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孔湘 - 生平简介
林孔湘,1910年5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先后到福州格致中学和厦门集美中学就读,他只用4年时间读完全部6年中学课程。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回乡执教。1929年考入福建协和大学,1934年毕业,即回闽侯县乡村师范中学教书。1936年获公费出国留学,先到美国亚力根尼学院学习,一年后转入康奈尔大学,受业于世界著名植物病理学家H.H.怀梭(Whetzel)教授,主读植物病理学,副修植物生理学。1941年春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即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任副研究员。由于祖国多难,海外游子报国心切,遂于同年9月辞职回国,受聘于广东岭南大学。1943年先后转于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金陵大学任教,同时还兼任过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岭南大学任教,1947年岭南大学建立植物病理研究室,他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院系调整,林孔湘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兼植物保护系主任,直至1985年6月6日病逝。
林孔湘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广东省委委员、省委顾问,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和广东分会理事长。全国柑桔黄龙病和其他病毒病害防治研究协作组顾问,广东省柑桔黄龙病研究小组组长等职。
林孔湘 - 个人简历
1910年5月12日 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
1925年-1927年 在厦门集美高级中学毕业。
1927年-1929年 回闽侯县教书。
1929年-1934年 在福建协和大学毕业。
1934年-1936年 在闽侯县乡村师范中学教书。
1936年-1937年 在美国亚力根尼学院研究生。
1937年-1941年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
1941年-1943年 任岭南大学副教授、教授。
1943年-1945年 任四川大学教授,曾兼任私立金陵大学教授。后任云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5年-1952年 任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植物病理学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教授(兼任);广东省农林厅农林设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农林厅病虫害防治站副站长。
1952年-1985年 任华南农学院(后改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1985年6月6日 病逝。
林孔湘 - 成就贡献
一、首次证明柑桔黄龙病病原为病毒
柑桔黄龙病是中国华南地区毁灭性病害。仅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区)到80年代已损失柑桔树1000万株以上。该病在江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浙江等地也有发生。据了解,柑桔黄龙病在中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是1919年莱金(Reinking)的报道。1930年以后在广东开始迅速蔓延,随后便有许多人开始对它进行研究,但对其发病原因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水害,也有的认为是栽培失当,或镰刀菌、线虫等侵害所致。虽然也有人提到可能是病毒侵染,但未能提出证据。其分歧点集中在此病是传染性还是非传染性上,因此在防治上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严重地影响了柑桔业的发展。
林孔湘从1941年开始,数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柑桔黄龙病的研究。1941年12月他乘木炭公共汽车从粤北坪石出发,途经粤、闽、赣三省20多个县,历时2个月,行程2600公里,进行柑桔病害调查。他首次在福建几个果园发现柑桔枯黄病(后来称黄龙病)。由于抗日战争,柑桔产区均已沦陷,研究工作无法开展。直到1947年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他前后无数次深入江西赣州、南丰,福建龙溪、福州,四川赵家镇、成都,台湾新竹、员林,广东潮汕地区、新会、化县,广西南宁、柳州等地调查黄龙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积累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他进行了水害(田间、铁桶)等多项试验,还进行了线虫、镰刀菌、病毒接种和带病苗木传病、蔓延试验。通过大量试验结果,排除了水害、栽培失当的原因,也排除线虫、镰刀菌侵染的原因,证明病毒是黄龙病的病原。1951年-1953年林孔湘连续三年,每年都用蕉柑、椪两个品种接种病毒,接种树共计292株,对照树501株,接种树发病率为64%,对照仅为1.6%。苗木带病和蔓延的试验结果:少数先发病,继而逐渐蔓延,后来则迅速发展,这完全符合侵染性病害的蔓延规律。这项成果1956年为农业部组织的考察团认可,其后又为许多柑桔工作者重复试验所证实。1990年联合国粮农组东南亚防治柑桔黄龙病地区性协调员B.奥尔贝(Aubert)教授建议,将林孔湘1956年发表的“柑桔黄梢(黄龙)病研究Ⅰ.病情调查”、“柑桔黄梢(黄龙)病研究Ⅱ.关于病原的探讨”两篇突破性论文译为英文向世界发表。随着科学的发展,诚然现在已知黄龙病病原体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病毒(Virus),而属于薄壁菌型细菌(Gracilicutelike Bacterium);但这并没有影响林孔湘的结论。
二、首创繁殖材料热处理方法
林孔湘证明了病毒为柑桔黄龙病病原,为防治该病提供了科学的根据。1956年他率先提出了完整的五项防治措施,即实行严格检疫、培育无病苗、早挖除病株、加强防虫和加强栽培管理。其后,为了更好地保证无病苗木的培育,他又率领助手进行繁殖材料消毒的热处理试验,于1964年-1965年发表了试验结果:用49℃的蒸汽处理带病毒的芽条和苗木或幼树50分钟,以及用56℃热水浸柑桔类种子60分钟,均可有效地消灭组织内的病毒。这些热处理消毒方法,后来被美国植物病理学界誉为柑桔病毒学上的一个创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C.N.罗斯泰彻尔(Roistacher)1972年发表的柑桔芽条的消毒方法,就是采用林孔湘的方法。1982年这位美国柑桔病毒专家到华讲学时,专程到广州拜访了林孔湘,当面说:“我看到你那篇柑桔接穗热处理的文章,受到极大鼓舞,因为那时我们使用过的种种热处理方法都失败了,佛罗里达州的一些病毒学工作者也同样遭到失败,并断言用热处理方法消毒是不可能的。看到你的文章英文摘要,我顿时感到又有了希望。后来按你的方法试验,果然获得了成功。现在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还通过法律,规定柑桔苗木没有使用这种消毒方法处理的不准出售。”实际上60年代中期,林孔湘发表的论文,已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1966年国际柑桔病毒学会第四届会议曾来函邀请他参加会议。
三、推行柑桔无病虫栽培技术
近代国际上推行柑桔无病化与良种化结合,实行采穗母本的登记注册制度。这一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十分繁琐。林孔湘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于1975年发表了“根除黄龙病及其它柑桔危险性病虫的途径和方法”。后简称“柑桔无病虫栽培”。这项技术措施是以“隔离、消毒、防疫”为核心,把无病化与良种化结合在一起,来促进柑桔生产。其内容包括无病良种苗木的培育、新区果园的开辟定植和老病区果园的更新改造三部分。林孔湘认为“柑桔无病虫栽培”是柑桔病虫害防治上一项革命性措施,是振兴中国柑桔业的必由之路。1976年有关部门按照林孔湘的理论和整套技术,培育出第一批无病虫柑桔苗木,经过示范种植,取得了预期结果。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派来亚太地区考察柑桔黄龙病的专家H.D.卡特林(Catling)博士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这项工作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四、 为人坦诚,坚持科学真理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掺入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他的科研道路变得严峻而崎岖。关于黄龙病就经历三次大的争论。第一次是始于1952年对于病原和防治立足点的不同看法,有一批年青的从事柑桔栽培的园艺工作者,他们认为黄龙病是栽培技术不当所造成的,只要搞好栽培问题就可以解决。林孔湘据理力争,就被看做是打击新生力量。尤有甚者,当时来了一位苏联植物生理学家,到中国后只跑了几个地方,看了几个柑桔园,就断言黄龙病是水害造成的。在当时环境下,苏联专家具有权威性,但林孔湘坚持己见,毫不退让。因此,他又被看为“狂妄自大”。第二次争论则是与从事柑桔生产实际工作的人,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就可以治好黄龙病。林孔湘同样据理辩驳。这一次他又被认为是打击土专家。第三次是植物病理学界的辩论,他们认为,“黄龙病是国外的伫立刹(Tristeza)病,并认为伫立刹病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同时推断黄龙病在中国各柑桔产区也一定普遍,其危害程度取决于生态环境因素,因而检疫是不必要的”。还有人认为,“传播媒介是蚜虫”,等等。林孔湘根据大量调查资料和所做过的试验,明确指出黄龙病毒侵染力非常强,柑桔树发病与否和环境营养条件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是否带毒;并指出黄龙病和伫立刹病根本不同,传播媒介不是蚜虫而是木虱。在三次辩论中,当然林孔湘都是正确的;但林孔湘坚持真理的精神更值得后人学习!
林孔湘在40多年的教学中,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并作专题报告、实验等教学环节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不在于他能记得多少东西,而在于他有异常的思考分析能力。
林孔湘一生奉献给了柑桔黄龙病研究事业。1972年他患了癌症,在动了两次大手术,把整个胃被切除的情况下,为了防除柑桔黄龙病,他靠着用肠做的假胃,带着极度虚弱的身体,还奔走于粤、桂、闽三省区柑桔产地。1983年他还预立遗嘱,抱病赶到广西推广“无病虫栽培”技术。1984年5月,即林孔湘逝世的前一年,他还带病主持了有几个省(区)人员参加的“无病虫栽培”训练班。1985年6月5日临终时,还留下遗嘱,把骨灰葬在福建闽侯县他家乡的一个无病虫果园旁,继续守护果林,以示其生前不根除黄龙病,死不瞑目的坚强意志和精神。
林孔湘 - 主要论著
1、林孔湘:《闽赣柑桔病虫调查报告》,《岭南大学柑桔研究丛刊》,1944,Ⅰ:1-11.
2、林孔湘:《柑桔黄枯研究简报》,《华南农学院第一次科学讨论会论文汇刊》,1955,1-3.
3、林孔湘:《柑桔黄梢(黄龙)病的诊断和防治》,《华南农学院第二次科学讨论会论文汇刊》,1956,89-92.
4、林孔湘:《柑桔黄梢(黄龙)病研究(Ⅰ)病情调查》,《植物病理学报》,1956,2(2):1-11.
5、林孔湘:《柑桔黄梢(黄龙)病研究(Ⅱ)关于病原的探讨》,《植物病理学报》,1956,2(1):13-42.
6、林孔湘:《柑桔黄龙病问题的十年争论和今后的处理途径》,《南方日报》,1962,3月29-31日.
7、林孔湘:《国外培育无病毒柑桔苗木的经验》,《植物保护》,1963,1(3):124-125.
8、林孔湘等:《柑桔无病虫栽培试验初报》,《植物保护学报》,1982,9(1):1-8.
9、林孔湘:《有病虫的柑桔苗圃和果园及果区的改造》,《柑桔无病虫栽培通讯》,1983(1):16-18.
10、林孔湘等:《柑桔无病虫育苗的种子、接穗及苗木的消毒》,《柑桔无病虫栽培通讯》,1983(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