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英,女,汉族,1940年12月生,毕业于安阳豫剧院。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崔派优秀传人, 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五届人大以来的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安阳市劳模,模范中共党员。
张宝英 - 简介
张宝英,女,汉族,1940年12月生,毕业于安阳豫剧院。她曾任安阳市豫剧一团副团长,安阳市豫剧团团长,全国政协七届委员,现为河南省人大五届以来的代表,中国戏曲分会理事,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剧协付主席,安阳市剧协主席,国家有杰出贡献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员,安阳市模范党员,劳动模范,河南省安阳文化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她的名字已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张宝英 - 艺术生涯及荣誉
一九五一年
十一岁,进长葛县私营三象烟厂当童工,其间经常参加工会组织的文娱演出,在活报剧《高小林回家》中饰高小林。
一九五三年
参加长葛县豫剧团学戏
一九五五年
在安阳市豫剧二团实验演出《白莲花》、《大战十一国》、《白蛇传》、《穆桂英下山》等戏,担任剧中女主角。
一九五八年
在安阳市豫剧二团演出《朝阳沟》、《突破》等现代戏,扮演银环等主要角色。
一九五九年
从学生队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拜崔兰田为师。
四月,随安阳市豫剧院一团进京演出。在崔兰田主演的《陈三两爬堂》前垫演《游龟山·投衙》。
赴西安西北戏曲研究院向秦腔名演员马兰鱼学习《游西湖》,后易名《红梅记》。
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在《游龟山》中饰胡凤莲,获优秀赏奖。
在《红色的种子》、《四川白毛女》中扮演女主角华小凤、罗昌秀,演于郑州、安阳等地。
冬,随河南慰问团赴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慰问河南支边青年,主演《红梅记》、《红色的种子》等戏。
一九六零年
在上海演出《红梅记》,饰女主角李慧娘,并灌制第一张唱片。
在《洪湖赤卫队》中饰女主角韩英,演出于郑州、安阳等地并灌制唱片。
向上海越剧院学习《阳告行路》移植为豫剧穆桂英演出于安阳。
一九六一年
在《三哭殿》中饰女主角银屏公主(崔兰田饰长孙后,崔少奎饰唐太宗)。
在《刘三姐》中饰刘三姐,演出于安阳,太原等地。
一九六二年
晋京演出《香囊记》饰女主角周凤莲。
田汉在首都医院观看她主演的《三哭殿》,于1962年11月7日在《人民日报》撰文评价她“表现了优秀的才能”,表演颇为生动真实。
罗瑞卿在北京长安剧院观看她与崔兰田合演的《桃花庵》。
随安阳市豫剧院一团赴东北三省的沈阳、鞍山、长春、哈尔滨、佳木斯、北大荒农场、大连和河北省的秦皇岛、北戴河、唐山及天津等地演出。
在邯郸向陈素真学习《宇宙锋》。
与王士杰结婚
一九六三年
排演《李双双》饰李双双。
赴武汉、长沙、衡阳、柳州、桂林、南宁、海南岛等地演出。
一九六四年
排演《社长的女儿》饰大秀。
赴广州演出。
随河南省慰问团赴湖南省的长沙、常德、益阳等地慰问演出。
在豫北棉纺织厂参加劳动,体验生活。
排演《芦荡火种》饰阿庆嫂。
一九六五年
参加中南五省现代戏会演,与马金凤、单绍莲同台演出《打牌坊》饰女队长。
赴西安、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包头、张家口、宣化、大同等地演出。
排演《红灯记》饰李铁梅。
一九六六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太原演出《山乡风云》饰刘琴。
一九七零年
随群众组织在北京一些工厂演出《沙家滨》、《红灯记》等现代戏。
排演京剧《沙家滨》饰阿庆嫂,演唱京剧。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六年
先后排演《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白毛女》、《龙江颂》扮演常宝、柯湘、喜儿、江水英等角色。
排演《红云岗》饰红嫂,连续三年在河南、河北等地只演出这一个剧目。
一九七七年
嗓子失音,到北京同仁医院,中央乐团嗓音医疗室治疗,并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
当选为河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
一九七九年
排演《红楼梦》饰林黛玉。
排演《宝莲灯》饰三圣母。
冬,在河南演出公司与香港金马影业公司合拍戏曲艺术片《包青天》中饰秦香莲。
一九八零年
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会演,在崔派名剧《桃花庵》中饰窦氏。
进京演出《桃花庵》、《陈三两爬堂》饰女主角窦氏、陈三两。
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国唱片社灌制《张宝英唱腔选萃》盒式带1—6集(盘)。
一九八一年
赴西安演出《包青天》等戏,西安报纸赞誉她为《河南秦香莲》,并与西安豫剧团联欢演出,与西安豫剧团名老艺人曹子道、常警惕、张敬盟同台献艺。
一九八二年
被任命为安阳市豫剧一团副团长。
率安阳市代表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员会演,任艺术指导,辅导崔小田主演的《桃花庵·盘姑》。
赴河北省邯郸地区各县演出。
当选河南省六届人大代表。
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
一九八三年
由杨兰春编导,王基笑、梁思辉、邢宝俊设计唱腔,排演崔派名剧《卖苗郎》饰女主角柳迎春。演于开封、浙乡、焦作、郑州、洛阳等法,受到好评。
十月,在郑州为中国现代戏年会演出《卖苗郎》。
九月二十日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一九八四年
赴山东曹县、河泽地区演出。
随安阳市政府慰问团赴宝鸡石油钢管厂慰问演出。
一九八五年
二月十日,被市委宣传部聘任为新组建的安阳市豫剧团团长。
五月,赴京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率团赴林县、邯郸、临漳、山东聊城、临清、高唐、山西太原等地演出。
七月二十六日,在太原大华剧场首演《秦香莲后传》饰秦香莲。
在太原红旗剧场举行崔派剧目专场演出,主演《陈三两爬堂》,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举行座谈会。
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主演《秦香莲后传》获演员一等奖。
上海有声读物出版公司灌制《张宝英唱段选》盒式卡带(《卖苗郎》和《秦香莲》)。
被评为安阳市劳动模范,模范共产党员。
一九八六年
连续半年在洛阳地区演出,四进洛阳市的人民大会堂、上海剧院、工人文化宫、凌空俱乐部演出。
十月二十五日,在洛阳文化宫为中南五省区戏剧创作座谈会演出《桃花庵》,胡可、陈刚题词:“继往开来,独树一帜。”
十一月,收汝阳县豫剧团青年赏丁清香为徒。
十二月,随安阳市慰问团赴宝鸡石油钢管厂慰问演出。
当选为七届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一九八七年
元月二日,应陕西省戏剧家协会邀请,在西安举行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了《桃花庵·盘姑》、《宇宙锋·装疯》和《秦香莲后传·哭庙》,陕西省剧协为其举办座谈会,称赞她:“不愧为继五大名旦之后出类拔萃的演员。”
元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在安阳剧院与香港歌星张明敏组台演出联欢晚会,祝贺安阳利丰游乐公司成立。
四月,以五万六千多张选票获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演员广播大奖赛第一名。
春季,赴南阳地区的西峡、邓县、栾川、晰川等地演出。在邓县首演《合镜恨》、反串小生(晋王)为青年演员配戏。
五月,率团赴北京演出《卖苗郎》、《秦香莲后传》、《英姬夫人》等戏。六月十二日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桃花庵》。
六月八日,在广和剧场举行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演出了《桃花庵·搜庵·盘姑》、《秦香莲后传·哭庙》和《宇宙锋·装疯》。
七月,应邀赴内蒙古呼和浩特访问,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文艺界与其举行座谈会。
当选为河南省七届人大代表。
一九八八年
元月,赴深圳特区的人民会堂、蛇口工人俱乐部演出《桃花庵》、《包青天》、《秦香莲后传》、《陈三两再爬堂》、《三哭殿》。
广州太平洋音影公司灌制张宝英领衔主演的《三哭殿》、《秦香莲后传》盒式卡带。
三月,赴驻马店地区演出。
四月,当选为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赴北京参加第七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
五月,参加崔兰田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发表题为“庆祝恩师舞台生活五十年”的文章,并在“崔派艺术展览演出”晚会上主演《秦香莲·抱琵琶》、《桃花庵·搜庵》、《卖苗郎·别家》
十一月,参加全国豫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演员奖。
一九八九年
三月,赴北京参加第七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
五月,赴中牟密县等地演出。
十月,赴郑州参加河南省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献礼演出,主演《巴山血泪》。
十二月,在周口地区影院首场演出《寻儿记》,赴周口地区的太康、项城郸城、沈丘等地演出。
一九九零年
赴漯河、沈丘、安徽阜阳地区的大和、临泉、阜南、阜阳、涡阳等演出。
三月,赴京参加七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
四月二十七日、八日,赴杭州参加“七大古都艺术周”古都之乐晚会。
五月,进郑州河南省人民剧院演出《寻儿记》
七月,参加摄制戏曲电视剧《三进士》(《寻儿记》)。
八月,赴郑州参加《寻儿记》剧本讨论会。
九月十五日,赴濮阳市工人文化宫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主演《寻儿记》获演员特别荣誉奖。
十二月,赴滑县、汲县、鹤壁、新乡演出《寻儿记》等戏,并任新编古装戏《烈女传奇》艺术指导,辅导青年演员排戏。
被评为市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被评为安阳市模范共产党员。
一九九二年
赴西安参加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主演《寻儿记》获优秀演员奖。
拍摄戏曲电视剧《三进士》。
一九九三年
五月与台湾豫剧名伶张岫云、刘海燕联袂在安阳、郑州为残疾人义演。
一九九四年
获中国豫剧十大名旦大选赛金奖第一名。
一九九五年
十一月率安阳市豫剧团赴台湾进行为期35天的交流演出。
一九九六年
随河南省文化艺术团赴香港、澳门演出。
同年调任安阳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
一九九九年
率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演出团赴台湾进行交流演出。
为安阳市豫剧团青年演员王秀梅辅导排演《寻儿记》。
二零零零年
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协助筹办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成立二十周年校庆。
二零零一年
退休,应聘为安阳文化艺术学校名誉校长。
二零零三年
八月,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专场介绍张宝英演唱艺术。
张宝英 - 艺术特点
她的唱腔浑厚深韵、情真意切、表演含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为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崔派艺术的出色继承人。她以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推动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
张宝英 - 艺术成就
她追随崔兰田四十余年,耳濡目染,吃透了崔派艺术的风格,得其真髓,并运用自如,把崔派艺术的特色,溶化
在自己的声腔、表演中,追求神似,而不是追求“象不象老师”。她这样发展、创造崔派艺术,正是依照崔兰田当初对她的教诲:“跟我学戏,不要追求象不象我,要用我教你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条件去琢磨、去创造。我希望你将来能超过我。”在老师的支持下,宝英广泛吸取其他姐妹艺术的营养,秦腔的《游西湖》、陈派的《宇宙锋》、上海越剧院的《阳告行路》,不同剧种的表演艺术对她的熏陶,不同流派、名家对她的指教,使宝英在唱、做、念、舞等各方面都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打下了厚积薄发的基础。一个演员不怕没有机遇,就怕没有本事。有些 条件较好的演员,不是没有机遇,而是因为不拼搏、不苦斗,失去了机遇,最终昙花一现,难成大器。在张宝英四十年的艺术道路上,始终贯穿着痴情不渝、勤奋苦练、谦虚好学的精神。她成功的要素之一即能及时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优势。
戏曲艺术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时代的新气息,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我们犹如在进行一场接力赛,接过了前人的接力棒后,应奋勇往前跑,不能停在那里不动,更不能往回跑。俄国文学家列.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八十年代初,张宝英开始按照新的审美标准审视自己的唱腔、表演,注重使传统的演唱在新时代里更加富有魅力,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她在电影和舞台剧《包青天》中的成功,使这出崔派名剧成为近十几年来她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最受欢迎的看家戏,被誉为“河南秦香莲”。有人说张宝英演来演去还是她老师演了一辈子的《秦香莲》,没什么新鲜玩艺。我却认为:戏迷们常说“常香玉的花木兰,崔兰田的秦香莲”,可见崔兰田把这出戏演活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五十年代以后,崔兰田便很少演这出戏,即使演,也只是演“杀庙”之后的《铡美案》,现在张宝英演出的《秦香莲》,是在赵藉身、杨兰春、王基笑、崔兰田四位戏曲艺术家指导帮助下,重新创作的同一故事,并非同一作品的《包青天》,张宝英将这一艺术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更具光彩,并集中体现出她个人的艺术风格。
演员成名与否,能否称得起名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看她是否拥有一批戏迷。戏迷者,不只看一个人的戏,他们熟识百家。他能迷上你,你就必须得有磁石一般的魅力。在1980年的全省豫剧流派汇演中,张宝英已经拥有了一批迷她的观众群。这些人从口称“看崔兰田的戏”发展到“看张宝英的戏”,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象的转换。它说明,张宝英的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在戏曲界同行的舆论中,人们公认她:不愧为崔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是继崔兰田之后豫剧界又一位擅演悲剧的“大青衣”。
继电影《包青天》之后,张宝英与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杨兰春、戏曲音乐家王基笑再次合作,整理排演了崔派四大悲剧之一的《卖苗郎》。从剧本、唱腔、表导演,他们都进行了新的 创造,使这出多年不演的名剧,闪耀出新的光彩。宝英根据自己的唱腔特点,在保持崔派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姊妹剧种的营养,创造出的新腔既有崔派神韵,又有时代气息。该剧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深圳、北京等地演出后,风靡一时,被各地、市戏校视为青衣戏的教学典范。在北京演出时,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的专家们评价说:“她的演唱有新意又不落俗套,即是纯豫剧,又有新的发升。从中能给人以感染和启迪”。“她发挥了我们民族戏曲的乡土特色,有中国气派”。《北京日报》发表文章评价道:“张宝英通过她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推动了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
一件艺术精品的创造 ,倾注着艺术家的艰辛劳动。这种劳动非同一般,它集中表现在艺术家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上。而欲精雕细琢,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这就要求艺术家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功力,有时往往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否定自己,而否定自己则需要更大勇气。不少画家为使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不惜将自己精心绘制的作品毅然付之一炬,然后依照新的构思重新绘制新作。历代表演艺术家为了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完美动人,将自己演出多年颇受欢迎的代表作(唱腔、表演)一次又一次地修改重排者不乏其人。
《秦香莲后传》是张宝英一九八五年新排并获得成功的一出代表剧。这出戏没有随着第一届戏剧大赛的结束而在舞台上销声匿迹,虽然它没有被评为金牌、银牌和铜牌,但它的确是观众喜闻乐见,年年上座率较高的剧目。这出戏的成功,显示了张宝英敢于否定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艺术追求。更加成熟的艺术才华。她在《后传》中的表演是在“前传”的基础上又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高于“前传”的秦香莲,总归一点,她的成功在于对角色吃得深透,敢于大破大立,她对这一人物的基调掌握得准确,表现得鲜明,为了表现沧桑岁月在香莲身上的印痕,她在青衣身段中,激动时揉进了老旦步法。实际上这也是十八年的烙印,这和那“养尊贵乐处优无挂无牵”的御皇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值得称赞的创造。这是对崔派艺术的发展,也是对豫剧的创新。
张宝英的舞台艺术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孤立地炫弄表演技巧,而是把它作为手段,用来很好地塑造角色,既有行当又有人物。她很注意做工表情是否与剧中人物的身份、个性符合,如果在剧中有某些表演不能适合人物需要,虽然十分好看,她会果断地对原有的表演加以修改,不段地否定自己,有所扬弃,才有所发展。
“生戏要演得熟,熟戏要演得生”。就是说,演员要防止熟极而油。生戏要演得熟,有经验的演员比较容易做到,熟戏要演得生,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宝英近几年演出的新剧目的不多,差不多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熟戏。即使是最熟的戏,她从不马虎懈怠,都能象初次演一样认真,而且不断有新的体会,丰富戏的内涵,使观众看了,每次都有新鲜感。这主要是她能够真正地深入角色,掌握剧情的变化,使表演恰当地体现了人物,因而才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音乐唱腔是戏曲刻划人物的主要手段。唱腔优美感人就是唱出了味儿唱出了情,唱情出味儿的手法就是咬字、行腔、润腔的技巧。宝英唱念,咬字清晰,行腔润腔讲究,阴阳顿挫分明,真假声结合自然,高低音运用自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桃花庵、盘姑》中的“滚白”唱腔最能显示崔派演唱艺术功力。“我的张才夫啊,你的灵魂听”一句长达一分钟的大甩腔,细如毫发,宛若游丝、若系若离、如泣如诉,这段“滚白”四句唱腔,全用“吟板”咏唱,用鼻音拖了六、七拍,在无伴奏的情况下,甩出一个婉转、迂回的长腔,最后以强烈的音乐烘托出撕心裂肺的悲切气氛,形象地表达出女主人公的极度悲哀的感情,令人听来动情、惊叹,赞不绝口,这是崔派独有的声腔特点。这段唱腔音域从低到高跳跃十八度,张宝英唱得感情充沛,自然适度。音高不炸,音低不压,偷气、换气,一气呵成,真假声运用自如,毫无痕迹。若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是做不到的,称得起是绝响妙音。崔兰田创造的这一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特低音”咏唱,一向被后学者视为望尘莫及的绝技,而张宝英不仅学得惟妙惟肖,而且根据自己的声腔特点有所发挥,有所创造。
她的表演如春波细纹层次井然,以自然大方取胜,不刻意求工,也不故炫新奇,简朴之处就象齐白石的画一样,
不走偏峰,不用险笔,也不媚俗,貌似平常,却引人如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张宝英在舞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在城乡拥有自己的观众群,在中原大地、在台湾、在香港和澳门均拥有众多的“张迷”。《包青天》、《桃花庵》、《卖苗郎》、《秦香莲后传》、《寻儿记》等一系列代表剧目,充分显示着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风采。在豫剧界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员效法的楷模。她的徒弟活跃在中原大地,活跃在秦淮河畔和天山脚下,也活跃在宝岛台湾。从历届青年演员大赛到《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从专业演员到业余戏迷,以张宝英为样板,学她的戏,仿她的腔,后继者众多。今天的崔派艺术已经是以张宝英为主体,以她的声腔艺术为内涵,以她的传承为载体,在群众中享有极大的叫座能力。张宝英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金奖第一名,就形象地说明了她在当代豫剧发展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张宝英 - 相关词条
崔兰田 | 马金凤 | 常香玉 |
陈素真 | 阎立品 | 虎美玲 |
张宝英 - 参考资料
[1] 神州戏曲网 http://www.szxq.com/mingjia/200808/18-9166.html
[2] 梨园戏曲论坛 http://www.henanxi.net/bbs/tag.php?name=%D5%C5%B1%A6%D3%A2