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美 - 个人概述
章士美,1922年9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农村。其父从事蚕桑技术工作。章士美自小喜爱读书,成绩优异。194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正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1944年毕业,同年应聘浙江台州农校任教,后转至浙江宁海农校任校长。1946年以来,他一直在大学从事昆虫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章士美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江西省农学会副会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西省昆虫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西动物志编委会主任等。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候补委员,省科委副主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第三至第七届代表,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顾问,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和江西省昆虫学会理事长等。
1987年10月,章士美出席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植保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中国水稻害虫的分布区系和发生动态研究》的论文。
由于章士美对农业科学和教育的贡献,被评为1951年江西省首届甲等劳模,授予1985年江西省直属单位优秀党员、1986年国家教委全国优秀人民教师称号。1989年再次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1992年评为江西省九大科技精英之一。
章士美 - 工作简历
1944-1945年 浙江台州农校任教。
1945-1946年 浙江宁海农校任校长。
1946-1949年 中正大学农学院助教。
1949-1952年 南昌大学农学院讲师。
1952-1968年 江西农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
1968-1971年 下放奉新县。
1972-1980年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副校长兼江西省科委副主任。
1980至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1981-1990年兼校顾问。
章士美 - 学术贡献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生产服务
章士美一贯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为生产服务。早在大学求学时代,他就跑遍了江西省泰和、遂川两县的山区,写出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江西之雷公藤》,并在颇有影响的国内刊物《科学》31卷第9期(1949)上发表。该文开拓了就地取材,用土生的植物原料炼制杀虫药的新路子,引起该校农学院长杨惟义的重视,并聘请他为学生助教。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昌郊区农作物,特别是蔬菜蚜虫成灾,市人民政府要章士美研究治蚜办法。他因陋就简,仅用一星期时间就研制了粉糊乳剂,有效地歼灭了蚜害。第二年,又用这种方法防治棉蚜和棉红蜘蛛,也收到较好效果,得到了邵式平省长和农业厅领导的重视与赞扬。后来此法在江西、陕西各棉区广泛应用。该农药在1952年的“江西省首届物产展览会”上,评得“超等奖”;他获得甲等劳模的光荣称号,出席了第一次江西省英模大会,获得了一面“为庄稼除害”的锦旗。
50年代,章士美从事松毛虫和稻螟的研究,写出了《莲塘松毛虫考察》和《江西二化螟初步考察》等论文。他在杨惟义“三耕治螟”的创导下,提出了《冬季田间处理与螟害防治》的措施,用及时春耕灌水来代替红花绿肥田中的普遍拔除禾蔸,此法深受群众欢迎。
60年代,章士美在前江西昆虫局、江西农学院杨惟义、忻介六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文献,长期坚持捉虫、养虫,一点一滴地积累资料,整理出卡片2万多张,建立了2000多种昆虫的“档案”。
“文化大革命”下放奉新县期间,章士美总结群众经验,用造纸废液、茶枯、烟稿秆滤液,成功制成了混合土农药“705”、“707”,在70年代前中期化学农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防治农林害虫起到了良好作用。他研制的土农药引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重视,当时的院党委书记苏格曼亲自带领调查组前往奉新现场了解情况,返京后在向国务院汇报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参加,并明确指示:要通过有关会议宣传推广(据《中国农业科学》1991年第1期93页“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此项工作1978年荣获江西省科技大会奖,并经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广西柳州专门召开会议,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
80年代,章士美着力于江西经济昆虫的研究。他把几十年积累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撰写成江西主要农林昆虫名录、发生动态、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经验四个专辑。专辑被省内各地、县植保植检单位,作为业务工作的主要参考用书,并于1991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在蝽科昆虫分类上的贡献
70年代,章士美在杨惟义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研究蝽科昆虫的分类,陆续发表20多个新种。由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第31册、第50册(上、下集),1985、1995年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另有江西半翅目的研究,着重于种类、分布及经济种生物学特性。该研究成果1984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章士美 - 个人影响
章士美中国昆虫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从50年代起,章士美就开始注意农业昆虫的地理分布问题。1965年,他在《昆虫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从某些农业昆虫的分布来讨论古北、东洋两界在我国秦岭以东的分界线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得到中国昆虫界多数人士的赞同。近10余年,他继续致力这项研究。
1980年,章士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植保总站之托,进行农业昆虫分布的专题研究。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花甲之年的章士美,惜时如金,忘我工作,把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都列入工作日程表。为了科学考察,他每年都要收集鉴定昆虫标本和资料。从满洲里、海拉尔,到西沙永兴岛;从渤海、黄海之滨,到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除台湾省外,全国所有省、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章士美被聘为西藏农业病虫普查队顾问,与西藏植保技术干部共同采集了不少昆虫标本,并解决了一些植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西藏人民对他进藏考察,曾向他敬献了3次哈达。他将西藏农虫普查采集到的标本,联系国内昆虫分类专家82人,主编出版了《西藏农业病虫及杂草》专著两个分册,内列昆虫2165种,含新种220种。这项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根据大量的昆虫资料,章士美将每种主要农林昆虫的分布,都在一帧帧的地图上绘制出来。目前,他已绘制4000多幅昆虫分布图,发表论文20余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农业昆虫地理分布的结构和规律。这项工作对制订害虫防治和植物检疫方案有重大意义。他提出的以淮河为东洋、古北区系在中国东部的分界线问题,已被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编委会所采纳。昆虫界认为他是中国昆虫地理学的奠基人。这项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章士美 - 个人荣誉
由于章士美对农业科学和教育的贡献,被评为1951年江西省首届甲等劳模,授予1985年江西省直属单位优秀党员、1986年国家教委全国优秀人民教师称号。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再次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 1992年评为江西省九大科技精英之一。
研制的粉糊乳剂,在1952年的“江西省首届物产展览会”上,评得“超等奖”;他获得甲等劳模的光荣称号,出席了第一次江西省英模大会,获得了一面“为庄稼除害”的锦旗。
用造纸废液、茶枯、烟稿秆滤液,成功制成了混合土农药“705”、“707”,在1978年荣获江西省科技大会奖,并经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广西柳州专门召开会议,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
江西主要农林昆虫名录、发生动态、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经验四个专辑于1991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章士美 - 主要论著
1、章士美:《庐山草食亚目甲虫学名之鉴定》,《中华昆虫学会通讯》,1948,2(4):48~49
2、章士美:《江西之雷公藤》,《科学》,1949,31(9):273~276
3、章士美:《治蚜新法·粉糊乳剂》,《科学》,1950,32(9):279~280
4、章士美:《油桐介壳虫之研究》,《科学》,1950,32(10):299~306
5、章士美,汪广:《冬季田间处理与害虫防治》,《农业学报》,1952,3(2):148~155
6、章士美,汪广,胡源湘,楼翰宪:《江西二化螟的初步考察》,《昆虫学报》,1954,4(1):11~22
7、章士美,张斌,胡源湘等:《越冬螟虫的研究》,《农业学报》,1955,6(1):61~68
8、章士美,汪广,林慧琼,赵泳祥:《井冈山农业害虫垂直分布的考察》,《昆虫学报》,1963,12(4):515~518
章士美 - 人物评价
在教学上,章士美强调一个“严”字。他首先对自己严,无论上什么课,事先都要认真准备编写的教材;对学生的作业总是认真审阅,及时批改,还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1953年由江西省教育厅安排,进行了一次全省性专业课公开教学示范,章士美受到好评。他对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不但百问不厌,还为他们确定研究方向、精心修改论文。他对学生也要求甚严,经常勉励他们切忌“志大才疏”,一定要常年累月,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地勤学苦干,把自己锻炼成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承担为研究生开设昆虫分类课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事先安排好进度和各阶段要求,指定参考书和提供必要的昆虫标本,提纲挈领地讲解,再由学生(根据参考资料和实物标本)自己查对,掌握要点。他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在教材编写方面,章士美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将本地区一些主要农业害虫,通过饲养、观察,充实到教材中去,还将各刊物上发表的主要农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综合防治资料,做成卡片,丰富教材内容。近年来,每年省内外请他审阅的论文和鉴定的标本有数百件,专程来访求教的人也不少,他总是热情接待相助。
章士美在中国昆虫事业上兢兢业业耕耘了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他没有一刻清闲,现在正在构思《昆虫系统生物学》这门分支学科的建立。他就是这样不知疲倦、不遗余力地勤奋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