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高清简谱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战争风云 -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1848-1916),德国大将,老毛奇之侄,又称小毛奇。他出生于出生于梅克伦堡。一个典型的普鲁士容克贵族家庭,从小受到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的熏染。小毛奇身材高大魁梧、秃顶,是普法战争中的老将老毛奇的侄儿。此人总是愁眉苦脸、神情忧郁,被人称为“可悲的恺撒”。依靠叔父的庇护,他的军职不断晋升,先是施利芬的助手,而后又成为施利芬的接班人。小毛奇没有施利芬集中全力于一役的胆量,施利芬是“要胆大,要胆大”,他却是“别过于胆大”。他在普法战争中服役于第七集团军。1880年进入总参谋部,1882年担任他叔叔的副官。1902-1904年任第一禁卫师指挥官,1904年任军需总监。在史利芬退役后,德皇威廉二世任命小毛奇为德军总参谋长。他没有遵照史利芬的遗愿,修改了史利芬计划。战争爆发仅几周后,他电告威廉二世:“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之后由于马恩河战役失利被解职,1916年在柏林去世。小毛奇毕生性格阴郁多疑,但同时也是一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
展开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 - 职业生涯

1880年任老毛奇副官。1891年起先后任德皇威廉二世侍从武官、王牌师师长、德军军需总监等职。190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他声称自己一生的工作都是为了准备发动世界性的战争。

58岁的小毛奇一当上德军总参谋长,便加紧了战争准备。在制定德军新的作战计划时,他基本上继承了其前任施利芬的方案,那就是集中主力于西线,先用6~8周的时间击溃法军,然后挥师向东打败俄军,在几个月内结束战争。然而,生性多疑、性情忧悒的小毛奇既担心西线左翼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兵力太单薄,抵挡不了俄军。因此,从1908年起,他对施利芬计划进行了调整,削弱西线右翼而增强左翼,企图使右翼主力部队在战争爆发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侵入法境,第39天攻陷巴黎,迅速结束西线的战斗。

为打好这场计划中的速决战,小毛奇在提高德军进攻能力上颇费了一番心血。他尤其重视铁路网的建设并将其全部纳入军事轨道。他把军事院校毕业生中“脑子最灵活的”人派往铁路部门,每条线路由一名参谋负责。他甚至命令,不经总参谋部的批准,不得铺设或改变任何线路。在小毛奇的大力促动下,德国铁路网的建设获得高速发

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军已有能力在24小时内将军队主力从西线调往东线。正因为如此,战争初期德军的动员和集中最为迅速,很快取得了优势。从小毛奇开始,铁道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成了一条重要的军事理论。

经过8年的苦心经营,到1914年5月,小毛奇认为战争的全部准备工作已经完成。6月1日,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急切心情,公开发出了战争的叫嚣:“我们已经准备就绪,战争对我们是越快越好!”

6月28日,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射杀,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正当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精心玩弄外交手腕,互相转嫁挑动战争的罪责时,小毛奇忍耐不下去了,他赤裸裸地声称:“什么侵略者的责任问题,全是庸人之见……只要胜利就师出有名。”8月1日,德皇正式颁发总动员令,启动“施利芬-小毛奇计划”。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

战争初期,西线德军以右翼为主攻方向,越过德比边境,先后占领列日要塞、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那慕尔要塞,直逼法比边境。8月21~25日,德法两军主力在法国边境地区展开激烈战斗,结果德军取胜,法军主力被迫全线撤退。

初战告捷,高傲的小毛奇愈加狂妄。然而有些迹象却令小毛奇疑惑不解,例如被俘虏的法军人数很少,法军也没有出现通常所见的那种溃退和无组织后撤现象。他开始为德军的长驱直入和各集团军之间出现的缺口感到担忧。然而,小毛奇既没有亲自到前线去调查,也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只是呆在远离前线的指挥部里一筹莫展。

果然,法军及协同法军作战的英军于9月4日撤过马恩河,占领有利地形,伺机反攻。翌日,英法联军以108万人的兵力实施全线反攻,趁小毛奇犹豫不习、各集团军自行其是之机,迅速形成夹击德军第2集团军右翼、包围第1集团军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各集团军只好自行撤过马恩河。小毛奇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无奈之中只好下达各集团军北撤的命令。马恩河战役的失败,不仅使“施利芬-小毛奇计划”化为泡影,也宣告了德军速决战的破产。9月11日,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3天后,他被撤职。1916年6月18日,一战尚未结束,这位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便抑郁而死。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 - 参战马恩河战役

1906年小毛奇接替了史利芬的职位。他在对史利芬计划作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这个计划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他最终也没有提出新的思路而是仅仅对原计划作了以下修改:首先缩小了右翼“转门”的半径,然后他改变了右翼的行军路线,绕开中立的荷兰。他希望通过这一改动能在分秒必争的阶段减少一个可能带来麻烦的对手。这样

也可以减少右翼部队的数量,减轻该地区的运力紧张。但是这样一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虽然右翼部队可以不比担心来自荷兰的进攻,但是比利时山区的一处狭窄山隘成了他们的必经之路。这不仅造成了交通堵塞,也给后勤保障带来了麻烦:后勤部队发现他们无法在一天之内从队尾走到头。这就意味着部分部队不能每天都得到食物供应,一单开战,那么弹药供应也令人担忧。后来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这些部队终于赶到前线时,已经相当疲劳,并且非战斗减员严重,而且由于右翼半径在实际行进中不断减小,事先所希望的包围英军增援部队的计划也根本无法实现。
  
左翼的进攻十分顺利,英法联军在德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后停留在马恩河南岸,法第九集团军在哪里转入阵地防守。1914年9月,为了能及时到达前线,德右翼第五集团军离开了预定向南的线路,径直前往巴黎。当他们来到巴黎和凡尔登之间时,他们的侧翼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了英军部队的正前方。

法军发现这个天赐良机后,立即着手组织反击。同时,坐镇后方的小毛奇也得知了这一状况,他立即下令第一第二集团军转入防守,第三第四集团军向南配合第六集团军攻击凡尔登南部的法军。然而第一集团军的指挥官克鲁克将军无视总参谋部的命令,继续向南前进。与此同时,法军指挥官霞飞将军组织法军和英第38集团军从三个方向上发起反攻:法第五第六集团军协同英军全力反击德第一第二集团军,这是整场反击的重点。法第九和第四集团军牵制住前来增援的德第三第四集团军。法第三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机动。此时,在前线上,协约国已经部署了66个师的1.082.000士兵,对抗德军51个师1.485.000名士兵。但是在一些重要据点,协约国的兵力达到了德军的两倍。

9月5日,德第一军和法第六军在前线相遇,巴黎紧急动员了1200辆出租车将六千余士兵送往前线增援,次日法第五军突破德军阵地,插入德军之间的空白地带。9月8日协约国军重新在马恩河附近集结,克鲁克将军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下令重新撤回到马恩河北岸。但此时德第一第二军之间出现了40公里左右的空白地带,第一军面临被包围的危险,而第二军的侧翼也因此失去了保护。9月9日克鲁克将军下令第一第二军同时撤退。

此时,虽然德军在整条战线上占有优势,但是第一第二军的形势不容乐观,克鲁克不仅无法速战速决,反而有被围歼的危险,而且损失已经不容忽视。考虑到如果不能保证右翼的强大兵力,史利芬计划将无法实施,小毛奇决定全军后撤80公里。至此,德军整体攻势被阻断,长达200公里的阵线后撤了60公里后占领了亚眠,转入防守。马恩河一战,协约国伤亡300.000,同盟国伤亡250.000。此后德军再次尝试从西向东包围法军,但是遭到顽强抵抗,战线迅速向西延长,史称“奔向海边的运动战”。运动战很快转为阵地战,德军速胜的计划落空,史利芬计划宣告失败。大部分人将史利芬计划的失败归咎于小毛奇对原计划的擅自修改,虽然小毛奇对计划失败确有责任,但是责任并不在此。

史利芬预见了这次大战,但是却没有预见武器的革命。在克劳塞维奇和史利芬的年代,人们完全无法想象在一战中著名的“马克沁机枪”这类速射火器。在1870-71年普法战争中平均每支步枪配发200发子弹,但是在最初的6个月里,平均只有其中的56发子弹被使用。然而到了1914年,每支步枪配发的280发子弹在开战的几星期里就用尽。同样的,当年北德意志联盟和拿破仑三世作战时用了大约1.584门大炮,而当史利芬的右翼出发时,携带的火炮将近8000门,这些火炮比当年的更大更重,而且火力更为强大。1870年时,士兵们在每次战斗后只需将火炮略作维修就能继续使用,然而到了一战时,一旦火炮被炮弹击中,就立刻成了一堆废铁。因此每次作战后,对后勤补给的需求相当大。而部队在行军时,又需要大量的马匹来拖动这些物资,可是一匹马每天要吃掉相当于10名士兵的伙食……仅仅是饲料的需求量就同比增长了50%。

史利芬计划速胜的基础是有效的铁路运输系统,按照计划,德军占领比利时,然后就可以利用其铁路网将兵员和装备送往前线。但是史利芬对此的估计过于乐观。虽然当时的铁路系统发展迅速,但是还是不足以满足该计划的需求。一条117节车皮的双轨铁路可以在9天里把一个集团军运送到600英里之外,但是人员物资的装卸却消耗了大量时间,特别是对配备了多种类装备的部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100公里距离内,铁路完全无法体现出其效率。这还是在干线铁路上的状况。更多的支线铁路完全无法胜任如此规模的运作。更加糟糕的是,比利时几乎全国都掀起了破坏铁路的抵制运动。尽管铁路部队全力维修保护,2500英里的铁路只有300-400英里能够使用。大多数情况下士兵还是得靠11路,每天前进大约15公里。但是按照计划,右翼部队至少要保证每天30-40公里的前进速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按期到达巴黎,右翼部队不得不径直向巴黎前进。当他们赶到目的地时,不仅精疲力尽,而且处境危险。

再回头看看剩下的那300-400公里的铁路,它们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部分线路都缺少通讯设备。后勤和管理上也相当混乱,人们做的只不过是把物资装上车送出去。很快铁路系统也陷入混乱:由于缺少通讯设施,前线的指挥官不知道自己所需的物资什么时候能够送达甚至不知道是否已经送出,当他们等得丧失信心的时候,就派遣士兵去铁轨上“抢劫”,拦下经过的火车并将物资占为己有。由于装卸物资耗时太久,还占用大量人力,部队收到物资以后经常直接把车皮当作仓库,没过多久,后方能用的车皮就越来越少了。

为了及时到达巴黎,部队前进的方向一直在改变,尤其是最右翼,因此运送物资的列车经常无法在原定目的地找到需要他们的部队。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在铁路上来回徘徊,直到得到新的消息或者被其他部队劫走。

在战争初期,很多铁路设施如桥梁隧道等就被当地军队和居民破坏,德国不仅派遣工程部队全力抢修,连国内的工业企业也被调到当地协助,但是修复的速度还是比不上破坏的速度。到马恩河战役开始时,被破坏的43处铁路设施只有3处修复,而铁路终点站推进的速度也比部队前进的速度要慢。铁路终点站是部队能够得到补给的最近地点,因此终点站和部队的距离不能太远。但是实际情况却是::
日期离终点站的距离(英里)

第一集团军
22.August40
24.August70
26.August80
29.August65
30.August40
4.September85
5.September60
第二集团军
23.August22
25.August20
30.August30
2.September95
4.September105


前线的部队来不及停止前进等待补给到位,后方也无法将物资及时送到前线。二战闪电战的成功证明史利芬计划本身没有犯错,但是在20世纪初期是无法实现的,早到拿破仑时期或者晚到二战,运输系统能够满足战争损耗,但是在史利芬的年代,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另一个问题就是,史利芬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但也仅仅如此。他毕生专注于军事而从不关心政治。因此在作战计划中为了尽快将部队送往前线而完全无视对荷比两国中立性的侵犯可能将英国带入战争的可能性,给日后的实施造成了困扰,影响了速胜这一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他的继任者小毛奇担心左翼无法抵抗法军攻势,同时为了缓解右翼部队行进和补给的压力而将左右翼兵力分配从1:7改为1:3,这使得右翼部队在数量上的优势也大打折扣。

但是即使这样也很难说,小毛奇必须为史利芬计划的失利负责。如果一切如同史利芬所计划的那样进行,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1914年9月5日,马恩河的德军阵地空无一人,大部队仍在遥远的北方精疲力尽地赶路。然而此后小毛奇将部分右翼部队调往东线参与对俄作战的安排对史利芬计划是致命的。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削弱后,西线速胜的希望离德军越来越远。德国最终还是如同宿命一般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噩梦,最终由于和协约国在资源和殖民地数量上的劣势战败。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 - 个人评价

一、德皇威廉二世指派小毛奇接任参谋总长,如果只是基于年青时期的朋友,而没有考量到他的才能与军事素养,那麼就是过于滥情与草率。就后世史家及军事战略学者所评,小毛奇除了蒙其叔父老毛奇的福荫外,他长年在德皇身边,倍受重视,深体德皇之意。且他与皇亲国戚的关係非常融洽,获得德皇的信任与王公大臣们的喜爱,他自知难以担任此重任,但德皇却当面应允“战时我会代而行之”的话语。在不諳军事之下,史利芬计画就是他的救急仙丹,以不变应万变。

二、大战直前情势并非有全面燎原之势,任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旧时代的民族情绪发洩,会引爆世界性的大战;奥塞两国若直接谈判,不要假以民族认同扩大情绪,不要以联盟的形式介入,或许可以用战争的另一种方式来解决这项“情绪性事件”,其中比较显著的事例与漫延,却逐步走向战争,变质为民族战争,全国民的战争。

三、普法战争后,毛奇率兵入巴黎城,迫法国割让亚洛两州,种下德法世仇;期间法主动亲近俄国,两国关係紧密,共同的敌人就是德国,史利芬认为日耳曼必须两方面同时作战,他认为只有实施内线作战与国内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迅速的机动与战力击败法、俄。他的作战关键就是“东守西攻”,因为法国是危害最大的敌人,而俄国国力虽强,但可藉地障予以拖缓,这是处在强邻与地缘居中不利态势下的战略作为,史利芬的杰作,纯就军事言,堪称完美,但1914年的变化与1905年相较,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三国协约已经形成,法国的民心士气及英国的从中拨弄,怎可纯就军事战略来考量的,况且,俄国的“巴尔干联盟”主要的就是要排除日耳曼族的高涨,这些可能是史利芬生前无法预料,而小毛奇也未加重视的事。

四、小毛奇修改了史利芬计划,从西线兵力部署的7:1改为3:1,就隐然有维护皇太子及王公大臣们作战胜利的考量,小毛奇是否能体会史利芬计划的精髓,后人不知道,如果以德军的机动战力,纵然是3:1,应该可以达成从右翼攻略法国的目的,(这可以从鲁登道夫攻略列日要塞证明),但错在抽调兵力到东线(事实上,两个军也没有到达),及皇太子及王公大臣们完全不明瞭史利芬计划的旨趣,要他们拒守诱敌,他们却要加强兵力,主动发动攻势,抢占战功,完全破坏了作战计划的精神,小毛奇在无法瞭解前线及紧硗持葡拢富庸俨唤獠文北静浚舷挛薹ㄍ交∈В淮碓俅怼

更新日期:2025-01-22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免费下载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zhdjxd@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pingguo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