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历
1989年当选为吉林省六届政协委员和经济科技委员;
1990年作为吉林省工会代表参加了“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3年当选吉林省八届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
荣誉称号
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同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授予“振兴吉林特等功臣”称号,1990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吉林省英才奖章。
张树臣教授主持或参与国家、部、省级研究项目35项,投产新药28种,创产值超4亿元,利税达1亿元。获科技成果奖国家级三项、部级五项(一等1项、二~三等各2项)、省级五项(特等2项)。产品进入五大洲,获国际发明金牌7枚,曾获比利时国际发明最高奖、全美发明家年会最高特别奖、中国东北地区十佳发明人首位。其主要获奖成果有:
1、宽叶杜香防治慢性气管炎的研究全国科技大会奖(1980)第一主持人
2、长白山红参加工工艺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82)第二主持人
3、抗衰老药“人参果皂甙”的研究卫生部甲级成果奖(1982)第一主持人
4、“新开河红参”质量评价与标准省科技成果特等奖(1984)第二主持人
5、人参果冲剂研制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二主持人
6、“人参生命源”抗衰老作用,1990年鉴定国际先进水平获5项国际发明奖第一主持
7、生命源人参烟,1993年鉴定国内领先水平第一主持
人物贡献
张树臣教授是国际人参界公认的知名专家,美国、日本、韩国、比利时等 西欧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科技新闻界均对其科研成就有过介绍报道。他于1961年率先提出并证实了人参地上部分的药用价值,结束了人参茎叶花果被废弃的历史,为我国开发利用人参地上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1963年首先在学术界提出人参对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兴奋作用,并证实其作用部位在脑垂体以上,论文后被收入北京大学教科书。1986年应用同位素掺入法研究分析人参皂甙单体Rb1对小鼠骨髓细胞DNA、RNA合成的影响,首次提出:人参皂甙的生物活性和应用剂量有密切的量效关系,以充分的实验数据解决了国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争议,为祖国医学记载的有关人参用量相异的理论,从分子药理学水平上提出了科学依据。1986年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在动物脑干部位找到了人参皂甙单体的存在,否定了某些外国学者认为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间接影响的结论;为祖国医学认为人参能“安精神、定魂魄”提出论据。张树臣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人参的“益智”、“开心”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人参对“记忆”、“学习”功能的良好作用,并解释了这一作用的机理。他利用现代生物学方法,阐明了我国古代医学关于“红参与白参在药性、功能”的差异机理,证实红参与白参药效不尽一致的道理。1988年他首篇报道了中国人参与西洋人参的生物活性区别,并进而证实国产西洋参与进口西洋参生物效价相一致,结束了我国大量进口西洋参的历史。1982-1984年,他遵照中药炮制理论,开始创制我国人参加工的新商品人参—“新开河红参”和“长白山红参”,在我国首次提出人参精加工的理论与技术,提高了中国人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0年,他在西欧系统地宣讲中国人参的作用与功效,使“中国人参”一词作为专有词汇开始进入西欧有关国家字典。1989年利用化学转化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将人参抗癌有效成分人参皂甙Rh2的含量提高数百倍,并证实了其抗癌活性与作用机理,使原来的希望变为可能,并在此基础上创制新的药物“人参生命源”。他对人参的化学、加工、产品工艺等有许多新的创造,如改造吉林红参加工方法创制高档红参、生命源人参烟、保鲜人参等。他还对长白山民间应用的多种药用植物展开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如防治慢性气管炎的宽叶杜香、治疗关节炎的刺人参等,通过实验证明其疗效,为发展祖国医药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