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科技 - 沙踪
沙踪
沙踪,电波传播技术专家,中国电波传播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对流层散射传播研究的创始人。第一个得出中国计算对流层散射传播损耗的公式,坚持电波传播研究与电子系统工程相结合,主持多项电子系统工程,取得多项开创性的应用成果,对中国电波传播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沙踪-履历

1926年8月15日 生于湖南省汝城县土桥康家村。

1946-1949年 在国立 武汉大学物理系学习。

1949-1950年 任 中央军委张家口工程学校学员、教员。

1950-1956年 任中央军委通信部本部参谋。

1956-1957年 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程组长。

沙踪

1958-1960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程组长。

1960-1961年 任总参通信部通信技术研究所(3279部队)工程组长。

1962-1965年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9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965-1975年 任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2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75-1978年 任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科技处负责人。

1978-1979年 任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总工程师。

1979-1982年 任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2-1984年 任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4-1985年 任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高级技术顾问。

1985-1996年 任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

1996-2002年 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沙踪-生平

大学前

沙踪,原名康安若,1926年8月15日出生在 湖南省汝城县。1940年2月进入湖南省郴郡联立初级中学读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从郴州县城迁移到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他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初中学业。1943年9月进入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就读一年半之后,遭逢日军进攻粤汉铁路,学校被冲散,因而不能继续在这个学校上学。1945年2月,插班进入湖南私立平智中学高中三年级一学期班就读,一年内,突击学完了高中数理化课程。1946年10月,考入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他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

工作早期

1949年5月武汉解放,沙踪参加了 武汉市职工会文工团工作,3个月后进入设在张家口的中央军委工程学校学习。经过半年左右的政治学习,分配在学校任数学教员。1950年8月从张家口调入北京,进入中央军委通信部工作,任参谋。

开始研究电波

1956年4月,沙踪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科学研究院,从事电波传播的研究。他负责的第一个课题,是国际上新出现的对流层散射传播的研究,并任该课题组组长。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很快就掌握了电波传播和对流层散射传播有关的理论和技术。1956年10月,他制定出一个具有创见性的“多距离”、“多频率”测试方案,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利用已有的通信和雷达设备,于1957年5月7日,在华北一条电路上,第一次接收到了极其微弱的对流层散射信号,这是中国首次接收到的对流层散射信号,从而翻开了中国电波传播研究历史新的一页。

1958年底,电子科学研究院成建制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成五院二分院。沙踪仍然负责对流层散射传播的研究。同时,他还开展了流星余迹散射传播和对流层折射修正两个课题的研究。1960年5月,总参通信部电子技术研究所(3279部队)成立,沙踪所领导的研究组调入这个研究所。研究组发展到40多人,开展多项课题研究。计有海上反常信号特性的研究、高山建站对流层散射传播的研究、坑道通信中电波传播的研究等。

1961年底,国防部第十研究院成立,沙踪所在的 研究所划归第十研究院,成为该院的第19研究所,并迁往石家庄。沙踪的研究组升格为第19研究所第7研究室。沙踪任研究室技术副主任,负责研究室的科学研究工作。沙踪在继续开展对流层散射传播试验的同时,完成了近3年左右的测试资料分析,写出测试结果分析报告数篇。其中一篇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报告《对流层散射传播散射损耗中值的计算》,在1963年全国第一次电波传播学术讨论会上发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散射传播损耗计算公式。与此同时,他还领导开展了高空核爆炸对通信影响的研究,潜艇快速短波通信中电波传播的研究。

突出贡献

1965年5月,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22研究所(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在河南新乡市成立,沙踪所在的第19所第7研究室划归22研究所。沙踪任该研究室主任。以后他先后担任过22所的第二研究室主任、科技处负责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总工程师、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所长兼总工程师、所高级技术顾问等职务。这期间,他主持了配合中国战略导弹研制的154工程的研制,任该系统的副总设计师,负责电波传播误差的修正;主持了短波超视距雷达试验雷达、战略导弹海上实弹试射靶场通信保障任务(718工程)、石油测井电子设备、北京防洪自动化系统、核爆炸电磁辐射特性等10多项研究任务。1978年,沙踪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在会上他主持的对流层大气折射研究、对流层散射传播研究、718工程短波电波传播等3项成果获奖。他本人获先进科技工作者奖。

沙踪于1956年10月被评为八级助理研究员;1962年被国防部第十研究院任命为工程师,1963年晋升为七级工程师,1981年7月晋升为 高级工程师,1987年9月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10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荣誉

1985年参加IEEE(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成为高级会员,1996年被授予Fellow称号。1992年10月被IEE(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授予Fellow称号和英国注册工程师。2000年1月被IEEE授予第三个千年奖章(IEEE Third Millennium Medal)。

沙踪热心于学会工作和社会工作,先后担任河南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新乡市电子学会理事长,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电波传播专业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电子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委员、电子工业部成果评定委员会委员、四机部第十研究院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报》、《第十研究院学报》、《空间科学学报》编委;《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中国电子学会授予会士称号。1992年受聘为 山西大学兼职教授。

退休后

1985年7月,沙踪从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改任所的高级技术顾问;应电子工业部领导的要求,到中国电子学会任副秘书长,负责IEEE北京分会的组建工作和中国电子学会的国内外学术活动。在他工作期间,IEEE在中国的会员,从初期的几十名,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名;组织召开国际会议近百次。1996 年,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02 年被中国电子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50年来,中国在电波传播研究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

沙踪-累累硕果

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电波传播测量

电波传播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以实验资料为基础的学科。在现场获取实验资料,是开展传播研究的重要工作内容。电波传播实验可以分为传播媒质特性测量和传播电路特性的测量这两大类。电波传播媒质种类繁多,其中主要的是电离层和对流层。

中国 电离层观测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但是全国电离层观测网的组建,则是始于1956年。按每纬度5度、经度每10度左右的间隔,建立了均匀覆盖全国领土的观测网络。南北线有满洲里、长春、北京、 武汉、 广州、 海南岛等台站。东西向则有上海、武汉、兰州、乌鲁木齐等站。以后又补充了海拔最高的拉萨站。还在 南极和 北极建立了几个观测站。电离层的变化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具有11年周期变化的特点。我们历史最悠久的几个台站,已经积累了6个以上太阳黑子周期的资料,学术价值异常珍贵。数据读取、传送、分析技术逐渐改进,目前达到现代化水平,是世界上最完备的电离层观测网。

在一个新的频段,新的系统正式研制整机之前,都要首先开展电波传播试验。实际上电波传播研究是整机的探路者和开路先锋。50多年来,我们开展了对流层散射传播、电离层散射传播、流星余迹散射传播、坑道通信、大气波导传播通信、矿井通信、海上波导传播、长波和超长波传播试验、毫米波传播、丛林中通信、高空核爆炸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海杂波特性测量等众多的现场测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为方案论证、总体设计、误差修正、传播模型化提供了资料。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水平最先进的应该算多维对流层散射观测系列。

其他的巨型测试系统还很多,如返回散射测试网、电离层闪烁测试网、雨衰减测试等。

电磁环境预报

地球受太阳的控制,太阳的爆发、 辐射、波动,8分钟就会影响到地球。地球上的各种灾害事件,都和太阳的爆发情况有关。电离层深受太阳的影响,电离层产生变化就会影响通信(特别是短波通信)、电力传输、列车运行等各个方面,对军事、经济产生影响。提前地发布这种预报,包括短波通信频率预报(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期预)、电离层骚扰预报等,及时地预报这些灾害事件,对国家非常重要。电波传研究所已经预报了40多年,预报准确度也逐年提高。

电子测量系统提供传播误差修正

所有经过大气层传播的电子系统,都要受大气层的影响,产生幅度、速度、相位、极化、多普勒频率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随机的,都会引起传播误差,影响系统测量经度,所以都需要修正传播误差。各种雷达系统、高速飞行体定位测速系统、导航系统、GPS系统都需要这种修正。中国的修正技术水平,品种齐全,精度较高,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提供各种传播信道模型

各频段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信号衰减计算,是研究 频谱管理、设计通信网络所必需的资料。中国电波传播界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对流层散射电路损耗计算公式,提供给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开始和美国提供的公式并列,被推荐给全世界各国采用。经过几年的试用,中国的公式以精度高、使用方便,最终盖过美国公式,成为唯一的推荐公式。

以后,中国又向ITU-R提供了几十个讯道模型的建议文稿,多数都被该委员会采用。近年来,城市移动通信网的建设蓬勃兴起,电波传播界适时地提供了城市传播的预报模型,为中国大规模铺设移动通信网做出了贡献。

研究各种自然和人工产生的杂波特性

存在杂波和各种无用信号,是系统设计必须面对的难题。研究杂波的水平、特别是其统计规律,是电波传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杂波的变化规律,设法从杂波中提取有用信号,提供海杂波、地杂波、地反射特性和模型,提取信号,目标成像,遥感信号解读、雷达目标特性提取和识别;利用地波和天波超视距雷达,监视海域的海情、船只情况监控。电波传播已经和这些兄弟学科发展出来新的交叉学科。

发展了先进的计算机算法

先进 计算机出现以后,极大地改变了 电磁波研究的面貌。计算电磁学日新月异,中国的学者及时跟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某些算法,达到了世界的水平。

短短的50年,中间还有过各种各样的干扰,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这应该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各级领导的不懈努力。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亲身参与了其事,深知其中的困难和崎岖,国家为之付出了多么大的人力和物力,这是伟大中华民族的骄傲。

成绩终究只能说明过去。中国的科学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是以跟踪型、模仿型为主,开创性的成果不多。经过几十年的追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始终还落后一定的差距。继续采用现行的追赶政策,某些得到重点支持的学科,可能追赶到落后1-2年,或者3年的程度。其他更多的学科,可能会比较长时间地保持10年左右的差距。假如想在某些学科“赶上或超过”,引领世界科学发展方向,那就需要在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等方面做出重大改革才行。

沙踪-主要论著

1 沙踪.微波前向散射传播理论中的等效散射角.电子学研究,1957(1)

2 沙踪.超短波微波对流层散射传播.电子学研究1958(2)

3 沙踪.微波超短波对流层散射通信.电信科学,1960(1)

4 沙踪.对流层散射传播.总参通信部西安现场会议,1958

5 沙踪.对流层散射传播测试结果研究报告.22所技术档案,1960

6 沙踪.对流层散射传播测试结果研究报告.国防电子学成都会议,1960

更新日期:2024-11-2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