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埃尔文·查戈夫
奥地利布科维纳
美国纽约
居住地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svg美国
美国(1940年)
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
母校维也纳工业大学
著名成就DNA结构、查戈夫法则
获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74年
生平
早年
埃尔文·查戈夫于1905年8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布科维纳,属于乌克兰切尔诺夫策(Chernivtsi)。查戈夫早年曾在科学及文字学中难以抉择,因为他天生具有语言的天份。他在美国的同事认为查戈夫的英语比他们更好。
在维也纳的文理中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8年间,查戈夫在维也纳工业大学学习化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至1930年间,他在耶鲁大学研究有机化学,但是因为他不喜欢纽哈芬,所以在1930年回到欧洲。从1930年至1934年间,他先后在柏林大学及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进行研究。
查戈夫在1935年移居到纽约,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生理化学研究。他后来大部分的研究生涯都在这里度过。查戈夫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发表了许多论文,主要是核酸领域的研究,例如使用色谱法来分析DNA结构。在奥斯瓦尔德·埃弗里于1944年进行遗传分子的实验后,查戈夫开始对DNA产生兴趣。他在1950年发现DNA中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量几乎完全一样,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也是一样。这项发现后来成为查戈夫第一法则。
查戈夫法则
主条目:查戈夫法则
查戈夫一生中曾提出两条法则,后来都被称为查戈夫法则。最为人知的第一法则显示DNA中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量几乎完全一样,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也是一样。
查戈夫在1952年于剑桥认识了弗朗西斯·克里克及詹姆斯·杜威·沃森,并与他们讨伦他的发现。查戈夫的研究也帮助克里克及沃森推断出DNA的双螺旋形结构。
第二法则则表示不同物种之间的DNA组合是不同的,特别是A、G、T及C之间的相对数量。
晚年
从1950年代开始,查戈夫开始大量谈论分子生物学的失败,并宣称分子生物学正“迈向混乱”,所作的努力可能是不合理的。他相信人类的知识会受到自然界复杂程度的限制,认为人类相信自然界是一部机器的想法是相当危险的。
在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杜威·沃森及莫里斯·威尔金斯于1962年因为发现DNA双股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查戈夫退出他所属的实验室,并对所有科学家抱怨他诺贝尔奖被排除在外的结果。查戈夫与1958年去世的罗莎琳·富兰克林后来因为被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排除在外而闻名于世。
他在退休之后总共发表450篇论文,并出版了15本书。
荣誉
埃尔文·查戈夫分别在1949年及1974年获得巴斯德奖章及美国国家科学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