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吴瑞(Ray Woo)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是重要开创人之一。他的引物延伸法进行DNA测序早在1971年前就取得成功。是后来F. Sanger末端终止法快速测序的基础。引物延伸法也是PCR和DNA定点突变技术的基础,这些都是得到诺贝尔奖的成果。他在DNA合成方面也是先驱者之一,他的有生物活性的乳糖操纵子的合成以及合成的联接体(linker)衔接体(Adaptor)在基因工程的应用都是开创性的。
1928年8月14日,吴瑞在北京出生。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长子。1948年来到美国。1950年吴瑞在亚拉巴马大学取得化学学士学位,之后于1955年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1年2月吴瑞加入美国国籍。在加入康奈尔大学之前,他曾在纽约市公共健康研究院的Efraim Racker教授手下做博士后。他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过一些研究工作。他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医学研究理事会在英国剑桥实验室的资深研究员,还是麻省理工大学生物及化学系的客座副教授。1966年成为康奈尔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副教授,1972年晋升为教授。1970年,吴瑞首先发明了DNA测序方法以及其他一些DNA克隆技术。这些方法经过其他科学家的进一步改进后,一直应用到今天,为包括水稻和人类等基因组的测序奠定了基础。他于1976年至1978年任康奈尔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主任。在1982年到1995年间,吴瑞担任了中国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科学顾问,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农业科学研究所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台湾国立科学委员会”转基因植物项目顾问委员会主席,以及“台湾国立科学委员会”国际交流中心基因工程及生物技术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吴瑞1988年学术休假时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吴瑞还担任了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1999年,吴瑞向康奈尔大学捐赠50万美元,设立了吴瑞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生奖学金,支持一年级新生。经过连续5年的资助,他创建了一个永久性奖学金,用于每年资助一位研究生学习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吴瑞教授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台湾地方政府的生物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他组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曾作第一任所长。他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合作,由于他的学术地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2年他被授予著名的弗兰克·安努奇奥奖(Frank Annunzio),该奖是由哥伦布奖学金基金会颁发的。因为对科学发展的促进工作,吴瑞于200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中国工程院推选其为外籍院士。2004年被任命为理博蒂·海德·贝利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2008年2月10日,吴瑞在伊萨卡卡尤嘎医学中心死于心脏骤停,享年79岁。吴瑞生于中国,在美国接受教育。他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都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咨询,为推动中美双方在生命科学和教育方面的合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吴瑞去世后,留下孀妻克里斯蒂娜和两个孩子艾伯特吴和爱丽丝吴,并有三个孙儿。
2008年2月10日,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植物基因工程创建人之一吴瑞在美国伊萨卡因心脏病与世长辞,享年79岁。
生平纪事
1928年出生于北京。
1948年赴美。
1955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61年加入美国国籍。
1966年成为康奈尔大学副教授。
1970年,吴瑞首先发明了DNA测序方法以及其他一些DNA克隆技术。这些方法经过其他科学家的进一步改进后,一直应用到今天,为包括水稻和人类等基因组的测序奠定了基础。
1981年,吴瑞创建了著名的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1982年至1989年间,该项目共招收了400余位顶尖的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研究生课程,其中100多人目前在知名大学任教或在产业界担任重要职位。此外吴瑞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都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咨询,为推动中美双方在生命科学和教育方面的合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002年他被授予著名的弗兰克?安努奇奥奖(Frank Annunzio)。
200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中国工程院2001年推选其为外籍院士。
2008年2月10日,吴瑞在美国伊萨卡因心脏病与世长辞,享年79岁。
往事略集
●家学渊源
吴瑞的父亲吴宪是中国第一代生物化学家。吴宪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1911年赴美国留学,191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学士学位,1919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20年至1941年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和主任。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讲席教授饶毅在《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一文中评价:“奠定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的林可胜和生化系的吴宪,他们不仅自己有出色的研究,而且培养和带领了其他研究者。”
吴宪和他所领导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蛋白质变性机理,并开辟了营养研究领域。这两项研究中都有过一位女士的贡献,她就是吴宪在协和医科大学创办生化系初期的合作者和终身伴侣严彩韵。
严彩韵是中国最早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她1921年获金陵女大学士学位后自费赴美留学,1923年5月获哥伦比亚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6月启程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助教,1924年12月与吴宪在上海结婚。1949年初到美国后,她曾先后应聘担任亚拉巴马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助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食品保藏部技术副教授。1964年,她到新成立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营养研究所工作,为该所建起一个新图书馆,1971年从该所退休后,又应聘任纽约圣路加医院中心医学部营养及代谢组顾问,为中心收集了5000种有价值的期刊,筹建了图书馆,为该代谢中心闻名美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彩韵80岁生日时,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冯德培、周启源、刘思职、吴贻芳等和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均发去贺函,对这位在中美两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表示祝贺。
吴瑞是家中的长子,他还有两位姐姐,一位妹妹和一位弟弟。1949年1月,吴瑞随家人到美国。他说:“我很幸运有机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子承父业
十年“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1978年,邓小平提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国家要大批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但在当时,落实这项指示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因为长期封闭,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了解,不知道往哪里派人;其次,也不知道西方国家的学术机构是否愿意接收中国学生。
1981年初,偶然而又十分幸运地,吴瑞得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启动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这个项目帮助中国物理学专业大学生得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立即与李政道联系,探询启动类似项目、帮助生物学学生到美国学习的可能性。李政道很欣赏这个想法,并与中国高层官员联络,最终促成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的诞生。
“CUSBEA的目的是打开美国大学接受中国研究生的大门。”吴瑞说:“1981年时,由于中美之间有30年的隔离,GRE和TOFFL考试尚未在中国展开,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没有可靠的方法来评估中国学生的质量,因此,绝大多数美国大学都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
“当时,中国教育部计划每年派遣30名生物学学生到国外学习,但我认为其中可能只有10名学生能够被美国大学录取,这个数字太小了。因此,我建议教育部将名额从30个增加到300个,这样,可能就有100名学生被美国大学录取。”最后,经过与教育部多次协商,CUSBEA项目的名额确定为每年最多60名。”
还有一个情况是,当时教育部已经有了选拔出国留学人员的学生考试方案。“我认为这套考试方案可能行不通,因为考卷是用中文命题和回答的,而且没有面试。”吴瑞说:“我了解美国大学,因此我提出了一个对美国大学来说更可靠、更可行和更有意义的方案,这套方案包括用英文命题、答卷,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大学,还有代替TOFEL的英语考试。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再进行面试,我每年邀请美国大学的两名教授到中国对通过笔试的学生进行面试,这样,美国大学就愿意接收中国学生了。”
幸运的是,在经过3次长篇通信和1次长途电话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黄辛白终于同意接受吴瑞的考试和面试方案。在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上,吴瑞说:“我很高兴,黄部长是如此的通情达理,愿意尝试一套新系统,CUSBEA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贡献,我向他再次表示感谢!”
在各方的努力下,CUSBEA成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由中国教育部主持、北京大学时任校长的张龙翔和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顾孝诚任中方协调人。学生则是从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农业部的各自所属单位当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择优推荐,参加由美国专家命题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考试,中方专家负责阅卷排名,美国专家面试,最后由参加CUSBEA项目的美国大学分别录取。中山大学GELC中心负责对候选学生进行出国前的英语培训。
科学贡献
吴瑞在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他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对基因工程技术发明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在DNA序列测定方法上,有多篇论文,常常和英国科学家Fred Sanger交替进展。1971年,吴瑞将引物延伸(primer extension)用于DNA测序,成为Sanger测序法之重要一步。引物延伸也用于其他两项诺贝尔奖的工作中:Kary Mullis的PCR,和Michael Smith的定点突变。
吴瑞发明的联接子(linker)和衔接子(adaptor)迄今仍然是克隆DNA的常用工具,因此他对上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建立起了很多作用,而正是重组DNA技术导致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建立。他主编的《重组DNA》曾风靡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界。
DNA测序方法,Sanger的贡献最大——他发明了测序方法的几个关键步骤,获诺贝尔奖当之无愧。Sanger曾撰文表示,吴瑞1968年第一个测定DNA顺序。不过当年的方法不能普遍应用、也不能测长序列DNA。1971年吴瑞的引物延伸,是测序的一个关键步骤,给奖是可以的。Sanger在1980年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没有提及吴瑞的工作,但是他在1988年的《生物化学年评》长篇自传、在2001年的《自然—医学》短文中,都肯定了吴瑞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后,吴瑞在水稻转基因技术上有先导性贡献。他和他的实验室通过转入不同的基因,增强水稻对害虫、干旱、盐等的抵抗能力。其原理也适用于其他农作物。
得奖可以留在人们的口中,对于留传于世的发明和发现,即使很多人不明确知道发明者,发明仍活在人们的脑中。
研究领域
在20世纪80年代,吴瑞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发展出高效的水稻转化系统。在此之后,他的小组又开发出抗虫、抗旱和耐盐的转基因水稻品种。他们从马铃薯中分离出一种蛋白酶抑制因子II,该基因能够诱导水稻产生一种干扰粉茎螟消化过程的蛋白,进而抑制该昆虫的食欲,降低虫害损失。
在另一项研究中,他们将一种具有抵抗盐碱和干旱能力的大麦基因转入水稻,使得水稻可以在盐碱地条件下生长,并能够迅速消除干旱带来的损伤。
在第三项研究中,他们在各种广泛种植的水稻品种中引入了合成海藻糖的细菌基因,从而增加了水稻对干旱、盐碱和温度的耐受性。吴瑞及他的同事们说,同一方法也可以用于提高其他作物的抗受性,包括玉米、小麦、小米、大豆和甘蔗等。
招生项目
吴瑞创建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1982年至1989年间,该项目共招收了400余位顶尖的中国学生来美学习研究生课程,其中100多人目前在知名大学任教或在产业界担任重要职位。这些科学家与其他人一道创建了吴瑞协会,致力于推动生命科学前沿研究。
吴瑞向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都提供了大量咨询意见,其中包括帮助创建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以及生物农业研究所(即今天的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译者注)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名誉教授。吴瑞教授热爱祖国,他先后来华三十余次,曾任国家科委生物技术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他领导的CUSBEA博士生培养计划帮助了约400中国青年学生在美国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促进我国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吴瑞先生的“长生”还体现在他的学生身上。他直接教育过一些学生,而在中国特殊时期对中国学生的帮助,影响了更多人的生活和事业。他于1981年发起的中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从1982年到1989年间直接输送400多名中国学生到美国读研究生,成为一代华裔生物学家的主流。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包括多数老师)都不知道怎么留美。吴瑞和北京大学的张龙翔、顾孝诚等为中国一大批学生铺石开路。
经CUSBEA逐年出国的有许多成为生物学家:王小凡、袁钧瑛、韩珉、施扬、吴虹、马骏、傅向东、傅新元、王晓东、金亦石、骆利群……一份长长的名单,他们活跃在世界科学界。回国的CUSBEA学生(如上海的赵国屏)和吴瑞培养的其他人(如上海细胞所的郭礼和),成为中国生物学界的重要力量。CUSBEA学生也有进入生物制药界,或做医生、律师、企业家、投资商。400多人,绚丽多彩。
早期生物学科留学美国的主要是CUSBEA学生,以至有些人误以为许田、李恩和我也是CUSBEA学生,但包括我在内的非CUSBEA学生确实受到了吴瑞先生直接和间接影响。CUSBEA学生在美国学校的表现,使它们较快打开了接受大陆学生的大门,使其他学生更容易留学。CUSBEA学生普遍注重学业,有助于改变早期学生中打工和维持生活的心态。愈来愈多的华裔学生在美国生物医学界成为教授、实验室负责人,与CUSBEA形成的学术中坚有关。吴瑞先生热心帮助中国发展科学和技术,也成为后辈的典范。许田、韩珉、庄园建立复旦大学发育遗传研究所,王晓东、邓兴旺建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鲁白、管坤良、吴虹组织海外学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评审;海外生物界形成相当多的人长期为中国服务的传统,也可能与吴瑞的典范有关。
初期留学生普遍缺乏美国社会基础,有些人时时感到孤苦伶仃,CUSBEA群体则给更多人提供了社会网络。我除了原来的朋友,也得益于这些朋友。吴瑞当初可能没想到他给一群学生建立了互助会。这个群体,后来形成了吴瑞学会及后继的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推动了海内外华人学术交流。吴瑞几乎参加所有这些组织的会议。起初,都是一些他儿子辈的学生在一起组织学术交流,这些人都是他帮助出国的。当这些学生辈的人成为教授后,吴瑞照常参加他们的会议。他的风格,推动了一个学术上平等交流、事业上互助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又影响后辈。
上世纪80年代,吴瑞先生在台湾参与建立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2003年建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吴瑞先生在困境中鼎力相助、在工作中鼓励推动、在发展中建议咨询,为研究所的师生所爱戴。吴瑞几十次到中国,在北大、中国医科院、中国农大和其他许多地方留下了足迹。
他人评价
吴瑞去世后,整个康奈尔校园到处可以听到吴瑞的同事和合作者们对他的赞美之辞。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教授Volker M. Vogt说:“吴瑞德高望重,拥有来自康奈尔乃至全世界成百上千的崇拜者和朋友。他是重组DNA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植物领域的先驱。”
“多年以来,吴瑞和他的合作者们成功研制出了耐旱和抗盐碱的水稻转基因品系。为了帮助以稻米为主粮的广大地区的人们,他坚定不移地致力于这项研究,从未动摇。吴瑞还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的科学顾问,他对中美两国的生物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合作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是海峡两岸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备受尊敬的人物。吴瑞总是能提出深思熟虑的建议,他的判断力不受各种外来力量的影响,这在我们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非常突出,将被人们长久地怀念。他在解决科学问题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时都抱着u2018一定能成功u2019的信念,同时他一贯尊重他人,在他身上看不到愤怒和偏见的影响,这为我们所有同事树立了最崇高的榜样。”
“吴瑞的慷慨是无与伦比的:他捐款资助康奈尔大学的中国或美籍华人研究生完成学业,就是他慷慨精神的最好见证。他在所有事情上无私奉献,令世人铭记在心。吴瑞所在的这个系、康奈尔大学以及全世界吴瑞的同事和朋友都将深切地怀念他。”
植物遗传育种教授Elizabeth Earle说:“我将永远铭记吴瑞的善良,比如说他刚刚把最近一次活动中为我和家人拍摄的照片发给我。他经常参加我们举办的植物育种研讨会,每次都坐在第一排并且认真记笔记,看到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能对研究生的基础工作感兴趣、永远向前看,我非常感动。”
另一位植物遗传育种教授Susan McCouch说:“吴瑞既是一位绅士,也是一位学者。他对水稻研究的献身精神,他对发现新知的热情,以及对整整一代年轻科学工作者的不懈指导,都将被他的众多朋友、同事和学生深切地怀念。他为水稻转化系统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这套系统已经在整个水稻种植地区被广泛应用,解决了众多制约水稻生产的问题。他在我研究生期间给过我很多支持和指导,他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期间给予我无私的友情和帮助,都令我非常感激。我会怀念他在我们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上坐在第一排的身影;但是,每每想起他消瘦的身影,还有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都不要人搀扶、自己走路时笔直的体态,还有他那敏锐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我都会觉得非常温暖。”
吴瑞的长期合作者、高级研究助理Ajay Garg说:“他不知疲倦地帮助别人,他的慷慨和精神将伴随我们到永远。我和他都有一个梦想,就是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使全世界的人民受益,我们为了这个梦想而奋斗。我感激他为我提供了一个在康奈尔大学工作和参与转基因水稻研究的绝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