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民国时期 - 赵丽莲
赵丽莲
  赵丽莲(1896年12月9日-1989年6月12日),中国教育家,中德混血儿。父亲是赵士北,籍贯广东新会古井镇霞路,中华民国开国人士,留美法学博士;母亲白薇熙是德裔美籍西医,旅美医学博士;夫婿是唐绍仪的侄儿唐荣祖,育有三男一女。
展开

个人履历

       出生于美国纽约洛克威尔中心。父赵仕北,中国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挚友。母白薇熙,德裔美籍、医学博士。

  赵丽莲1908年随父回国,在上海就读。1913年赵仕北举家迁往北京,在美侨设立的幼稚园兼教音乐。之后几年,三次赴欧洲,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院长伯恩思坦是她的舅父)学习音乐。至1919年获音乐硕士,学成归国。次年与唐荣祚(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唐绍仪之侄)结婚。

  赵丽莲回国后,先后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女子大学、京师大学、北京大学、燕京·中国大学、华北大学等院校教授音乐和英语。此外,她对绘画、舞蹈、文学等均有很高的修养。

赵丽莲

  抗日战争爆发前,与在北平的文化界名流徐悲鸿、熊佛西、赵元任等往来密切,并组“文化沙龙”。“七七事变”后,赵丽莲没有随校迁徙入内地,也没有去美国定居,而是带着3个子女留北平在中学代课。日寇占领北平后,要她担任英文广播,她不答应。日寇将她逮捕,残酷施刑,她也不屈服,后被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赵丽莲又被日寇拘禁于集中营达半年之久,在友人帮助下才出狱。

生平

       189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1904年,赵丽莲8岁,随父母回到中国,就读上海美国学校。1919年,获得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院聘为音乐教师。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申请进入北平电台,正式献身英语教学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丽莲辗转来到台湾,首先担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数年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职位从讲师升格为教授。之后,接受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的礼聘,担任台大外文系教授,同时继续主持电台英语教学节目。1964年,从台大退休。85岁时,获得亚洲妇女协会“优雅妇女选拔赛”冠军。

 

      1954年,赵丽莲罹患血友病。赵丽莲因抱病制作兼主持中华电视台的两个英语教学节目《鹅妈妈教英语》与《鹅妈妈园地》,而被称为“鹅妈妈”。《鹅妈妈教英语》甚至让赵丽莲荣获1974年(第10届)与1981年(第16届)的金钟奖特别奖。1989年6月12日,赵丽莲逝世。1990年,依据赵丽莲遗嘱,后人以社会各界给赵丽莲的捐款成立财团法人赵丽莲教授文教基金会,以推广英语教学、促进文化交流为宗旨,以资纪念。

成就及荣誉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丽莲在友人协助下,开办英文补习学校,招收学生300人,分批上课。又义务从事北平广播电台英语广播教学,进行英语会话教课,开中国英语广播教学的先河。

  1948年8月,赵丽莲应原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许寿裳之邀,赴台湾任教。先后执教于台湾师范学校及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并在台北“中国广播公司”主持“空中英语教室”节目和中华电视台开辟“鹅妈妈(赵丽莲)教室”节目,教授儿童学英语,一直坚持40年之久。

  赵丽莲于1964年退休。但退休后仍分别在文化学院、政治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警官学校等任教。她不参加党派,热爱中华民族,热爱教育事业。85岁高龄仍在家中开设“儿童英语教育班”培育人才。她在多年来与血癌病魔搏斗中,著述《英语发音》和一部回忆录。

  1989年1月病重,台湾大学校友会为她治病募捐得400万元(台币),她把捐款转而捐给校友会的文化基金会,作为推广英语基础教育使用。6月2日病逝,宋美龄也献了花圈。

一篇纪念赵丽莲的文章

趙麗蓮教授 (1899. 12.9--1989. 6. 12) 出生於美國紐約州一個中德聯姻的書香世家,幼時因其「混血兒」背景而受到不少岐視。1915年獲得「萊比錫音樂學院」碩士學位。1920年與唐榮祚結婚,至1930年離婚,育有一女三子。她的教書生涯先期以教音樂為主,後來改教英語和西洋文學等課程。自1948年來台後,主要專職為台大外文系教授,並先後主持中廣公司、教育電台及中華電視台所闢設的英語教學節目,成為我國教育史上,開啟電台與電視英語教學的第一人。作為台灣英語教育的先鋒,她辛勤打拼整整四十個年頭。由於「鵝媽媽教室」叫好叫座,「鵝媽媽」變成她極受歡迎的綽號。

趙教授始終抱持一種「語言與文化交融」及「語言技能與人文素養並重」的教育宏觀,而此一宏觀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她所以能夠將「經師人師集於一身」的根本原因。1964年她為台大選修「西洋文學名著」的畢業班學生發表一篇著名的「臨別贈言」演說,期勉學生務須自立自強,熱愛國家,盡力服務社會,切勿因迷失在金錢與權勢的追逐中而毀了一生的幸福。這篇膾炙人口的演說題旨廣受國人的認同與讚賞,充分展現出她既是英語大師又是人生導師的風範。

1989年初夏,趙教授逝世於台北榮總醫院,享壽九十一歲。詩人余光中教授為她親撰墓誌銘,尊稱她是「一個美麗的靈魂」。次年,她的門生故舊哂酶鹘缇杩盥撌謩摿⒘恕肛攬F法人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以便遵照她的遺志,繼續推展英語教育的工作,不斷傳揚她對無數學子的無限愛心。

自從1964年畢業於台大外文系以來,我常在種種不同場合—例如參加大學生畢業典禮時—回想起 趙麗蓮 教授當年送給我們畢業班的「臨別贈言」。

 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是個初夏的晴朗的上午, 趙 教授在「普三」階梯教室為我們畢業前上「西洋文學名著」的最後一堂課,當時我坐在第四排靠近門口的一個位子上,突然間她停頓了一會兒,接著微笑地以她慣常優雅悅耳的音調和簡潔流暢的英語說:「My dear students:. . . .」這句話立刻引起我加倍的注意,於是我聽得更仔細了。

 原來,她那時發表的就是後來經媒體廣為報導而被稱頌不已的「臨別贈言」演說。我很慶幸當時把握住那個關鍵時刻將她珍貴的叮嚀記下來,但美中不足的是當時無法留下該篇演講的任何影音紀錄。

 當天下課後,同班的蕭蘭男學長來我宿舍參閱我做的筆記,並於幾天內完成中譯稿就投寄給報社發表了。這篇寓意深遠、對青年學子寄望殷切的演說公諸於世後,立即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共鳴。

 1989年初,趙老師因血癌病重住進榮民總醫院,她欠缺醫療費與生活費的報導, 引起了各界極大的關懷。 我專程去拜望她,站在她床前曾提到這篇永誌不忘的演說。我輕聲問她要不要向許多無法前來探望的學生說什麼,她以低緩但仍清晰的聲音說:「要努力為國家社會做事,不要只關心賺錢。人死了一分錢一毛錢也帶不走,但是你為社會所做的事情大家會永遠記得。」(余玉照,1989/6/15) 這句話讓我內心感動不已,從醫院回來的途中,我靈機一動,決意再找出這篇演說並交請報社重新刊登出來,好讓更多讀者瞭 解趙 教授對她的學生一直有著多麼大的期許,和多麼深的愛心。

 這篇演講在臺灣師大圖書館的協助下找到了,於 民國七十八年三月二日 的中央日報副刊以「贈言」為題再度刊出後,與當年初次見報時同樣廣獲社會的認同與讚賞。後來,我和孫震校長、許森貴理事長、溫文昭董事長、朱炎院長、戴瑞明大使、林耀福主任、尤英夫律師等多位師長先進在台大校友會及台大校友文化基金會全力支持下所發起的募款活動,得到眾多關心人士非常熱烈的響應,充分顯示了各界對趙教授的諄諄教誨與殷殷期許都滿懷著欽佩和感激之忱。

 趙教授時時刻刻都以幫助學生為念,甚至在病榻上仍然不忘勉勵學生要好好為國家社會做事。她以身作則,始終積極實踐她這種深植於心的服務人生觀。她一生以全副心力投入教育志業,不僅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且教導學生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而這篇演說便是極具代表性的見證。

 有鑑於此,我想今天這篇文章最好能以刊載 趙 教授的「臨別贈言」作為開場,我相信唯有這麼做,才足以突顯她身為一位經師人師的獨特丰采與崇高地位。由於她這篇演說純以英語發表,故特別在此刊出英文講辭,而蕭蘭男學長意譯的中文講辭則請參閱附錄。以下就是這篇膾炙人口的英文演說全文:

My dear students: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to you today which I feel would not be appropriate to say at tomorrowu2019s dinner that you are going to give in honor of us teachers. Todayu2019s words are not congratulatory, but words of advice and warning.

The time has come for me to retire, not only because I have come to the age of retirement, but also, after forty-five years of teaching, I am physically, mentally, and spiritually exhausted. You are probably the last class I shall ever teach. My hopes for you are high, and it is my fervent prayer that you will not disappoint me. During the past years, I have been deeply unhappy to see many of my students forget the warmth and enthusiasm of their student days only a few years after leaving school. They have become immersed in the sloughs of society and have lost the values and ideals of their youth. What has done this The pursuit of money and power which has taken hold of their minds and souls.

Truly, money is important, but it does not deserve to be pursued with the best of your abilities. From the history of mankind, we well know that selfish wealth is something which ruins all that is good and beautiful in life. The pursuit of money for yourself will never satisfy you.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ill want. You will never get enough, and you wonu2019t stop pursuing money to the day you draw your last breath.

Experience has taught me that money brings vice and bitterness, not contentment and happiness. Take myself for instance. I was born in a rich family, and when I grew up, I married into an even richer family. But unfortunately, it was wealth that divided my family and lengthened the distance between me and those near and dear to me. Money deprived me of all the happiness in my life. Money brought me nothing but sorrow and bitter regrets. That is why I hope not one of you will become a millionaire, and lose the true blessings of life, for money can easily bring you misfortune.

Money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power and can buy power. Power is often a great temptation to young people. Perhaps you are still too young to realize how terrible power is. I have seen many promising youths who sought power and were destroyed by power.

It is my hope that each one of you will carry out his own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obligations of his own work to the best of his abilities. Our nation is now going through a life and death struggle; it is the duty of each one of us to do the work best fitted for us, and do it to the utmost of our ability. Each one of you must do your very best for our country and our people. There is an old proverb which says, “A great river is made up of myriads of drops of water.” Each one of you is like a drop of water. Alone you are nothing, together you can form a mighty body of water that will be strong enough to turn the wheels of time and circumstance.

Like young birds, you are soon to leave this nest and fly alone. My hope is that you will not fly too dangerously high, but will fly smoothly and safely through all the storms of life.

The last point I wish to impress upon you is never to depend upon anyone but yourself. Never be lax or careless because you have kind parents, loving friends or powerful relatives to depend upon. Experience has taught me that all these will pass away. In this world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what have you to depend on Nothing, nothing but yourself. You must have strong confidence in yourself, bred from what you have studied and from the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your teachers. No one can be by your side always throughout your life. Even though you have a strong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fluential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y cannot add to or detract from what is truly you. Drink always from 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 and never be afraid to learn.

Remember that all love is sacrifice. Your life is not your own, but belongs to your country. If you love your country, you must devote yourself to it.

Again I repeat, never rely upon anyone for anything. Remember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You are the master of your fate. It is a poor excuse to say that Fate is your master.

My sight becomes more and more blurred as I go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the center of this world, but you are now approaching that which I am now leaving. I do not feel downhearted or unhappy, for what is taking place is a law of great, mysterious nature. There is always some life growing old and fading away while new life is coming into being and growing and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I have no gift to give you for your graduation. But my little stor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 now pass on to you. There is one parting thought I wish to leave with you. Wherever you go, and whatever you do, act as a true Chinese should, and be very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 Being a Chinese and acting as a true Chinese have been the mainsprings of my life.

I am proud, not of my meager knowledge, but of the chance that I have had to pass it on, small as it is to you, the younger generation. Please make the best use of what I have taught you. I desire that you should devote all your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your country throughout your lives.

Maybe we shall never meet again in the future, but even so, let whatever I have given you during your school years be used by you in your lives, and thus we will never be parted. A part of me will always be with you and the generations that follow you.

趙教授一生淡泊名利,所以特別告誡學生切莫過度迷戀金錢與權勢之追求,因為她觀察到許多人都因狂熱地追權逐利而迷失了自己,甚至毀滅了自己。 她並不否認金錢的重要性,但她堅信財富與權位絕不值得以快樂或生命去換取。她鄭重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發揮獨立自主的精神,盡量充實自我,並且敬業樂業,忠於職守,照懇懇地服務國家社會。她在演說中揭示了既遠大又務實的人生理想,她以簡明有力的語言,藉著平實溫和的音調,傳達出充滿睿智的哲理,自然令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這篇演說早已引起了普遍的研讀興趣。例如林茂竹教授將它譯成中文並且深入分析,指出它的特色包括「文字簡單,結構井然,言近旨遠」,同時趙老師以「個人的經驗為例,深具說服力,可謂字字珠璣,句句肺腑之言。」( 2001/12/22 ) 我相信這篇演說未來受歡迎的程度將有增無減,因為在這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趙教授這些發人深省的提示,猶如暮鼓晨鐘,確實具有宏大的警世價值。

1899年農曆十 二月九日 , 趙麗蓮出生於美國紐約州洛克威爾鎮的一個中德聯姻的富裕家庭。父親趙士北,廣東新會人,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是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元老,曾任國民政府參議院議長。母親白薇熙是德裔美國人,通曉九種語言,獲有康乃爾大學醫學博士,其父親為德國外交官。

 中德混血的身分帶給幼年時代的趙麗蓮許多被歧視的遭遇。她於1907年回到中國,就讀於上海美國學校。她受到中國和外國同儕排斥的不愉快經驗,激發了她堅貞的愛國心,同時培養了她對不同文化的敏感與包容。

 她從小非常好學,流露出語言及音樂方面的過人秉賦。 1909年,她的外公送她到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就讀,兩年後因中國革命成功而休學回國,至1915年再回校完成學業,獲得音樂碩士學位。 她獲聘為北平女子高等師院(女師大前身)的音樂教師後,便正式展開了她漫長出色的教學生涯。

 趙教授生逢亂世,立志從事教育工作,以培育優秀人才,可謂適才適性的最佳選擇。儘管她的生活比較而言是安定規律的,但她卻也曾經歷災難與挫折。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她曾因愛國抗日行動而被日軍監禁達半年之久,此一不尋常的遭遇,顯示出她性格上剛正英勇的一面。

 趙教授才華出眾,教學認真,極受同仁學生愛戴。她教過多所大學院校,在北師大及北平大學開始改教英語課程後,名聲更行遠播,但她在英語教育方面的功力,則是到1948年來台之後才發揮得淋漓盡致。

1920年,趙教授與唐榮祚 (前內閣總裡唐紹儀之姪子) 結婚, 由於兩人個性、理念與生活習慣諸多不合,這段婚姻於1930年宣告結束,共育有一女三子 (唐楣、唐鴻光、唐鴻柱、唐鴻濱)。她曾在「臨別贈言」演說中以她親身經驗為例,以相當感慨的口吻指出金錢帶給她的只是家人之間的疏離、怨恨與痛苦,而非和諧、喜樂與幸福。婚姻家庭方面的失衡對她打擊之深,似乎在這段話中流露無遺。

 1949年, 她應中廣公司之聘開始主持「空中英語教室」節目並發行《學生英語文摘》(The Studentu2019s English Digest); 這項大受歡迎且歷時多年的廣播節目,可以說為她確立了台灣英語教育界的先驅地位。1960年,她由中廣轉往教育電台開闢 「趙麗蓮英語時間」;1972年,她在中華電視台開闢以教導兒童英語為主旨的「鵝媽媽教室」。這些工作具有明顯的歷史性意義,因為在我國英語教育史上,她開啟了電台及電視英語教學的一個新紀元,「鵝媽媽」三個字甚至變成她極受歡迎的綽號。

 1965年二月, 她自台大外文系退休,此後仍先後在政大、清大、交大、輔大、中央警官學校等校兼課。她從未真正「退休」,甚至在罹患血癌約二十年間,她依然繼續抱病教書,她一心一意奉獻教育工作長達七十寒暑,徹底發揮了誨人不倦、助人最樂的精神。

 趙教授抱病教書的堅強表現,確實會令所有聞者為之動容。她自罹患血癌之後,一面接受醫療,一面仍舊繼續教課,似乎完全看不出有什麼病容或任何憂戚的神色。她所以能在病魔威脅下仍毅然展現「勝利者」的姿態,首先恐怕應歸因於她「樂在工作」與「愛人尤勝愛己」的人生態度。1983年,她以八十五歲高齡應邀參加「亞洲婦女協會」在新加坡舉辦的盛會時,非常光榮地以「她的智慧、精神和風采,贏得優雅婦女選拔賽的冠軍。」當她被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問到她如何面對血癌的挑戰時,她輕鬆地答道:「心情開朗些,不要老記掛著年齡與病痛。」(〈耄耋之年與癌奮戰的趙麗蓮博士〉)。這段感人的故事顯示出她的「養生秘訣」就是保持熱愛服務的仁者情操與豁達樂觀的勇者作風!

 1989年六月十二日,趙教授因血癌併發肺衰竭,不幸逝世,享壽九十一歲。次年二月,在多位同仁門生的努力合作下,「財團法人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順利獲准創立。多年來,這個以「推廣英語教育,促進文化交流」為宗旨的基金會,一直積極辦理有關促進英語教學的各種工作。[1] 無疑地,隨著這個基金會的永續發展,趙教授的教育愛將使越來越多的人們同受感召,同蒙福澤。

趙教授的教育生涯大致可以分作音樂教學和英語教學兩大部份,前者從她任教於北平女子高等師院起算,共計約二十年;後者從她任教於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英文系起算,長達五十年。 固然她在前者的表現已相當亮眼,但後者顯然更加輝煌,而其影響也就更為可觀。

在音樂教育方面,趙教授不僅努力引進西樂,而且願為促進國樂之創新研究盡一分心力。例如她任教於「北大附設音樂傳習所」期間,成立「管弦小樂隊」,以期有助於青年音樂素養之提昇。後來,她任教於北平國立藝術專門學校,與劉天華、蔡元培、蕭友梅、劉半農等多位名師成立「國樂改進社」,便是有意藉助西樂來探究國樂改進的可行性。

自1936年秋季起,趙教授開始將工作重心從音樂教育轉向英語教育,她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學院等多所大學校院教授英文,至 1948 年十月來到台灣,便早已在大陸建立了英語名師的口碑。 尤其在1946 年她在北平廣播電台開闢「英語講座」節目後,成為國內利用廣播從事英語教學的第一人,不啻為她後來在台灣持續從事英語廣播教學推出了引人的前奏曲。

到了台灣後,以她優越的學驗資歷等條件,自然在日益興盛的英語熱潮中高舉著一個名師旗號,尤其先後主持中廣、教育電台及華視的叫好又叫座的空中英教節目,使她一躍而為家喻戶曉的英語權威教授。在那整個英語教學環境頗不理想的年代,無緣升學的廣大民眾普遍對學習英語抱著濃厚的興趣,以致她主持的節目對眾多熱心求知的人們來說,簡直有如久旱甘霖一般親切甜美。

在〈祝福偉大的廣播老師!趙麗蓮博士〉一文中,作者這樣刻劃趙教授講課時的聲音:「每天清晨或夜晚,開了收音機,你將會聽到一位老婦人的聲音,她的英文優美無疵,她的國語流利親切,她的解釋澈底、清晰而扼要。這個諔远ǘ哂懈袆恿Φ穆曊{,就是桃李遍天下的趙博士的聲音。」(春馥,p. 7) 這段真實細膩的描寫,我相信一定會強烈地勾起當年無數學生內心深處許多溫馨的聽課回憶!

上趙教授的課,真是一種愉快的享受。我相信所有她的學生都深有同感,覺得她講的英語帶有一種清新脫俗的魅力,不只是字正腔圓,文詞自然優雅,而且她的聲音溫潤柔和,語調高低有致,加上她慈藹的眼神和永遠洋溢在臉上的親切的微笑,總會予人以非常獨特愉悅的印象。她的英語魅力除了源自她深諳九種語言的母親遺傳外,想必也從她個人專精的音樂造詣裡也應該汲取了豐富的滋養。朱炎學長曾在談學習外語經驗的演講中說:「趙麗蓮老師的英文比一般歐美人士都純正悅耳。西洋文學名著經她詮釋,就讓人覺得意味無窮。」(2000, p. 149) 的確,我認為「如沐春風」這個老成語實不足以透徹描寫上她的英語課的感受,因為她已經把講課帶進一種語言與文學貫通、感性與知織的藝術境界了。

她主持「空中英語教室」節目並發行《學生英語文摘》的十二年間,也許是她一生中工作量最繁重、而工作成果也稱得上最豐碩的一個時期。這份為配合廣播節目而編印的月刊見證了她無數的汗水與深厚的才學,隨著它的發行量從兩千冊不斷攀升至上萬冊,它不但是學生們的良伴,而且是趙教授的驕傲。當時英語教學界重量級人物都紛紛挺身相助,例如梁實秋教授與英千里教授擔任該刊顧問,曾約農、吳炳鐘、夏濟安和侯健等多位教授都應邀加入撰稿行列,使該刊的內容更為多元引人。因此,這份雜誌在我國英語教育史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拓荒角色,在那人力物力相當欠缺的年頭,它排除了許多困難,終於在台灣的英語田地上茁長成為一朵嬌豔芬芳的奇葩![2]

趙教授當時除了編寫教材和上課外,還熱心處理來自學生請益的大量信函。阮日宣先生在《趙麗蓮傳》中曾就趙老師的辛勞備嘗著墨甚多:「在這一項廣大的社會教育中,她真的做到了『有教無類』。 她獲得了青年們的尊敬,因此,也更使她在精神上永遠年青,於是更鼓勵著她在工作上的熱情,在這循環交替影響下,她給自由中國的讀書界,掀起了一片蓬勃的氣象。」(頁2) 秦賢次先生也指出趙教授教學非常賣力,對學生充滿熱张c愛心,同時對她意志力之堅強與責任心之重也極表讚佩:「六十多年來,在學校任教或在電台從事英語廣播教學工作時,其間不論颳大風下大雨、生產、出國訪問,甚或罹患人人談之色變的血癌,她也從來沒有間斷過她的教學工作,這幾幾乎可說沒有幾個人會做得到。」( 1989/6/13 ) 杖唬驗閼阎鴮W生無限的愛心與熱忱,趙教授才可能全力投入工作,絲毫不以為苦。

戴瑞明學長在〈眾人師眾人母〉一文中也舉述實例說明她對學生的關愛:「趙先生要退休時,恰好我由台大畢業。嘉新水泥送給她二十萬元臺幣,她決定一文不取地贈予社會,其中十萬元用來買錄音機贈送給偏遠地區的中學,做為英語教學的工具:另外十萬元要送給學生,我是她資助出國留學的對象,她已經資助了四、五十位學生,完成他們深造的心願。」戴學長還提到趙老師親自到機場為他送行,並送他印著國旗的領帶、領夾及袖扣,而且勉勵他學成要回國工作,報効國家。他寫道:「我是帶著她的愛、她的忠,出去又回來。」( 1989/3/2 ) 這些故事將趙教授一心一意為國家為學生而奉獻一切的風範平實動人地描繪出來。

1981年,她以 83歲的高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的優良電視節目金鐘獎「特別獎」,她領獎致詞時說:「我的學生遍及全世界,這些成就使我非常快樂。雖然我已是一個老太婆,但身為一個中國老師,身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很快樂、很驕傲。」(秦賢次, 1989) 是的,她最大的快樂來自桃李滿天下,她最大的功績就是幫助台灣開闢了一片欣欣向榮的英語教學新天地。她直到86歲才正式結束空中英語的教學工作,然而,一股永遠濃郁的教育愛始終支持著她繼續工作下去!

她在家裡為小朋友開班抱病授課,直到 1989年病重入院,她才終於把教鞭給整個放下來,正式告別杏壇,真正樹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不朽典範。她逝世後,以「資稟貞純,志行堅卓,畢生致力英語教學,敦進中西文化交流,都講文武院校,並藉廣播施教,嘉惠青年,貢獻卓著」榮獲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褒揚,這言簡意賅的讚辭,尤顯適切精實,毫無誇飾溢美之嫌。

以往有關趙教授的傳記文章大都提到她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我為了找出其頒授讚辭及日期,特請我國駐紐約文化組郭秋義組長就近向哥大查詢相關資訊,不料該校負責承辦部門回報謂:經查趙教授不曾獲得此一榮譽學位。我為此意外的答覆深覺困惑;究竟當初何以會出現有關此一榮譽學位之傳聞,尚有待查明釐清。[3]

趙教授一生堅守教育崗位,對我國英語教育的推展,作出了卓著的貢獻。臺大前校長孫震先生在《十分精采─名家談如何學英語》的 〈序言〉中分析趙教授所以能贏得社會大眾尊敬的原因時寫道:「她不僅是一位一等一的經師,而且是一位偉大的人師,她以素直的心,坦率的語言,簡樸的生活,活出我們這個日趨功利的社會最缺乏、最需要的正正當當做人的典範。」 (p. ix) 這句話可以說為趙教授的教育生涯作了一個精簡生動的評註。

趙教授推展台灣的英語教育,確實是勞苦功高,成果豐美。正當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國際化的腳步日益加快,英語人才的需求隨之越來越殷切之際,學驗俱豐且又正值盛年的她適時加入了台灣英教的行列,立即成為各方爭相請益的對象,而且很快就以優異的教學表現贏得了歷久不歇的掌聲。她除了堅守在大學的崗位外,又盡心盡力做好電台與電視的英教工作,幫助無數社會人士得到了學習此一國際語言的寶貴機會。她的指引與鼓勵,為台灣英教基礎之建立,提供了宏大的助力。如今,回顧我國英教的發展歷程,每論及早期披荊斬棘的先進功臣,人們總會異口同聲提到趙教授,她能擁有如此關鍵的歷史地位,實屬實至名歸,並無倖致。更可貴的是,她盡心盡力地利用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兩個大舞台,將她語言、文學和文化等領域的才華與知能,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

趙教授在台灣度過了四十年孑然一身的歲月,沒有子女或親人的陪伴,沒有一般人享有的家庭生活,然而,在同事學生面前她似乎從未因此露出愁苦的神情,她把全副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她所熱愛的教學工作上,一股強烈的服務熱諏г挫端齼刃淖钌钐幍膼坌模顾燎诒疾稁讉€工作崗位與簡樸的宿舍之間,那種忙碌付出、拼命奉獻的情狀,似乎只能用「無私無我」或「服務狂熱」之類的字眼來形容吧!她徹頭徹尾體現了「誨不倦、教不厭」的精神,她以教育無數莘莘學子為畢生最莊嚴的使命,並以七十年從不間斷的奮鬥與堅持,成就了一幅人間罕見的教育家形象!

對於英教推展的大方向,趙教授持有明確的看法。1949年五月,她應邀在中廣公司舉辦的空中學術講座上,以「怎樣學習英語」為題,發表了一篇廣受好評的演說。這篇演說至今仍然具有參考價值。為此,特抄錄其中一段如下:

學習一種外國的語言,首先應該明白學習的目的,時下若干青年,往往以實利為要,這是很低的一種志趣。 不要以辦洋務,充當買辦式翻譯就算成功。這種學習的目的,即使能夠獲致一點成就,也是非常有限。確定自己學習的目標以後,自然成就也就不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發音還是最要緊的第一步。發音有根基,拼字就能正確,聽覺就有進步,假以時日,說話當然也就不會困難。許多外 籍 教授們對於中國人的學習英語,往往不主張多講文法與結構。我個人的意見,對於這種教授法不能茍同。一個外國人去學英語,要辨別兩國文字組成,非得瞭解文法,才能分別異同。因此,文法似乎是幫助我們瞭解的一個橋樑,不要太輕視它。學習英語,要記字,要準確的記明白。開始不要貪多,但要瞭解每個字的多種用法。讀書要從最容易的讀起,能澈底明白,才能致用。當然,學習一種語言,不該只限於語言以內的事,對於西方文學的背景、歷史、地理、乃至生活習慣都該注意,這樣才能發生興趣而增加學習的效率。(阮日宣,頁103)

趙教授強調國人學英語必須抱持健康的目的並哂谜_的方法。除了上面所引的不少忠告之外,她經常宣示其他相關的建議或期許。例如阮日宣便歸納了幾點說明:「一、希望在讀書中,培育道德的修養,因此在教材裏面,她選擇了許多西洋作家有關品格的修養。二、增加對西洋文化及社會的瞭解。」(頁107) 此外, 趙 教授也很重視英文寫作能力之加強,因為她認為學習英語不應僅以能說能譯為滿足,而應盡可能用英文將本國文化介紹給外國人。凡此種種與英教有關的見解或理念,就導正我國英語教育的健全發展而言,都是不容忽視的基本原則或方針。

當我們深入理解趙教授就學習英語之目的與方法所發表的言論後,我們就不難發現她基本上是從文化與人文的雙重角度去觀照英語或其他外語教學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我認為這層認知是凡欲對她終生的教育貢獻取得公允評價者所不能缺少的,因為她之所以畢生都對英語教學表現了無比堅定的執著和毅力,同時從異常勤奮的教學工作中取得了極大的滿足與慰藉,顯然是由於她對這樁教育工作的本質,始終堅持一種「語言與文化交融」及「語言技能與人文素養並重」的教育宏觀,而此一宏觀,引申言之,也可以進一步引導我們就她何以能將「經師人師集於一身」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作為一位英語通儒,這個強力塑造她的教育風格的一種宏觀,應該就是導致她高超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

 這個宏觀之形成,與她「混血兒」之出身背景應該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她基於對中英語言和文化異同問題之特殊敏感與長期琢磨,自然能夠洞見語文一體的重要意涵。此一宏觀可能促使她創作了以她個人「混血兒」經驗為主軸的英文小說 “Half Caste” (中譯為:一個混血兒的遭遇)[4]。此外,這種宏觀可能也決定了她在「怎樣學習英語」那篇演說的核心主題,並主導了她編採 《學生英語文摘》多元內容的方針,同時匡定了她編著的英語教科書中所展現的人文向度,更進而賦與了她的「經師」崗位以神聖的「人師」使命感。

趙教授經歷了多采多姿的教育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綜觀上面所述,她的影響可以分下列五點來加以總結性的闡釋。

一、由於她身受許多「混血兒」出生背景所引起的不愉快經驗,故經常提示人們要在學習外國語言時格外用心瞭解語言背後複雜的文化現象及問題,以期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之間的相互瞭解。這種開明通達的理念,應用於英語學習上,能使學習者格外重視語言與文化的相關課題,從而有助於有效學好語言的多元技能。

二、趙教授對一些僅以「辦洋務」為學習目的相當不以為然,她建議學習者應該用更寬闊的胸襟與視野去面對英語學習這件事,因為狹隘的功利動機必然會侷限學習的成果。 此外,她勉勵學習者必須重視英文文法與作文的學習,因為這樣做非但可以實確瞭解中英語文的異同,而且能培養適當的能力以期能將本國文化多多介紹給外國人。

三、趙教授認為在研讀英文時應同時兼顧品格的修養,所以她編選英文教材時刻意選用有助於個人修養的篇章。她這種做法不啻賦予英語之學習以人文教化的功能,說明了她並不滿足於語文純粹歸語文的做法。這種見解也可以進一步證明她一直懷著「經師人師」的自我期許。

四、 所有這些理念或建言都直接間接反映在趙教授的演講與教材中,對她的眾多學生產生了耳濡目染的薰陶作用。這種難以量化的微妙影響,在談及趙教授的教育風格與整體功績時,確實具有特殊的意涵,因為她既以身為一位經師暨人師自居,她當然也指望學生們不會辜負她在語言技能之外有關提昇文化交流、品格陶冶及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多重期望。她在〈臨別贈言〉演說中明白表示她對許多學生違背她的教誨竟至沉迷於金錢與權勢之追逐而感到失望,便是一個明證。可見,她是十分重視當今世人所樂道的「全人教育」理想的一位英語教育家。

五、 倘若純就可以量化的或偏向英語能力層面的影響力來說,當然更容易看出趙教授所帶來的深遠的教育影響。林素娥教授在《兒童英語教學面面觀》的〈序言〉中便指出她何以能為「國小英語教學」系列演講很順利地邀請到堅強的講師陣容:「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都是當年『空中英文』的聽眾、《空中英語雜誌》的讀者,也是趙麗蓮教授當年為台灣英語教育播種而有現今豐碩成果的具體代表。」(頁v.) 程建人部長也從趙教授「桃李滿天下」的事實來反映出她的巨大影響。他在題為〈如何學好外國語文〉的演講中說道:「像我們那個時代,所有的學生大概都收聽過中廣的空中英語教室,也看過當年的英語學生文摘,多多少少都受到她的影響。尤其我們在報章雜誌常看到她發表的一些言論,大家對她都非常欽佩。 她不但是一個了不起的英文教授,更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頁 184)

此外,前頭已提過,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的持續咦饕泊碇慕逃绊懭栽诓粩嗟匮由鞌U大之中。透過有關英教的多樣化活動,這個基金會將為台灣英教水準的提升,同時為趙教授的教育愛之傳揚,發揮一定的功能。

一位善心人士葛鑽先生,為表達他對趙教授的景仰之情,捐出了二 十坪 土地,作為她永久安息之所。 這個墓園位於台北縣金山鄉雲台樂園上方,依山面海,風景秀麗。尤其可貴的是,詩人余光中教授親筆為趙教授寫了一則十分親切感人的墓誌銘,拜讀再三,深深覺得這是對趙教授一生志業與功蹟所作的最優美也最中肯的一段總評,爰特轉錄於下:

安息在此的是一個美麗的靈魂。生前她具有智者的頭腦,仁者的心腸,健美的体格,清澈的語音。她是趙士北與白慧熙的女兒,唐榮祚的妻子,唐鴻光、唐鴻濱、唐楣的母親,但是對於無數的學生、讀者、聽眾,她永遠是眾所敬愛的 趙麗蓮 老師。 無論在教室的內外,

無論在退休的前後,無論氣候是晴是陰,無論身體有病無病,這位有教無類的老師永遠娓娓而教,諄諄而誨。她口頭教的雖是國際的英語,身上流的雖有一半是西方的血液,但她的遺言,她的榜樣卻恆在提醒我們:莫忘愛國,莫忘做自尊自豪的中國人。 在樂山樂水的福島福地,我們為她建造這安息的墓園,以表最高的崇仰,最深的懷念。 (《財團法人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簡介》封面及《趙麗蓮教授嘉言錄》)

余教授評人論事,素以嚴謹公正著稱,如今他以詩人之筆,為同事多年且瞭解深刻的趙教授之終生功業,毫不含糊地打了「A+」的總成績,趙教授泉下有知,想必會欣然接納,無從謙辭吧!

總之,終身熱愛教育事業的趙教授,絕對是「一個美麗的靈魂」, 是不折不扣的智者、仁者與勇者, 是道道地地的人師經師的典範,更重要的,是萬千學子永遠敬愛和感激的恩師!

更新日期:2024-11-2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