下的功绩,只有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才能与其相媲美。
这样一位生前死后都备受尊重和称赞的人物,但在《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等通俗文学和当代影视作品中,却是一个“牛鼻子老道”形象,并不为人们所喜欢,与正史中所记载的李绩大相径庭。所以,研究他的生平事迹,探究他的成功之道,对修正民间对李绩的曲解,还原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十分有必要。
成功原因探究其一,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
李绩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李绩自17岁参军,到76岁去世,在半个多世纪戎马生涯中,他南征北战,东伐西讨,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所在之处,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家才干。
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大唐王朝的稳定、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唐太宗曾多次称赞他,认为他“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封元年(666),李绩以73岁高龄,挂帅东征高句丽,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到总章元年(668),高丽王高藏投降。终于“高丽悉平”。(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解除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也告慰了在九泉之下、生前曾经多次出兵高句丽、但却一直未能取得全胜的唐太宗李世民。
故史称:“绩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临事选将,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或问其故,绩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
李绩的成功,还得益于他杰出的政治才能。
在翟让起义之初,“离狐徐世绩(即后来的李绩,下同)家于卫南,年十七,有勇略,说让曰:‘东郡于公与绩皆为乡里,人多相识,不宜侵掠。荥阳、梁郡,汴水所经,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资。’让然之,引众人入二郡界,掠公私船,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聚徒至万余人。”(见《资治通鉴·隋纪七·炀皇帝下》)为后来的瓦岗义军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李密上瓦岗寨以后,李绩见李密才识皆过翟让,又与王伯当等人劝翟让让位于李密。617年夏,“河南、山东大水,饿殍满野,炀帝诏开黎阳仓赈之,吏不时给,死者日数万人。徐世绩言于李密曰:‘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会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相继降密。窦建德、朱粲之徒亦遣使附密。” (见《资治通鉴·隋纪八·恭皇帝下》)为瓦岗寨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归唐后,他镇守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四夷宾服,号为称职。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绩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
其二,善于审时度势。
李绩的成功,与他善于审时度势是分不开的。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表现在他处理与皇家关系等重大政治问题上。对于皇家的事情,在他看来,是他们“家事”,无需询问“外人”。这样,一方面可以巧妙地避开陷入皇权争斗的漩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全自己。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前夕,秦王“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绩,世绩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见《资治通鉴·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上(唐高宗)问绩曰:“‘朕欲立武昭仪(即后来的武则天)为后,(褚)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结果呢?反对者褚遂良等人或贬或死,而李绩却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后的信任。(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上》)
李绩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皇帝意图的深刻领会上。贞观二十三年(649),亦即唐太宗临终前夕,唐太宗唯恐他身为两朝元老,难以驾驭,特意贬他出任叠州都督。上谓太子曰:“李世绩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绩为叠州都督;世绩受诏,不至家而去。”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
李绩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盈满则亏”的理解和领悟上。李绩一生为大唐出生入死,立功无数,建立的赫赫战功;唐朝朝廷也给予李绩巨大荣誉。但在李绩看来,“盈满则亏”——唐太宗临死前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时时告诫自己、警醒自己。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因此,唐高宗即位后,召回李绩,并授任他为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不久,又拜尚书左仆射。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时候——亦即永徽元年(650),“李绩固求解职;冬,十月,戊辰,解绩左仆射,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上》)。
知人善用
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李绩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人善用,举贤荐能。正是他善于用人,所以,他率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李绩的知人善用不仅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表现在平时对人才的发现、关心、照顾、提携、推荐、任用上。早在瓦岗寨起义之始,他发现魏徵、高季辅、杜正伦等是才俊之士,便与这些人物深交:“即加礼敬,引入卧内,谈谑忘倦。”后来,李绩位居高位,凡经他引荐的,后多位至通显,当时人称其有“知人之鉴”。譬如在他镇守并州时,李绩发现张文瓘是一个人才,便安排他在并州任职,并称赞他为“今之管(仲)、萧(何)”。
李绩的知人善用还表现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注意帮助人才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引导人才发挥自己的长处。譬如,在镇守并州时,一次李绩入朝,张文瓘等三人为他饯行,李绩分别赠给那二个人佩刀与玉带,而对张文瓘却一无所赠。张文瓘不解其意,李绩解释说:“子无为嫌。若某,冗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遂极力引荐,乃至高宗朝张文瓘位至宰相。
渭南尉刘延佑,年轻时就中进士第,且政绩突出。李绩告诫他说:“足下春秋甫尔,遽擅大名,宜稍自贬抑,无为独出人右也。”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
正确对待不同人才的不同长处,也是李绩知人善用的一个重要特点。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记载:“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窦)德玄不能对。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颛顼居此,故谓之帝丘。’上称善。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绩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其四,“奉上忠”,“与友义”。
李绩一生,主要历经瓦岗寨和唐朝。对大唐王朝,他任劳任怨,几十年来如一日,为大唐江山的建立、稳固、强大,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忠心,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同:总章元年,在李绩挂帅东征辽东之际,“上(唐高宗)又问(贾言忠):‘辽东诸将孰贤?’(贾言忠)对曰:‘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而有统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绩也。’上深然其言。”(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贾言忠所言。因此,李绩死后,唐高宗悲痛说:“绩奉上忠……历三朝未尝有过……”
即使对待象李密这样一位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的“故主”来说,李绩也做到了“尽忠尽则”,“仁至义尽”。
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入关降唐,“徐世绩据李密旧境,未有所属。魏征随密至长安,久不为朝廷所知,乃自请安集山东,上以为秘书丞,乘传至黎阳,遗徐世绩书,劝之早降。世绩遂决计西向,谓长史阳翟郭孝恪曰:‘此民众土地,皆魏公有也;吾若上表献之,是利主之败,自为功以邀富贵也,吾实耻之。今宜籍郡县户口士马之数以启魏公,使自献之。’乃遣孝恪诣长安,又运粮以饷淮安王神通。上闻世绩使者至,无表,止有启与密,甚怪之。孝恪具言世绩意,上乃叹曰:‘徐世绩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赐姓李。”(见《资治通鉴·唐纪二·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
李密降唐后不久即谋反被杀,时“李世绩在黎阳,上(唐高祖)遣使以密首示之,告以反状。世绩北面拜伏号恸,表请收葬;诏归其尸。世绩为之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仪卫,举军缟素,葬密于黎阳山南。” (见《资治通鉴·唐纪二·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
其实,据史书记载,李密对李绩并不信任。在瓦岗寨时,翟让和李密发生火拼,“徐世绩走出,门者斫之伤颈……”幸赖“王伯当遥呵止之”。(见《资治通鉴·隋纪八·恭皇帝下》)杀害翟让后,李密“颇自骄矜,不恤士众”,“徐世绩尝因宴会刺讥气短,密不怿,使世绩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 (见《资治通鉴·唐纪二·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在李密落难和死后,李绩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以德报怨,的确难能可贵!
“忠主”之外,李绩也很讲义气,也很重视义气。他在瓦岗时,曾与单雄信结拜为兄弟,誓同生死。后李密兵败,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单雄信作战勇猛过人,在唐军围攻洛阳时,他驰骋沙场,挥枪几中齐王李元吉。武德四年,“及洛阳平,世绩言雄信骁健绝伦,请尽输己之官爵以赎之,世民不许。世绩固请不能得,涕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办事!’世绩曰:‘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乃割股肉以啖雄信,曰:‘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犹不负昔誓也!’” (见《资治通鉴·唐纪五·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
事亲孝,治家严整
李绩事亲极孝。为此,唐高宗曾经称赞过他:“事亲孝……”事实也的确如此。武德二年,李绩在获悉窦建德俘获其父李盖时,已经走出包围圈的李绩,“数日,以其父故,还诣建德降。” (见《资治通鉴·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后来李绩用事实证明这是“假降”,并很快反窦归唐,并取得了唐高祖李渊的理解(见《资治通鉴·唐纪四·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但其中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李绩治家严整,“闺门雍睦而严。”临死前,还叮咛族人——总章二年(669)十一月,“李绩寝疾……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今日小愈,可共置酒为乐。’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我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馀。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薨。”(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李绩死后,唐高宗称赞他说:“性廉慎,不立产业……”
其六,知天命,富有人情味。
李绩“知天命”,也是一位知足之人。他身居高位,但从不贪恋,多次要求辞官,要求降级。在古今名将中,可谓凤毛麟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死神面前,他并不贪求富贵,并不企求长生不老。总章二年(669),已经位居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重位的李绩,在他病重的时候,除“上(指唐高宗)及太子所赐药,绩则饵之”外,“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他常说:“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陈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在他看来,象他这样一位“田夫”,能出将入相,位列三公,已经心满意足了,死又何憾?死又何恨?所以,在死神面前,他坦然相对,平静相对,毫不畏惧。
在对待亲人的问题上,李绩也极富有人情味。唐高宗乾封二年,高宗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绩欲与其婿京兆杜怀恭偕行,以求勋效。怀恭辞以贫,绩赡之;复辞以无奴马,又赡之。怀恭辞穷,乃亡匿岐阳山中,谓人曰:‘公欲以我立法耳。’绩闻之,流涕曰:‘杜郎疏放,此或有之。’乃止。”(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在这种“春秋笔法”的背后,也可看出李绩性格中]鲜为人知的一面——浓厚的人情味。
李绩人情味表现最突出、最充分的事情,还表现在已经身为“仆射(即宰相)”的他,为生病的姐姐熬粥做饭这类小事上。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记载:“其姊尝病,绩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绩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绩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岂可得乎?’” 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万分!
对于李绩,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之高丽,功至高也。” 纵观李绩一生,的确如此——他那充满传奇的成功人生,无疑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绩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李绩自17岁参军,到76岁去世,在半个多世纪戎马生涯中,他南征北战,东伐西讨,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所在之处,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家才干。
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大唐王朝的稳定、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唐太宗曾多次称赞他,认为他“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封元年(666),李绩以73岁高龄,挂帅东征高句丽,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到总章元年(668),高丽王高藏投降。终于“高丽悉平”。(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解除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也告慰了在九泉之下、生前曾经多次出兵高句丽、但却一直未能取得全胜的唐太宗李世民。
故史称:“绩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临事选将,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或问其故,绩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
李绩的成功,还得益于他杰出的政治才能。
在翟让起义之初,“离狐徐世绩(即后来的李绩,下同)家于卫南,年十七,有勇略,说让曰:‘东郡于公与绩皆为乡里,人多相识,不宜侵掠。荥阳、梁郡,汴水所经,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资。’让然之,引众人入二郡界,掠公私船,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聚徒至万余人。”(见《资治通鉴·隋纪七·炀皇帝下》)为后来的瓦岗义军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李密上瓦岗寨以后,李绩见李密才识皆过翟让,又与王伯当等人劝翟让让位于李密。617年夏,“河南、山东大水,饿殍满野,炀帝诏开黎阳仓赈之,吏不时给,死者日数万人。徐世绩言于李密曰:‘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会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相继降密。窦建德、朱粲之徒亦遣使附密。” (见《资治通鉴·隋纪八·恭皇帝下》)为瓦岗寨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归唐后,他镇守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四夷宾服,号为称职。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绩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
其二,善于审时度势。
李绩的成功,与他善于审时度势是分不开的。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表现在他处理与皇家关系等重大政治问题上。对于皇家的事情,在他看来,是他们“家事”,无需询问“外人”。这样,一方面可以巧妙地避开陷入皇权争斗的漩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全自己。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前夕,秦王“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绩,世绩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见《资治通鉴·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上(唐高宗)问绩曰:“‘朕欲立武昭仪(即后来的武则天)为后,(褚)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结果呢?反对者褚遂良等人或贬或死,而李绩却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后的信任。(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上》)
李绩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皇帝意图的深刻领会上。贞观二十三年(649),亦即唐太宗临终前夕,唐太宗唯恐他身为两朝元老,难以驾驭,特意贬他出任叠州都督。上谓太子曰:“李世绩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绩为叠州都督;世绩受诏,不至家而去。”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
李绩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盈满则亏”的理解和领悟上。李绩一生为大唐出生入死,立功无数,建立的赫赫战功;唐朝朝廷也给予李绩巨大荣誉。但在李绩看来,“盈满则亏”——唐太宗临死前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时时告诫自己、警醒自己。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因此,唐高宗即位后,召回李绩,并授任他为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不久,又拜尚书左仆射。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时候——亦即永徽元年(650),“李绩固求解职;冬,十月,戊辰,解绩左仆射,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上》)。
知人善用
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李绩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人善用,举贤荐能。正是他善于用人,所以,他率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李绩的知人善用不仅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表现在平时对人才的发现、关心、照顾、提携、推荐、任用上。早在瓦岗寨起义之始,他发现魏徵、高季辅、杜正伦等是才俊之士,便与这些人物深交:“即加礼敬,引入卧内,谈谑忘倦。”后来,李绩位居高位,凡经他引荐的,后多位至通显,当时人称其有“知人之鉴”。譬如在他镇守并州时,李绩发现张文瓘是一个人才,便安排他在并州任职,并称赞他为“今之管(仲)、萧(何)”。
李绩的知人善用还表现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注意帮助人才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引导人才发挥自己的长处。譬如,在镇守并州时,一次李绩入朝,张文瓘等三人为他饯行,李绩分别赠给那二个人佩刀与玉带,而对张文瓘却一无所赠。张文瓘不解其意,李绩解释说:“子无为嫌。若某,冗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遂极力引荐,乃至高宗朝张文瓘位至宰相。
渭南尉刘延佑,年轻时就中进士第,且政绩突出。李绩告诫他说:“足下春秋甫尔,遽擅大名,宜稍自贬抑,无为独出人右也。”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
正确对待不同人才的不同长处,也是李绩知人善用的一个重要特点。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记载:“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窦)德玄不能对。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颛顼居此,故谓之帝丘。’上称善。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绩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其四,“奉上忠”,“与友义”。
李绩一生,主要历经瓦岗寨和唐朝。对大唐王朝,他任劳任怨,几十年来如一日,为大唐江山的建立、稳固、强大,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忠心,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同:总章元年,在李绩挂帅东征辽东之际,“上(唐高宗)又问(贾言忠):‘辽东诸将孰贤?’(贾言忠)对曰:‘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而有统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绩也。’上深然其言。”(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贾言忠所言。因此,李绩死后,唐高宗悲痛说:“绩奉上忠……历三朝未尝有过……”
即使对待象李密这样一位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的“故主”来说,李绩也做到了“尽忠尽则”,“仁至义尽”。
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入关降唐,“徐世绩据李密旧境,未有所属。魏征随密至长安,久不为朝廷所知,乃自请安集山东,上以为秘书丞,乘传至黎阳,遗徐世绩书,劝之早降。世绩遂决计西向,谓长史阳翟郭孝恪曰:‘此民众土地,皆魏公有也;吾若上表献之,是利主之败,自为功以邀富贵也,吾实耻之。今宜籍郡县户口士马之数以启魏公,使自献之。’乃遣孝恪诣长安,又运粮以饷淮安王神通。上闻世绩使者至,无表,止有启与密,甚怪之。孝恪具言世绩意,上乃叹曰:‘徐世绩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赐姓李。”(见《资治通鉴·唐纪二·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
李密降唐后不久即谋反被杀,时“李世绩在黎阳,上(唐高祖)遣使以密首示之,告以反状。世绩北面拜伏号恸,表请收葬;诏归其尸。世绩为之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仪卫,举军缟素,葬密于黎阳山南。” (见《资治通鉴·唐纪二·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
其实,据史书记载,李密对李绩并不信任。在瓦岗寨时,翟让和李密发生火拼,“徐世绩走出,门者斫之伤颈……”幸赖“王伯当遥呵止之”。(见《资治通鉴·隋纪八·恭皇帝下》)杀害翟让后,李密“颇自骄矜,不恤士众”,“徐世绩尝因宴会刺讥气短,密不怿,使世绩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 (见《资治通鉴·唐纪二·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在李密落难和死后,李绩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以德报怨,的确难能可贵!
“忠主”之外,李绩也很讲义气,也很重视义气。他在瓦岗时,曾与单雄信结拜为兄弟,誓同生死。后李密兵败,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单雄信作战勇猛过人,在唐军围攻洛阳时,他驰骋沙场,挥枪几中齐王李元吉。武德四年,“及洛阳平,世绩言雄信骁健绝伦,请尽输己之官爵以赎之,世民不许。世绩固请不能得,涕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办事!’世绩曰:‘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乃割股肉以啖雄信,曰:‘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犹不负昔誓也!’” (见《资治通鉴·唐纪五·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
事亲孝,治家严整
李绩事亲极孝。为此,唐高宗曾经称赞过他:“事亲孝……”事实也的确如此。武德二年,李绩在获悉窦建德俘获其父李盖时,已经走出包围圈的李绩,“数日,以其父故,还诣建德降。” (见《资治通鉴·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后来李绩用事实证明这是“假降”,并很快反窦归唐,并取得了唐高祖李渊的理解(见《资治通鉴·唐纪四·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但其中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李绩治家严整,“闺门雍睦而严。”临死前,还叮咛族人——总章二年(669)十一月,“李绩寝疾……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今日小愈,可共置酒为乐。’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我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馀。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薨。”(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李绩死后,唐高宗称赞他说:“性廉慎,不立产业……”
其六,知天命,富有人情味。
李绩“知天命”,也是一位知足之人。他身居高位,但从不贪恋,多次要求辞官,要求降级。在古今名将中,可谓凤毛麟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死神面前,他并不贪求富贵,并不企求长生不老。总章二年(669),已经位居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重位的李绩,在他病重的时候,除“上(指唐高宗)及太子所赐药,绩则饵之”外,“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他常说:“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陈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在他看来,象他这样一位“田夫”,能出将入相,位列三公,已经心满意足了,死又何憾?死又何恨?所以,在死神面前,他坦然相对,平静相对,毫不畏惧。
在对待亲人的问题上,李绩也极富有人情味。唐高宗乾封二年,高宗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绩欲与其婿京兆杜怀恭偕行,以求勋效。怀恭辞以贫,绩赡之;复辞以无奴马,又赡之。怀恭辞穷,乃亡匿岐阳山中,谓人曰:‘公欲以我立法耳。’绩闻之,流涕曰:‘杜郎疏放,此或有之。’乃止。”(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在这种“春秋笔法”的背后,也可看出李绩性格中]鲜为人知的一面——浓厚的人情味。
李绩人情味表现最突出、最充分的事情,还表现在已经身为“仆射(即宰相)”的他,为生病的姐姐熬粥做饭这类小事上。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记载:“其姊尝病,绩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绩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绩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岂可得乎?’” 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万分!
对于李绩,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之高丽,功至高也。” 纵观李绩一生,的确如此——他那充满传奇的成功人生,无疑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更新日期:2024-11-23
最新车载视频
推荐车载音乐
车载音乐下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