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本科。
1965-1980年,任机械工业部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教师。
1981-1986年,联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5年获联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86-1989年,任浙江大学副教授。
1989年至今, 任浙江大学教授、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博士生导师。
期间: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机械系设计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机械系主任、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远程教育学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会主委、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等职。
现任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
人物履历
1994-2002年,任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2007年,任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3-2008年,任浙江省第九届政协副主席。
2002-2012年,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七届浙江省政协常委,第八届浙江省人大代表,第九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
研究成果
1975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始工程机械CAD的研究。
1981—1986年在联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从事设计方法学、优化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优化方法学的新方向。
1986年回国后首先提出以全系统、全性能和全寿命周期优化为目标的广义优化设计理论,方案智能生成和柔性优化方法、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技术、基于区间分析的系列化设计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征模型和智能概念设计目录,提出基于基因工程的概念设计策略。开展工程机械机器人化技术的研究,首创集工况监测与故障查找、节能控制、远程无线遥控和局部自主智能操纵于一体的液压挖掘机器人。
1986年来,主持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项目,十几次出国访问讲学,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在国内外正式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一本德文专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译著,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版权,科研和教学成果先后荣获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或荣誉。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液压挖掘机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995年。
学术兼职
现兼任联邦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挖掘机械分会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德合作《工程设计学报》主编,《机械设计》编委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起重运输机械》、《中国工程机械学报》和《工程机械》等期刊编委会副主任,《EngineeringDesign》国际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联重科工程机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会议发言
2012年3月9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发言的题目是《着力克服制度缺陷 推进股市健康发展》。
冯培恩指出,股市是公民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2011年沪深股市分别以21%和28%的跌幅领跌全球股市,5000万股民亏损面达87%,人均亏损4万元,机构投资亏损超过4000亿元。如此巨额的亏损激发了民怨,政府救市举措若不到位,则可能恶化为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若把数万亿社保资金结余、住房公积金和财政盈余委托机构投入股市,需慎重估计其风险。只有通过改革克服制度缺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股市的健康发展。
成长故事
“这个中国人像牛一样不知疲倦”
1981年4月,37岁的冯培恩满怀科教兴国的热情去德国深造,从此开始进入了5年如一日的留学生涯。
异国他乡的特殊"风情",使冯培恩对"祖国"的概念感受特别强烈。德国的科技、教育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在许多德国人心目中,中国至今只不过是一个文明古国而已。冯培恩刚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时,那些比他年轻十来岁的德国助教们与他说话时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表现出典型的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感。冯培恩没有丝毫的自卑和泄气,对这些人他从不理睬。他以科教兴国的信念为动力,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研究,决心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研究成果回敬这种傲慢,为祖国和人民争光。
冯培恩的导师拜茨教授是柏林工大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设计学专家,他对冯培恩的吃苦精神十分敬佩。拜茨常向他的朋友介绍说:“我要在上班时间忙于找德国人谈工作,而找冯培恩谈工作,可放在下班或双休日时,因为那时他准还在。这个中国人一周工作7天,像牛一样不知疲倦。”冯培恩专心致志地从事于设计方法学、优化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的跨学科研究。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首先开辟了"优化方法学"新分支,独立研制成大型CAD软件,成功地应用于德国工业界。接着,他又优化设计成功"三角块机构"挖掘机,仅操作一组油缸就能达到其他挖掘机同时操作三组油缸才能达到的水平推进和平行提升的效果。德国一家著名的工程机械公司应用冯培恩这一成果开发出了新型的挖掘机,被国际工程机械界誉为对传统挖掘机的革命性变革。另一家著名的德国公司在中国同行前也不得不承认:冯培恩的技术比他们领先三年,并多次邀请冯培恩前去讲学。那几位妄自尊大的德国同事也开始主动来找冯培恩讨论问题和交流经验了。冯培恩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对中国人的尊重,为祖国争了气。
“我还有比学位更重要的事情”
“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这是冯培恩留德的深刻体会。当时,我国一批国营企业人员去德国引进技术。德方接待负责人为了有助于取得中方对产品的信任和联络感情,指着“三角块机构”挖掘机介绍说:“这是你们中国人冯培恩帮我们设计的!”当时中方有一位厂长很想购买这种产品的制造许可证,但鉴于德方要价太高,就找冯培恩出面通融,希望在价格上得到优惠。冯培恩满口答应了。他认为这是自己一手设计的产品,给中国人优惠是理所当然的。不料这家公司的老板却不买账,还说:“中国人买不起,我可以卖给其他国家。”这件事深深刺疼了冯培恩的那颗爱国之心,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在异国,是在替外国人做事,而不能为自己的祖国出力。更使冯培恩难以容忍的是,当这家公司得知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时,竟然要求他交出资料与设计软件,并通过冯培恩的导师拜茨对他施加压力。如不交资料就不能授予博士学位。拜茨是德国人,他当然也很爱自己的国家,向冯培恩说明了原意。冯培恩坚定地说:"学位对我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还有比学位更重要的事情。"师生之间的谈话在沉默中结束了。此后拜茨只字不提交出技术资料一事,他深为冯培恩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并当着冯培恩的面打电话给公司,为他的行动进行辩解。
热爱自己的祖国,总是受人尊敬的。冯培恩不仅顺利地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而且在回国之前,导师拜茨特意与他合作在德国申请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把全部10万马克科研经费用来购买研究设备,都运到中国,支持冯培恩回国效劳。那家与冯培恩不欢而散的德国公司最终也没能掩饰住他们对冯培恩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的敬佩之情,在冯培恩毅然回国后还两次邀请他赴德国讲学。
“最干净的一本留学生护照”
临近回国,驻德使馆的教育参赞看了冯培恩的护照惊叹不已,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样干净的一本留学生护照。冯培恩在长达5年的留德期间,竟然没有一次去第三国游览的记录。更令德国人钦佩不已的是,在德国的5年里,冯培恩没让妻子去德国团聚过一次。人说"十年磨一剑",冯培恩却是要“五年磨一剑”,他哪有时间去照顾妻子呢!回国后才知道,在冯培恩留德的5年中,妻子曾两次因病住院,幼女也跟着吃了不少苦。听着听着,他不觉鼻子一酸,暗自许诺,要找机会弥补一下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可回国后,冯培恩马上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兑现他的许诺。
1988年以来,冯培恩先后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和有关项目11项,同时还承担了与十几家国有骨干企业的合作项目。一项项高、精、尖的科研项目随着冯培恩及其学生们的埋头苦干开花结果。他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广义优化设计方法学概念,首创柔性优化技术,首先实现初始方案的智能生成和可行化……同时,他们对液压挖掘机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制成包含20万条语句,有自主版权的一体化智能CAD软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占国内挖掘机行业总量80%的十几家大中型企业采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开发和优化了数十种新机型,产生经济效益达亿元。这些研究成果处于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荣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与此同时,冯培恩还率先着手研究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他带领学生们一起研制成功实验用智能化采掘机器人和多功能组合式工程机器人;在国际上首先实现采掘机器人作业过程的分级规划和局部自主控制。这些研究成果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荣获1994年四川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和四川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冯培恩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关注。近几年来他多次应邀赴德、法、美等国20余家著名大学和公司讲学,1987年在德国国际建筑机械会议上作为荣誉客人应邀作大会专题报告,1995年在日本建筑机器人和建筑自动化国际会议上被特邀担任会议分组主席,一次又一次实现了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