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年8月10日——1964年10月20日)美国第31任总统(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3日)
出生日期地点:1874年08月10日,爱荷华州
逝世日期地点:1964年10月20日,纽约
身高:180cm
所属政党:共和党
资产来源:采矿业、投资
父亲:杰西·克拉克·胡佛
母亲:荷尔达·兰德尔·明索恩·胡佛
夫人:罗·亨利(1875-1944),于1899年2月10日结婚
阿伦·亨利·胡佛(1907-93)
宗教:(基督教)公谊会(贵格会会员)
教育:毕业于斯坦福大学(1895)
职业:工程师
其他政府位置:商务部长,1921-23(在哈定总统下)
商务部长,1923-28(在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下)
总统年薪:75,000美元/年
人物生平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年08月10日出生于艾奥瓦州的西布兰奇。9岁时成为孤儿,由叔父抚养成人。1895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1896年起以工程师身份从事矿业、铁路、冶金等业务,在世界各地活动并成为矿业界的富豪。曾在中国开滦煤矿任职。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01年的一张清代股票上的亲笔签名在沈阳金融博物馆展出。鲜为人知的是,100多年前,24岁的胡佛曾作为美国“白领”被派往中国河北唐山的煤矿“打工”。
这件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英商开平矿务有限公司(今位于河北省唐山的开滦煤矿)发出的临时股份证明书上,书面标明股金总额为壹佰万英镑,每股为一英镑,而该张股份证明书的面额为五股,编号从5126号到5130号。
位于股票右下角总经理一栏的亲笔签名为——HC.Hoover。
初出茅庐
胡佛在斯坦福大学是优等生,1895年毕业后成为采矿工程师。此后从1895
年到1908年胡佛一直从事于商业。34岁那年,胡佛不仅获得了财富与遍及全球的同行们的尊敬,而且已握有若干矿业公司的股权及主席职位。
1908年,他创办了一个工程咨询公司,在纽约、伦敦、旧金山以及其他地方设办事处。
1909年,胡佛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讲学,主讲工程学。这些讲稿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叫《矿业原理》,同年出版。由于他在采矿业方面的眼力和行政管理的卓越才能,他不仅当工程师、总工程师,而且当股东、经理。在中国、缅甸、朝鲜、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处独立开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胡佛的工程师生涯中断了。为了援助那些身无分文、而被困于欧洲的美国人,从1914-1915年,胡佛在伦敦担任美国救济委员会主席。这个委员会共帮助12万名贫困的美侨返回祖国。
此后胡佛又对比利时和法国进行了救济。1919年7月,这项救济工作宣告结束,美国救济委员会的工作,使胡佛成为社会风云人物。它给胡佛带来了巨大的荣誉。由于胡佛在战争与饥饿救济中的杰出领导,美国资产阶级学者称他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胡佛的国际声誉日增,促成了他在美国参战后被召回华盛顿,任命为美国粮食总署署长,授予管理美国粮食的大权。胡佛上任后,大力鼓励粮食生产,并采用自愿的办法,而不是实行定量供应的办法,成功地削减了国内食品的消费量,杜绝浪费,稳定物价,为此他第一次提出了征收超额利润税,作为迫使物价降低的一项措施。并改善分配销售方式,满足了侨民的需要,保证了对协约国的供应。当时各家报纸都把这个署的工作称为“胡佛化”,美国的家庭主妇都知道,所谓“胡佛化的管理”,意味着实施最经济的家庭食品安排。
大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到处缺钱缺粮,饥民充斥城乡。协约国首脑任胡佛为救济与复兴署署长,直接向他们负责,以解决战后的食品短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及战后,在欧洲组织“救济委员会”,并积极参加组织对苏联的武装干涉。1917-1919年任美国粮食总署署长。巴黎和约签订后,官方救济组织停止活动,胡佛又建立自愿组织,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儿童及难民继续施行救济,募集救济费2.5亿美元。胡佛这一段履历,使他作为一个“慈善事业家”而扬名于欧美。但是,胡佛在领导欧洲的救济活动时,充分利用欧洲的饥馑,以粮食为手段,破坏欧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时,大力组织对苏俄的粮食封锁和武装干涉活动,援助外国武装干涉者和苏俄白匪军,其动机可想而知。
从1919年10月到1921年3月,即他入阁前的17个月期间,胡佛是处在极度紧张繁忙之中。据统计,这一时期胡佛写了30篇时政评论在报刊发表,为编辑部写了28篇专文,公开发表了46场演说,主持了15次大型会议。总之,这一时期,胡佛忙得不可开交,也赢得了荣誉,胡佛曾从国内外85所大学里取得了荣誉学位,从国内外一些团体组织获得了468枚奖章、奖品、勋章。胡佛的声望越来越高,报界称他为“美国的一位领袖人物”,关于重操工矿旧业的事被搁置下来了。
1921年3月4日,参议院批准了对胡佛的商务部长任命。胡佛担任此职务长达7年之久,历经两任总统,在柯立芝政府中继续留任,直到1928年当选为总统为止。
1929年至1933年出任总统。总统任内,帮助恢复德国军事工业的实力,纵容日本侵略;在国内推行保护大资本家的“放任政策”,1932年经济大危机时命令武装军警镇压失业工人和失业退伍军人, 造成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星期四血腥大屠杀”。卸任后,一面从事“慈善救济”活动,一面以元老身份参与制订共和党的各项政策,成为共和党保守派的首领,以“孤立主义者”著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反对援助苏联对德国作战。1947年任政府行政部门改组委员会(1947年设立,为直属总统的独立组织,亦称“胡佛委员会”)主席。他还在杜鲁门总统任内担任过饥荒紧急委员会主席。
担任总统
1927年8月2日,柯立芝总统宣布他将不再竞选连任。许多政治人物要胡佛作为总统候选人。1928年6月,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胡佛经第一轮投票就以绝对优势获得提名,参加总统竞选。
在1928年大选中,胡佛仅作了七次演讲,鼓吹个人主义和机会均等,把社会各阶层自愿合作的“美国制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他强调特殊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凭借从大战中牟取的暴利,经济发展较快。这一阶段又是共和党当政,人们很容易把这一阶段的“繁荣”与共和党联系起来。因此,作为共和党候选人的胡佛在竞选中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势如破竹,以很大优势击败民主党的候选人史密斯。投票结果,胡佛以444张对87张选举人票战胜对手而当选。
1929年3月4日是胡佛宣誓就任总统的日子。胡佛成为第一个出生于密西西比河西部地区的总统。胡佛是作为工业效率的代表而当选的,他认为自己具有引导国家走向特殊繁荣的条件。《华尔街日报》在庆祝胡佛就职时说:“政府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与商业打成一片。毫无疑问,胡佛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商业总统,他将是美国第一个商业总统。”由于美国正处于空前的“柯立芝繁荣”,加上共和党人占据着国会的多数,胡佛是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入住白宫的。
在执政初期,胡佛得意忘形地谈论美国的经济制度如何如何“完美无缺”,吹嘘“美国比以往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更接近于最后战胜贫困。”实际上,美国的经济已经危机四伏,快要大难临头了。
家庭情况
家庭背景
1874年8月10日,赫伯特·胡佛生于艾奥瓦州的西布兰奇(West Branch)。他是第一位生于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美国总统,也是到如今唯一一位生于艾奥瓦州的总统。父亲杰西·胡佛(Jesse Hoover)是一位铁匠和农具店店主,系德国-瑞士裔;母亲赫尔达·明索恩(Hulda Minthorn)则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诺里奇,为英格兰-苏格兰裔移民后代。夫妇均为贵格会教徒。
1899年胡佛与斯坦福上学时的女友卢·亨利结婚。二人育有二子:小赫伯特·克拉克(Herbert Clark Jr.,1903–1969)和艾伦·亨利(Allan Henry,1907–1993)。
晚年生活
胡佛虽然再次被共和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并精力充沛地与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展开竞选。结果,罗斯福以选举人472票对59票战胜了胡佛。胡佛下台后,过着隐居生活。
1945年罗斯福去世后,胡佛再度活跃于政界。主要以元老身份参与制定共和党的各项政策,成为共和党保守派的首领,以“孤立主义者”著称。
1955年6月30日,胡佛以80岁高龄正式退休。晚年的胡佛仍然不断地著书立说,频频发表自己对于国际国内问题的观点。
1958年写了《伍德罗·威尔逊的功过》,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一位总统编写的、关于他曾服务过的另一位总统的著作。
1959-1964年完成四卷本的《美国史诗》,这是一部叙述他在国际救济工作中经历的大作。他的著作主要还有:《有关美国道路问题的答辩》(七卷,1938-1955年),《回忆录》(三卷,1951-1952年)。当胡佛庆祝自己84岁生日时,他已打破了约翰·亚当斯所创的记录,成为美国历史上去职后的总统中最有成就的人。
1964年10月20日,刚刚度过90寿辰不久的胡佛在美国纽约去世。
重要著作
《对自由的挑战》(1934年)
《持久和平的问题》(1942年)
《持久和平的基础》
《回忆录》(三卷,1951年至1952)
《美国史诗》(四卷,1959年至1964)
逸闻轶事
经济危机
赫伯特·胡佛,1929年3月4日入主白宫,没过多久便遭遇了历史上空前严重 、深刻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大萧条”。“大萧条”是资本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前,生产的增长和经济的高涨,促成了20年代美国空前活跃的证券市场。1927年以后,伴随着时隐时现的投机狂潮,股市价格失控,终于在1929年夏季飙升至极端不合理的地步。以英格兰银行调高利率为诱因,触发了纽约股市的动荡和最终崩溃。
纽约股市的崩溃引起美国各个经济环节的连锁反应。1929年美国经济进入最为严重的萧条,到1933年达到顶点。期间,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厂停工,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队伍,恐慌席卷全国。为应对通货的紧缩,欧洲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欧洲金融体制崩溃。30年代的大危机,削弱了对于一种自我管理的经济体制——即“资本主义”的信念,加强了政府管理的趋势。
1929年10月24日,以纽约证券市场崩溃为起点,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的严重经济危机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经济,工商业急剧下降,失业人口猛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最低点。10年的“繁荣”溜得无影无踪了。胡佛的声望一落千丈,被人们称为“饥饿总统”。
胡佛政府被迫采取一些反危机措施,但影响不大,接着1931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加深了美国国内的危机。但是,在美国激烈动荡急需一场伟大社会变革运动到来之时,胡佛却老调重弹,很快便失去了大多数美国人的信任。
到1932年大选时,胡佛已越来越不得人心,人们期望着通过大选把政府交给一位新领袖和一个长期在野的政党。而共和党内一时找不出另一个更适合的人选,在这年6月举行的美国代表大会上,只好再提名胡佛为该党总统候选人。
美国当时的现状与胡佛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所描述的景象截然相反!他曾说:“如今,大家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可是不久就被经济危机无情粉碎了。危机期间,他曾设法使赔款和战债延期一年支付,也曾向国会提出挽救危机的纲领,但坚决反对由国家援助失业的群众,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在此情况下,标榜将推行“新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走上政治前台。但是,“胡佛村”、 “胡佛袋”、 “胡佛车”。
胡佛水坝
美国最大的水坝胡佛水坝就是以他来命名的。胡佛水坝位于内华达州及亚利桑那州的西北部交界处,拉斯维加斯东南约40公里。始建于1931年,落成于1936年。1936年水坝落成时,共和党领袖胡佛正在台上,水坝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民主党人对此耿耿于怀,很不服气。一候胡佛下台。他们便把胡佛水坝更名为鲍德水坝,鲍德是附近一个城市的名字。此后共和党人重新得势,鲍德水坝又变成了胡佛水坝。
联合政策
经济危机爆发后,严格信奉自由放任主义原则的胡佛总统在危机形势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试图采取自愿联合政策来挽救危机。
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多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政府可以做出的最佳贡献在于鼓励地方上的相互合作。各级政府——联邦,州、县要加入各社区的救济活动并尽其应尽的本职”。为此,于1931年成立了失业救济局,胡佛任命电话电报公司总经理沃尔特·S.吉福德为局长。胡佛强调应由私人慈善机构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胡佛还批准了摩根支持的所谓“邻居互助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责任来帮助他的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样,摩根就只须帮助住在他的大厦四周的四五十家不幸的人家,而一般每星期只有一两天工作的人也同样有责任去照顾他所住的贫民区中没有收入的人家。”
需要着重指出,胡佛的自愿联合政策是和他坚持反对联邦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联系在一起的。在1930年12月到1931年8月间举行的第七十一届国会中,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自由派人士要求胡佛放弃自愿联合政策,实行联邦直接救济计划,发展马瑟尔肖斯水电枢纽等大规模公共工程。但是胡佛竭力反对,否决了由联邦政府经营这项工程的法案,声称这种工程由政府来经营,是一种退化。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第三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 “联邦政府应该最少最少地介入经济的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
1932年12月6日,胡佛在第四个年度国情咨文中又说:“联邦政府的职能在于维持这样的平衡,而不允许任何的个人或集团享有特权。它只能扮演一个规范性的角色,而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他还宣称:“问题在于究竟是由美国人民。通过自愿的赠予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来保持仁爱和相互的自助的精神呢还是由联邦政府财政部拨款用于同一目的,这是有区别的。”“假如大家开始这种性质的拨款,大家就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
胡佛研究所
1919年,胡佛拿出5万美元,在母校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研究所,最初的目的是收集、研究一战和十月革命的文史资料,如今,胡佛研究所已发展为“有关20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方面变化的国际性资料研究和出版中心”。它以保守著称,被视为“右翼思潮的思想库”。小布什总统的心腹、原国家安全助理、前任国务卿赖斯,曾是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前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曾供职于该所;据统计,布什的防务政策研究小组中有8名成员来自该所,胡佛研究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力可想而知。但由于与布什政府的“亲密接触”,斯坦福大学的一些校园团体多次要求“驱逐”胡佛研究所,取消斯坦福大学每年对其百万美元的资助。不过,斯坦福大学掏的钱在该所的经费中其实只是小头——胡佛研究所每年的预算高达2500万美元,美孚、福特、通用等都是捐助大户。
煤矿打工
2013年11月,一张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亲笔签名的清代股票在沈阳金融博物馆展出。鲜为人知的是,100多年前,24岁的胡佛曾作为美国“白领”被派往中国河北唐山的煤矿“打工”。这件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英商开平矿务有限公司(今位于河北省唐山的开滦煤矿)发出的临时股份证明书上,书面标明股金总额为100万英镑,每股为1英镑,而该张股份证明书的面额为五股,编号从5126号到5130号。
人物评价
胡佛是一位能力一般的总统,在大萧条面前束手无策,一无建树。但是胡佛在此前与此后的成就却更为辉煌。 “除了赫伯特·胡佛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美国人曾听到过更热烈的赞颂或更尖刻的批评。” 赫伯特·胡佛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举办的胡佛生平展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他在1928年以压倒优势当选美国第31任总统,然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位世界闻名的英雄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变成了替罪羊。时到如今日,人们仍不免将胡佛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大萧条联系一起,它让几百万美国人丢了饭碗。”
教材中强调(这也是我国史学界如今基本认可的典型意见),美国总统胡佛一向自以为是地坚持:“美国的基本企业,是立足于健全与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他实行了典型的“自由放任”政策,不但没有提出力挽狂澜的对策,反而坚决地阻止国家提供对付危机的福利补偿。呼吁劳资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于是,当城里的工人因无力付钱而在饥馑中度日时,农民们却因牲畜满栏、谷物满仓而失望。因为他们既无力将它们卖掉,也无力继续对它们进行饲养和保存。
但是,以当代美国经济学派默里·N.罗斯巴德(其代表作是《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中文版)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如对失业人口进行经济补贴,为公共工程融资等)。正是政府的过多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他的新政是罗斯福新政的前导。他强调,“在一个崩溃的时代,仅仅亡羊补牢是不够的;大家必须彻底摆脱政府对经济的规划,使政府完全远离货币供给和经济领域,这样大家才能走进一个以企业为主导,真正自由而无阻碍的市场经济。”
抛开那一段短暂而艰难的白宫岁月,胡佛的一生还是多姿多彩的。正如胡佛总统博物馆所述:“胡佛作为一名采矿工程师享誉世界。全世界都感激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他在第一次世界战期间及战后为被战争蹂躏的欧洲提供了粮食。”
胡佛作为美国近代的一位总统,在美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他著有《对自由的挑战》(1934年)、《持久和平的问题》(1942年)、《持久和平的基础》、《回忆录》(三卷,1951年至1952)和《美国史诗》(四卷,1959年至1964)等书。他还将大量的文物、资料、古玩等捐献给母校,供建立胡佛研究所之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献资料和物品是他在天津生活期间的实物和文件。这里是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亚洲的基地。历经几十年,它在美国国会和政府中拥有大量的会员,在美国主流社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美国参众两院,凡涉及中国的问题,都要来咨询胡佛研究所。
总之,现代史学研究不能够只以经济危机中胡佛的表现来评价胡佛,应该看到胡佛他一生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贡献!
相关内容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1874.8.10—1964.10.12)是美国第31任总统,生于衣阿华州,父亲为铁匠,在胡佛6岁时死去。母亲赫尔达·明索恩则在胡佛9岁时去世。孤儿胡佛和他的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先由叔叔阿伦·胡佛抚养,两年后胡佛住在了舅舅约翰·明索恩家。胡佛毕业于斯坦福大学。1897年,胡佛为一家公司所雇用去了澳大利亚,次年来到中国,在开平煤矿工作。后胡佛自己开了公司,到1914年,他已经拥有了400万美元的财产。他以这些财产为后盾逐步步入政界。1921年任商业部长。1928年接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获胜。胡佛上台后,正赶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坠入深渊,这使他原来的希望依靠美国科学潜力来开辟一个“新时代”的愿望破灭。尽管他进行了不少努力,但危机一天天加重,终无力回天。1932年大选中,他被罗斯福击败。退休后,他著书立说,著作颇丰。
1897年,胡佛与罗·亨利结婚。亨利受过良好的教育,婚后成为胡佛的贤内助。他们有两个儿子。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年8月10日出生于艾奥瓦州的西布兰奇。9岁时成为孤儿,由叔父抚养成人。1891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1896年起以工程师身份从事矿业、铁路、冶金等业务,在世界各地活动并成为矿业界的富豪。产在中国开滦煤矿任职。
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时及战后,在欧洲组织“救济委员会”,并积极参加组织对苏联的武装干涉。1917年至1919年任美国粮食总署署长。1921年至1928年任商务部长。1929年至1933年出任总统。总统任内,帮助恢复德国军事工业的实力,纵容日本侵略;在国内推行保护大资本家的“放任政策”,1932年经济大危机时命令武装军警镇压失业工人和失业退伍军人, 造成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星期四血腥大屠杀”。卸任后,一面从事“慈善救济”活动,一面以元老身份参与制订共和党的各项政策,成为共和党保守派的首领,以“孤立主义者”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反对援助苏联对德国作战。1947年任政府行政部门改组委员会(1947年设立,为直属总统的独立组织,亦称“胡佛委员会”)主席。他还在杜鲁门 总统任内担任过饥荒紧急委员会主席。
著有《对自由的挑战》(1934年)、《持久和平的问题》(1942年)、《持久和平的基础》、《回忆录》(三卷,1951年至1952)和《美国史诗》(四卷,1959年至1964)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