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周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草原系主任、副校长,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中国草原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农学评议组成员。是第五、六届中国政协委员会。对草原学深有研究。六十年代提出“草原的综合顺序分类法”和划原生产能力评定的新单位--畜产品单位。主编有《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英汉农业词典》(草原学分册)、《草原工作手册》。
任继周 - 介绍
任继周 Ren Jizhou (1924.11.7 -) ,山东平原人,草地农业科学家。1948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农学院。现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名誉院长,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名誉所长、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南京农业大学特邀教授。主要学术创新:创立了草原气候-土地-植被综合分类法,开创了将大气因素列为草地分类系统的先河;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为广大牧区采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创立了评定草原生产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结束了世界各地不同畜产品不能比较的历史,为国际权威组织采用;提出了草业科学的4个生产层、3个界面的基本科学框架,将前植物生产层的生态功能和后生物生产层的加工流通纳入学科范畴,体现了草业科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持续发展的观点;他所提出的时间地带性,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的理论为草业科学基本理论开辟了新领域。他对中国草业教育贡献卓著,是中国最早的草业科学博士生导师,创建4门专业课,编写了相应的专著,著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等专著13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草原牧草部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次,省部级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其他奖项多次。2001年获“中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国际草原学会(IRC)常设委员会委员,英国《Arid and Environment》杂志编委,新西兰梅西大学设有"任继周奖学金"(Ren Jizhou Scholarship)。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1985年以来,提出了草地农业系统四个生产层的理论、草业系统的界面论、农业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的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草业科学理论体系,为传统草原科学发展成为草业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东南湿润区、西南岩溶地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北内陆河流域建立了区域性草地农业系统模式,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中国最早开展了草坪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的建植与管理研究。
1950年开始执教,创建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主持制订了中国草原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创建了中国草业科学专业的“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等4门课程并主编出版了同名统编教材。主编工具书4部,专著12本,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创办了草业科学3个专业学术刊物。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主编的学术专著获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1991年被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0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现为中国草学会首席顾问,国际天然草地大会连续委员会成员,《草业科学》主编,《草业学报》名誉主编,《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编委。
任继周 - 历程
任继周是河北省唐山市政府经济顾问,但他更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任继周把自己大半辈子的时间都用在了我国西北草原、草业的研究上,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些对任继周来说已如过眼云烟。而今年过八十,任继周认为理应“返老还童”,工作与游戏互为载体,边做边玩,边玩边做,求得社会责任与生命规律的融合,体现人生的自然回归。
1 与草业结缘
任继周是山东平原县人,1924年生。1948年,任继周从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毕业。任继周大学毕业后,应我国草原科学奠基人王栋的推荐,我国著名兽医学家盛彤笙院士的邀请,应聘兰州国立兽医学院,但继续留在中央大学,进修草原和牧草学二年,1950年来到兰州。离开南京与导师告别时,王栋亲自撰写对联相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勉励他立志高远,不畏艰苦,深入实际。“当时是坐着美国产的老道基卡车去的,由于汽车陈旧,路况又不好,从西安到兰州共700公里的行程整整花了21天。风餐露宿,极其艰苦。兰州还不通火车,市里没有公共汽车,只有马车。”谈及当时的情况,任继周不胜感慨。
1950年任继周来到兰州。任继周先后在国立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等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甘肃很适合发展草原科学,甘肃也是进行草业研究的天然大实验室。”任继周谈及当时献身草业的决定,仍然激情满怀。他说:“我是先立志,而后立业。”“我欣赏草原本身的美。”任继周认为自己选择草业研究,一方面与导师的培养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与专业实现了融合。
任继周最初参加了西北军政委员会组织的草原调查队,1950年整整花了一年时间,走遍甘肃省的草原,对全省草原进行了初步考察。1951年又在导师王栋教授率领下,对河西走廊被称为“丝路绿宝石”的大马营、皇城滩草原进行专业调研,并于1954年出版由他执笔、王栋教授审校、盛彤笙作序的中国第一部草原调查专著——《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这两年的草原工作经历,让任继周对甘肃草原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今后提出草原类型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投身草业科研
在甘肃开展草原研究的最初几年,任继周的足迹遍及西北数省区。任继周从宏观的草原分类到不同类型草地的改良利用,从草原生产能力的评定指标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从关注传统的草原生产问题到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讲求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引领着中国现代草业科学发展之路。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任继周认为我国草原急剧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态系统的缺失,针对我国传统农业以单一种植业为主的病态格局,致力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生产力、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的研究。这一设想得到当时农业部和甘肃省的支持,以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为依托,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建设”、“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综合技术开发研究”、中澳合作项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与发展项目”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任继周带领学术集体在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内海滩涂地区开展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在上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1995年任继周主编出版了《草地农业生态学》,1998年出版了《草业科学研究方法》和《河西走廊盐渍地的生物改良与优化模式》等著作。
2008年,任继周主编的《草业大辞典》出版。这本得到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支持和全国各个院校和研究单位通力合作完成的大型专业工具书,被认为是我国草业科学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3 推动草业学科教育发展
任继周自1950年执教以来,始终未脱离草业科学的教学工作,尽心尽责培育新人,桃李满天下。1977年11月,“文革”结束后不久,我国高等教育拨乱反正,与国际接轨。农业部委托任继周主办草原科学高级教习办,系统介绍国际草原科学发展状况。与此同时,国家要求各专业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编写出版高水平的全国通用教材。根据农业部的指示,任继周主持在甘肃农业大学召开了全国草原专业教材会议。会议以他的教学思想为基础,集思广益,通过了以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草原保护学、牧草栽培学、牧草育种学等专业课为核心的草原专业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草原专业统一教学计划,它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高等草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与保证培养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
1983年与1991年任继周受农业部委托,两次牵头召开会议,分别制订了《攻读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攻读草原科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并被农业部批准和颁发各高校施行。此外,任继周还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畜牧专业和草原专业(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4门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和草地农业生态学。任继周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始终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积极开展学科和基地建设,为推动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了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早日为人们接受并运用,年近花甲的任继周决心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所。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在农业部、甘肃省的支持下,1981年成立了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
2002年,在任继周的推动下,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并在保持原有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成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中首家草业学院。创办学术期刊,利用学术期刊推动学科的发展,培养年轻人才,是任继周学科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81~1990年的10年中,任继周先后创办了系列草业科学学术刊物,包括介绍国外资料的《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现改名为《草原与草坪》),专业中级刊物《草业科学》,专业高级刊物《草业学报》。至今它们的影响因子都名列前茅。这为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教学、科研和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在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任继周提出了“效率效益,开放开拓”的理念。他要求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生产中体现科研的价值,切实为西部农牧民服务。
任继周 - 成就
任继周院士他的主要科技成就与贡献如下: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国主要的牧业省(区),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公认的两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高山草原定位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该理论与技术体系现普遍应用于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约1/3的青、藏、川、甘等高寒牧区。研究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Animal Product Unit,简称APU),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APU已被中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采用,被国际权威机构用来评价世界不同地区草原生产力(见《World Resource》,1987)。研究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已为中国牧区广泛采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
研究提出了草地农业系统包括前植物生产层(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草坪绿地、风景旅游等),植物生产层(牧草及草产品)、动物生产层(动物及其产品)及外生物生产层(加工、流通等)等4个层次。这一理论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对传统的草原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概念的更新和发展,草地农业理论已为中国政府部门及学术界普遍接受,并在南方草地,黄土高原和内陆盐渍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提出了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的理论。在中国草业学术界,开系统科学理论与草业科学理论相结合的先河。提出草地农业中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相悖是中国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耦合和草地农业系统外延与种植业、林业等系统的耦合是遏制草地退化,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一理论甘肃河西走廊山地州荒漠系统中成功地得以应用。
在中国最早开展了草坪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的建植与管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建植、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已为生产实践普遍采用。先后创办并主编了《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草业科学》、《草业学报》,后两种已被国家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并被CABI做为其文摘基本刊物。创建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的"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等4门课程,并先后主编出版了同名统编教材。自50年代中期便开始培养草原科学研究生,创建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中国唯一的草原生态研究所。
任继周院士共主编出版了大学统编教材4本,工具书4部,专著10本,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一项。1991年被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新西兰梅西大学1988年出资设立了任继周教授奖学金(Professor Ren Jizhou Scholarship),专门用以资助中新两国农业学者、学生的交流。
其开创研究成果主要是:
1 创立了草原—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可用于全世界草原的统一分类,是世界六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
2 提出了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率及解决中国北方牧区家畜“春乏”的理论与技术——草原季节畜牧业,这一理论已在中国五大牧区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
3 建立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简称APU。
4 提出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根据理论计算,可提高生产能力28倍以上。
5 建立了中国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技术体系。
任继周 - 参考资料
[1] 兰州大学 http://cyzdsys.lzu.edu.cn/Backbone/list.asp?SelectID=28&Class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